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一、知识梳理

>常考虚词含义

“之”的含义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

(它们)”

例:①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之"指狼,它。译文: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

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②肉食者谋之。(“之”指这件事,译文: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些可不译。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之”译为“的”。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没有管

弦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有什么简陋呢?)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

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

(5)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译。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作音节助词,无义。译文: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

分悠闲。)

3.作动词。译为:至I]、往

例:①辍耕之垄上。(“之”至L往。译文:(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壤高地上休息。)

“其”的含义

第1页共32页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

“它们的”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人称代词,他的。译文: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①人不堪其忧。(“其”指示代词,这、那。译文:别人都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也可译为“其中的”,后一般为数词

例:①其一犬坐于前。(“其”,其中。译文: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或许”、“可要”、“恐怕”、“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译为“难道”,后一个“其”译为“恐怕”。译文: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其”表示假设。译文:他们的学

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像我那

样专注罢了。)

4、连词,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

例: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译文:是它真正的颜色

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者”的含义

1.结构助词,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

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①中轩敞者为舱。(“者”,……的部分。译文: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

了。)

“乃”的含义

1.副词

第2页共32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才”

例: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才。译文: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就”

例: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乃”,就。译文:于是他们就假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

的队伍,来顺从百姓的愿望。)

(3)表示出人意料,译为“竟”、“竟然”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译文: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

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用于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译为“于是”

例:①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3.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乃”,你的。)

二、课堂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1.欧阳修论作文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③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

之,自工©;世人之患⑤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⑥不必待人指摘⑦,

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①顷岁:近年。②孙莘老:孙觉,字莘老。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好友。③乘间:趁机。④工:

精妙。⑤患:弊端、毛病。⑥疵病:缺点、毛病。⑦指摘:挑剔,批评。

(1)小周阅读此文时,对"惟勤读书而多为之”一句的断句和"为"的读音没有把握,请从下面选项中帮他找出正

确的一项

A.惟/勤读书/而/多为(wei)之

B.惟勤/读书/而多/为(w百)之

C.惟勤/读书/而多/为(wd)之

D.惟/勤读书/而/多为(wCi)之

⑵小孟对学好文言文颇有方法。他发现文言文中"之"字出现的次数多,作用也各不一样,比如《学弈》“虽

与之俱学"中"之”代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此文中也有很多"之"字,请你找出和“虽与之俱学"中"之"字用法不

第3页共32页

同的一项

A.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B.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C.世人之患作文字少

D.多作自能见书

⑶小孟和小周对"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中"尝"字的理解产生分歧,你认为这里的"尝"和以下词句中的"尝"字义

相同的一项是

A.卧薪学胆

B.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

C.主人赐之羹,陈涉不敢堂

D.拳与诸小儿游

⑷文中欧阳修认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有哪些?

仔细阅读《两小儿辩日》课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联系上下文,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业日中则如盘盂(到,到了)B.孰为汝多胡乎(知识)

C.日初出迨沧源源(寒凉)D.我以日初出远(认为)

3.下列词语中的"汤"与选文中的"汤"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洗手作羹汤B.汤汤乎若流水

C.赴汤蹈火D.汤剂

4.两小儿的辩论充满智慧,是应该表扬的,而文中一句“孔子不能决也"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体

现了孔子()的态度。

A.呵护童蒙B.谦虚认真C.师道尊严D.实事求是

5.对"孔子不能决也”,基于你对孔子的了解,你认为以下哪种情况更符合实情?()

A.孔子竟不知其然。

第4页共32页

B.孔子也不知其所以然。

C.孔子知其所以然但不知何以言

D.孔子多知能辩却不说破。

6.孔子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时,孔子怎么说会最恰当?()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强项令

《后汉书》

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常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轸乘②。

宣售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莓主之失,叱奴下车,目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使宣叩头涉

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敕(chi)”强项⑤令”,出。

[注释]①苍头,奴仆。②骏乘(sheng),古代乘车在车上右侧陪乘的人,③叩马,拦马。④帝,汉

光武帝刘秀。⑤项,脖子。

7.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因圈主家

匿:躲藏。

B.宣俅之

候:等候。

C.大言藜主之失

数:数落、指责。

D.因格杀之

因:副词,于是、就。

E.帝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谢。

8.下面句子解释有误的项是()

