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50道关于古代诗词中运用的典故_第1页
中国诗词大会50道关于古代诗词中运用的典故_第2页
中国诗词大会50道关于古代诗词中运用的典故_第3页
中国诗词大会50道关于古代诗词中运用的典故_第4页
中国诗词大会50道关于古代诗词中运用的典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诗词大会50道关于古代诗词中运用的典故一、历史人物典故类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里的“孙仲谋”指的是()A.孙坚B.孙策C.孙权D.孙皓说明:“孙仲谋”即孙权,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在京口(今镇江)建立霸业,曾多次抵御北方强敌,辛弃疾在此借孙权的典故,感慨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缺少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能守土抗敌的英雄人物。孙坚是孙权之父,孙策是孙权兄长,孙皓是东吴末代皇帝,均不符合此处语境。答案选C。2.杜牧《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里的“周郎”是指()A.周瑜B.周亚夫C.周敦颐D.周树人说明:“周郎”指周瑜,他在赤壁之战中担任吴军统帅,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借助东风之势,用火攻大破曹军。杜牧此句假设东风不给周瑜便利,那么东吴二乔就会被曹操掳至铜雀台,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感慨历史兴亡。周亚夫是西汉名将;周敦颐是北宋理学家;周树人即鲁迅,与赤壁之战毫无关联。答案选A。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垂钓碧溪”用的是()的典故。A.姜子牙B.范蠡C.伍子胥D.张良说明: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后得文王赏识,出山相助,成就大业。李白在此借用姜子牙垂钓等待明主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施展抱负却又仕途坎坷的心境。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归隐;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后含冤而死;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建立汉朝,他们的经历与“垂钓碧溪”典故不符。答案选A。图片二、神话传说典故类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神话传说中是()A.西王母的使者B.嫦娥的宠物C.玉皇大帝的侍从D.东海龙王的信使说明:在神话传说里,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专为西王母传递信息,在人间与仙界之间往来。李商隐借“青鸟”这一典故,寄托自己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希望青鸟能代为探望,传递心意,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与神秘色彩。嫦娥与玉兔相伴,并无青鸟这一宠物;玉皇大帝、东海龙王相关传说中也未将青鸟作为侍从、信使。答案选A。5.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江娥啼竹”源自()的传说。A.湘妃B.织女C.七仙女D.田螺姑娘说明:“江娥啼竹”用的是湘妃的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悲痛万分,泪洒竹子,竹子上便有了斑斑泪痕,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湘妃竹”。李贺借此典故形容李凭弹奏箜篌技艺高超,其声悲切,能让湘妃落泪、素女哀愁,引发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织女与牛郎七夕相会,故事重点不在啼竹;七仙女与董永爱情故事、田螺姑娘报恩故事与该典故情境迥异。答案选A。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在古代神话中指()A.月亮B.嫦娥C.玉兔D.仙女说明:“婵娟”在古代神话中常指代月亮,苏轼这句词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即便相隔千里,亲人也能与自己一同欣赏这美好的月色。嫦娥居住在月宫中,玉兔是嫦娥的宠物,虽都与月亮有关,但此处“婵娟”直接指代月亮,寓意团圆美好,更契合语境。仙女概念宽泛,不如月亮精准。答案选A。图片三、文学作品典故类7.王勃《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典故出自()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三国志》说明:“冯唐”的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一生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虽有才能,却因种种原因仕途不畅,到老仍未得到重用。王勃借此感慨人生无常,有才之人未必能及时施展抱负,与后文“李广难封”一起,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虽也是重要史书,但该典故原始出处为《史记》。答案选A。8.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与这句词情感相近,且同用离别典故的是()A.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B.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C.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说明:柳永此句表达与恋人离别后,即便心中有千般柔情蜜意,却无人倾诉的落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送别友人,友人西出阳关后再难遇故交,蕴含着离别的哀愁与对友人前路的担忧,与柳永词离别伤感、无人分享心情的意境相近,都用了离别场景的典故。苏轼词是悼念亡妻,重在思念;李商隐词是想象日后相聚场景,寄托思念;崔颢词是思乡之情,均与柳永词情感、典故运用不符。答案选C。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的典故与()有关。