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素养评价九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素养评价九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素养评价九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素养评价九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课时素养评价九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5分,共30分)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A.负责向中心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当,受通判节制【解析】选D。宋代负责转运钱粮的是转运司,故A错误;州郡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故B错误;宋代照旧实行官僚政治,官员有薪俸,不得世袭,故C错误;依据所学,宋代派文臣出任州县长官,州一级设置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故D正确。2.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文臣担当中心和地方的要职B.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C.扩大科举考试录用名额D.武将带兵打仗要按朝廷预授的“阵图”【解析】选B。抓住题干的限定词“不正确的是”,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所以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要求,故选B。3.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加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疆危机C.王安石变法肯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解析】选C。一次成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疆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B、D本身说法错误。A与题意无关,故C与题意相符。【补偿训练】面对新法,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在献上《流民图》的同时,又上书言:“天旱由王安石所致,若罢安石,天必雨。”司马光也认为废除新法,“雨必沾洽(雨水足够)”。这说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 ()A.出现用人不当现象B.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C.群众剧烈不满新法的推行D.新法违反了自然规律【解析】选B。由于新法触犯了守旧派的利益,一些大官僚、大地主对王安石变法持抵制看法,编造各种理由反对新法。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存在着相像的地方。下列相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注意破格运用人才 B.重视农业生产C.加强对人民的限制 D.变更旧的土地制度【解析】选D。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在土地问题上,商鞅变法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变更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进行的改革,旨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未变更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故D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要求。【拓展延长】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1)干脆目的都是富国强兵。(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3)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像。商鞅被杀后又被车裂;王安石被罢免宰相的职务,退隐失意而终。(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了调整。商鞅变法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王安石对封建生产关系做了肯定程度的调整。5.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削减的干脆缘由是 ()A.宋金和议 B.宋辽和议C.宋夏和议 D.金灭辽【解析】选A。南宋与金达成的和议规定,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导致南宋失去了黄河流域大片土地,故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削减,故选A。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吩咐、减徭役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隧然显现,政治面貌面貌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起先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格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能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庆历新政”何以夭折?》材料二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1)依据材料一,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并简述其成效。(不得摘抄材料原句)(9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缘由。(6分)【解析】第(1)题要依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吩咐、减徭役”等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回答第一问;其次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第(2)题结合材料及所学学问归纳。答案:(1)政治上,整顿吏治,改革科举;经济上,激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军事上,整修武备,严明军纪。成效:冗官现象得到遏制,政治面貌面貌一新。(2)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剧烈反对;最高统治者看法动摇。【等级性考试】(选择题4分,非选择题16分,共20分)7.秦汉时期宰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北宋,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中心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C.中心对地方政府的限制日益严峻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解析】选D。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始终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减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宰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逼就越小,故选D。【补偿训练】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当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差遣”的实质是 ()A.笼络民心 B.加强中心集权C.强化皇权 D.稳定统治秩序【解析】选C。“差遣”使北宋王朝增加了大批官员,这些官员相互牵制,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故应选C。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兵考四》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续资治通鉴》(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心集权的特点是什么?(7分)(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看法。其根本动身点是什么?(9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藩镇跋扈”等信息可知,这是藩镇割据问题,据此回答第一问;依据所学学问回答北宋加强中心集权的特点。第(2)题依据“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