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十那么派
【第一那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6)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
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
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注释】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随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时习】:时常地复习【说工音yu。,同悦,愉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愠】:音yM,生气、发怒。【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那么】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wii)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老实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注释】
【曾子工曾子姓曾名参(音shOn)字子舆,鲁国人
【吾】人称代词,我【三省】屡次进行自我反省【忠】指对人尽心竭力。
【信】真诚、老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日I每天
【第三那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
求融会贯穿。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注释】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为】:做。
【第四那么】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需的。"
【注释】而:连词,表示转折【那么】: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工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工有害的
【第五那么】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做法)【注释】“女〃:通"汝”,你。"是知也”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诲,:教,传授。
【第六那么】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第七那么】子曰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J《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
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笫八那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
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那么】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i)树是最后凋谢的
【第十那么】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
灵公》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
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一言:一句话。行:奉行。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
您: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
【成语】: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不亦乐乎。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内容分类】第一那么是学习方法
第二那么个人品德修养,启发人们加强自律,多做自我反省。
第三那么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笫四那么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那么是学习态度,要谦虚诚恳,实事求是。强调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那么第七那么是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优点,反省自身
缺乏。
第八那么是品德修养,鼓励树立远大目标,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决,为理想而奋斗。
第九那么是品德修养,借松柏比喻社会现象,比喻仁人志士。
第十那么是品德修养,讲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恕”。讲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用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卷,并怡然自乐。
发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白云先世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
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
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
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似有光亮,渔人就丢
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
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山间小路交错相逋,
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答复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
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
秦朝时候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
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
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慨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
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
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
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膜,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快乐兴地方案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
有探访的人了。
【注释】【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
【缘工循,沿着。【落英]:落花,一指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林尽水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俨然】
整齐的样子。【属工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悉】:尽,全。【黄发】指老人。
【垂髻(皿。)】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要】通”邀〃,邀请.【咸】都.【讯工消
息。
【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离。【乃】:竟然。【无
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具言】详细地说出【叹惋】感慨、惋惜。【延】:邀请。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志:名词,标记
【及】到【诣工至IJ,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规】.:方案。【未果】.:没有实现。【寻工随即,不
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访求的意思。津,渡口。
【出自本文成语】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渔人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寻访,可人们再去寻找却“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目的是使人们觉
得桃花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托理想的胜地,可遇而不
可求。
【桃花源生活】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只有安定富足,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作者意图I】身处黑暗动乱的社会,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
派【原文】:陋室铭※唐刘禹锡
【安贫乐道的情怀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无识的人。可以弹奏古朴的素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
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
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题目】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成为一种
文体。【有仙那么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动词,知名。【有龙那么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
[水)了。灵:灵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
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
人。
【调素琴】调,挑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要点】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生动描绘:碧绿的苔痕蔓延到台阶上,青翠的小草将
自己的一片绿意投射到窗帘上。
与人交往:博学,高雅。交往之雅衬托自己的品德高尚。
生活情趣:高雅,闲适、悠然。
陋室陋指的是房子本身简陋,不陋是说主人高尚的品德,高雅的生活情趣不陋。不矛盾。
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表现作者对这些先贤的仰慕,也说明作者立志也要做这样的贤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是?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以及对
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5.文中的“龙"和"仙"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6.结尾引用孔子语句的作用是?孔子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含义是?
6.作用:1)运用反问句式,发人深省:2)突出主旨,强调“陋室不陋〃,立意深远。3)回应开头。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含义:有德者居之,那么陋室不陋。
7.作者通过这篇铭文来表达自己的节操和的情趣。你怎样评价?
