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课件_第1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课件_第2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课件_第3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课件_第4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明确考情整体阅读读文技法,读文示范整体阅读·深度理解回顾高考,明确考情回顾高考,明确考情回顾高考,明确考情年份卷别选文及主题体裁题型题10题11题12题13题142024新课标Ⅰ卷《资治通鉴.汉纪》《读通鉴论》(卷三),编年体史书文言断句主观题词语理解客观题概括分析客观题概括分析客观题概括内容主观题新课标Ⅱ卷《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韩》史传史论2024新课标Ⅰ卷2024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试题继续采用双材料复合文本。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和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李陵行迹纪录较为分散;王夫之《读通鉴论属于历史评论,是王夫之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而作的一段议论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深度关联,母话题:李陵之降。材料史实与议论交织严密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两则材料语言典雅规范,知识点全面、准确,与高中毕业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相一致,加上教材内容的辅助,考生阅读理解上无多大障碍。新课标要求的背诵篇目中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涉及司马迁因为李陵游说而招致宫刑。世人在同情司马迁的同时,也对李陵产生同情之心。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有李陵劝说苏武投降一段,其中提到“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隆,何以过陵”,会加深世人对李陵的同情。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李陵之降便形成完全不同的判断。王夫之抓住李陵“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这一点,强调李陵叛逆之罪无可掩饰。本题目标不在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而在于引导考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而不拘于一隅之见,对相关事件、人物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024新课标II卷2024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文体选择上传论兼顾。本题材料为组合文本,由三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材料二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前两则为史传作品,第三则为史论作品。材料一讲述魏文侯礼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讲述汉太子与"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则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对上述两个历史故事的评述从文本立意上看均体现了崇仁尚礼的价值观,既能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有符合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命题导向。从篇幅上看传论相当,从内容上看,论传有密切的关联性,议论与史实交相印证。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语言典雅规范,与高中语文教材历史类作品的入选标准一致。教考链接:《屈原列传》的评传结合,《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叙议结合,都会大大削弱考生阅读的陌生感。年份卷别选文及主题体裁题型题10题11题12题13题142023新课标Ⅰ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求真求实诸子散文、孔家杂记文言断句主观题词语理解客观题概括分析客观题翻译句子主观题概括内容主观题新课标Ⅱ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文韬武略兵书、军事问题言论辑录回顾高考,明确考情年份卷别选文及主题体裁题型题10题11题12题13题14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战国策·魏策三》,明君良吏国别体史书文言断句客观题词语理解客观题概括分析客观题翻译句子主观题概括内容主观题全国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卷十,忠臣良吏纪传体断代史回顾高考,明确考情年份卷别选文及主题体裁题型题10题11题12题13题14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君明臣直纪事本末体全国新高考Ⅱ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文韬武略纪事本末体文言断句客观题词语理解客观题概括分析客观题翻译句子主观题概括内容主观题年份卷别选文及主题体裁题型题10题11题12题13题14整体命题规律1.设置的材料趋于复杂化,2024年新课标卷的文言文试题材料由以往的单一文本变为复合文本,由两则相关的文言文语段组合而成。2.选材趋于多元化。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古文都有可能成为材料,选材要求符合浅易标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注重与教材的衔接。2024年试题增强了和教材的关联性。4.题型稳中有变。文言断句题出现了新的形式。2024年新课标Ⅰ卷和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断句题要求考生从几个断句点中选出3个正确的,避免单纯利用排除等技巧作答的可能,有效检验了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引导其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1.重视教材,夯实基础。在备考过程中,一要熟读熟记课内外经典名篇,培养文言语感,提升迁移运用能力;二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并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熟悉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本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3.强化练习,学以致用。加强阅读训练,做到训练一篇、精读一篇、积累一篇,并在反思总结中寻找可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备考策略整体阅读·深度理解文言文阅读常见文体文体1.纪传体2.编年体3.纪事本末体4.先秦诸子散文5.寓言、小说文言文阅读常见文体1.纪传体

纪传体文言文的人物多为良将、清官、廉吏等,一般先介绍人物的名字、籍贯、家境,然后叙述重要经历,最后交代人物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有的作品还有作者的简单评价。人物主要事迹大多由典型片段组成,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品行为纲,以官职变动为事迹分界线。教材示例:《屈原列传》《苏武传》。2.编年体

编年体的文章,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按一定次序记载史事,展示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编年体重在叙事。《左传》和《资治通鉴》采用的就是编年体。教材示例:《烛之武退秦师》。3.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4.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以《论语》《老子》为代表的语录体,以《孟子》为代表的对话体都带有明显的论辩说理色彩。5.寓言、小说

寓言、小说一般写的是虚构的人物和事迹。教材示例:《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促织》。读文技法一、写人叙事类——“三标志”与“一评价”

