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易错突破(6大易错)-2024年高考地理复习易错题(全国解析版)_第1页
人口与城市易错突破(6大易错)-2024年高考地理复习易错题(全国解析版)_第2页
人口与城市易错突破(6大易错)-2024年高考地理复习易错题(全国解析版)_第3页
人口与城市易错突破(6大易错)-2024年高考地理复习易错题(全国解析版)_第4页
人口与城市易错突破(6大易错)-2024年高考地理复习易错题(全国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专题07人口与城市提分突破

01易错归纳

02易错剖析

易错典题

错因分析

防错要诀

变式题练

03易错通关

人口与城市是历年高考的考查重点,通常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在解答此类问

题时,除了要掌握人口与城市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外,还要结合时政常识以及图表的阅读能力。

命二

易错点01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及其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辨析

易错点0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易错点03人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

易错点04人口示意图的判读

易错点05城镇乡村的区位因素及形态特征

易错点06城镇化的形成、表现及其动力

易错点01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及其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辨析

►►易错典题<<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

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

2010年35.6178.7

2021);r-42.5128.1

050100150200250万人

■市辖区人口匚二I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

1.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B.经济发展趋势C.人口规模D.人口职业构成

【解析】1.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

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

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

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

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题意,B错误;

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题意,CD错误。故选A。

2.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迁移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

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

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

错误。故选C。

3.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

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A2.C3.B

>>错因分析<<

考生在解此类题目时易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图不细致,第1小问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口流动规模

和方向,通过观察图形发现箭头有粗细之分,则其含义为箭头表示流动方向,粗细表示流动规模,如考生

没有发现此规律,则很难做对此题。

二是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关系,例如本题组第2小问,考生往往因为不能很好的掌握我国人口流动与区域经

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或不能掌握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则很容易错选。

>>防错要诀<<

1.在做有关人口的题目时,考生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读懂示意图,此为解题的前提条件。

2.考生应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促使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②土壤及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③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④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⑤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⑥环境污染:人们生活环境恶化或者遭到污染引起的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

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②交通和通信: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3)社会因素

①社会文化: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婚姻家

庭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②政治: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

引起人口迁移;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3.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特点:总的来说由内陆到沿海,由农村到城镇,由山区到平原。

►►变式题练<<

(2023•广东广州•统考模拟预测)研究表明,我国人口迁移具有多次流动的特征。表反映2017年我国

人口流动抽样调查中流动频次最高的人口流向及特征。完成下面小题。

首次流动再次流动(距首次流动10年内)

个体流动占75.81%;家庭流动占24.19%个体流动占25.68%;家庭流动占74.32%

安徽(六安、阜阳、淮南)-上海苏州、南京―上海

重庆、湖南(邵阳、衡阳)―广州、深圳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1.与首次流动相比,再次流动()

A.以个体为主B.流入地与流出地空间距离更近

C.人口更年轻D.流入地与流出地经济水平差异更大

2.为吸引并留住人口,人口再次流动的流入城市应()

①完善交通建设,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联系

②提升公共服务的平等性,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④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创建宜居宜业智慧城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1.B2.C

【解析】1.读表可知,首次流动以个体为主,故A错误。再次流动流入地与流出地空间距离更近,故B正

确。首次流动以个体为主,再次流动以家庭流动为主,说明首次流动人口更年轻,故C错误。再次流动流

入地与流出地经济水平差异更小,故D错误。故选B。

2.为吸引并留住人口,人口再次流动的流入城市应提升公共服务的平等性,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②正确;

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创建宜居宜业智慧城市,④正确;完善交通建设,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联系,

不能留住人口,①错误;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城市发展,③错误。

②④正确。故选C。

(2023上•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2016年后,中国大幅度放宽城镇落户政策。2023年7月,国家

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

市外的落户限制。下表示意中国2016—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数据。完成下面

小题。

年份(年)20162017201820192020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1.2042.3543.3744.3845.4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3558.5259.5860.6063.89

差值(%)16.1516.1716.2116.2218.49

3.2016年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表明()

