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十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带来了技术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如此。现阶段,人工智能的技术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人工智能的设计风险。设计是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设计者的主体价值通过设计
被嵌入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之中。倘若人工智能设计者在设计之初,秉持错误的价值
观或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嵌入人工智能之中,那么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便
很有可能对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等带来威胁。
人工智能的算法风险。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具备深度学习特性的人工智
能算法能够在运行过程中自主调整操作参数和规则,形成“算法黑箱”,使决策过程
不透明或难以解释,从而影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造成传统监管的失效。人工智
能算法可能在不易察觉或证明的情况下,利用算法歧视或算法合谋侵害消费者的正当
权益,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造成不公平竞争。近年来被广泛曝光的“大数据杀
熟”,正是这一风险的具体体现之一。
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风险。隐私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隐私的保护是现代文明
的重要体现。但在众多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海量的个人数据被采集、挖掘、利用,尤
其是涉及个人生物体征、健康、家庭、出行等的敏感信息。公民的隐私保护面临巨大
挑战,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已被推到风口浪尖。
人工智能不仅有着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技术伦理风险,而且伴随数字化的飞速发
展,其对现有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亦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如尊
严、公平、正义等,也正因此面临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挑战。当前,人工智能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
阶段,还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但是,智能机器人不仅在储存、传输、计算等多方面的
能力超越了人脑,而且借助材料学等现代技术,智能机器人可能在外形上“比人更像
人”,甚至拥有更丰富的情感。这样的智能机器人究竟是不是“人”?是不是应确立
为道德主体?如果赋予人工智能主体资格,那么其究竟是一种与人类对等的主体,还
是一种被限制的主体?这些问题表明:人工智能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挑战,不只是电
影小说中的浪漫想象,而是已日益成为一种现实风险。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整体公平正义的挑战。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加剧社
会的贫富差距。由于年龄、所在地区、从事行业、教育水平等的差异,人们接触人工
智能的机会并不均等,实际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数字鸿沟”
现象。“数字鸿沟”与既有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等叠加在一起,进一步
扩大了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引发结构性
失业大潮。由于智能机器相较于人类工人有着稳定、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类工
人正在被智能机器取代,成为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所谓的“无用阶级”。麦肯锡
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人因工作流程的智能化、自动
化而失去工作。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数字鸿沟”
的存在,不少人并不能找到新的工作,结构性失业大潮可能汹涌而至。这将成为激化
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挑战社会公平正义的又一重大潜在风险。
(摘编自张平《人工智能伦理反思:风险与应对》)
材料二:
人类智慧是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而人
工智能则缺乏这个向度。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今天的
科技发展则体现出人类发展的丰富性与可能性,各类技术形式作为人类“肢体的延
长”与智力的“物化”被“嵌入”到了人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技术的传承和进步,依
赖并受制于人类的历史进程。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从主体性
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其“总开关”植根于人
类几千年来形成的智慧整体之中。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
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间性的而不是历
史性的。这些能力不具备人类智慧的原创性和历史选择性,当然更不具备取代人类决
定自己历史发展的自觉性。
随着社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大大延长,摆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
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困境,消灭强制分工所带来的人的分裂,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这始终是人类的梦想,并将为人工智能提供大有可为的空间。但是,在
