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凯里市一中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黄金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据新华社报道,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儿女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春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春节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了更广泛的价值认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传统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不断层累而成的,并在近现代社会中经历了一个重塑的过程。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传统节日大多受到农历时序的影响。春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的“岁首”“元日”等概念,被视为新一年生产活动的开始。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即认为,年的初始含义是“谷熟也”。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庆贺春节的风俗也在多民族融合交流中不断发展,直至明清时期趋于稳定并接近现在的形态。可以说,中国春节本身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标志。春节,这个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积聚了一年的情感与期待,经过充分酝酿,集中爆发,慢慢消歇。当自然的时间进入春节这样特殊的民俗情境中时,人们的所感所想、一言一行就都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意义。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其他的非遗诸如手艺或者技能,一般人很难去继承,而春节的传承者却是我们每一个人。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个人都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从时间跨度上看,春节开始于腊八,结束于正月十五,前后约四十天,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民俗最密集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百姓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几乎融入了我国民俗的所有形式。而春节的精神是理想、团结、辟邪、平安、顺利、和谐,也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春节,一方面是人们对未来红火年景的憧憬,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和价值构建。除夕夜阖家团圆,共享年夜饭,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家族、血缘、亲情的重视;走亲访友拜年,体现了中国社会对“礼”和社会和谐的尊崇……正因此,春节不仅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也与周边文明乃至西方文明进行着交流互鉴。事实上,随着中国在不断开放中走向世界,春节早已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民俗节日。因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也就有了世界价值。近年来,每逢中国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共同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感受中国的多彩文化和开放胸怀。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还通过了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的决议。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春节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的背后,是团圆、和谐、平安、敬祖、尊长等价值取向不断引发认同与共鸣。如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说,许多表面看来十分古老的“传统”,其实往往是当代人有意识的发明,反映着当代人的价值与行为规范。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传递着现代中国的开放、进步,既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春节申遗成功,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让世界更好感知中华文化、共享东方魅力。(摘编自赵清源《春节申遗成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回响》)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宋志明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当前,春节传播和接受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级:中国大陆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民众,而从文化传播的“域外辐射力”要素而言,海外华侨华人无疑是国际传播的主体。