A.城镇劳动力需求日益减弱B.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迅速

C.城镇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增强D.城镇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现象明显

4.近年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变小②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变大

③城市落户门槛提高④城乡交通通勤条件变好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3.D4.C

【解析】3.据材料可知,2016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增加,说明城镇产业发展水平高,就业

岗位多,城镇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强,A错误;2016年至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41.2%增长到45.4%,

没有迅速增长,B错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增加,说明城镇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减

弱,城镇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现象明显,C错误,D正确。故选D。

4.随着乡村振兴效果逐步呈现,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变小,①正确;随着乡村振兴效果逐步呈现,城乡收入

差距进一步降低,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变小,②错误;据材料知,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说明城市落户门槛降低,③错误;城乡交通条件提升,城乡通勤条件提高,④正确。综上,C正确。

易错点02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易错典题<<

(2022•河北•高考真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省2020年人口总数为7461万人。据学者预

测,该省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之后到2030年将降至7437万人,下图示意该省2020年和2030年的人口金

字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0+

95〜99

90〜94

85~89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4

6%4%2%0%0%2%4%6%

2020年一一2030年

1.2030年与2020年相比,该省人口结构呈现出()

A.少儿人口占比增加B.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

C.老年人口占比减少D.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减少

2.面对该省未来人口结构问题,建议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包括()

A.放开生育、延迟退休、推进社会养老B.适度生育、提前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C.适度生育、延迟退休、倡导健康养老D.放开生育、正常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解析】L在少儿人口中,0〜4岁、5〜9岁、10〜14岁的人口占比都在减少,故少儿人口占比总体上在减少,

A错误;在劳动力人口中,较高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增幅大于较低年龄段的人口,如30〜34岁人口占比大幅

减少,导致劳动力人口结构逐渐老化,B正确;老年人口中各年龄段占比都有增加,故老年人口占比整体增

加,C错误;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占比增加幅度大于80岁以下的老年人口占比,故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

中的占比增加,D错误。故选B。

2.放开生育可能会导致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A、D错误;推进社会养老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B错误;适度生育既可以缓解老龄化,又不会造成人口的过度增长,延迟退休可以缓

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健康养老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C正确,故选择C项。

【答案】1.B2.C

>>错因分析<<

1.本题组的第1小问,只凭印象中的典型人口金字塔图进行解题,没有仔细分析人口年龄结构。

2.第2小问,对人口金字塔图的结构判读不准确,不能准确区分人口金字塔图的几种类型(扩张型、静止型

和收缩型)。从而不能准确确定所面临的人口问题。

>>防错要诀<<

1.学生需要掌握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正确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塔状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

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画法是将各年龄段男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的原则和“下小上老''的年龄顺序分别在纵轴左右画

成纵向排列的横条形。

(2)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①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较高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会是迅速增长、

不断扩张。

②第二种: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

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

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③第三种: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

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率不变,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人口老龄化问题

严峻。

2.判读技巧:

(1)读构成,定比重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左半部分代表男性

右半部分代表女性

80岁及以上

每一层70-79

60-69

代表一,50〜59上部代表老年人

个年龄40-49-*中部代表青壮年

组的人30-39下部代表少年儿童

20〜29

10-19

(%)1680816(%)

长度代表男性或女性人口的数

量或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2)找塔型,析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处于人口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处

于人口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⑶找比重,判内容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判断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

例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

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4)找特殊,析原因

影响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因素包括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或鼓励生育)、较大的自然灾害、战争、生育观念、工业

发展、人口迁移等。以下图为例,分析其特殊变化的原因。

年龄(岁)

80及以上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8(%)

①处1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变小,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a.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

重大灾害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处20〜2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增加,其变化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处30〜34岁男女人口比例失调,其原因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工业生产等导致对

女性职工需求增加。

►►变式题练<<

(2023上•山东德州•高三统考期中)人口结构会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下图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

普查数据绘制的某省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915009H9..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

9094

8589-:高龄人口(85岁及以上)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4

29

151

104

51)

0-9

-4

6%4%2%0%0%2%4%6%

-----2020年----若干年后

1.图中若干年后是指大约()

