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24年黑龙江省记叙文阅读目录没有人能看轻她的梦想(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 2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2024年黑龙江绥化) 3暖心粥(2024年黑龙江龙东) 7青龙偃月刀(2024年黑龙江大庆) 9一个追风的女孩(2024年黑龙江牡丹江) 12
没有人能看轻她的梦想(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①我曾在暑期少年吉他班里,替朋友客串半个月的老师。②点名的时候,竟有个拘谨的中年女人答到。她怀抱着吉他,坐在一群青春飞扬的少年中间,十分突兀。她的手指枯瘦粗糙,显得极为僵硬,明显不太适合弹吉他。弹吉他时她的动作果然极为笨拙,我担心大家会笑话她,可同学们都特别尊重她,连那些家长也很尊重她。对这一切,我不禁有些诧异。③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从学生口中知道了她的故事。④五岁那年,她爱上了邻居小朋友家的钢琴,爱上了音乐,她也想学弹钢琴。家境贫寒,父亲只能给她买一把口琴,答应在她十五岁生日时送她一架钢琴。拿到口琴后,一有时间她就会吹起来,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在期待钢琴的日子里,只要邻居家的钢琴声传来,她就会全神贯注地听,甚至常忘了吃饭。她常常用手指敲打桌面,模仿弹钢琴的动作,还总是不自觉地哼出邻居家传来的钢琴曲的旋律。母亲打趣地说:“你现在都成了‘小钢琴迷’了。”⑤整整十年,虽然有口琴相伴,但她对钢琴的渴望却有增无减。十五岁生日那天,并没有钢琴。父亲与母亲对视,欲言又止。作为女儿,她知道父母肩上的担子太沉了。她掏出口琴,吹起了《生日快乐》,眼神中带着笑意。她握着口琴,感觉这就是自己的钢琴,只不过变小了。⑥后来,她工作了,天天忙到深夜,慢慢地她有了自己的积蓄。想着父母身上的担子,想着自己的钢琴梦,她心里默默地规划着钱的用途。一想到自己的规划,她内心充满了快乐。⑦四十五岁生日那天,她喜气洋洋,要去买钢琴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这时,老家的舅舅打电话借钱,说他女儿腿病突然严重了,需要手术,还差一笔钱。她低头思忖[注],现在是她离梦想最近的时刻,可一想到舅舅家的女儿……最终她决定把买钢琴的钱借给舅舅。⑧再后来,她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关节僵硬变形,钢琴的梦想仍未实现。家人给她买了一把吉他,并给她报了吉他培训班。于是,她来了。她笑呵呵地说:“从口琴到吉他,我离钢琴又近了一步。”⑨结业那天汇报演出,一首简单的曲子,一开始她弹得艰难无比,并不动听。她的少年同学们在台下轻轻为她伴唱,生硬艰涩的弹奏,渐渐变得柔和动人。她陶醉其中,眼神里有淡淡的光辉。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执着地爱着音乐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曲终了,所有的少年都自动起立,并长时间热烈地鼓掌。大家轮流上前拥抱她,像拥抱自己的母亲。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对她特别尊重。⑩是啊,她是个普通人,既懂得抗争,又懂得妥协;她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也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她乐观地活着,从不抱怨。她活出了独立的生命个体特有的精彩,所以没有人能够看轻她的梦想。【注】思忖(cǔn):考虑。(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5、阅读文章第②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为什么“我不禁有些诧异”。(3分)16、回答下列两个问题。(5分)(1)第④段中,母亲说“她”现在成了“小钢琴迷”的原因是什么?(3分)(2)第⑥段中,为什么“一想到自己的规划,她内心充满了快乐”?(2分)17、第⑦段中加点的短语“低头思忖”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2分)18、第⑨段中,简单的曲子一开始“她”弹得生硬艰涩,为什么能渐渐变得柔和动人?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19、作者为什么说“她”作为普通人活出了“特有的精彩”?结合文章结尾段回答。(3分)【参考答案】15.(3分)我诧异的原因是:人到中年,她竟还参加少年吉他班;她不适合弹吉他,仍来学吉他;我担心大家会笑话她,可同学和家长都特别尊重她。(每点1分)16.(5分)(1)(3分)因为她全神贯注地听邻居家传来的钢琴声,甚至常忘了吃饭;她常常用手指敲打桌面,模仿弹钢琴的动作;她总是不自觉地哼出邻居家传来的钢琴曲的旋律。所以母亲打趣地叫她“小钢琴迷”。(每点1分)(2)(2分)示例一:她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能攒钱买钢琴,实现自己的梦想。(每点1分)示例二:因为她想到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能攒买钢琴的钱。(每点1分)示例三:她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1分)17.(2分)示例一:她对是否借钱给舅舅拿不定主意。如果借,她马上要实现的钢琴梦就要破灭;如果不惜,舅舅女儿的腿病就可能因无法及时手术而影响治疗。(2分)示例二:表现了她矛盾的心理,既想借钱给舅舅,帮他女儿治腿;又不想借钱给舅舅,怕自己的钢琴梦因此破灭。(2分)示例三:想借不借钱给舅舅。(1分)18.(3分)示例一:可能是她已经弹了一小会儿,少年同学们为她伴唱,她的心态变得从容,演奏更加熟练,所以变得柔和动人。示例二:可能是少年同学们轻轻为她伴唱,伴唱和她的吉他声合在一起,听起来整体效果更好,所以变得柔和动人。示例三:可能是大家知道她对音乐梦想的执着追求,都很尊重她,被她的演奏打动,所以感觉她的吉他声变得柔和动人。(合情合理、有理有据即得3分)19.(3分)她是个普通人,既懂得抗争,又懂得妥协;她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也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她乐观地活着。从不抱怨。(每点1分)(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2024年黑龙江绥化)①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②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后来陶侃做了一个管理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于捕鱼的装置)的小官。一天,他把鱼品腌制坊的一罐鱼干托人送给母亲。陶母经年累月吃着粗茶淡饭,面对如此美味的食物和儿子的拳拳孝心,她没有欣然接受,相反忧心忡忡。