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人始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在这方面代替
人并全面充当社会活动主体的条件。因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理性、情感、
意志、道德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且人们总是在一定制度和结构中形成相对一致的行
动,而各种行动和行为又具备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被人创造出来的
数字技术,是人的智慧活动的产物,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一定的
现实目的的。我们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中把握技术的本质,而不能把技术从社会
结构中孤立出来,使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与社会相对立。
我们应该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迭代更新,使科学技术和社
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都将是扬弃异化、走向未来解放的必要步骤。当然,我们在
人工智能的大潮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社会、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论证和审查,
在其发展中贯彻“科技向善”与负责任创新的原则,使其发展符合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和长远利益。
(摘编自王亚奇《基于历史与社会视角审视人工智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算法形成的“算法黑箱”会影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此,我们应提
高警惕,不能视而不见。
B.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整体公平正义的挑战表现为:可能加剧贫富差
距和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大潮。
C.材料二认为,目前科技发展产生的技术形式还是人类“肢体的延长”与智力的“物
化”,并没有脱离人类的主体性。
D.材料二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代替人处理某些疑难问题的条件,但我们也不
能把它从社会结构中孤立出来。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伦理风险,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人工智
能技术带来的“两大挑战”。
B.材料一最后一段既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也认识到可能引发失
业大潮,体现了论述的思辨性。
C.材料二第一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
是无法想象的”这一观点。
D.材料二将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历史和社会实践的角度审视人工
智能,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技术伦理风险”的一项是()
A.AI自动化网络攻击甚至控制核弹发射井的能力可能会让它变得危险。
B.虚拟现实技术(VR)模拟环境、感知,让人置身于虚拟世界,带来积极方面的沉浸
式体验,真假难辨。
C.英国公共卫生部曾因人工智能算法对Excel表格数据的限制导致英国上千例新冠病
例未被上报。
D.一些网上购物平台中的“推荐”页面或赠送“红包”“优惠券”等,通常都是通过
个性化推荐算法得到的。
4.作者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
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洞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请结合
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理解。
5.有人说,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既不能过分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头耕牛
陶沙岸
蛮牯子暴烈,谁也别想安稳地坐在它背上,虽然它的背是那么平整宽厚。
那个早晨,太阳刚爬上榨油坊旁的橡树梢,蛮牯子闷头冲出牛栏,躬身几跳,眨
眼间跃出村外,跑过田间,奔上山岭,倏尔消遁。四个后生骂骂咧咧从牛栏里鱼贯而
出,有人手上攥着盘成套的麻绳。
彪悍的蛮牯子第一次逃脱了牛圈穿鼻。然而一个多月后,几番挣扎,蛮牯子还是
被捆住四肢放倒在地。四五个后生合力,终于把一个榆木圈插进了它稚嫩的鼻子,系
上半截麻绳,拴住它冥顽不化的灵魂。待它半岁,在一片倾斜的湖滩沙地上,村里的
老把式为它套上牛机①缆绳,一声“哦——起”,正式开教犁地。平坦而有些坡度的沙
地上,铺开大片深浅不一新翻出来的泥沙,一行行,如扭动的蟒蛇。蛮牯子虽难驾
驭,但蛮力十足,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拼牛生涯。
经年累月,人和牛,都老了。蛮牯子颈部曾经流畅的线条不再,一层层的痂结了
掉,掉了结,拱起一道麻石般光秃秃的高坎,牛机可以妥妥地安放在那里,似嵌进了
量身定做的模子里。
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田地开始荒芜。全村十多个屋场,只剩下蛮牯子和
另外两头老牛。众多的耕牛被一些牛贩子买走,多半大卸八块挂吊在市场的木架上,
一条条一线线凌迟一般被人买去。
有外出打工的人引来一位张老板,廉价从农户手中租下他们的田地、山冈,挖鱼
塘,种糯谷与瓜果,养黑山羊,办起农家乐。张老板还运来一些犁田耙地机械,做完
自己田地里的功夫后,借给没有耕牛的人家使用,只收取油钱。
蛮牯子闲得发慌,性情倒是变得温顺,仿佛明白眼下可能随时沦为刀下鬼盘中餐
的处境。
父母亲过世以后我进了城,离开之前,我将蛮牯子交给老实巴交的堂哥,他是屋
场里仅剩的两三户依然在耕种田地的人家,除了自家责任田,他还另外借种了别人家
三亩水田。他问将蛮牯子给他要多少钱,我说不要钱,只是拜托他养着,一直到老
死,埋了就好。埋了?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绚②。我知道他恐怕不情愿,因为即使
是老死的牛,也是要食其肉熬其骨的。蛮牯子辛苦一世,我不想它死后还要被敲骨吸
髓。说话时,蛮牯子默默地看着我,一动不动。
仲秋,水退到遥远的湖心。湖床裸露在艳阳和雨水中,十天半月即呈现出一派辽
阔的新绿,在阳光普照下娇嫩而温软,仿如春日。
蛮牯子下得湖来,先要在壮阔的湖滩放肆奔腾一番,没有明确的方向。干吗要有
方向?方圆八百里都是它的家。想吃,遍地是碧翠得发蓝的湖草,远远铺展到目力难
及的地方。想喝,湖心的水流,连通江湖河海,源源不绝。吃饱了,蛮牯子随地一
躺,半抬着头,默默反刍,慵懒散淡。一只八哥站在它背上跳了两下,又跳了两下,
迟迟不肯飞走。云雀在高远的空中呼哨几声,却连影子也没有,恍若幻觉,又仿佛许