A.主即还宫诉帝一一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向皇帝告状。

第5页共32页

B.因敕"强项令〃,出一一(帝)于是称他为"强项令",让他回去了。

C.宣不从,强使顿之一一董宣不从,强迫使他叩头。

D.以刀画地用刀在地面上砍。

E.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一一董宣两手撑地,最终也不肯低头。

9.董宣的性格特征有()

A.不畏权贵B.刚正不屈C.有勇有谋D.宁折不弯

E.忠君爱国

10.本文出自《后汉书》,与本书相同体例的史书有()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

D.《国语》E.《资治通鉴》

文言文阅读。

与善人居与善人①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

久而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⑥之所藏者黑。是以⑦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①善人:品德高尚的人。②化:同化,与...趋向一致。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

矿物名,红色。⑥漆:墨漆。⑦是以:所以,因此。

11.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①与善人居。

A.相处、交往B.居所C.邻居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A.忧虑B.谨慎C.安静

1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A.民众聚集的地方

B.肮脏有异味的环境

C.恶人或小人聚集的地方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文中的","意思相近。

14.联系文言文的内容,说说应该如何选择朋友。

课外阅读。

第6页共32页

蜀鄙二僧

①蜀①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③",何如?”富者曰:“子

何恃④而往?”目:“吾一瓶一钵⑤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⑥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⑦,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

聪与敏,可恃而②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鲤者,自败者也。

[注释]①蜀:四川。②鄙:边远的地方。③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④恃:凭借,依靠。⑤钵:僧

人用的饭碗。⑥买舟:租船。⑦越明年:到了第二年。⑧顾:难道。⑨而:但是。⑩学:努力学习。

15.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吾欲年南海

①相当于"的J②往,到……去:③代指他。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①欲望,欲念;②喜欢,爱好:③想要,希望。

16.与这篇文言文表达的主题最接近的成语是()。

A.买桂还珠B.掩耳盗铃C.刻舟求剑D.愚公移山

17.结合注释翻译画横线的语句。

18.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去告诉富和尚......他们两人可能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想一想,

然后写下来。

19.阅读。

唾面自干(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①耐•事。弟曰:“有人②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

“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注释】①耐事:忍耐的品格。②唾面:痰吐到脸上。

⑴以下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B.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C.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D.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第7页共32页

⑵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教年耐事

B.洁之

C.以子书矛

D.虽与之俱学

⑶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态,正事自干耳。”

⑷我认为下列选项与这则文言文表达的处事态度不同的是

A.委曲求全

B.犯而不校

C.针锋相对

D.逆来顺受

⑸《唾面自干》是个典故,是个褒义词,我想为它加上后半句

A.以牙还牙

B.百忍成金

C.狗尾续貂

D.沉默是金

课外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歌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

响遏③行云。薛谭乃谢④,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郊衢:城郊的大道。③遏:阻止。④谢:道歉。

20.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未穷青之技

②自谓尽之,遂蒋归

③秦青岁止

④薛谭乃谢

21.请找出描写秦青唱歌技艺高超的句子,写下来并翻译。

第8页共32页

22.根据文中内容,请用两个词语分别从两个方面评价薛谭。

小古文阅读。

小时了了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荥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③及中表亲戚④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目:“我是李府君亲⑤。”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

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魅后至,人以

其语语之,嶷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目:“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疑大敞躇⑦。

【注释】①孔文举:东汉的孔融。②洛:洛阳。③清称:有名誉。④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

⑤我是李府君亲:我是李大人的亲戚。⑥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过去我的祖先仲尼(孔子)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家和您家世世代代友好往

来。⑦敞躇:局促不安的样子。

2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A.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B.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

C.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感到莫名其妙。

D.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A.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不一定会差。

B.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也一定不会出色。

C.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也一定很出色。

D.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出色。

24.孔文举进入李元礼府里拜访的理由是

A.他的爸爸跟李元礼是朋友;