8.7.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消极避世,独善其身
8.陋室不陋表现在哪里?8.1)环境清幽宁静,2)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有超尘脱俗的胸襟。
派【原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派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高洁傲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了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址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
世人都很喜欢牡丹。我那么惟独喜爱莲一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
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越发清香;它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远远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
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注释】
【作者】北宋•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李唐】唐朝。【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濯清涟】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zhu6),洗涤。清涟,这里指清水。【妖】美邨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益】更加,越发【清】清香,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亵玩】玩弄。亵(X知,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
【隐逸】隐居的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yi):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xidn)少。【同
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知识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的生长环境表达莲的高洁,端庄。暗喻君了•的品质高洁,品行端正,
不哗众取宠。
【香远益清】莲的香气传播得很远,更加的清香。暗指君子美名远扬。
【不菱不枝】【亭亭净植】莲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暗指君子品行方正,为人正
直。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样的含义?
明确:“爱莲〃即爱莲花,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洁净、单纯、雅致的莲花,处处渗透了对莲的无限赞美。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作者托物言志以莲自
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4.文中屡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比照、衬托】1.、对莲的“独爱〃态度与世人盛爱牡丹形成比照,表达自己对君子品质的追求。
2、菊的隐逸衬托莲的君子风范。牡丹的富贵反衬莲的高洁。3、“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比照,对追名逐利、攀附权贵的污浊世风的批判
作者通过写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的品行,借以引出作者与世人情趣的差异,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
人生态度:他既不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
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文中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向达官贵人献媚,内心通达,志洁行廉,具有清洁的操守和正
直的品德。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用?答二照应上文:突出作者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视
※三峡※(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向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嫌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
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隔,航路中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
急速传达,这时候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黄昏便可到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乘着飞奔的快
马,驾御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盘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
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常有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显出一片清凉,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
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
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为《水经》做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
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自】:在。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略:丝毫。阙,通“缺”。
【嶂】(zhM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
夜。【曦】(xi)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至I」。
【襄】上【陵】小山包。【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或,有时。宣:宣布,传播。【虽】即使【奔】飞奔的吗【御风】:驾着风
【不以】:不如。【疾】快。【素湍】白色的急流【回清】盘旋的清波【绝崎】(ydn)极
高的山峰。绝:极【£漱】急流抑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J山高,草盛。【良】
确实,实在。【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属引】(zhfi)接连不断。属,
动词,连接。引,延长。【哀转(zhudn)]久绝:悲哀婉转,过了很久才消失。【沾】:打湿。
【知识点】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三峡夏季的水〃的特点。
答: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耸峻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山峡的夏季的水:水势盛大,水流湍急。
2.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使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
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水的澄澈明媚。
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前俯视静景,后仰视动景)
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写出文中印
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或速度快)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结尾引用歌谣的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派【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
美好),我快乐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与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
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如枳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
法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
样的闲人啊。
【注释】
【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其弟辙并称“三苏”。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如积水空明】好似积水清澈透明。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知识点】
1、描写月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2、写景特点:无一处“月”字,但句句写月。运用比喻,将月下松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荐交横,描
写月色的皎洁,空明澄激。
3、作者复杂情感融入景物:赏月的欣喜,漫步中庭的闲适,被贬的悲凉忧伤,缺少知音的落寞,
也有自我解嘲的旷达。
X【原文】马说※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木氏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
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
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缺乏,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缺乏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
得千里马啊!
【注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A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通"只",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
仆役。
3、骈(pian)死于槽扬(caoli)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u)里。骄:两马并驾。骈死,
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物,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以,凭借,因为。称,著称。千里:日行千里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局部复指关系。
6、一食(sh。:吃一顿。或尽栗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2m)。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
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i):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i。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证。
14、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
的)方法。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到(它)跟前。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e):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难道,表反问语气。下句的“其"表推测语气,
可译为“恐怕〃。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大概”.表推测语气。21、常:通常,平常,
三、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1.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译文:其实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2.写法:托物寓意,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
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
3.当今社会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明确: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合格的祖国建设者。
充分尊重人才,善于发现人才,给人才提供必要的施展才能的时机。
4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怎样展示自己的才能?