久前的回响。
湖的深处,有一方稍高的墩地,稀稀拉拉长着些牛羊不吃的苦草。堂哥为蛮牯子
套上缆绳,戴上牛机,要把这二十多亩高地犁出来,种油菜。村里的耕地已经少得可
怜,大家拿着租金去镇上买粮吃。堂哥觉得种田人买粮吃丢脸,还在耕种着自己的田
地。他放牛时早瞄好了这块墩地,离岸远,不积水,也没有什么杂草,更无须下肥
料。犁过后让太阳晒几天,耙两三个来回,撒下种子便万事大吉。蛮牯子有了用武之
地,很是努力,有点老当益壮的味道。
端午节,我回老家,堂哥格外开心。他说搭帮有蛮牯子;去年在湖里种的油菜收
了近万斤,还是租张老板的卡车拉回家的。蛮牯子见到我,停了咀嚼,扇扇耳朵,让
我摸它的脑壳,很受用的样子。
湖洲上种油菜与放牧被禁止了,堂哥少了一笔钉实梆硬的收入,蛮牯子则失去了
它的天堂。
再没有多少农活需要蛮牯子出力,蛮牯子的脊背不再宽厚,毛日渐稀落,冬天里
看得见它毛皮下排骨历历。堂哥在牛绚上又接了一卷长长的麻绳,将蛮牯子系在湖岸
荒山的灌木上,任它去啃食牛绚所及范围内的茅草。
吹着洞庭湖夹着腥味的长风,蛮牯子开始烦躁不安。晚上频繁翻栏脱出,白天经
常挣脱牛绚,甚或是把系绚的灌木或小树连根拔起,向洞庭湖飞奔。
一个天上挂着白太阳的冬日早晨,堂哥站在空荡荡的牛栏门口叹气:唉,它又跑
出去了。
我接堂哥电话赶来,已近黄昏。
堂哥曾经种油菜的湖洲墩地里,牛蹄印与人的足迹,混乱交叠,密密匝匝。牛绚
半挂在一丛枯草上,一头的榆木牛圈倾向地面。豆腐脑样晃荡的稀泥眼看就栗漫向蛮
牯子凸起的脊背,
蛮牯子冲着硕大的长河落日竭尽全力昂着头。一定是有人拉住牛绚驱赶蛮牯子,
发生了互不退让的纷争。听到我的叫喊,它艰难地转过来看着我,被扯掉牛圈的鼻子
仍流着血。
有③得救了。堂哥摇摇头嘟嚷一声。然而堂哥依然麻利地把两根麻绳绞到一起,结
个套。屋场里同来的一个后生将绳套朝着蛮牯子使劲甩过去。一次两次,三次四次,
不知甩了多少次,终于套住蛮牯子的角。半个时辰过去,蛮牯子才被拉动不到一米。
再拉,蛮牯子竟侧起头,让泥水浸染的麻绳滑出了直挺的牛角。一串人顿时倒退数步
跌倒在泥地里。
蛮牯子瞥一眼高地上躁动的人类,头慢慢转向湖心。这一刻我仿佛看到,它的四
肢正在泥浆的深处蹬动,催动它奔向满天的绚烂霞霓。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扛了更多的门扇木板再次来到湖边。人们看到,一团广
漠的雾气中,前一日被践踏过的草棵,已从地面爬起,斜斜地立着。不远处,沼泽平
静无痕,仿佛一切过往,都未曾发生。
(节选自《散文》2023年11期,有删改)
【注】①牛根:给(牲畜)在脖子上配大小适当的颈箍以防走脱。②牛绚:拴牛的绳
子。③有:方言,即没有,“有”的反义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牯子最初有地可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蛮牯子逐渐失去用武之地,其存在也变
得越来越边缘化。
B.作者赋予了蛮牯子人性化的特质,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劳作的工具,而且是具有丰富
情感的生命体。
C.“我”在离开老家前拜托堂哥养着蛮牯子,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期”,可见
他极不情愿这样做。
D.“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指蛮牯子不能在湖洲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与其
他生物和谐相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蛮牯子暴烈彪悍的性子,与后文蛮牯子年老后变得温顺形成对比,是为了
突出人力在万物面前的主导地位。
B.湖洲墩地里的牛蹄印与人的足迹以及被扯掉的牛圈的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争斗的
激烈,使文章更具表达张力。
C.文章最后一段含蓄蕴藉,委婉地写出蛮牯子的最终结局,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D.文章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增添了作品审美情趣;个别方言的使用更符合人物的身
份,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8.文中“蛮牯子下得湖来”一段的描写别有韵味,请简要赏析。
9.文章标题“最后一头耕牛”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日:“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
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
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日:“陛下本怜百姓,每
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
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
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
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日:“公所奏对甚善。非
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栗》)
材料二:
秋七月,永庆公主①曾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上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
自今勿复为此饰。”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日:“不然。主家服此,
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
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永庆公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
日:“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②,乘以出入?"上笑曰:“我以四海之
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饰,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
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①公主:宋太祖之女。②肩舆:抬的小轿。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此非书籍A所传B亦陛下C目D所亲见E为F其无道G故天命H陛下I代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粗的“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字含义相
同。
B.“隋炀帝志在无厌”与“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
同。
C.文中加粗的“衣”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水”,二者用法
