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漯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朴”的本义是木皮,“素”原指生帛。朴素多用以指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朴素之为美,在于它代表了事物的原初状态、自然状态。在先秦,朴和素首先是哲学范畴。老子多次用朴、素来描述道,说明道的终极性、本原性特征。庄子笔下的素、朴已具备审美意味,且是一种最高的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将音乐分为三类,即天籁、地籁、人籁。“天籁”是自然界众窍自鸣的声音,它不凭借任何外力,完全是天然的,自发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素朴是天地大美,它是完满的,没有丝毫缺憾的,任何人为都是对这种完满的破坏。儒家讲朴素,常和文质问题紧密联系,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素决定饰,文取决于质,道家所称的朴素,在儒家看来则是朴鄙、粗野。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朴素受到高度重视,被推为极品,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人厌倦了形式技巧的翻新逐奇,试图超越辞章之美、色彩之美、声律之美、用事之美,而追慕上古绘画的形简迹淡,神往于汉魏古诗的气象混沌。他们提出自然、平淡、真率、古拙、浑厚等作为新的审美追求,对朴素予以极高评价。如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言:“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宁粗勿弱,宁僻勿俗,诗文皆然。”朴素之美讲求自然浑成。它重整体而不重细部,重自然而不重巧思,它要求尽可能保持事物的本然状态,破除以人为中心的观物方式。朴素之作往往如造化生物,不显人工痕迹。汉代石刻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霍去病墓前的马、乾陵前的石像,刀法简练至极,充分保持石材原型,造型浑厚朴拙,仿佛天然成就。在宋人看来,或有年代久远的历史沉积感,单纯、洗炼;或表现为孩提般的天真,稚拙、清新。因此,朴素之美多与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风格相邻。汉魏古诗亦复如此,大多首尾一气,不可句摘。朴素之美讲求以素为绚。这意味着形式的简化与提纯,形式美的浓缩与积淀。它以浅蕴深,以淡寓浓,以无涵有,以少总多,从而较之铺锦列秀、富丽堂皇更耐人寻味。如水墨画,用笔简略,不求色相逼真而神完意足。又如琴、磬,朱弦疏越,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不绝如缕,没有复调,没有和弦,不以繁富华美取胜,却以古朴平淡见长。朴素并不是一种易于创造、易于接受的美;相反,无论对创造者的艺术功力与欣赏者的艺术修养,朴素都有着相当的要求。恰如宋代诗人吴可《藏海诗话》所说:“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才是真正的朴素。贺贻孙说得好:“每见后人有意为朴,反不如华;有意为拙,反不如巧;有意为粗,反不如弱;有意为僻,反不如俗。大抵以自然者为胜,如美人乱头粗服俱好,不可遂以乱头粗服为美人也。”(摘选自张海明《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材料二:古代诗人留下大量意境深远、风格朴素的诗篇。它们没有斑斓绚丽的文采,读来却真挚动人,诗意盎然。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全诗丝毫没有雕琢痕迹,水草丰茂牛羊遍野的塞外草原景象自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钟嵘《诗品》评陶潜诗:“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词兴婉惬。”陶诗文字俭省,风格清练,诗意纯真古朴,意兴美好舒兴,显出几分质净,几分朴素。诗的朴素美是和简单粗糙、贫乏单调截然不同的,它需要作者具有极大的功力、熟练的技巧。作者没有达到自然纯真的精神境界,是不可能写出朴素优美的诗篇的。有些闪耀朴素美的光辉的诗歌,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精雕细刻的工夫,但它比雕刻要花费更大的气力,这气力用在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上。《红楼梦》有一段林黛玉和香菱论诗的情节,也涉及了诗的朴素美问题。当香菱很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黛玉给她举出更高明更“淡而现成”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相比较,让香菱鉴别高下。这里所说的“淡而现成”也就是诗的朴素美。诗的朴素美对语言的要求十分严格,可以说,没有精炼的语言是创造不出朴素美的。古今诗人无不在这方面刻意求精,艰苦磨练自己的笔锋,像“池塘生春草”“采菊东篱下”都是真切感人的朴素名句。同样写雪景,韩愈写“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描写了马车在雪地上行走,雪随车轮的转动翻起两条白色的带子,马蹄踏到雪上留下了一个个银色的杯状景象。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显出华美之感,不具有朴素美。可是,王维写雪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感觉则完全不同。作者把对雪景的真实感受通过朴素无华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和他产生通感:清早起来,听见窗外竹子的响声,以为是被风所吹动,开门一看,啊,大雪满山!