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说,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相反让我很为你担忧。陶侃看到母亲的信后非常羞愧,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为后世景仰。③陶母真不愧是一位贤德的母亲。她终日以粗糙的饭菜果腹,面对从天而降的美味佳肴,却没有喜出望外,大快朵颐。相反,她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她的信如当头棒喝,给陶侃敲响了警钟,从此时刻保持警惕,严于律己。④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范滂为官忠贞不阿,最后受到奸党陷害而死,临行前母子诀别。范滂说:“我今天离您而去,请您不要太过悲伤。”母亲含泪说:“你今日有了这样好的名声,我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⑤故事讲完后,苏轼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微微一笑:“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⑥正是因为少年时经常得到母亲的勉励,苏轼不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而且养成了坚毅豁达的性格,尽管一生历尽磨难,饱尝贬谪之苦,但总能苦中作乐,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风霜雨雪。⑦作家梁晓声的母亲亦是如此。梁晓声在长篇小说《母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家里缺粮,饥饿困扰着他们。一天,他拿着布袋到母亲工作的厂子里摘了满满一袋榆钱儿。心想,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回家的路上,遇到几个同样饥肠辘辘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央求说:“给我一点儿吧。”梁晓声紧紧捂着袋子,坚决地说:“不给。”另一个孩子也苦巴巴地请求道:“给我一点儿。”他还是说不给。后来,一个孩子喊道:“抢!”瞬间,五六个小孩围了过来,梁晓声拔足狂奔。他跑得快,后边的人追得更快。最后,榆钱儿被抢光了,连袋子也被抢走了。回到家里,他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⑧我们不得不佩服梁母对人情的练达。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的作品中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⑨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⑩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20.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将对应内容补充完整。人物教子事件产生影响感悟主题陶母______②陶侃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______④_____①讲范滂的故事苏轼从小立志,养成坚毅豁达的性格,饱受贬谪之苦也能从容面对人生风雨梁母教导孩子学会分享______③21.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下列两句任选其一作答)(1)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2)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22.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下列苏轼作品简要分析。(任意联系一句题可)链接材料: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③何夜元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23.读完本文、相信你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说母亲给了你哪方面人生的答案。【参考答案】20.①.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②.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一生的,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③.苏母④.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21.(1)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比喻成洪水泛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表达了陶母对儿子深深的忧虑。(2)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母亲的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大度(人情的练达)、以及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22.①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不必为此悲伤。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表现了他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②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不必在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③月夜常有,竹柏也是寻常景物,只因我们两个“闲人”在欣赏,景也就不同了。政治失意仍有赏月的雅趣,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23.示例一: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母亲告诉我要学会宽容和理解。示例二: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学习时,母亲鼓励开导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学会战胜困难。【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根据第④段中的“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可得:苏母。②根据第②段中的“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说,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相反让我很为你担忧”可知,陶母退回了陶侃给自己带来的鱼干,还写信教育他要廉洁。