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31题后_第1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31题后_第2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31题后_第3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31题后_第4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31题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发展心理学)模拟试卷3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单选题2.多选题3.简答题4.综合题单项选择题1.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A.游戏B.学习C.娱乐D.体育活动正确答案:B解析:儿童到六七岁时,正是开始上学的时候,学习成为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因此本题选B。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2.关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B.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这个思维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C.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D.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正确答案:D解析: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即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存在跳跃的方式。因此本题选D。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3.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实的实现正确答案:C解析: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如果他们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较好的成绩,就会获得勤奋感,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因此本题选C。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4.小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活动形式是A.班集体生活B.家庭生活C.同伴活动D.师生交往正确答案:A解析: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A。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5.科尔伯格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采用的方法是A.两难故事法B.对偶故事法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正确答案:A解析: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科尔伯格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以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因此本题选A。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6.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客观化时期是A.婴儿阶段B.幼儿阶段C.小学阶段D.青少年时期正确答案:C解析:小学时期是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的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因此本题选C。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7.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是A.自我概念B.自我评价能力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能力正确答案:B解析: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本题选B。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8.根据塞尔曼(Selman,1980)的研究,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分别是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B.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社会的观点采择D.相互性的观念采择;社会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正确答案:A解析:塞尔曼(Selman,1980)根据对儿童的研究,提出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五阶段论:(1)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采择(3~6岁);(2)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3)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4)阶段3:相互性的观点采择(10~12岁);(5)社会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故本题选A。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9.塞尔曼(Selman)认为小学儿童的友谊主要处于A.没有形成友谊概念的阶段B.单向帮助阶段C.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D.亲密的共享阶段正确答案:C解析:塞尔曼(selman)提出儿童友谊的发展有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2)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3)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4)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5)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本题选C。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10.研究小学儿童同伴地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A.情境模拟法B.访谈法C.观察法D.社会测量技术正确答案:D解析:通常采用社会测量技术来了解小学生的同伴地位,具体来说,就是让每个同学写出他们最喜欢的同学和最不喜欢的同学,或者让他们对自己对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做出评估。因此本题选D。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11.当使用社会测量技术研究儿童的同伴地位时,发现有些儿童既受到很多同学喜欢,也有很多同学不喜欢他们,此时研究者会认为他们是A.受欢迎的儿童B.普通的儿童C.被拒绝的儿童D.有争议的儿童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学龄儿童在班级中受欢迎程度,可以将他们分为五类:(1)受欢迎的儿童:他们受到很多同学喜欢;(2)被拒绝的儿童:很多同学不喜欢他们;(3)有争议的儿童:既受到很多同学喜欢,也有很多同学不喜欢他们;(4)被忽视的儿童:同学对他们既无积极评价,也无消极评价;(5)普通的儿童:有些同学喜欢他们,有些同学不喜欢他们,但是在受欢迎、被拒绝和有争议方面并不是很明显。因此本题选D。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12.初中生在心理上会制造出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和批评,这反映了初中生A.思维的片面性依然存在B.思维的创造性显著增强C.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D.思维的表面性依然突出正确答案:C解析: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个特点是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它表现为初中生会制造假想的观众,心中有独特的自我。因此本题选C。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13.我国的脑电波的研究表明,两个脑发展的加速期分别是A.婴儿期和小学中年级B.婴儿期和青春期C.幼儿期和青春期D.幼儿期和高中阶段正确答案:C解析:我国脑电波的研究表明,个体在4~20岁之间存在两个脑发展的加速期,第一个发生在5~6岁期间,第二个发生在13岁左右。因此本题选C。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14.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个人的伦理观念进行道德判断的道德发展阶段是A.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取向B.社会契约的取向C.相对功利的取向D.普遍原则的取向正确答案:D解析: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第六个阶段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处于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取向阶段的个体进行道德判断则以社会规范为基础,认为社会规范是不可改变的。处于社会契约的取向阶段的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也是以社会规范为基础,但是认为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处于相对功利的取向阶段的个体则以是否带来好处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因此本题选D。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15.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正确答案:D解析:艾里克森认为中学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因此本题选D。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16.自我评价能力开始成熟的阶段是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青年期正确答案:C解析:自我评价能力在高中阶段开始成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高中生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变得全面、主动,而且日益深刻。因此本题选C。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17.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的阶段是A.初中阶段B.高中阶段C.青年期D.中年期正确答案:B解析: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了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本题选B。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多选题18.