不同。
D.文中的“几何”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中的“几何”都可译为
“多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
而应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以此
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宋太祖认为,公主穿用翠羽装饰的衣服,宫中的内亲外戚一定会争相效仿,对应了
材料一中“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的说法。
D.宋太祖遵循古训,认为自己是为百姓守财富,不可以随便乱用,没有采纳公主和皇
后用黄金装饰轿子的建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2)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14.两位古代君王在修身治国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黄徐州①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③。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①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②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庾
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说的是
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
To③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
而返。”句中“途穷”是指绍圣元年(1094年)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别”字表明,本诗是一首离别诗,“黄徐州”是辞别的对象。
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着实愧对于推荐自己的友人。
C.黄庭坚在《登快阁》诗中使用“青眼”的典故,其作用与本诗有所不同。
D.尾联,诗人由自己的现况着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情感真挚。
16.尾联中有“数行老泪”之语,你认为这里的“泪”有哪些内涵?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作品中曾写到曹操军队的战船,如《赤壁赋》中,“”写出
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一句,则形象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
(2)杜甫《登岳阳楼》",”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
景象。
(3)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京
华”,如“,”。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说到生物分类,人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植物或动物。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类
群,一度让分类学家非常为难,①o从生物分类学角度看,藻类不属于特定
的自然分类类群。早期的分类学家根据藻类色素类型,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绿藻门、
红藻门等。虽然藻类的少数种类兼具植物光合自养以及动物异养和运动的特性,但传
统上人们仍将藻类归为植物。
提到藻类,人们一般会想起水面上的小小''颗粒",它们随波荡漾,是鱼类的食
物。其实,藻类家族中除了这些微小的成员外,②,最大型的藻——巨藻长
度通常可达几十米到上百米,形似海带。
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
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地球刚形成时,大气中缺乏氧气,二氧
化碳的含量是如今的10〜100倍。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军富
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在地球上大量繁殖I。它消耗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在紫外线作用下,一部分氧气可转变为臭氧。因此,③
,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从而为人类的进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画框部分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信不少人在电视剧中看过斗茶的场面,这些场面把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尤其是
宋代时达到顶峰的“茶百戏”,展现得淋漓尽致。
①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②中国不仅是茶文化
的起源地,也是茶的故乡。③如今世界上大约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④也衍
生出各种各样的茶文化。
电视剧中表演的点茶,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吃茶方式,先把茶叶用碾子碾成茶
粉,再倒入少许热水,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髡不断击打,直到出
现一层气泡,气泡消散得越慢说明功夫越深。
点茶以后的分茶,是将茶盏里的茶倒入茶盘中,之后便可以用小工具沾水在茶汤
表面作画了,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叫做“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如今这项
技艺,已经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茶汤表面的浮沫上作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拉花,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拉
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溶液,一种是咖啡,一种是牛奶,而茶百戏只用一种溶液——
水。水作画维持的时间更短,花纹消散得更快,也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如今风靡全球的抹茶,大家都以为是来自日本,但其实真正的起源就是宋朝的点