可得:退回鱼干并写信教育儿子。③根据第⑧段中的“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的作品中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可得:梁晓声学会关怀别人,作品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④联系首段中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和第⑨段中的“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可知,本文表现的主题是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母亲在家庭教育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必将如洪水泛滥”可以理解为是比喻,把贪欲比作洪水,也可理解为夸张,把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夸大为洪水泛滥。洪水泛滥,会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贪欲一旦形成危害程度之大。联系后句“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可知,表现了陶侃的母亲对儿子深深的忧虑。(2)这句话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母亲教育儿子好的东西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表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和对熟知人情世故的特点。这也是梁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体现了她的爱子情深。【2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题干中的“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应结合语句内容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①句意: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此句从人到月,从古至今,对人生的变迁作了高度的概括,富有哲理,一句“此事古难全”又道出词人对人生的无奈,无奈之外有又隐含着本就难全的释然和旷达。②句意: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此句一语双关,无论是道路上的风雨,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词人都能笑着面对,体现出词人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③句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作者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柏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这种认识表现出作者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23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联系生活实际表述母亲给自己的人生方面的教育即可。示例:当我心情浮躁不能安心学习时,母亲告诉我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达成远大的目标。(2024年黑龙江绥化)暖心粥(2024年黑龙江龙东)①来到爱心粥铺时,天刚亮,太阳还没露头。一下车,一股寒风袭来,脸上刀割似的。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②掀起棉门帘,走进屋,热气扑面。只见右边是餐厅,五张长条桌,能坐下一二十人的样子。左边矮墙边放着两个粥桶。我掀开桶盖,粥香扑鼻。一桶是小米粥,金黄金黄的;另一桶是大米粥,雪白雪白的。桶边有两盆拌好的咸菜,一盆芹菜,一盆芥菜疙瘩。③矮墙里面是厨房,两个大蒸锅冒着缕缕热气。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女人,一个低头揉面,一个低头切菜,看样子两人都很忙。④“环卫清洁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我不在免费喝粥范围呢。”我看着墙上红纸上写的免费就餐范围,嘴里念叨着。切菜的女人转身打量我说:“第一次来吧?自己拿碗盛粥,随便喝,不在范围内也不向你要钱。”⑤正说着,进来三个戴棉帽、穿棉袄的女人,帽子前檐上挂着白霜,棉衣外面套着橘黄色马甲。打头的女人摘下帽子,搓着手说:“这天,真冷啊!”看这身打扮,我猜她们是环卫工人。⑥一问,果然是。我洗过手,盛了三碗粥,端到她们面前:“喝碗粥暖暖身子。”高个子说声谢谢,接着问我:“以前没见过你,是新来的义工吧?”我笑了笑,说:“算是吧,临时帮忙。”她笑着应道:“热乎乎的粥,喝一口热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姐妹把这粥叫暖心粥!”⑦矮个子接过话茬:“我们每天凌晨四点多出来干活,抡着大扫帚,干活时没感到冷,扫完停下来就冷了,特别是后背冰凉冰凉的,又冷,又累,又饿。”停一会儿,她指着碗里的粥说:“你看,这时热乎乎的粥馇好了,还是免费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别暖心?”⑧此时,陆续有人进来喝粥吃饭,人多了起来。顾客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忙完手中活,两个中年女人从厨房出来,坐在木凳上歇息。趁着空闲,我与她俩聊了起来。⑨原来这个粥铺是一个叫老李的人在2012年开办的,她们是这里的义工,其间来来走走的有三十多人。她们说起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有一次,老李起早外出谈业务,三九天特别冷,车出了点故障停在路边,见一名女环卫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几句,她说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还有,老李居住的小区,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手脚不大利落,做饭困难。小时候老李家困难,读书时没少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老李就开了这个免费粥铺。⑩粥铺开办初期,只限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用餐,后来扩大到现在的用餐人员范围。每天来喝粥的有五六十人,主要还是环卫工人和附近的老人。⑪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高峰过了。