B.他的祖先孔子与李元礼的祖先老子是师徒关系。

C.他和李元礼的儿子是好朋友。

D.他跟李元礼是师徒关系。

第9页共32页

25.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的结论是

A.难怪太中大夫陈魅现在这么聪明。

B.难怪太中大夫陈魅小时候这么聪明。

C.难怪太中大夫陈鞋现在这么平庸。

D.难怪太中大夫陈禺小时候这么平庸。

2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表现了孔融的才学和机智。

B."人以其语语之"的意思是孔文举就把李元礼说的话告诉陈建。

C."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一句的停顿应为"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D.本文讲述孔文举应对李元礼的提问与陈魅的刁难两件事,从孔文举对这两件事的快速应对可以看出

他的机智。

27.阅读文段,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之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机智的少年:、o(写

出两个)

阅读文言文《对牛弹琴》完成下面小题。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②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④,即掉⑤

尾奋⑥耳,踝(die)蹬(xie)⑦而听。

注释:①清南之操:高雅的曲子。②伏:趴着。③闻:听见。④呜:鸣叫声。⑤掉:摇摆。⑥奋:竖

直。⑦踝蹬:小步走。

2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给)B.伏食如妆(故意)

C.不令其耳也(适合)D.即掉尾奋耳(就)

29.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0.这个故事讲的是对弹琴的事。上开始,弹的是,但牛依然像原来一样埋头吃草;

后来用琴模仿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用原文内容回答)

31.《对牛弹琴》是一则寓言故事,你认为这个寓言故事想表达什么?

32.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第10页共32页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①对(haohao)弋②,使③烛邹主④鸟而亡⑤冬。公怒,诏吏欲杀=。晏子曰:“烛邹有罪三,

请藜(shushu)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目:“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

之,是⑥罪一也;使⑦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与,以吾君事(zhongchong)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⑧矣。”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②弋: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③使:命令,派遣。④主:主管。

⑤亡:逃走。⑥是:这。⑦使:致使,让。⑧闻命:接受教导。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⑴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V"圈出来。

⑵理解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把序号填进横线里。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一

②使诸侯闻之—

A.指晏子。

B.指鸟。

C.指烛邹。

D.指这个消息。

⑶故事结尾,公曰"勿杀",景公改变心意的原因是:o

参考答案

一、知识梳理

>常考虚词含义

“之”的含义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

(它们)”

例:①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之"指狼,它。译文: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

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②肉食者谋之。(“之”指这件事,译文: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2.助词

第11页共32页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些可不译。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之”译为“的”。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没有管

弦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有什么简陋呢?)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

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

(5)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译。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作音节助词,无义。译文: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

分悠闲。)

3.作动词。译为:至I]、往

例:①辍耕之垄上。(“之”至L往。译文:(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壤高地上休息。)

“其”的含义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

“它们的”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人称代词,他的。译文: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①人不堪其忧。(“其”指示代词,这、那。译文:别人都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也可译为“其中的”,后一般为数词

例:①其一犬坐于前。(“其”,其中。译文: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或许”、“可要”、“恐怕”、“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第12页共32页

例: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译为“难道”,后一个“其”译为“恐怕”。译文: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其”表示假设。译文:他们的学

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像我那

样专注罢了。)

4、连词,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

例: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译文:是它真正的颜色

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者”的含义

1.结构助词,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

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①中轩敞者为舱。(“者”,……的部分。译文: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

了。)

“乃”的含义

1.副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才”

例: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才。译文: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就”

例: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乃”,就。译文:于是他们就假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

的队伍,来顺从百姓的愿望。)

(3)表示出人意料,译为“竟”、“竟然”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译文: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

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用于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译为“于是”

例:①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第13页共32页

3.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乃”,你的。)

二、课堂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1.欧阳修论作文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

之,自工④;世人之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⑥不必待人指摘⑦,

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①顷岁:近年。②孙莘老:孙觉,字莘老。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好友。③乘间:趁机。④工:

精妙。⑤患:弊端、毛病。⑥疵病:缺点、毛病。⑦指摘:挑剔,批评。

⑴小周阅读此文时,对“惟勤读书而多为之”一句的断句和"为"的读音没有把握,请从下面选项中帮他找出正

确的一项

A.惟/勤读书/而/多为(wei)之

B.惟勤/读书/而多/为(w浦)之

C.惟勤/读书/而多/为(w包)之

D.惟/勤读书/而/多为(wd)之

⑵小孟对学好文言文颇有方法。他发现文言文中"之"字出现的次数多,作用也各不一样,比如《学弈》“虽

与之俱学"中"之”代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此文中也有很多"之"字,请你找出和“虽与之俱学"中"之"字用法不

同的一项

A.尝乘间以文字问本

B.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C.世人本患作文字少

D.多作自能见之

⑶小孟和小周对"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中"尝"字的理解产生分歧,你认为这里的"尝"和以下词句中的"尝"字义

相同的一项是

A.卧薪学胆

B.此公以其学试者告人

C.主人赐之羹,陈涉不敢学

D.学与诸小儿游

⑷文中欧阳修认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有哪些?