其境界何等辽阔。诗中没有用任何形容词语,却把雪天的全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和作者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在诗里是朴素的。这种让读者读诗而不自觉是在读诗的诗才是好诗。(摘选自张朝昌《论“朴素”》)材料三: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的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节选自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庄子哲学看来,“天籁”是自然界众窍自鸣之声,不借外力,亦非人力为之,呈现出素朴的天地大美。B.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由于从中很难找出某一传世佳句,所以其艺术审美价值大打折扣。

C.美人“乱头粗服”俱好,是因其天生丽质,丑者如此,则是东施效颦。这符合儒家“文以质存”的朴素观。D.林黛玉评“暧暧远人村”这类诗句“淡而现成”,似乎俯拾而已,但却需要诗人语言足够精炼方可炼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石刻,因为保留着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自然浑成的风格,故而呈现出古朴平淡的审美特质。B.朴素在先秦首先是哲学范畴,老子多次用朴、素来描述道;宋代以后朴素是一种审美趣味,宋代诗人借用“外枯中膏”,表达审美观。C.相较而言,吟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竹风在耳,山雪盈怀,读者在读诗却又不觉在读诗,这正由于它未曾使用形容词。D.错彩镂金、初发芙蓉,二者都具美感,且各有琳琅满目的例证;但在东方美学视野下,后者代表的朴素之美审美性更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A.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吕本中《童蒙诗训》)B.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要非情思高远,形神消散者,不知其美也。(苏轼《与苏辙书》)C.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D.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文心雕龙》)4.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在读了法译本《陶潜诗选》后,得出这样一种看法:“朴素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来自贫乏;另一种却生于过度,从滥用中觉悟过来。”陶诗属于哪一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5.《真水无香》一书提到,明清时代有篆刻者“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或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述这种行为。(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三等车【俄】蒲宁谁要是以为这种等次的火车,您想乘就可以乘,别人管不了,那就大谬不然了。1933年3月,在锡兰的科伦坡,我就有过这样的遭遇。早晨,还刚刚七点多钟。可是已经火伞高张,燠热异常,这是一种凝重的、呆滞不动的暑气。每当要下可怕的暴雨前,总是会出现这样的酷热;暴雨后,洪水便开始泛滥了。我穿一身白衣服,戴一顶白色盔形凉帽,坐在一辆漆得亮晶晶的、晒得滚烫的、小小的人力车上。在人力车的两根细细的车杠间,一个黑黝黝的高大的泰米尔人,身子微微前倾,迈着均匀的大步,飞快地拉着车向前奔去。他的健美的裸体上上下下都闪耀出亮光。我这是上火车站去,打算到——好吧,随便举个地名吧,阿努拉达普拉市去。前面已是车站广场,空荡荡的,白得耀眼,而在广场后面是白得更加耀眼的车站大厦——在热得发白的天空的映衬下,这座建筑物的白颜色几乎叫人觉得害怕。置身于这片白色的建筑物和太阳的白焰之中,那个泰米尔人漆黑的身躯和漆黑的长发显得格外刺眼。走进车站大厅,人就感到舒服些了,到处都有柔和的穿堂风。

我摘下凉帽,一面揩着大汗淋漓的冰冷的前额(额头一出汗,只消轻轻摸上去,就可感觉到硬硬的额骨),一面急匆匆地朝站台入口处走去。列车已停好在站台上,又高又沉,车顶是白色的,窗帘也是白色的。我赶紧去售票处,一边走一边掏出几枚硬币,正好够买一张去阿努拉达普拉的三等车票。一个英国人从售票处向外张望,我把硬币在他面前敲着,说:“Thirdclass,Anaradhapura!”①“Firstclass?”英国人问。“No,thirdclass!”我喊道。“Yes,firstclass!”英国人也喊道,递给了我一张头等车票②。我气得火冒三丈,粗着喉咙讲出了一席话,内容大致是:“听着,我讨厌这种做法!我想亲眼看到这个国家的全部风土人情,这个国家的全部生活和这个国家里各种各样的人,直到所谓的‘贱民’,你们是喜欢把有色人种算作‘贱民’的,不消说,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胆子乘坐头等车。可是每回只要我想坐三等车,就会同售票员争起来!我明明讲得清清楚楚要乘三等车,售票员却总是利用这些字眼发音近似,打断我的话,跟我胡搅蛮缠:‘您是想说头等车吧?’我大声喊道:‘不是的,三等车。’但是他却不睬我,还是给我一张头等车票。我把票子扔回去,于是售票员恼火了,怎么也想不通,一个白人竟会有这样下贱、这样疯狂的念头,想同有色人种坐在一起。他也开始大喊大叫,吓唬我说,我会从那些土人身上传染到一身虱子的,而主要的是教训我,在这里,没有一个白人,绝对没有一个白人乘坐三等车,白人乘坐三等车是不能接受的,是有失体统的,是令人愤慨的!”