其中一个女人说:“咱们把米粥和馒头热热,再拌个豆腐咸菜,老人们该来了。”说完,俩人又忙了起来……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窗外凛凛寒风,屋内融融暖意……(作者:车承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2.请以文中“我”的视角,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3.第⑨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暖意”的含义?25.“爱心粥”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温暖,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令你感到温暖的事,请把它写下来。【参考答案】22.“我”来到爱心粥铺,通过和爱心粥铺的三个环卫工人的谈话,了解到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并见证了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23.插叙。作用:交代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说明老李是个知恩图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照应上文第⑥段环卫工人喝粥的内容。24.“暖意”既指照进屋里的阳光让人感觉温暖,又指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让人感到很温暖。25.示例:有一次我摔断了腿,只能坐轮椅。在校期间,有两个同学一直照顾我,无论我是去上厕所还是去吃饭,他们都无怨无悔地推着我去,一直照顾我到我的脚完全痊愈。他们的行为让我感到十分温暖。【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第①段“来到爱心粥铺时,天刚亮,太阳还没露头”可知,第①段写“我”来到爱心粥铺。②③段写“我”看到的爱心粥铺的样子。④-⑧段写写“我”看到环卫工人在爱心粥铺就餐的情形,以及“我”和爱心粥铺的切菜的女人、三个环卫工人谈话,⑨段写“我”了解到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文章结尾写“我”感到爱心粥铺的融融暖意。据此可知,以“我”的视角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我”来到爱心粥铺,通过和爱心粥铺的三个环卫工人的谈话,了解到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并见证了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23题详解】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结合第⑨段“原来这个粥铺是一个叫老李的人在2012年开办的,她们是这里的义工,其间来来走走的有三十多人。她们说起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有一次,老李起早外出谈业务,三九天特别冷,车出了点故障停在路边,见一名女环卫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几句,她说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还有,老李居住的小区,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手脚不大利落,做饭困难。小时候老李家困难,读书时没少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老李就开了这个免费粥铺”可知,本段交代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为满足环卫工人在三九天的愿望和解决独居老人的做饭困难,也为回报社会,他办了这个免费粥铺;由此可知,第⑨段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从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可看出老李的知恩图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这一段表现了老李的知恩图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结合第⑥段“她笑着应道:‘热乎乎的粥,喝一口热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姐妹把这粥叫暖心粥’”、第⑦段“矮个子接过话茬:‘我们每天凌晨四点多出来干活,抡着大扫帚,干活时没感到冷,扫完停下来就冷了,特别是后背冰凉冰凉的,又冷,又累,又饿。’停一会儿,她指着碗里的粥说:‘你看,这时热乎乎的粥馇好了,还是免费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别暖心’”可知,第⑨段还照应了第⑥⑦段环卫工作喝粥的内容。【24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首先需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语境义。“暖意”的本义是温暖的感觉。句中指作者在屋内感到的温暖。结合第⑫段“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可知此处“暖意”指阳光让人感觉温暖。结合全文内容可知,爱心粥铺是一个免费粥铺,为满足环卫工人在三九天的愿望和解决独居老人的做饭困难,也为回报社会,再结合第⑪段“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高峰过了。其中一个女人说:“咱们把米粥和馒头热热,再拌个豆腐咸菜,老人们该来了。”说完,俩人又忙了起来……”可知,此处“暖意”还指爱心粥铺里的“爱心粥”让环卫工人和老人感受到了温暖,爱心粥铺的爱心行为让人感到很温暖。【25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拓展。是开放性题目,只要写出在你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令你感到温暖的事即可。示例: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忘了带零钱,一位站在我后面的阿姨帮我付了钱,使我能顺利坐车回家。这件事让我感到十分温暖。