第14页共32页

【答案】(1)D

⑵C

⑶D

⑷一是多读书,二是多动笔。写作的诀窍就是要勤奋。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生字读音。

“惟勤读书而多为之”一句的意思是只有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惟""而"为连词,前后需断开,"勤读书"为

动词,后面需断开。故断句方式为:惟/勤读书/而/多为之。为,读wCi,表示做的意思。读w爸i,表示帮助、

卫护的意思。"为"在这个句子中表示做,因此读wd。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尝乘间以文字问书:曾经乘机问他怎么把文章写好。之:他,指欧阳修。

B.惟勤读书而多为书:只有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之:代词,文章。

C.世人之患作文字少:世上一般人的弊病是写得文章太少。之:的。

D.多作自能见之:(只要)多做,自己就能察觉它的。之:代词,毛病。

故选C。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尝:品尝。

B.此公以其掌试者告人:欧阳修把自己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尝:经历。

C.主人赐之羹,陈涉不敢掌:地主人赐给他肉羹,陈涉不敢吃。尝:品尝。

D.学与诸小儿游: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尝:曾经。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的意思是曾经乘机问他怎么把文章写好。"尝”是曾经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联系文章中“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之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

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可知,欧阳修指出写文章要多读书,还要多动笔。

【点睛】参考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认识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么把文章写好。(欧阳修)说:"没有其他方法,只有勤

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这样)文章自然会好的;世上一般人的弊病是写得文章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

第15页共32页

一篇(文章),便要求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缺点不必等别人来批评、挑剔J,(只

要)多做,自己就能察觉它的。"欧阳修把自己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

仔细阅读《两小儿辩日》课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日:“我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联系上下文,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业日中则如盘盂(到,到了)B.孰为汝多期乎(知识)

C.日初出迨淮源源(寒凉)D.我以日初出远(认为)

3.下列词语中的"汤"与选文中的"汤”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洗手作羹汤B.汤题乎若流水

C.赴汤蹈火D.汤剂

4.两小儿的辩论充满智慧,是应该表扬的,而文中一句"孔子不能决也"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体

现了孔子()的态度。

A.呵护童蒙B.谦虚认真C.师道尊严D.实事求是

5.对“孔子不能决也",基于你对孔子的了解,你认为以下哪种情况更符合实情?()

A.孔子竟不知其然。

B.孔子也不知其所以然。

C.孔子知其所以然但不知何以言

D.孔子多知能辩却不说破。

6.孔子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时,孔子怎么说会最恰当?()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答案】2.B3.C4.D5.D6.C

【解析】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第16页共32页

B.孰为汝多知乎(知识)一一通"智"聪明、智慧;

故选Bo

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所给选段第②自然段句子"及其日中如探汤"可知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汤:热水;

A.洗手作羹汤:洗手亲自来作羹汤,羹汤:泛指各种菜、汤。

B.酒身乎若流水: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形容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C.赴汤蹈火: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汤:开水;

D.汤剂,是指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汤:汤药;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所给句子“孔子不能决也"可知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

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孔子作

为大学问家,也不能通晓各科知识,而况当时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孔子"不能决"承认自己无知,

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对的,不该受到讥讽。

故选D。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因为受当时的科技的限制,孔子并不能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孔子仅凭肉眼是无法做出判

断的。所以虽为智者,孔子也因受条件限制不能决。因此孔子多知能辩却不说破。

故选D。

6.本题考查名句理解。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

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

塔,一无所得。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很愉悦吗?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符合所

给语境。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

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

第17页共32页

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

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

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

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强项令

《后汉书》

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臂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骏乘②。