春节真正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高,日益展现出一个开放的、文明的大国形象,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相应地也得到质的跃升,春节的国际传播进入了历史新阶段。这表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播力的强弱,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也需要民族国家自身“硬实力”的推动,二者缺一不可。(摘编自人民论坛网《“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节文化密集丰富有系统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数千年来,得到了广泛的价值认同。B.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最初与生产劳动有关,后来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交流中,逐渐变得隆重而热闹。C.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因为我们都是这项非遗的传承者。D.春节是人们积聚了一年的情感与期待从酝酿到爆发,再到消歇的过程,因此也具有文化象征的意义。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节从单纯的“岁首”概念,到如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盛事,离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融合”。B.春节这一古老的“传统”流传至今仍然有如此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当代大的价值与行为规范。C.春节成了“世界时刻”,可以让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华文化,共享东方魅力,推动世界文化更好地发展。D.中国如果没有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大幅提高,很难让春节产生这么大范围的影响。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写到甲骨文中“年”字的形象,以及许慎《说文解字》中“年”的初始含义,说明“年”来源已久,显示了历史的厚重感。B.材料一具体列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日的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及比例,可见春节在国外也很受欢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材料一引用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关于“传统”与当代人之间关系的表述,揭示了春节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的根本原因。D.材料二语言虽然平实,但其中“无疑”“大幅提高”“质的跃升”等词无不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4.根据文本,概括“春节”申遗成功的因素。(4分)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道:“(乡土社会中)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中国人对春节的态度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年木匠的杰作邓建华香椿煎蛋的香味飘散开来时,年木匠挑着他那套和他一样老的工具,从冬茅草半掩的土巷子摇摇晃晃走过来。父亲慌忙丢下手中的瓜瓢,雷急火急去开园门。瓜瓢里的漱口水泼洒一地,父亲的客气话也倒了出来。父亲说:“你看你看,有事总是辛苦您,今儿个又要劳您费心了。”父亲小心翼翼侧过身,接了担子。年木匠上气不接下气,只是露出满嘴黄牙嘿嘿笑,连搭话都使不上劲来。肩上的担子让父亲接过去后,他就站在园门边吃力地捶背。园门还开着,我赶紧去关。这样用柴棍和竹枝编织的园门,家家都有,时刻要记得关——担心家里的鸡呀鸭呀跑出去,糟蹋队里的谷子。当然,也怕自家半大不小的孩子掉到游鱼跃动的引水沟渠或漂着蝌蚪的池塘里。关园门的时候,我没有理会年木匠,我把一丝厌恶也紧紧关在心里,不敢让它溢出来。我知道,倘若流露出一点点这样的情绪,过后就免不了要被父亲修理。上十里下十里,木匠有三个——年木匠最老,月木匠居中,日木匠最细。日木匠是月木匠的徒弟,年木匠是月木匠的师傅。上十里下十里,也有一句出了名的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徒弟挨过师傅的打,但师傅的饭碗都慢慢被徒弟给抢了。月木匠出师后,就能造水车,做扮桶,架浮桥,上大梁。有人说:“你业务这么繁忙,还是要留一点儿事给你师傅做啊!”月木匠说:“他是个小木匠,本来就做不得这些大活儿,只晓得做点儿椅子、板凳,我这是自己操练出来的。”别人又说:“他都几十天没事做了,快没米下锅了呢。”月木匠思索了一会儿,说:“那拜托你给递个信儿,请他过来打下手啊。”当然,这话等于白说——年木匠辈分高,饿死也不会给徒弟打下手的。日木匠跟月木匠学徒时,月木匠倒是留了一手,许多诀窍只说了一半。日木匠连师傅教的那一半都忘了,出师后却一夜之间声名鹊起。月木匠看都没看见过的笨拙的锯木机、电钻、电刨、强力胶等等新玩意儿,被“眼眨眉毛动”的日木匠玩得溜溜转。做一整套家具竟然一个卯榫都不要做了,一律用射钉和胶合了事。别人要半个月才能做完的活儿,日木匠三五天就能做成。连月木匠都感觉天要塌半边了,年木匠自然也就成了文物级别的手艺人了。