(2024年黑龙江龙东)青龙偃月刀(2024年黑龙江大庆)韩少功①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②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③“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④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A)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⑤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⑥(B)何师傅操一杆微型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⑦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⑧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⑨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⑩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⑪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⑫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有删改)22.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兵器,将何爹的剃刀称作“微型青龙偃月”,是因为何爹与关羽有些许相似之处。B.小说开篇写“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就打道去了镇上”,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崇洋媚外行为的强烈批判。C.小说结尾处“最后的极乐”既明写三明爹感受到的快乐,也暗示何爹的剃头绝活可能退出生活而成为历史。D.小说中“关公拖刀”“张飞打鼓”等对剃刀功夫的四字命名,体现了小说的古典文化意味,具有文学气息。23.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1)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突出了何爹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2)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是__________,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精湛,手法娴熟。24.《青龙偃月刀》是韩少功“乡土人物”系列作品之一,小说中何爹与三明爹是好友,文中哪些情节体现了他们的情谊?25.如何看待何爹对传统剃头手艺的坚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22.B23.①.反问②.动作描写24.三明爹喜欢刨光头,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顾客。何爹喜欢背诗,三明爹是何爹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来了,何爹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何爹为病床上的三明爹剃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快乐的一次头。25.示例一: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元素得以传承。示例二:何爹的坚持,不愿趋时随变,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仍然不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示例三:传统手艺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崇洋媚外行为的强烈批判”错误,年轻人时尚,赶时髦,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作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一现象,并未表现“对年轻人崇洋媚外行为的强烈批判”;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分析。(1)A处,“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是何爹对如今理发用电剪和吹筒的看法,认为那样不算正经的剃头。“那也算剃头?”运用反问的句式,增强了语气,表达了何爹对“电剃头”的强烈不满,因此修辞手法是反问。(2)B处,“何师傅操一杆微型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中的“操”“开”“合”“弹”等关于剃刀的动作,流畅连贯,显示了他高超的剃头技世,因此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2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概括。第⑧段至结尾,叙述了何爹与三明爹的深厚情谊。结合⑨段“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可知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被何爹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的光头。这个细节表明何爹对三明爹的照顾和熟悉,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结合第⑧段“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第⑨段“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可知,何爹喜欢背诗,三明爹是何爹背诗的最好听众;结合第⑨“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可知三明爹好久没来了,何爹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表现了对朋友的牵挂;结合第⑩段“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第⑪段“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可知,何爹发现老朋友已病得脱了形,奄奄一息。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三明爹的脑袋刨一次,这一行为体现了何爹对三明爹的深厚情感和关怀,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何爹为老友最后一次剃头,圆了他的心愿,展现了何爹热诚且重情义的性格和人品。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情谊的情节即可。【2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何爹对传统剃头手艺的坚守,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或者两者兼有,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可从同意何爹对传统的固守方面入手。