A.10年后B.15年后C.20年后D.25年后

2.预测时期内,该省()

A.人口数量快速减少B.少儿人口占比增加

C.高龄人口占比减少D.劳动力的结构老化

【答案】1.A2.D

【解析】1.读图可知,若干年后的人口30-34岁年龄结构比值和2020年20-24年龄结构比值大致一样,

由此可以推测若干年后应该是10年之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读图可知,若干年后比2020年该省少儿所占比重虽然下降,但不知道自然增长率的情况,因此不能说

明人数量快速减少,AB错误;若干年后与2020年相比,65岁以上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均增加,说明高龄人

口占比增加,C错误;若干年后与2020年相比,30-39岁劳动力占比在减少,40-64岁劳动力占比整体增多,

说明劳动力的结构老化,D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2上•江苏常州•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性别比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通过对省外流

入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本省产业发展状况和部分社会问题。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达

1618.6万,居全国第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性别比浙江省2010-2020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浙江省2020年省外流入人o金字塔图

-------202042010+・女占省外人口比重□男占省外人口比重

3.与2010年相比,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反映了本省()

A.制造业吸引力强化B.养老产业吸引力下降

C.义务教育对男童的吸引力下降D.卫生事业吸引力强化

4.2020年,以下年龄段中,因性别比失衡而导致社会问题较严重的是()

A.0-9岁B.9-18岁C.30-39岁D.54-63岁

5.专家据图分析得出:“近十年来浙江省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化,导致由个体迁入逐步转变为举家迁入。”其

主要判断依据为()

A.6-18岁B.45-56岁C.57-69岁D.70-81岁

【答案】3.A4.C5.B

【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出,相比于2010年,15-45岁年龄段2020年性别比上升幅度大,且青壮年男性

劳动力迁入数量大于女性,通常情况下制造业对男性劳动力需求较多,A正确;从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

人口金字塔图可知,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很低,且养老产业对男性女性的吸引没有差

别,B错误;相比于2010年,2020年0-15岁人口性别比下降,与我国人口性别比接近,且义务教育是法

定义务,对男女童无差别对待,C错误;本材料中无法看出与卫生事业发展相关因素,D错误;故选A。

4.性别比失衡主要造成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与0-18岁年龄段关系不大,A、B错误;据图浙江省2010-2020

年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30-39岁年龄段性别比高达140以上,该年龄段的未婚男性择偶问题突出,已婚男性

面临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C正确;54-63岁年龄段性别比虽然也较高,达140以上,但考

虑其子女普遍已成年,且结婚时间长,感情稳固,造成的社会问题较少,D错误。故选C。

5.题设中“举家迁入”意味着性别比均衡化。2020年1-12岁人口较之于2010年虽然性别比趋于均衡,但

该年龄段人口不具有迁移的主动性,A错误;45-56岁年龄段性别比显著下降,意味着男女比例趋于均衡化,

B正确;57-69岁,该年龄段2020年和2010年性别比变化不大,C错误;70-81岁年龄段性别比降低到80

左右,趋于不均衡,D错误。故选B。

易错点03人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

►►易错典题<<

(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

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

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

b

1.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A.少子化、红利化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D.红利化、年轻化

2.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

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A.①B.②C.③D.④

【解析】L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

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

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

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

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

选D。

【答案】1.A2.D

►►错因分析《

考生无法正确判读三角形统计图致错,在解决本题时应首先明确字母A、C、L的含义,其次在判读时应首

先找准坐标方向,逐一判读,考生往往找错坐标,导致判读错误。

►►防错要诀《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

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

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

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020406080100%

0~14岁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

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

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变式题练<<

(2023上・江苏苏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老龄人口超过1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大于20%属于高龄

社会;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达到60%为人口红利窗口开启;少儿人口比重低于20%即步入少子型社会。下图

为中国、日本、苏丹、澳大利亚四国1950〜2020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图。读图完成小题。

50%A40%

0-14^

1.图中关于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对应国家正确的是()