我放学时,常见年木匠倚在菜园的竹篱笆边上望天。有一天,我看见他扯篱笆上晾晒的盐菜,放进缺牙的嘴里嚼巴,被他老婆臭骂:“家里都揭不开锅了,你想吃草就老老实实去吃草,还要吃咸的?你够格?”我听见了也装作没听见,我看见了也不敢回家说。我感觉我那天不怕地不怕的父亲跟年木匠好像蛮投缘,要不然,我家七七八八新新旧旧的木制品都不会与劣质产品有缘——碗柜门从做好就关不拢,木椅靠背靠上去总吱吱响,板凳腿常脱落,就连一张小桌也从来没有摆稳当过……这都是资深匠人年木匠的杰作。我到别人家,看他的徒子徒孙月木匠、日木匠周正气派的作品,简直眼都是直的。我甚至怀疑,我父亲当初请匠人时是不是脑子里有根筋搭反了。这一回请年木匠来,是准备做“两个工”的。两个工,就是三十二元钱。这两个工要做的,一是修理散了架的烤火桶、关不拢的大门——当然,这两件也是年木匠之前的杰作;二是新做三条麻拐凳和一个洗脸架。父亲是在卖完一头仔猪后,安排赶修和赶做这些木器的。我看不出有多少紧迫性和必要性。手艺超好的日木匠正好这两天有空,工钱也和年木匠一样。况且,日木匠的店子里也有现成的麻拐凳和洗脸架,价廉物美,两件一共也才四五十元。但父亲大声旺气地宣布,要请年木匠做两个工。他之所以高调,是不让其他人在选匠人的问题上说三道四。年木匠在园门边捶了一阵子背,又干咳了三五声,才来搭父亲的腔。年木匠说:“又要来劳吵你屋里几天了。”父亲将两瓢热水舀到一个搪瓷盆里,又将一条手巾放进去,示意我给年木匠端过去。见我似乎慢了半拍,父亲就轻轻踢了我一脚,悄悄说:“一株草都要有一颗露珠养。你不小了,应该明白些事理。”我不明白。我只是不敢违抗父亲的指令。我知道我们家的木器都是年木匠的杰作,他一辈子也不可能修好他亲手做的每一件作品。我还是将热水端过去了,同时在心底默念:“一株草,要一颗露珠养?”一直念到今天,年木匠不在了,父亲也不在了,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天地之间,每一颗露珠和每一根草,其实,都活得好好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把一丝厌恶也紧紧关在心里”,“我”厌恶年木匠,因为他的手艺不好,给我家做的木器都是劣质品。B.“月木匠倒是留了一手”,可见当地出了名的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对月木匠产生的影响。C.“父亲就轻轻踢了我一脚”,因为父亲“见我似乎慢了半拍”,父亲这“一脚”足见他对年木匠敬重有加。D.“一株草都要有一颗露珠养”,父亲招年老体弱的年木匠来家里做工,让他有生计,体现了父亲的善良。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结构严谨,前文写年木匠年老体弱,挑担子都费力,为后文写年木匠所打的家具质量差做了恰当的铺垫,形成前后呼应。B.小说以顺叙为主,主要叙述年木匠到我家来做工,年、月、日木匠的故事以及来我家做工的原因属于补叙,使故事跌宕起伏。C.小说最后一段是小说的尾声,其作用和鲁迅的小说《祝福》的尾声作用相似,都能使读者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D.小说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如文中加点的“摇摇晃晃”“倒”“关”“溢”等词,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状态和心理活动。8.三个木匠叫“年木匠”“月木匠”“日木匠”,有何深意?请做简要分析。(4分)9.年木匠的作品总是有许多缺点,年木匠的手艺不及月木匠和日木匠,小说标题却叫“年木匠的杰作”,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①。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兔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②,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节选自司马迁《货殖列传序》,有删改)材料三: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注】①渫(xiè):流通。②营丘:武王封太公望于齐,建都于此,后改称临淄。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使A天B下C人D入E粟F于G边H以I受J爵K免L罪M不N过O三P岁Q塞R下S之T粟U必V多W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俞,同“愈”,更加,与《荀子》“兼人而兵俞强”中的“俞”现象及意义都相同。B.太公望,即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字子牙,后世称吕望、姜尚、吕尚等。C.是,代指这个原因,与成语“马首是瞻”“自以为是”中的“是”用法及意义不同。D.附,活用类型与“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和“风乎舞雩”中的“风”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B.太公望在封地营丘,采取鼓励妇女纺织刺绣等一系列措施,使各个地方的人都归聚齐国。C.齐桓公凭借管子的辅佐而功业显赫,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且比列国之君富有。D.贾谊认为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攻取、防守等事都能成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2)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14.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请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遣怀李山甫长松埋涧底,郁郁未出原。孤云飞陇首,高洁不可攀。古道贵拙直,时事不足言。莫饮盗泉水,无为天下先。智者与愚者,尽归北邙山。唯有东流水,年光不暂闲。