根据文章第⑤段“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可知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而且剃头技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爱护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示例二:可从不同意何爹对传统的固守方面入手。根据第①段“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可知何爹的坚持,不愿趋时随变,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注定会被时代淘汰,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改变。示例三: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创新,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2024年黑龙江大庆)一个追风的女孩(2024年黑龙江牡丹江)王愉芳菲①十三岁那年,我认识了初中同学荔枝。②被唤作“荔枝”,缘于她名字的谐音。然而荔枝的身形却不似荔枝那般丰腴——如果非要用一种水果来形容她,她更像一根细高的甘蔗,荔枝给我的印象第一眼是瘦,第二眼是秀气。她有着细长而微挑的眉、上吊的凤眼,可她的鼻子圆而小巧,冲淡了她眉眼的凌厉,添了几分可爱。她的嘴巴也是小小的,抿唇时会勾出一道甜美的弧线。③纤秀的荔枝却有着与外形不相匹配的独立、坚韧。④荔枝的家庭不富裕,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挤下了老老少少五口人:她和父母、弟弟以及姥姥。尤记得第一次带她去我家玩时,她对我拥有自己的房间、父亲有一墙的书这些在我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大加赞叹。⑤中考结束,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没有作业和压力的暑假,那个假期,我第一次走进了她的家:一间饭厅兼客厅,一间小小的卫浴,母亲和弟弟睡主卧,她和姥姥在客卧睡上下铺,父亲总是睡在单位,每间屋子都显得老旧而斑驳,把我领进逼仄的家,她却没有丝毫的尴尬与不安,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一边给全家做晚餐。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她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张罗出一大桌子菜,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在她家吃完饭,她不让我帮忙,独自一人又是洗碗又是拖地,俨然一副大人的样子。⑥此后,我觉得她不那么像甘蔗了,倒像是一株顽强的野草,在有限的空间里蓬勃生长,铺洒出一片绿意。⑦进入高中后,荔枝的母亲因为弟弟的叛逆对她不怎么上心,她也跟我抱怨过母亲的偏心,但高中的紧张和忙碌冲淡了所有的小情绪。记得上高三时的一个中午,她将母亲那辆单车骑了出来,带我去离校园蛮远的小吃街解馋,花的钱是她赚的稿费,又去湖边兜风。彼时正值仲春,阳光温煦,带着几分凉意的清风迎面而来,吹起我们的发丝。荔枝在风中畅快地高歌,又说到将来可能要经历的坎坷,描述她向往的未来,谈她的梦想——她想做一名战地记者,或是一名维和军人……那一天,我们约定高考完还要来到这里,迎着风飞驰。⑧后来我们都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她被北京的一所院校录取,我则将去成都。我们不能像从前那样每天见面了。我们没有浪费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不仅兜了风,还一起去川西,欣赏了壮美的自然风光,提前探访我的大学。⑨记得那天,我们在甘孜州理塘县,天很蓝,厚重的云层在雪山的衬托下显得很低,仿佛触手可及。我们在一处石滩上拍照,背景是雪山——神圣而庄严的雪山。她侧过脸的那一刹那,阳光为她白皙的脸庞镀上了一层金边,她的头发在风中恣意飞扬。我立即按下快门,为她拍下了这趟旅程中我们认为最完美的照片。⑩返程时,她认真地说,虽然在追梦的路上迈进了一步,但前路漫漫,她要用自己的力量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看着那双神采奕奕的眼睛,我仿佛又回到了十三岁第一次见面时,她坐在我前桌,回头笑着说“你好”,又想起上高三时的那个中午,她骑单车载着我在湖边兜风,在风中聊未来,聊梦想。⑪如今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在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想起荔枝,想起那个追风的女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2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的,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时间轴补充完整。(3分)23、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24、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25、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荔枝什么像“野草”?(3分)【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美容师考试中的安全常识及答案
- 2024年六年级语文阅读策略应用题试题及答案
- 无痛内镜护理规范
- 2024年汽车维修工工作安排调整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师信息采集技巧试题及答案
- 重庆课件防复制费用
- 2024古代文学考试个案分析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师客户沟通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职业技能标准试题及答案
- 二手车查询与信息收集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食安食品考试题及答案
- 医院保安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拆除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 2024年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清单
- 中国普通食物营养成分表(修正版)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Proud-of-you中英文歌词
- 供电公司员工文体活动方案
- 雷士灯具检测报告
- DCS系统及维保系统巡检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