宣俟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藜主之失,叱奴下车,目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使宣叩头涉

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敕(ch'i)"强项®令",出。

[注释]①苍头,奴仆。②骏乘(sh^ng),古代乘车在车上右侧陪乘的人,③叩马,拦马。④帝,汉

光武帝刘秀。⑤项,脖子。

7.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因瞳主家

匿:躲藏。

B.宣候之

候:等候。

C.大言藜主之失

数:数落、指责。

D.国格杀之

因:副词,于是、就。

E.帝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谢。

8.下面句子解释有误的项是()

A.主即还宫诉帝一一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向皇帝告状。

B.因敕"强项令",出一一(帝)于是称他为"强项令",让他回去了。

C.宣不从,强使顿之一一董宣不从,强迫使他叩头。

D.以刀画地一一用刀在地面上砍。

E.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一一董宣两手撑地,最终也不肯低头。

9.董宣的性格特征有()

第18页共32页

A.不畏权贵B.刚正不屈C.有勇有谋D.宁折不弯

E.忠君爱国

10.本文出自《后汉书》,与本书相同体例的史书有()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

D.《国语》E.《资治通鉴》

【答案】7.E8.D9.ABD10.ABC

【解析】7.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A."因蜀主家”的意思是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E:藏匿、躲藏。

B."宣候之”的意思是董宣在外等候。候:等候。

C."大言藜主之失”的意思是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数落、指责。

D."因格杀之"的意思是于是击杀了他。因:副词,于是、就。

E."帝使宣叩头谢主”的意思是皇帝让董宣叩头向公主谢罪。谢:谢罪。认罪。

故选Eo

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A."主即还宫诉帝"中"主J公主。"即J立即。"还宫J返回宫中。"诉J告诉。这句话的意思是公主立即

回到皇宫讲给皇帝听。选项翻译正确。

B."因敕,强项令、出"中"因〃:于是。"敕":赐给。"出J回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皇帝赐给董宣"强项令"

的称号,就出去了。选项翻译正确。

C."宣不从,强使顿之"中"宣J董宣。"不从J不服从。"强":强迫。"使J让。"顿":磕头。"之J语气

助词,不翻译。这句话的意思是董宣不服从,皇帝强迫他磕头。选项翻译正确。

D."以刀画地"中"以":用。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刀在地上笔画、刻画,并不是乱砍的意思。选项翻译不正确。

E."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中"据地J撑着地。"终J终究、始终。"俯J低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董宣两手

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选项翻译正确。

故选D„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句子"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的意思是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道

歉,董宣不听从,小宦官强迫使他磕头,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从"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这一动

作描写可以看出董轩具有刚正不阿、宁折不弯、不畏权贵的性格特征,只面对强迫他始终坚决不低头屈服,

第19页共32页

表现出了他坚定和不屈的意志。

故选ABD。

10.本题考查常识积累。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通过记载人物活动,

反映历史事件。

A.《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B.《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C.《三国志》是纪传体断代史。

D.《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E.《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从体例中《后汉书》《史记》《汉书》《三国志》都属于纪传体史书。

故选ABC„

【点睛】参考译文:

后汉董宣,做洛阳县令的时候,湖阳公主的奴仆大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在公主家,官吏不能捉到他。等

到公主出行,让这个奴仆在车右边陪乘,董宣在外等候,停住公主的车拉住马,用刀在地上一画,大声列

举公主的过失,呵斥这个奴仆下车,于是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中向皇帝诉说,皇帝让董宣磕

头向公主道歉,董宣不听从,小宦官强迫使他磕头,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皇帝赐给董宣“强项

令"的称号,出去。

文言文阅读。

与善人居与善人①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①,

久而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⑥之所藏者黑。是以⑦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①善人:品德高尚的人。②化:同化,与...趋向一致。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

矿物名,红色。⑥漆:墨漆。⑦是以:所以,因此。

11.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①与善人居。

A.相处、交往B.居所C.邻居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A.忧虑B.谨慎C.安静

1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A.民众聚集的地方

第20页共32页

B.肮脏有异味的环境

C.恶人或小人聚集的地方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文中的","意思相近。

14.联系文言文的内容,说说应该如何选择朋友。

【答案】11.AB12.C13.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14.这篇文章告

诉人们必须要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所以我会选择谦虚有礼、乐观向上的人做朋友。

【分析】1L本题考查字义。

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

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①"与善人居”的意思: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居:交往。