【注】李山甫,唐朝诗人。成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松伏卧深涧,郁郁葱葱却无法显露于原野;闲云孤寂超然,凡人又难以企及。开篇四句运用象征的手法,耐人寻味。B.古人崇尚淳朴直率的生活态度,不随波逐流;诗人借此告诫自己,不做违背道义之事。中间四句直抒胸臆,态度鲜明。C.北邙山自古是帝王将相、名人雅士理想的墓葬之地,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全都安葬于此,表达了诗人无限向往之情。D.“东流水”也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使用,该意象有着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时间、生命和自然的思考。16.人的渴望与人的局限之间的矛盾常常成为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内容。诗中暗含着“矛盾”,请结合全诗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描绘江水与天空一片澄澈,只有皎洁的月亮高悬的静美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韦庄的《台城》里“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两句,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了对景物的赞美和“六朝”兴亡的感喟。(3)古代诗人经常直接地将几个意象如蒙太奇一样地组合起来,大大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呈现功能。如陆游的《书愤》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初尝贵州滋味,是在飘着微雨的傍晚。吊脚楼在暮霭中
①
,悠扬的芦笙曲在山谷间
②
,我漫步于古老的青石板街巷,心情如同这天气般有些许怅惘。此时,却有一股诱人的酸香味飘来,不同于任何我曾闻过的味道,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噜了起来。寻香而去,一家小店映入眼帘,我不禁吞着口水走了进来。店内昏黄的灯光洒在古朴的木桌上,内厨炉火上的砂锅散发着融融暖意和酸香。我点了一份招牌菜,不一会,热气腾腾的糟辣笋锅带着浓郁的酸辣香气扑鼻而来,令人
③
。看笋尖在红亮的糟辣椒汤汁中若隐若现,那抹糟辣椒红亮的色泽犹如傍晚的云霞,散发着诱人的光泽,瞬间勾起了食欲。夹一块笋放入口中,刹那间,一股酸辣的气息在味蕾间跳跃穿梭,久违的欢愉如潮水般涌来。笋的脆嫩与辣椒的鲜香交织在一起,每一口都是难以言喻的美妙。真正的美味需要耐心地等待,这也是贵州人的美食哲学。越是长时间的积累和酝酿,越是有更加独特的魅力。美食尚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呢?那一刻,我仿若在这口美味中,品到了贵州山水的灵秀、岁月的悠长与人间的烟火。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夹一块笋放入口中,刹那间,一股酸辣的味道在嘴里弥漫开来,带来一种很久没有过的、强烈的愉悦感。笋的脆嫩与辣椒的鲜香交织在一起,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①
:富含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甚至比橙子、橘子、柚子等柑橘类水果都高,每天吃300克白菜就能满足人体维生素C每日需求;吃白菜还能补充钙、钾以及多酚和黄酮类物质,白菜中的膳食纤维更是肠道“小卫士”,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白菜上洗不掉的小黑点是白菜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叫“白菜芝麻状斑点病”。
②
,氮肥的施用量越多,出现小黑点的可能性就越大。大白菜在生长期内受过量氮肥的影响,会引起细胞壁、细胞膜等的正常结构发生变化和遭到破坏,影响其细胞的正常发育,在细胞壁扭曲变形处出现黑色物质,从而形成小黑点。大白菜上小黑点的形成除了与氮肥施用量有关,
③
。大白菜有很多类型,我们常见的大白菜,叶片层层包裹,最终形成一个紧实的叶球,生长周期长;还有其他类型的大白菜,如快菜,叶球松散,不形成紧实的叶球,生长周期短。生长周期短的大白菜,小黑点症状发生相对轻些。一般来说,小黑点只是不好看,对白菜的营养和味道都没什么大影响,可以正常吃,不会对身体不好。20.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新闻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谈谈这幅漫画的寓意。(3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不是“吃老本”的结果。然而,也有人对吃老本的现象感到忧虑。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想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3分)C【解析】A项,“数千年来”无中生有。B项,“逐渐变得隆重而热闹”曲解文意。D项,强加因果。2.(3分)C【解析】“推动世界文化更好地发展”于文无据。3.(3分)D【解析】A项,“显示了历史的厚重感”偷换概念,历史的厚重感是指历史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来源已久”只是时间长,并不能体现厚重感。B项,“将春节作为法定节日的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及比例”张冠李戴,文中“五分之一”这一比例首先指的是人口而不是国家和地区,其次这一比例指的是会庆祝新年,而不是将春节作为法定节日。C项,“揭示了春节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的根本原因”于文无据。4.(4分)①春节承载着全人类共同价值。