明确: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做得的更好;保持平和心态,相信是金
子总会发光的。
5.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明确: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
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6.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明确: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臧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
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假设神人;余那么蜴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
【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方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
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
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忧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
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
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
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快乐了,就又去请教。所
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
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技僵硬不能动弹,伺候的人拿来热水给我
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
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
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荣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
当中,••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
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1、注释。
[1]嗜:喜欢、爱好[2]无从:没有方法。[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4]假借:同
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
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6]走:跑。[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8]以是:因此[9]
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
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10|患:担忧,忧虑。[11]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2]尝:曾经。[13]趋:奔向。[14]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15]执经:拿着经书[16]叩问:求
教。叩,请教。[17]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18]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
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19]辞色:言语和脸色。[20]援疑质理:提出
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21]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
心)请教。[22]叱咄:训斥,呵责。[23]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23]至:周到。[24]复:这里指辩白。
[25]俟:等待。[26]卒:最终[27]负箧(qi。)曳屣(xi):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8]穷冬:
严冬。[29激(jun)裂:皮肤因寒冷枯燥而破裂。[30]舍:这里指学舍,学校。[31]支:通"歧”。[32]
媵(ymg)人:这里指伺候的人。[33]汤:热水。[34]沃灌:浇水洗。[35]衾:(qin)被子,[35]乃和:
才得暖和。乃,才。[36]拥覆:围盖起来。[37]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38被:通"披”这
里是穿的意思[39]容臭:(xiUJ杳袋。臭,气味。[40缨:帽带。[41腰:腰佩。腰,用作动词。[42]饵
(ye)然:光荣照人的样子。[43]堀(yu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编,旧絮.敝,破.[44]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45]以中:因为内心[4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2.通假字。四支僵劲通“肢”皆修绮绣通"披”穿着
3.一词多义。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可翻译为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与是连用,翻译为因此/招)以
衾拥覆(用)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假设:怦然假设神人(好象)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如)
之:走送之〔代词,代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4.词类活用。
廨白玉之环(腰,名词做动词腰佩)缢袍敝衣1名词做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5.古今异义词。
本送之(跑/行走)媵人持添沃灌(热水/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虚伪的,不真实的)
四.课文理解。
1)简述选文是从哪三方面来写作者成年以后求学艰难的。
明确:无书难,无师难,求学条件难〈路途遥远,生活条件艰苦)
2)各种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无书: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无师:常趋百里
外,从师叩问。求学条件难:”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
质上的贫困。
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明确: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意同即可)
4)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波之劳;无冻馁之患。
5)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
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明确;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
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6)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
自己的话答复,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7)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明确: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
8)本文的作者是(朝代)著名文学家,本文是一篇赠序,文中记述的内容与题目相符合吗?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明确:(明初宋濂本文主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作者是要通过介绍自己的经历,勉励马
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更真实更亲切平易,更具说服力J
9)文中多处运用比照,试找出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例: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缢袍敝衣(粗袍敝衣)作比照,表达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
书的精神追求。
1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梢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
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梢降辞色”并非小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帅”,
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赞同与否,言
之成理即可)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
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峨,为岩。青树翠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FI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占,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
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快乐。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
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局部翻卷出水面,形成妖、屿、峨、岩等各种不同的形
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
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朝小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望过去)一段看得见,
段又看不见。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知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M
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
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注释】
①西行:向西2.学竹:竹林3.哼:作响4.用I邛:玉质的装饰物或玉环5心乐之:以……为
乐6.尤:格外7蒋冽:清凉。8.消冽:清澈9.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做10.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弯曲。以,相当于“而";11.为屿:成为水中的
高地12.为唬:小岛13.为嘴不平的岩石14.育树:青葱15.举蔓:翠绿的藤蔓16蒙络
摇缀,参拳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7.潭中鱼可百仔头: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约数,相当于“来〃18.无所依依靠19日光下澈:透过,穿过这里意为照射20.
彩布石上:鱼的影子;映。21.僮经不动:呆呆的样子22.做多远逝:突然向远处游去23.