A.①澳大利亚②苏丹③日本④中国B.①日本②澳大利亚③中国④苏丹

C.①澳大利亚②中国③苏丹④日本D.①中国②日本③澳大利亚④苏丹

2.参考图中人口年龄结构演化的规律,可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一般演化顺序是()

A.④一③—②—①B.①一②—③一④

C.④一②一③一①D.①一③一②一④

3.④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演化滞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生育观念B.经济水平C.生育政策D.医疗条件

【答案】LB2.A3.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可知,中国、日本、苏丹、澳大利亚四国中,日本经济最发达,人口老龄化

最为严重,①为日本;苏丹经济落后,出生率相对较高,少年儿童占比高,④为苏丹;中国在1980年左右

执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速趋缓,有明显转折,且中国老龄化比例低于澳大利亚,③为中国,②为澳大利亚,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故选D。

2.读图,图中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年龄结构会按照④一③一②一①的顺序演化。根据材料“老龄人

口超过1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大于20%属于高龄社会;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达到60%为人口红利窗口开

启;少儿人口比重低于20%即步入少子型社会。”可知,④阶段少儿占比高于25%,老人占比不足5%,新

增人口多;③阶段后期少儿占比降至17%,劳动力人口比重开始大于60%,开始出现人口红利;②阶段后

期少儿比重不足20%,劳动力人口比重大于60%,老龄人口超过10%步入老龄化社会;①阶段后期少儿占

比约13%左右,老年人口占比大于20%,老龄化严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会逐步降低,人们

的生育观念也会发生改变,由早生多育向晚婚少育转变。苏丹作为世界经济最为落后的几个国家之一,其

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化受经济水平影响大,B正确,AD错误;生育政策会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化而发生改

变,一般不会导致人口年龄结构演化的滞后,C错误。故选B。

(2023上•重庆渝中•高三重庆巴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人口学家将三段式年龄结构表示为三角图中的

点,其时序轨迹可以表达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过程,即:少儿人口比重<20%即步入少子型社会,劳动年龄人

口比重>60%为人口红利窗口开启,老龄人口>1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大于20%为高龄社会。下图中示意

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示意我国人口演化轨迹,2010年后我国()

A.步入多子型社会B.劳动力的比重上升

C.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D.育龄妇女的比重降低

5.乙国最可能是()

A.日本B.加拿大C.德国D.沙特阿拉伯

【答案】4.C5.D

【解析】4.读甲曲线可知,我国自2010年起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到2020年超过10%,经历了一个

快速老龄化的过程,2010年至2020年,少儿人口比重<20%,可以说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少子红利化向

少子老龄化、负债老龄化转折的拐点年份。老年人比重在2014年越过10%的门槛,2020年进一步提升至

13.5%;同期的劳动力比重从74.5%回落到68.5%,少儿比重从低谷的16.6%略升到18.0%,少子化的过程已

经从极限状态缓慢回转。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乙国少儿比重不断下降,呈现出持续的少子化趋势,老年人比重一直较低,而劳动力比重持续升高,这

类国家的这种情形最可能是劳动力输入国,选项中的只有沙特阿拉伯与此相符,该国由于石油资源开发吸

引了周边国家大量劳动力输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易错点04人口示意图的判读

易错典题V<

(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

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六普"增长率/%"七普"全国平均增长率

♦,京

40--沪

30一•津

,,六普”全国平均增长率

—“七普"增长率/%

1.“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京、沪B.黑、吉C.粤、鄂D.渝、黔

2.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

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

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A.向城市群集聚B.向中西部迁移C.沿长江带集聚D.分布更加均衡

【解析】L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位于图中虚线上的粤、新、苏、鲁、鄂等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七普”与“六普”

人口增长率相等,C正确;京、沪、黑、吉、渝、黔的“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不相等,ABD错误。所

以选Co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京、沪、津三地“七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与“六普”人口增

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渝“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六

普”低于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主要城市群所在地的“七普”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我国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平均薪资水平更高的城市群集聚,A正确,D错误;中西部地区的“七