这回,我斩钉截铁地说:“别啰唆,请您立刻给我一张我要买的票!”售票员终于屈服了,我的愤怒使他大为吃惊,有一刹那间,他愣住了,后来,突然横下心来,扔给了我一张三等车票。我大获全胜,得意扬扬地在车厢里坐好,等待着旅伴,也就是那些有色的“贱民”。可是见鬼,他们不上来,一个也不来!而站台上,打着光脚丫的乘客奔跑时发出的干巴巴的啪啪声却一刻也没有停过,他们都打我的包房前跑了过去。他们干吗都不上来,只是往前跑,跑到哪儿去啊?噢,我恍然大悟:是我的凉帽,白人戴的白凉帽吓着了他们!于是我摘下凉帽,缩在角落里,重又等他们上车,可是重又白等了一场。我感到纳闷:“为什么现在仍然没有一个人上来呢?要知道现在他们看不到我了呀?”我霍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头探出车窗,想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事情立刻弄清楚了,而且非常简单:在我乘坐的这间包房外边,有几个粉笔写的大字:另有用途!我刚走进这间包房,车站上的人立刻就在外边写上了:另有用途!唉,你呀,又吵又闹,寸步不让,总算买到了一张三等车票,那你就自作自受去吧,一个人就像白痴似的枯坐着吧。列车飞驰着,在由空中倾注到这片天堂般的土地上的炫目的热浪中飞驰着。车窗外,繁花盛开的密林无尽地、飞一般地向后退去,清晰地回响着车轮的隆隆声。“椰——子!”每到一站都有人高声叫卖椰子,伴随着那凄凉的叫卖声的是打着光脚丫的乘客奔过我包房时发出的干巴巴的啪啪声。在此后的一个车站上,我像个小偷一样悄悄地溜进四等车,车厢里挤满了人,有坐的、有站的、肤色全都是黑的或者褐色的,他们只在胯部包着块遮羞布,遮羞布全汗湿了。注释:①英语,意为:“三等车,去阿努拉达普拉!”②这三句英语意为:“是头等吗?”“不,三等车!”“是,头等车!”6.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说他要到一个地方,“好吧,随便举个地名吧,阿努拉达普拉市”这种叙述让我们体会到了小说的虚构性。B.售票员不卖给“我”三等车车票,说明售票员不相信一个白人愿意和有色人种混在一起,体现出了殖民地种族歧视、白人至上的社会环境。C.只是在车厢上写上了“另有用途”,可是“那些有色的‘贱民’”就不敢走进车厢了,体现了他们对自己境遇的麻木。D.小说的最后,“我”终于如愿以偿,亲眼看到这个国家的全部风土人情,作者对有色人种穿着的描述,说明“我”对乘坐这种四等车的后悔。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这种等次的火车”指的是题目中的“三等车”。首段既设置了强烈的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描写了高大的泰米尔人,赞美他“迈着均匀的大步,飞快地拉着车”,并有“健美的裸体”表现了这类人的境遇要好于其他有色人种。C.“一个白人竟会有这样下贱,这样疯狂的念头,想同有色人种坐在一起。”“是我的凉帽,白人戴的白凉帽吓着了他们!”这两句话体现了有色人种和白人间的鸿沟。D.小说中画横线的两处景物描写都突出了天气特点,那就是极端的热,表现了当地特殊的环境特点,也为文章烘托了压抑的气氛。8.“我”是小说中着力塑造的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对“我”进行刻画。(4分)

9.小说最后两段描写了有色人种的境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亡匿下邳。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遂去。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二:汉四年,(韩信)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材料三:夫(圯上)老人者,以为子房②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注】①圯:桥。②子房:张良的字。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汉方A不利B宁能禁C信之王乎D不如因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履,用作动词,穿鞋,与《孔雀东南飞》中“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履”意思相同。B.期,约定时间见面,与《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C.异,惊异,认为⋯⋯奇怪,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D.蹑,践踏,踩,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的“蹑”意思相同。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描述了张良早年刺秦未果后,遇到圯上老人,获得太公兵法,奠定其日后成就的基础。B.材料二展示了张良在汉楚战争中,巧妙劝说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化解了潜在的内乱,体现其政治智慧。