写人叙事类文言文,阅读时可以按事件分层,“时、地、人”是事件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人”有一点发生变化,事件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另外,这类文章中可能会出现评价性文字,这些文字往往是写作意图的体现,也是主要的关注点。关注解说时间标志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时间,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1)年号纪年的标志:①年号+初/末,如:开元初、贞观末。②年号+具体年份,如:武德九年。③皇帝+年号+干支,如: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2)干支纪年要注意标示天干地支的词语。十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成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计时法(十二时辰)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采用地支命名,时辰的起点是午夜,可追溯至西周。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的知识链接关注解说地点标志要特别注意人物在哪里做官,除一些明确的地点,还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如“知江夏”。人物信息(1)注意什么人,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负责哪方面的工作。(2)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这类文本中,人物多是朝廷官员,他们之间的关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人物与上级(尤其是皇帝)之间的关系;②人物与事件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人物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人物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作者评价评价性的文字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文中。对于作者的评价性文字,我们首先要确定评价的人或事,然后找到(与人物相关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过程中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态度等。二、论辩说理类——“六方面”与“四关系”1.内容上关注“六方面”方面解说教材示例人物往往选取两三个片段,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以此表达主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描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物的言行片段来表现人物的志向、精神。事件多不完整地记叙事件的前因后果,只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表达主题。《庖丁解牛》通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件事,来阐述道家“养生”的道理。方面解说教材示例景物古代游记多选取大自然中能够表达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用于抒情说理。《登泰山记》生动地描写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事物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情感或观点。《项脊轩志》,“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一件件、一桩桩,作者都围绕着“阁子”慢慢道来。方面解说教材示例感情文章中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文章直抒胸臆,有的文章则借助人物、景物、事物等来抒发感情。《与妻书》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义理文章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表达得明白直接,或附托于景物、事物,表达得含蓄蕴藉。《石钟山记》通过阐述对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2.情理上厘清“四关系”

论辩说理类文言文,阅读时要厘清四种关系:人、事、景、物与感情的关系,人、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感情与义理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

厘清四种关系,目的是把握作者表情达意的角度,即明确文章为了表情达意,(1)对人、事、景、物是如何进行剪裁的,(2)文章抒发的感情是褒是贬,(3)文章抒发的感情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是否一致,(4)文章表达的主题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及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推断字、词、句的语境意义,体味作者的感情,鉴赏、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读文技法,读文示范【材料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白,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节选自《屈原列传》)(广西钦州示范性高中2025届高三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候。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奏。……秦人留之。楚大臣悲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日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由是不直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读文指导材料一:屈原被贬后,楚怀王受骗与秦国交恶。思路:本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外交事件及其后果。通过叙述楚怀王如何被秦国使者张仪欺骗,导致楚国与齐国关系破裂,并最终遭受军事打击的过程。关键点:背景介绍:屈原被贬后,秦国欲攻打齐国,但齐国与楚国有同盟关系。观点阐述:楚怀王轻信张仪的承诺,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结果分析:张仪食言,楚怀王愤怒出兵,结果在战场上惨败,损失惨重材料二:秦楚之间复杂的外交博弈。思路:本文通过描述秦楚两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揭示了当时国际政治中的尔虞我诈。特别是通过楚怀王两次与秦国交涉的失败,反映了当时弱国在强国面前的无力感。关键点:背景介绍:秦国进攻楚国,占领八座城市,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进一步控制楚国。观点阐述:秦国昭王邀请楚王会面,楚国内部对是否接受邀请存在分歧。结果分析:楚怀王最终被秦国扣留,楚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最终楚怀王死于秦国。总结: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国家间的外交策略往往充满了欺诈与背叛。楚怀王由于缺乏远见和识人的能力,未能识破秦国的阴谋,导致了楚国的衰落。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领导人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不仅需要具备战略眼光,还需要能够识别对方的真实意图,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司马光的评论进一步强调了国家领导人遵循正确治国之道的重要性。10.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日乃诈赴于齐【解析】: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C处;“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其庶子”两个动宾结构,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在“立其庶子”后断开,即G处;“不宜”前省略主语,即前面的做法,在“不宜”后断开,即H处。[答案]

CGHA.“齐与楚从亲”和“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B.婚姻,指儿女亲家,与“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中的“婚姻”意思相同。C.“厚币委质事楚”和“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两句中的“质”意思相同。D.“欲往恐见欺”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意思相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解析】A.正确。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于是军队离散,盟约解除,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泰国。B.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C.“意思相同”错误。通“贽”,信物;/做人质。句意: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D.正确。被。句意:想前往又担心被骗。/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瞧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泰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泰国人追上。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诸侯国。【解析】从此楚国不再尊重诸侯国”错,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应是诸侯国不再尊重泰国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2)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1)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2)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明确】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依据材料一概括具体事实。(3分)【参考译文】文段一: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浙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白,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文段二:

奉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治,(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候。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潜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

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枢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

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读文示范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材料一:谈论战争取胜之道。

思路:作者先亮明观点,然后进行举例论证。

观点:指挥大部队选择平坦之地作战,要能令行禁止。

举例:苻坚与谢玄之间的淝水之战。苻坚未听从部下建议在淝水阻击敌人,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乘机渡河,苻坚的部队溃败。读文指导

材料二:太宗和李靖谈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李靖三次回答太宗之问:

由第一次回答“若谢玄……盖苻坚之不善也”可知,苻坚不善用兵,战术使用不当。

由第二次回答“此有以见秦师之乱……苻坚之类是也”可知,苻坚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他遭到手下慕容垂的陷害却不自知,还去投奔慕容垂,可见其缺乏识人智谋。

由第三次回答“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知,苻坚不知道用兵的分聚之道。

李靖举一正一反、一得一失两个战争为例:苻坚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大败;吴汉讨伐公孙述,既能分兵也能合击,全胜。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解析]“夫为人所陷”陈述苻坚被慕容垂陷害的情况,承接前一句“盖坚为垂所陷明矣”,“为……所……”为固定结构,故A、B处不用断开;胜敌,即战胜敌人,D处不能断开。“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句意完整,作“不亦难乎”的主语,C处不可断开,E处要断开。“乎”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焉”是语气词,常用于句末,表停顿,F、G处断开。“苻坚之类是也”是一个判断句,“是”,这样,指代“无术”,意思是苻坚这一类的人就是这种没有智谋的,故H处不能断开。[答案]

EFG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解析]

B项,“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B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

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

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

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解析]“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错误。唐太宗所说的“得失事迹”,包含苻坚之失和吴汉之得。D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明确]

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解析]

“却”,后退;“得”,得以、能够;“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