故选A„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的意思: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慎:谨慎。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如入鲍鱼之肆"的意思: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这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结合上

下文,"与不善人居"意思是;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所以"鲍鱼之肆”在文中指恶人或小人聚集的地方。

故选C。

1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以及成语积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

可以使人变坏;用于比喻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结合文意,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与文中"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14.本题考查思路拓展。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

主旨中心。本篇文言文主要谈论的话题为“交友和环境的重要性”,做题时注意一定要在原文的基础上,抓住

君子"慎处”的观点加以发挥,可围绕"交朋友要谨慎,要交益友,不交损友”来谈即可。

如:我们要交志同道合,真诚正直,有理想,有抱负的朋友,交这样的朋友往往相处非常融洽,而且能够

彼此进步。

第21页共32页

【点睛】参考译文: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芝兰的香味了,这是

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

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是红色的,藏油漆的地方是黑色的,因此由

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交往的朋友和环境。

课外阅读。

蜀鄙二僧

①蜀①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③“,何如?”富者曰:“子

何恃④而往?”目:“吾一瓶一钵⑤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⑥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⑦,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

聪与敏,可恃而②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辿者,自败者也。

[注释]①蜀:四川。②鄙:边远的地方。③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④恃:凭借,依靠。⑤钵:僧

人用的饭碗。⑥买舟:租船。⑦越明年:到了第二年。⑧顾:难道。⑨而:但是。⑩学:努力学习。

15.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吾欲年南海

①相当于"的J②往,到……去:③代指他。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①欲望,欲念;②喜欢,爱好:③想要,希望。

16.与这篇文言文表达的主题最接近的成语是()。

A.买桂还珠B.掩耳盗铃C.刻舟求剑D.愚公移山

17.结合注释翻译画横线的语句。

18.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去告诉富和尚......他们两人可能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想一想,

然后写下来。

【答案】15.(2)③16.D17.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不上四川边远地区的那个和尚吗?

18.穷和尚说团"我凭借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出发了。一路上越过了高山,经过了村庄・・・・・・。”富和尚听后,

不由得有一种惭愧的感觉,觉得自己很没用。穷和尚拍拍富和尚的肩膀说回“你虽然没有去过,但我说给你

第22页共32页

听,你一样有收获。"富僧人听了之后,红着脸使劲点了点头。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吾欲之南海”的意思是,我想去南海;我想到南海去。这里的"之"是"往,到……去"。故选②;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的意思是,我几年前就想买条船前去南海。这里的"欲"是"想要,希望故选③。

16.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和主旨的掌握。

阅读全文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蜀鄙二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A.买棱还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被表面的东西迷惑,要认清事物的真正价值。

B.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要自欺欺人。

C.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

D.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最终就会成功。

故选D„

17.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之"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没有具体含义。"顾”是难道的意思。

"哉"是语气词"吗"的意思。故这句话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8.本题考查想象写话。

解答此题,可以结合穷和尚见到富和尚给他讲述他去南海途中的见闻和富和尚听完后的心理想法,这两方

面去做解答。如:穷和尚说:“我凭借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去了南海,你那么富有比我的条件要好很多,

只要下定决心也一定会达到南海的。我相信你。"富和尚听后,不由得感到惭愧,说:"我不应该只有想法,

而不去付诸行动。我很懊悔,现在我也准备前往南海了。"

【点睛】参考译文: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跟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取经,

你觉得怎们样?"富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

以为然说:"我几年前就想买条船前去南海,一直到现在也没能达成,你那么穷,怎么能到得了呢?"到了第

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羞愧得红了脸。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

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

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和平庸所局限而努力

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19.阅读。

第23页共32页

唾面自干(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①耐事。弟曰:“有人②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

“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注释】①耐事:忍耐的品格。②唾面:痰吐到脸上。

⑴以下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B.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C.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D.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⑵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教书耐事

B.洁之

C.以子之矛

D.虽与之俱学

⑶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态,正事自干耳。”

⑷我认为下列选项与这则文言文表达的处事态度不同的是

A.委曲求全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