C.材料三则通过苏轼的评论,强调张良教导刘邦忍耐的重要性,指出忍耐是刘邦成功的关键。D.在荥阳之战期间,韩信平定了齐国后就向刘邦说,齐地之人伪诈多变,不如另找一个人代理齐王来镇抚,自己好抽身去解救荥阳之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4.张良帮助汉高祖以小忍换大谋,奠定汉室基业,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牡丹韩琮①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晓艳远分金掌露②,暮香深惹玉堂风。名移兰杜③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牡丹柳浑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④不校⑤多。【注】①大中十二年,韩琮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以后失官。②金掌露:传说汉武帝求长生不老,铸造铜人,铜人高擎铜盖承接甘露。③兰杜:香草的总称,从战国至隋唐,号为“国色天香”。唐时牡丹始渐取代兰杜,为世人喜爱。④戎葵:指蜀葵,一种普通花草。⑤校:相差。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诗属于律诗,柳诗属于绝句,两首诗都很讲究格律,属于近体诗。B.韩诗首联赞扬了牡丹不出风头、谨慎务实的品格。C.柳诗的三四句将富贵之花牡丹与普通的戎葵进行对比,认为两者相差无几。D.韩诗和柳诗的首句分别使用了“不争”“无奈”,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6.在这两首诗中,两位诗人对牡丹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的《离骚》常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沿用了这一传统。(2)作为班长,小慧面对同学之中不团结、不和谐的现象,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提醒。

(3)美学家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杏花”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________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①当我们总是三心二意,难以全心全意地去专注某事,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②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的精力过于分散,导致_________;结果什么也没干好。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脱颖而出,成就更好的自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们且结果了那个绑的去,与你拔了这眼中钉子呢。(李文蔚《燕青博鱼》)B.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李渔《巧团圆·解纷》)C.既已种因,终当结果。(纪昀《阅微草堂笔记》)D.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20.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弯腰上袢,我神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大堤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我们钻进了风里,“爷爷——”我拼命地喊着。风把我推得翻跟头,我伸出双手抓住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望望爷爷和车子。车子还停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他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然后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纵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大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庄稼慢慢地直腰,他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地姿势。21.文中有两个加点的叠词“晃晃悠悠”“望望”,说说它们和“晃悠”“望”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22.文中写自己的“爷爷”,除了称呼“爷爷”,还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屈原有诗说:“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哪能彼此相安?材料二:方者,规矩之要;圆者,变通之灵。方圆并用,方能游刃有余。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材料一第4段提出“朴素之美多与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风格相邻。汉魏古诗亦复如此,大多首尾一气,不可句摘”。可见“难以句摘”是褒扬其朴素之美,非贬低其艺术价值。)2.C(C项主要原因在于诗歌的“朴素之美”,形容词只是外在形式而已,并非核心原因。有的诗歌用形容词,若具有朴素之美,照样可读可诵。)3.D(A之“野”,B之“淡”,C之“真”,三者皆合乎素朴之美的艺术取向。而D项修饰与朴质并存,讲求二者不同的作用,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观点。)4.①陶渊明的诗,属于后者。它是对当时绮靡诗风的超越,当时诗人文采上存在“过度”“滥用”的陋习,陶渊明“觉悟”过来,返璞归真,呈现朴素的诗风。②陶渊明的诗难以企及处,不在巧思妙喻,不在形式或技巧的翻新,而在其本色,在其平实,在其自然。③其朴素自然、浅易平淡中,包含了、超越了色泽华美,是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的,并非“贫乏”,对创作者(诗人)的艺术功底和技巧有相当要求。(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5.