②团圆、和谐、平安、敬祖、尊长等价值取向不断引发认同与共鸣。③春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④我们民族国家自身“硬实力”的推动。(每点1分)5.(6分)①年年除夕夜阖家团圆,共享年夜饭,这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②春节期间祭祖行为表现了人们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③春节临近,出门在外的人被“情感磁场”吸引回家,这说明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学生只要能举例解说这句话即可,每答出一点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6.(3分)C【解析】从后文父亲对我说的话——“一株草都要有一颗露珠养”,父亲对年木匠的态度出于他的善良,从全文来看,年木匠没有值得父亲“敬重”的地方。7.(3分)B【解析】年、月、日木匠的故事以及来我家做工的原因属于插叙,在年木匠来我家做工这个主要情节中插入有关的故事片段,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入的故事片段也并没有使年木匠来我家做工的故事变得跌宕起伏。8.(4分)①从“年”到“月”再到“日”,这三个时间概念表明了他们从师傅到徒弟到徒孙三代人的关系。②从“年”到“月”再到“日”,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了传统木匠手艺的传承关系,也象征着三代人之间的隔阂。③年木匠倾全力教导月木匠,月木匠教导日木匠留一半,日木匠做一整套家具不用一个卯榫,这也说明一些传统精神与技艺的传承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9.(6分)①以年木匠为代表的传统手艺人,传承和连接新老技艺,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属于年木匠的杰作。②年木匠把手艺全部教给了月木匠,让月木匠有一技之长,成了滋养月木匠的“露珠”,这种传统美德就是年木匠的杰作。③年木匠和父亲已不在,但“一株草都要有一颗露珠养”的这种传统美德经由他们传承了下来,这也是属于年木匠的杰作。(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3分)HMQ【解析】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11.(3分)D【解析】附,使动用法,使……归附;活,使动用法,使……活;风,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12.(3分)C【解析】比列国之君富有的是管子。另,有人可能据“则人物归之”而选B,“物”在这里,亦指人,跟“横遭物议”“物故”中的“物”一样。13.(8分)(1)(4分)贫富的规律,没有谁能改变它,而聪明善于经营的就富,笨拙不善于经营的就穷。(“道”译为“规律”1分;“夺予”直译为“剥夺给予”或意译为“改变”1分;第二个“之”,前置宾语,译为“它”1分;句意1分)(2)(4分)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整理衣襟去齐国朝拜。(补出省略的“行销”或者“各小国的国君”1分;“敛袂”直译为“整理衣襟”或意译为“恭敬地”1分;“朝”译为“朝拜”1分;句意1分)14.(3分)①材料一侧重论述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农、工、商、虞四类人“出”的重要性。③材料三侧重论述积贮粮食的重要性。(每点1分,意思相近,酌情赋分)15.(3分)C【解析】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全都以安葬于北邙山为理想的归宿,“全都安葬于此”过于绝对,不符合诗人原意;从最后两句“唯有东流水,年光不暂闲”中的“唯有”一词可以推断,诗人向往的是像“东流水”一样永恒。16.(6分)①“长松”的处境象征着诗人的处境,诗人虽然“文笔雄健,名著一方”,却落得“累举不第”的下场。②“孤云”的孤寂超然,象征着世外高人,让诗人艳羡不已,但作为凡人的诗人又难以企及。③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全都以安葬于北邙山为理想的归宿,以为可与北邙山同在,哪有“东流水”这般永恒。④诗中充满着这样的“矛盾”,诗人欲言又止,更显含蓄蕴藉,引人深思,耐人寻味。(①②③,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4分,能扣住“矛盾”的两个方面来表述即可给分;④是对“矛盾”的艺术效果的理解,此点2分)17.(6分)(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8.(3分)①错落有致/若隐若现②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不绝于耳③垂涎三尺/垂涎欲滴【解析】①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指事物布局合理可爱。若隐若现:好像隐藏不露,又好像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②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宛转悠扬:指声音悠扬动听。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③垂涎三尺: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垂涎欲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含贬义)。19.(4分)示例一:原句使用以下艺术手法,使得原句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①拟人:“一股酸辣的气息在味蕾间跳跃穿梭”这一句中,“跳跃穿梭”本是人的动作,此处用来形容气息在味蕾间的扩散和感受过程,赋予了气息以人的特性,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和形象。