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包括A.父母的教养方式B.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C.教师的期望D.教育制度与文化正确答案:A,B,C,D解析:儿童上学以后的表现除了受到自身特征的影响之外,家庭、班级、学校和社会文化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本题选ABCD。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19.在弗拉维尔看来,元认知包括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体验C.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发展正确答案:A,C解析: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包括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国内学者董奇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因此本题选AC。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20.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有A.班杜拉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维果茨基正确答案:B,C解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他的观点对我们探究道德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维果茨基是认知心理学家,没有对道德发展给予特别的论述。因此本题选BC。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简答题21.简述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观点。正确答案:通过大量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1)前道德阶段——无规则阶段(5岁之前)儿童在5岁之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其行为受行为结果支配,他们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他们想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判断。(2)他律道德阶段(5~8岁)他律道德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认为规则是不可改变的,服从权威。(3)自律道德阶段(9~11岁)自律道德指较大儿童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由儿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认为规则是可协商的。解析: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也是从认知的角度入手的,即他关注的是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与他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致的是,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前期,儿童对规则无法认知,在前运算阶段后期,儿童刻板地看待规则,不能对规则进行运算处理,而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已能灵活地看待规则。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22.简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幼儿自言自语行为的观点。正确答案:(1)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自言自语行为是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是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表现,儿童之所以自说自话,是因为他们认为对方明白自己在说什么。(2)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自言自语行为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成就。他从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他人言语指导儿童行为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儿童通过外部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阶段,即这里所说的自言自语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内部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阶段。因此在维果茨基看来,自言自语恰恰是儿童摆脱他人言语而依靠自己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表现,是言语内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解析:对于同一心理现象,不同的理论会有不同的解释。考生需在复习时将各种观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23.简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论述。正确答案:科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存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两个阶段:①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两个阶段: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取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解析:科尔伯格在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的基础上,以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并细化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分析这三个水平的时候,可以将三个水平与皮亚杰提到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联系起来。在分析这六个阶段的时候,要明晰每一个阶段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24.简述元认知的结构。正确答案: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三个部分构成。元认知的核心是元认知控制。(1)元认知知识关于影响自己的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的知识。包括:①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学习方式以及自己在学习特定内容时的局限的认识和了解。②关于认知对象的知识,即关于认知材料、认知任务以及认知活动的认知。③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即知道可用于特定学习活动的策略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以及具体运用某些策略需要什么条件等。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的知识。(2)元认知体验指主体在元认知活动中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认知体验包括知和不知的体验。情感体验包括预感失败后产生的焦虑,预感成功后产生的喜悦,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心得,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得教训,借此产生信心,等等。情感的体验既可能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前,也可能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后。(3)元认知控制根据元认知的知识、体验,积极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监控、调节的过程,是元认知的核心。元认知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学习者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的学习活动展开期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况;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订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期间,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的行为;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总结性地评价学习的效果,其中包括对学习方法的评价。解析:元认知是人所具有的一个独特的认知形式,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及调整。知识模块:发展心理学综合题25.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一天,三岁的萨米走进幼儿园的积木区小组。“那是我们的指挥塔”,他指着一个书架的角落对万斯和琳内特说:“开始倒数”,萨米发出命令。他用一个小的木制积木假装对讲机,并对着它讲“5,6,2,4,1,发射!”琳内特让一个洋娃娃按一个假装的按钮,然后火箭就发射了。材料2:走进幼儿园,孩子们在玩耍着:①小明注视着另一些儿童玩玩具车、搭积木;②东东、壮壮、璐璐坐在一起,各自玩自己的玩具车、拼图;③陈陈、安安各自玩积木,有时他们交换积木;④琪琪、淘淘、超超一起玩拼图,他们轮流拼图片。(1)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材料1中萨米参与的游戏类型是什么?(2)阐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发展阶段的看法。(3)根据帕顿的观点,材料2中的各组儿童参与的游戏类型是什么?(4)阐述帕顿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观点。正确答案:(1)萨米参与的游戏类型是假装游戏,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假装游戏属于象征性游戏。(2)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发展阶段的看法: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将儿童游戏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这是个体游戏发展的第一阶段,也称感觉运动游戏和机能性游戏阶段。儿童主要靠动作和感觉来认识客观事物,游戏的动力在于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获得快感。儿童的游戏形式经常是反复性的动作,如绕着屋子里走或跑,反复地扔一个玩具等。②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儿童在这个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语言,但不能完全依赖语言进行思维。主要通过表象来进行思维。幼儿的象征性游戏主要是能够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以假想的情境或行动,将现实生活反映出来。如扮过家家、扮医生等。③规则游戏阶段(7~11、12岁)当儿童的思维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