茶,都是将茶碾磨成粉以后再冲泡饮用。在宋朝,茶算是一种饮品,但在宋之前,茶
更多作为一种食物。比如唐朝流行的吃茶方式,就是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然后碾
碎,再放入水中来煮成粥喝,煮的时候还要加入很多佐料,比如葱、姜、蒜、大枣、
陈皮、薄荷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把“喝茶”叫做“吃茶”,因为人家的确是在吃
嘛。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你更喜欢哪个名字?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语
言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22.下列句子中的“深”与文中加粗的“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个湖泊的水很深,鱼儿在其中游弋。
B.深秋的晚霞渲染着天空,宛如天空的彩绘。
C.她对古典音乐的理解非常深,能够感受到每一首曲子背后的情感。
D.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我深表同情。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人孙宝瑁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
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眼光不同,外物有异,
结果迥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并不具备代替人处理某些疑难问题的条件”错,于文无据。原文是“目
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
能力”,可见人工智能具备代替人处理某些疑难问题的条件。故选D。
2.答案:C
解析:C.“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错,材料二第一段如“技术的传承
和进步,依赖并受制于人类的历史进程。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因
此,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主要是理
论论证。“论证了‘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这一观点”错,材料二第
一段主要是从历史角度论述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故选
Co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内容,所谓“技术伦理风险”是指技术带来设计风险、算法风险、
数据安全风险等。ACD三项都与“技术伦理风险”有关,只有B项“带来积极方面的
沉浸式体验,真假难辨”,不存在任何伦理问题,不是“技术伦理风险”。故选B。
4.答案:①这句话既指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了人的思维能力,又指出其局限
性。
②智能机器人在储存、传输、计算等方面超越了人脑,甚至可以拥有更丰富的情感,
人类可以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③从历史与社会视角来看,人工智能的这些能力并没有脱离人类的主体性,还不具备
取代人类决定自己历史发展的自觉性。
解析:
5.答案: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确为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
用,但其发展与应用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使人类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
战。
②从历史与社会视角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所以不必
过分悲观。
③从技术伦理、社会问题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的现实风险,我们又不能盲
目乐观,要对其进行科学、社会、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论证和审查,创建负责任
的人工智能体系。
解析:
6.答案:C
解析:C“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分析不当,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我”只是猜测堂
哥不愿意等牛死后埋掉的嘱咐,但并不是说堂哥不情愿养蛮牯子。故选C。
7.答案:A
解析:A.“是为了突出人力在万物面前的主导地位”曲解文意,这一对比,表现了蛮
牯子已经逐渐适应自己的角色和生活。故选A。
8.答案:①画面优美和谐。耕牛、湖草、湖水、八哥、云雀,作者选取多种意象,组
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场景。
②动静结合。蛮牯子放肆奔腾、云雀的呼哨等动态景物与湖草、湖水等静态景物相结
合,使得画面充满生机。
③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作者由实际的景物展开联想,将描写与抒情、议论融为一
体,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自由和谐生活的喜爱。
④句子长短不一,富有变化,语段既有长句的铺陈,也有短句的点缀、有节奏感、别
有韵味。
解析:此段中作者选取了耕牛、湖草、湖水、八哥、云雀等多种意象,这些意象包含
了动物和景物,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通过写牛在湖里奔跑、吃草,八哥蹦跳,云
雀呼哨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场景。使读者感到画面优美和谐。此段中“蛮牯子下
得湖来,先要在壮的湖滩放肆奔腾一番”蛮牯子放肆奔腾、“云雀在高远的空中呼哨
几声”云雀的空中呼哨等动态景物与碧翠得发蓝的湖草、源源不绝的湖水等静态景物
相结合,使得画面充满生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由实际
的生湖草、湖水等景物展开联想,将对景物的描写与“干吗要有方向?方圆八百里都
是它的家”“想吃”“想喝”“吃饱了”等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在描写中融入抒
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自由和谐生活的喜爱。“遍地是碧翠得发蓝的湖草,远
远铺展到目力难及的地方”等长句与“想喝”“湖心的水流”“连通江湖河海”“源
源不绝”等短句交错使用,句子长短不一,富有变化,使语段既有长句的铺陈,也有
短句的点缀、有节奏感、别有韵味。
9.答案:①指耕牛蛮牯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蛮牯子成了村里仅存的三头耕牛之一,
但最终也被淹没在沼泽中。