②比喻:通过“久违的欢愉如潮水般涌来”这一比喻,将品尝美食时的愉悦感受形象地比作潮水般汹涌澎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③夸张:“每一口都是难以言喻的美妙”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品尝每一口食物的感受进行了夸大,强调了食物的美味程度超乎寻常,以至于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示例二:原句表达效果更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感官描述的生动性:原句通过对“跳跃穿梭”这一动作使用“拟人”手法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酸辣味道在味蕾上的活跃感受,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改句:“一股酸辣的味道在嘴里弥漫开来”,虽然也描述了酸辣味道的传播,但相对较为平淡。②情感表达的程度更强烈:原句:“久违的欢愉如潮水般涌来”,通过比喻手法,将欢愉的感受比作潮水般汹涌澎湃,强烈地表达了品尝美食时的愉悦心情。改句虽然也表达了愉悦的感受,但相比原句,情感表达的强烈程度略显不足。③整体语言的韵律感:原句在语言表达上更具韵律感和美感,如“跳跃穿梭”“如潮水般涌来”“难以言喻的美妙”等词句的运用,使得句子读起来更加流畅和富有节奏感。改句虽然也通顺,但在语言韵律上相对较为平淡,缺乏原句中的韵律美感。(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3分)示例一:通过白菜叶子上的黑斑,反映了农产品在生长或保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和思考。示例二:白菜虽然表面有黑斑,但是营养价值相当高,提醒大家辩证看待事物,不要因为白菜外表的黑斑而忽略它的内在营养,瑕不能掩瑜。示例三:标题“瑕不掩瑜”也引发读者思考,对于农产品而言,我们该如何权衡其外在瑕疵与内在价值。(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1.(6分)①白菜的营养价值相当高②它的形成和氮肥施用量有关系③还和大白菜的品种有关(一句2分,结合上下文,意思正确即可给分)22.(4分)每天吃300克白菜就能满足人体每日维生素C需求;吃白菜还能补充钙、钾以及多酚和黄酮类物质,白菜中的膳食纤维更是肠道“小卫士”,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两处语病,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解析】①语序不当,“维生素C”和“每日”都是修饰“需求”的,“每日”要放在“维生素C”的前面,是因为表时间的词语和名词连用时,表时间的词语应放在名词前面。“人体维生素C每日需求”修改为“人体每日维生素C需求”。②中途易辙,保持主语一致,增加谓语“促进”,主语还是前面的“白菜中的膳食纤维”。故“肠道蠕动”修改为“促进肠道蠕动”23.(60分)【解析】这里,“吃老本”有着特殊的含义,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继承与发扬前人创造的灿烂文化的结果,也有人因为自私自利,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打擦边球”,导致前人创造的“老本”不断被“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建楼房买卖合同
- 房产抵押反担保合同
-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与维护合同
- 体育赛事活动策划与执行合同
- 养猪场生产经营合同
- 重庆护理职业学院《化工仪表自动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2 Topic 1 Section C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沈阳科技学院《漆画创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人的正确的思想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 哈尔滨学院《文化创意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教学课件-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王晶)
- GB/T 26189.2-2024工作场所照明第2部分:室外作业场所的安全保障照明要求
-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物体》全部课件(共7课时)
- 盐城江苏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直属事业单位市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管理中心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黑龙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院教学秘书培训
- 2025江苏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事业单位招聘8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小学教室卫生管理
- 2024年北京东城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
- 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三章第三节《数据分析报告与应用》说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