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讲义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讲义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讲义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讲义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讲义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一、儒学的逆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逆境(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峻减弱。(2)魏晋时期:eq\o(□,\s\up1(01))道教和eq\o(□,\s\up1(02))佛教广泛传播,干脆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2.儒学复兴运动(1)过程①唐代中后期:韩愈领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见,提出儒家的“eq\o(□,\s\up1(03))道统”思想;李翱提出必需从“eq\o(□,\s\up1(04))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②北宋: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指责唐代政治;认为要巩固中心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需以唐为鉴,复兴儒学。(2)影响大开研习儒经义理之风,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渐渐形成,eq\o(□,\s\up1(05))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思维点拨1.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缘由(1)佛教盛行: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予,而佛教宣扬的来生华蜜迎合了这种须要。(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面对斗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3)儒学本身存在问题和缺陷。2.佛教、道教的兴盛虽然使儒学的发展陷入逆境,但从另一角度分析,正是佛教、道教的冲击才给了那些儒学家们发展和革新儒学的动力,同时佛教、道教宣扬的内容为他们思索宇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供应了借鉴。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把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eq\o(□,\s\up1(01))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eq\o(□,\s\up1(02))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eq\o(□,\s\up1(03))新儒学。2.北宋五子的主见(贡献)及影响五子主见(贡献)影响周敦颐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eq\o(□,\s\up1(04))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周敦颐的主见为“理”生万物的理论供应了依据;周敦颐和邵雍领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eq\o(□,\s\up1(06))自然结构与人的eq\o(□,\s\up1(07))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找寻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拓了道路邵雍试图揭示eq\o(□,\s\up1(05))宇宙规律,进而说明人类命运张载在理论上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精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对理学贡献巨大,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eq\o(□,\s\up1(08))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二程”即程颢、程颐认为天理的核心是“eq\o(□,\s\up1(09))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eq\o(□,\s\up1(10))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意,这就是“eq\o(□,\s\up1(11))孔颜之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eq\o(□,\s\up1(12))天理”概念阐释理学理学是儒学家在继承传统儒家精神的基础上,汲取佛教、道教的思想后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理学由北宋程颢、程颐建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又称程朱理学。它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化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因而被钦定为正式的正统哲学思想。思维点拨理学兴起的社会缘由思想文化方面: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出现了危机;唐宋以来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为了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索和探究。政治方面: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农夫起义不断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相识儒家学说;北宋时期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经济方面:两宋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须要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限制。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见(1)理气论:认为eq\o(□,\s\up1(01))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改变的eq\o(□,\s\up1(02))能动性,理不能离开eq\o(□,\s\up1(03))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修养论:区分了教化的“eq\o(□,\s\up1(04))小学”和“eq\o(□,\s\up1(05))高校”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按部就班,即“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eq\o(□,\s\up1(06))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在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剧烈的eq\o(□,\s\up1(07))社会责任感。(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eq\o(□,\s\up1(08))三纲五常”,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儒家有干预政治的自然权利,而干政的关键是设法“eq\o(□,\s\up1(09))正君心”。2.主要贡献将《高校》、《中庸》、《论语》、《eq\o(□,\s\up1(10))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3.地位及影响(1)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2)其思想作为eq\o(□,\s\up1(11))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eq\o(□,\s\up1(12))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思维点拨格物致知是花工夫、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驾驭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相识,进而相识人伦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心学(1)主见:提出“eq\o(□,\s\up1(01))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见于人生日常处干脆体悟理,“独创本心”;认为应扫除“物欲”“看法”等人心之弊。(2)评价:他是eq\o(□,\s\up1(02))心学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剧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2.王守仁心学(1)主见: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eq\o(□,\s\up1(03))灵明”就是天理、本心、良知;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2)评价: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记着重建eq\o(□,\s\up1(04))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思维点拨理学和心学,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儒学理论化和思辨化的成果,二者的主要区分在于:程朱理学强调向客观的、外在的世界去探究真理,强调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天理不必外求,就在自己心中。学问点一程朱理的特点及影响ZHISHIDIAN材料一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挚友岂不是天理?”——《朱文公集》材料二明代东林书院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切。”材料三“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1)依据材料一,朱熹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见?他怎样发展了传统儒学?提示: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更加重视伦理道德,将之上升为哲学高度。(2)材料二体现了理学的哪些主动意义?提示:引导人关注社会发展,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3)依据材料三,理学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还是“存理灭欲”或“故意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相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汲取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汲取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2.影响(1)理学的形成,标记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它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气,注意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主动作用。学问点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ZHISHIDIAN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丢失其方向与动力。守仁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二“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三“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传习录》(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在对“理”的相识上,“程朱”与王守仁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分吗?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分。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守仁有何不同。提示:朱熹主见“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王守仁主见“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复原良知本性。(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关系如何。提示:二者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升华;二者都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相识论)“格物致知”体验“天理”,用外在的“天理”来规范行为独创本心、致良知,主见通过内心反省达到“致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地位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影响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气,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主动影响1.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复原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丢失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答案C解析材料中“尊孔孟、排异端”是指韩愈以儒家卫道者身份捍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说明当时佛道二教对社会影响大,冲击儒学地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与释、道的对立,而非融合,A项错误;B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解除;材料不能反映D项是否受到异族统治,解除。2.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起先就追求()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存天理、灭人欲C.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君子气节、道德自觉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理学追求道德和君子气节,故D项正确。3.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终归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起先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索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政治须要动身B.从天人关系动身C.从万物本原动身D.从人的本性动身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未有天地之先,终归先有此理”,结合所学史实可以推断,朱熹提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从世界本原发问,来思索伦理纲常。因此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已经提出,解除。4.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你认为两人辩论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是否承认“理”的存在B.探求“理”的途径是向“内“还是向“外”C.继承或否定孔孟“仁、礼”思想D.是否遏制人的欲求,维护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朱熹与陆九渊都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故A项错误;朱熹主见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获得对理的体验,而陆九渊强调独创本心,主见进行内心的反省,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