②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张老板带来的各种机械代替了传统的牛耕,使得耕牛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后一头耕牛”的消亡也就意味牛耕方式的消亡。
③蛮牯子之后再无耕牛,饱含了作者对蛮牯子的不舍之情。也表达了牛耕方式不得不
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和不舍。
解析:
10.答案:BEG
解析:句意:这不是书上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
才让陛下来取代他。“此非书籍所传”句式完整的主谓句,其后断开,选B;“亦陛下
目所亲见”主语是前句的“此”,与前句式相同,其后断开,选E;“为其无道”做原
因状语,“故”表示由于上述原因有后面的结果,起到领起作用,“故”前断开,选
Go
11.答案:C
解析:A.正确。“诚”是确实、实在是。句意: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这确实是国家危
急存亡的时期啊。
B.正确。“厌”是满足。句意: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C.正确。“衣”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句意:永庆公主曾经穿着翠鸟羽毛的衣服入宫/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
D.错误。“几何”都是多少的意思。“几何”含义相同。句意:这能用得了多少翠羽啊
/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12.答案:B
解析:B.“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错误。
原文“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竟为无限,遂至灭亡”“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
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可知,魏征所说重点在希望君主力戒奢侈上。
13.答案:(1)装饰华丽的宫殿,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
希望的。
(2)你生长在富贵人家,应该感念珍惜这份福气,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
解析:(1)“崇”,推崇、推重;“饰”,装饰;“欲”,希望。
(2)“汝”,你;“当”,应该;“岂可”,怎么可以;“端”,开端。
14.答案:①察审自己无度的欲望,约束自己。②以民为本,爱惜民力。③不滥用权
利,以身作则。
解析:由原文“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
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
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怎么能
让天下人来敬仰你呢!”可知,都察审自己无度的欲望,约束自己。
由原文“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劳苦疲累的
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
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我只是考虑到我为百姓
守着这些财富罢了,怎么可以随便乱用?古人说可以凭一人来治理天下,不可以用天下
人来侍奉一个人”可知,都以民为本,爱惜民力。
由原文“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
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你应当把这件衣服给我,以后不要再用这些
东西作装饰了”“你生长在富贵人家,应该感念珍惜这份福气,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
的开端”“如果把别人的侍候奉养作为终生意图,怎么能让天下人来敬仰你呢”可
知,都不滥用权利,以身作则。
15.答案:B
解析: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错误。颔联前句意思是一朝得有
虚名,由友人推荐做官;后句意思是自己为官十年,现在仍有穷途之感。结合注释来
看,诗人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并没有表达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的意
思,也没有表达出愧对友人之感。故选:B。
16.答案:①官职被免之痛。诗人因事被免,不免有“途穷”之感,化用阮籍的典
故,表达内心的伤感。②年老体衰之伤。现在自己已白头,又“衰病”在身,不免有
年华逝去,体衰不健的感慨。③惜别好友之凄。在秋风之中,诗人要告别友人离去,
离别之情不言自明。
解析:尾联作者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事渐衰,而又多病,所以临歧告别,泪洒
西风。西风表示季节已是秋天,人们在秋天多悲,作者境遇困穷,于是就有老泪难禁
之叹。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都工业学院《数字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城市传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交通大学《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大学《材料化学与物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风景园林制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基础(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形体基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安全与实验室安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医用生物材料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1电力工程楼梯及栏杆施工作业指导书
- 《道路建筑材料绪论》课件
- 医学遗传学教案-山东大学医学遗传学
- 2025年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第二十章手术减肥及体形塑造美容手术美容外科学概论讲解
- 2025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履带式剪叉高空作业平台安全操作规程
- 《水稻育秧技术新》课件
- 2024-2025年第一学期初中德育工作总结
- 围手术期手术患者护理要点
- 2025年大连长兴开发建设限公司工作人员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货物学 课件1.3货物的计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