普”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B错误;没有体现向沿长江带集聚,C错误。所以选A。

【答案】1.C2.D3.A

>>错因分析<<

人口示意图的判读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往往应看不懂示意图,而导致无法正确理解

题目而出错,本题组第1小问,考生如若没有发现经过一三象限的虚线实际上是表示六普和七普自然增长率

相等的含义(类似于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则出错的概率比较大;本题组第2小问,考生如若不能准确读

出六普和七普自然增长率的坐标,则此题考生多会凭借对我国近几年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错选B选项。

"防错要诀<<

人口示意图的判读:

(1)先读问题:考生如果直接读图,则没有方向,也很难读懂,一般此类题在读完材料时,应先读问题和

选项,对考查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后,再带着问题读图。

(2)读图的标题:示意图的标题往往可以大致反应图中各量之间的关系,漏读示意图的标题通常会影响对

示意图的理解。

(3)读坐标轴:做人口统计图表和示意图时,有坐标的一定要读坐标轴,分清楚坐标轴的名称和变化方向

是读懂图形的关键,尤其是坐标轴的变化方向,有时两个坐标轴的方向相反,这一点应加以重视。

►►变式题练<<

(2023上•河南南阳•高三统考期中)下图为2017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及城市发展潜力图(除

港澳台外),气泡大小表示近一年的人口增量,气泡越大,增量越大,空心气泡表示人口减少。读图,完成

下面小题。

城镇化率(%)

100

80

60

40

•西藏:

20

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

常住人口(万人)

1.2017年广东、浙江两省常住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多B.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收入较高

C.人口老龄化降低,死亡率降低D.医疗教育水平较高,环境优美

2.西藏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农牧业为主,农村人口比例大B.自然条件恶劣,总人口少

C.经济欠发达,人口大量外迁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1.B2.A

【解析】1.广东、浙江常住人口增加主要是外来人口迁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因素影响,位于沿海

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B正确。A选项产业转移方向表述有误,广东、浙江两省劳动

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导致两省自身就业岗位变少,A错误。迁入人口多会导致广东浙江人

口老龄化降低,这是常住人口增多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医疗、

教育、环境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B。

2.西藏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村人口占比大,

A正确。该题设问指向人口比重,不是讲人口数量,自然条件恶劣,总人口少,是西藏实际情况,对西藏

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影响小,B错误。经济欠发达表述正确,但人口大量外迁不符合事实,西藏人

口流动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人口外迁一般以乡村人口为主,会导致迁出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大,C

错误。D选项错误。故选A。

(2023上•宁夏银川•高三银川二中校考阶段练习)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达的三大城市群之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三角三省一市流动人口总量为7357.3万人,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9.6%。提高

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并使其在城市稳定居住,是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下图示

意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来源一居留意愿组合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口类\I类

I

上海市滁州市■合肥市

%▲

■池州市

国■安庆市

.JI扬州市芜湖市・■铜陵市

瞳60无锡市惮乐市・

艇40-苏州I・邕理走一一一疆山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我池__________

勖20।

的市洲市

跋■

华嘉兴电宁波电•泰州市

••看通市

一湖州“、FX山市

纭K币•

台州电・•镇江市

•金华市

温州市

in类

0

020406080100

省内人口流动比例/%

3.该地区流动人口在I类城市长期居留意愿比例高的主要原因是()

A.迁移距离短,心理认同度高B.经济收入水平较高

C.迁移距离长,城市归属感强D.就业机会较多

4.n类和ni类城市的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不同,主要由于n类城市()

A.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信便捷B.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C.经济水平突出,发展前景广阔D.自然环境优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3.A4.C

【解析】3.I类城市中省内流动人口比例大,由于多在省内流动,所以迁移距离较短,心理认同度高,A正

确,C错误;I类城市主要是安徽省的城市,经济收入水平并不高,就业机会并不是很多,BD错误。故选A。

4.n类城市主要为上海、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经济水平突出,发展前景广阔,长期居留意愿更高,c

正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信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自然环境优美,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都不是II类城市特有的,且相比于收入和个人发展前景而言,这些均不是长期居留意愿高的最主要的

原因,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