①椟中摇晃、掷地剥落,是为了求得印章残破朴拙之效,该篆刻者认为朴素是一种超越完美无瑕的大美;②但是,这种人为制作的“朴素”,并非真正的朴素,而恰恰相反,落于下乘,有意为普,反不如华,可谓弄巧成拙、南辕北辙。(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D“‘我’对乘坐这种四等车的后悔”错误,没有后悔。7.B不是为了说明他们境遇更好8.①用特征鲜明的外貌描写凸显人物的身份,“一身白衣服,戴一顶白色盔形凉帽“表明”我’是一个白种人,“我’在当时社会地位高贵;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我和售票员的争论,鲜明地表现了“我是一个极力反对种族歧视的人;③细微深入、富有变化的心理描写,如’我恍然大悟”“我感到纳闷”“事情立刻弄清楚了,而旦非常简单”表明了"我在弄清事情真相后的无奈心理。(每点2分,答任意两点满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9.①小说最后两段描写了有色人种穷困、悲惨的生活状况,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②和前文拉人力车的黑黝黝的高大的泰米尔人呼应,二者从点到面展现了真实的社会底层状况;③表现了我作为一个有觉悟的白种人的羞愧之情和同情之意,暗含对等级社会的批判。(每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10.BDH11.A《孔雀东南飞》中的“履”是名词“鞋”。12.D“不如另找一个人代理齐王来镇抚,自己好抽身去解救荥阳之急”错误,原文中韩信派人向刘邦说“齐伪诈多变,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是韩信自己想留在齐地当代理王,根本没有解救荥阳之急的想法。故选D。13.(1)张良曾经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尝”,曾经,1分;“铁椎重百二十斤”,定语后置句,1分;句意2分。)(2)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发怒,表现在言词脸色上。(“王”,做王,1分;“见”,表现,1分;句意2分。)14.①张良和陈平一起进言,劝刘邦暂且忍耐,好好对待韩信以防生变;②受刘邦派遣,张良亲自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征发韩信的士兵去荥阳参战。(每点2分,两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留侯张良,其先人是韩国人。韩国灭亡后,他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张良曾经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伺机袭击他,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张良于是逃到下邳躲藏起来。张良曾经于闲暇时在下邳桥上漫步,有一个老人故意把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惊讶,想打他,看他年老,勉强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伸出脚穿上鞋,笑着离去了。走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还可以教导。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里跟我相会。”张良觉得奇怪,跪下来说:“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却后到,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就应当这样。”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说完便走了。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十年后,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沛公率倾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

材料二:汉四年(前203),韩信降服并全部平定了齐国。派人向汉王说:“齐国狡诈多变,不设立一个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希望允许我临时代理齐王。”这时,楚军正在荥阳紧紧地围困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书信一打开,汉王大怒,骂道:“我被围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帮助我,你却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汉军处境正不利,难道能禁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势立他为王,善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将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接着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该做真王罢了,为何要做个临时代理的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材料三:那位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摧挫他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