往来新停:轻快敏捷的样子24.似与游者相乐:嬉戏,逗乐。25.潭西南池望:表修饰
26.*折修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27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28.犬牙拳互:
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29.四面竹树邛合:环绕30.亭神搴苜: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31.
旭惟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32里其境过溃因为;清静33.乃记
之而去:离开34.申而从者:跟随35.个冬年轻人
②古今异义词:1、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2、怡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今义:痴呆或深思的
样子3、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探究第一段
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____________(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②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那些动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起到了什么作用?用“隔"、"闻"、“伐〃、
“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
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卜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卜伏
笔。③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了③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④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⑤从文章中看,作者给这个在荒僻幽静之处的一弯小谭命名为小石潭的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在荒僻幽静之处,无人问津,本没有名;
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且潭岸岩石形状各异.故命名为小石潭.
⑥文章第一段中直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水尤清冽
⑦用原文答复小石潭得名的原因,或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崎,为岩.
4、探究第二段
①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假设“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
从而侧面衬托出来。
②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景手法?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③作者是怎样写
鱼的?写鱼的目的是?作的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的描写主要是“口光卜澈,影布石上。怡然
不动”动态的描写主要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目的是侧面衬托水清。④从文章的
第二段描写游鱼衬托水清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你能想到《与朱元思书》中的
哪句话?“游鱼细石,"视无碍”
5、合作探究第三段
①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②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
处?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不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身的
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形象逼真。③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
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
就灭了。
④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流向是西南流向东北,是站在非东北,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卜步”“潭西南而望”
6、探究文章第四段:
①潭周围的气氛是:幽前,作者对小石潭最突出的感受或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②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
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是全文揭示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虚实相生,有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是
作者被排挤、被迫害身世遭遇的反映,从中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境。
④笫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掇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和气氛,反映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情。
7、整体探究:
①从听水声“心之乐”,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变化?
旷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
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这说明游山玩水并不能真正冲淡作者因仕途坎坷,屡遭贬遹而造成的抑郁忧伤之情。
②本文从哪些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③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
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
名句。(限在40字以内)(2分)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抚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占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
句恰当地砸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④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的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课文是按照:发现小潭一潭中景物一小潭源流一潭中气氛。突出小潭的幽静、清幽。⑤文章前面
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
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⑥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
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
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假设夫建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R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
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
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欣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早晨阳光照耀、黄昏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己经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欣
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
失去了光芒,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黄昏时分天色昏暗,老虎
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思念家乡,担忧奸人的诽谤、害伯坏人的嘲笑,
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已的种种情绪了。
象那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
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
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
全忘,举酒临风,快乐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
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快乐,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
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封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I勺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
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解释】重点字词。
18、蟒守: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州郡的长官2、蹲明年:越,及,至的明年,第二
年。3、1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4、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
通“俱〃全,皆。5、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5、(具)同“俱”,全,皆。
6、展予作文名记之:同“嘱”;表日的"来”7、手邓大巴陵.牛:我;看;胜景,好景色。8、简远
山:衔接,连接。9、吞•长江:吞吐。10、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II、横•无际•洼•:广远;
边。12、朝呼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13、气等万千:景色,景物(千变
万化14、大观:雄伟景象。1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玉米高筋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项目计划范文(30篇)
- 入学教育心得体会(31篇)
- 2021-2026年中国电力设备开关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多功能食品加工机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度个人小额贷款合同签订流程解析
- 2021-2026年中国铁路客运市场供需格局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年焊夹具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液压支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国际贷款业务合作协议
- 医院智能化系统内网、外网及设备网系统拓扑图-可编辑课件
-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课件 2023-2024学年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 (正式版)JTT 1502-2024 直升机救生员搜救作业手势信号要求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背1000题题库附答案(满分必刷)
- 2024年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500题)含答案解析
- 政企业务部门培训
- 2024年高考历史:全3册核心知识梳理和大事年表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作业设计
- 4.《昆虫备忘录》 课件
- 非标设备方案
- 教师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