A.向秀B.嵇康C.阮籍D.山涛说明:“闻笛赋”用的是向秀的典故,向秀的好友嵇康、吕安等被司马昭杀害后,向秀路过他们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作《思旧赋》追念亡友。刘禹锡借此典故抒发自己对旧友的怀念以及历经坎坷、物是人非的感慨。嵇康是事件主角之一;阮籍、山涛虽也是“竹林七贤”成员,但与“闻笛赋”典故直接关联不大。答案选A。图片四、地名典故类10.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在()A.洛阳B.长安C.镇江D.杭州说明:芙蓉楼位于镇江,王昌龄在此送别友人辛渐,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诗中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品行高洁、坚守操守,即便身处异地,对洛阳亲友的情谊也如冰清玉洁般纯粹,同时借芙蓉楼这一地点增添了诗歌的情境感。洛阳是亲友所在地;长安是唐代都城;杭州与该诗背景无关。答案选C。1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金陵即现在的()A.北京B.南京C.西安D.杭州说明:金陵是南京的古称,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感慨历史兴衰,凤凰台昔日曾有凤凰栖息,如今凤凰已去,只留江水空自流淌,借古讽今,抒发对时代变迁、繁华不再的喟叹。北京在古代多称燕京等;西安古称长安;杭州旧称临安等,均不符合金陵指代。答案选B。1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的“赤壁”在如今()A.湖北赤壁市B.湖北黄冈市C.湖南岳阳市D.江西九江市说明:苏轼所咏赤壁,其地理位置一般认为在湖北黄冈市,此地有赤鼻矶,虽学术界对于赤壁之战真正发生地存在争议,但苏轼词中所提及“赤壁”即指当地,他在此缅怀周瑜等三国英雄,借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如梦的感慨。湖北赤壁市原名蒲圻,后改名,该地也与赤壁之战有关联,但从苏轼创作背景看,指黄冈赤壁;湖南岳阳市有岳阳楼,江西九江市有庐山等景点,与该赤壁无关。答案选B。五、动植物典故类13.黄巢《不第后赋菊》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里用“黄金甲”形容菊花,这一典故源自()A.古代武士的铠甲B.佛教经典C.民间神话D.皇家服饰说明:“黄金甲”原指古代武士身披的金色铠甲,黄巢在此以菊花喻武士,想象菊花盛开时,如身披黄金甲的战士列阵,香气冲天,要攻占长安,展现出自己的豪迈气概与反抗精神,借菊花这一形象与典故,表达对旧秩序的冲击。并非源自佛教经典、民间神话、皇家服饰。答案选A。14.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化为杜鹃鸟的典故出自()A.《山海经》B.《搜神记》C.《淮南子》D.《列子》说明:“望帝”化为杜鹃鸟的典故出自《搜神记》,传说古蜀国王杜宇,号望帝,禅位后隐居山林,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声音哀怨,似在诉说思念与哀怨。李商隐借此典故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迷茫与对往事的追思,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而哀伤的色彩。《山海经》《淮南子》《列子》虽也是古代典籍,但该典故原始出处为《搜神记》。答案选B。15.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在古代有()的典故。A.象征爱情B.代表吉祥C.寓意长寿D.用于祭祀说明:红豆在古代文化中有象征爱情的典故,相传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战死边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此后红豆便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寄托相思之情。王维这首诗借红豆传达对友人或恋人的思念,让红豆这一意象深入人心,承载着浓浓的情意。它并非主要代表吉祥、寓意长寿或用于祭祀。答案选A。图片六、节日典故类16.韩翃《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的典故与()有关。A.重耳与介子推B.屈原与粽子C.牛郎与织女D.嫦娥与后羿说明: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割肉煮汤救他,重耳即位后却忘了介子推的功劳,介子推隐居绵山,重耳为逼他出山,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死不屈,最终被烧死。为纪念他,晋文公规定在这一天全国禁火寒食。屈原与粽子对应端午节;牛郎与织女关联七夕节;嫦娥与后羿对应中秋节。答案选A。17.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绘的是()的热闹场景。A.春节B.元宵节C.清明节D.重阳节说明:这句词描写的是元宵节的场景,元宵节又称灯节,夜晚花灯齐放,如千树开花,烟火绽放,似繁星如雨洒落,辛弃疾通过绚丽的笔触展现了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人们赏灯、游玩,充满欢乐氛围。春节主要习俗有贴春联、守岁等;清明节侧重于祭祀、踏青;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均与词中场景不符。答案选B。1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A.春节B.中秋节C.重阳节D.端午节说明:从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对月亮的诸多描写,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这首词创作于中秋节,苏轼在中秋佳节,面对明月,思念亲人,感慨人生,借月抒情,成就了这一传世佳作。春节、重阳节、端午节的节日氛围与该词围绕月亮抒发情感的情境不契合。答案选B。图片七、生活习俗典故类19.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代()A.红色的大门B.富贵人家C.官府衙门D.寺庙山门说明:“朱门”在古代常指代富贵人家,因为古代富贵之家多将大门漆成红色,以显尊贵。杜甫此句对比鲜明,描绘出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发臭,而贫苦百姓却冻死路旁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社会的贫富悬殊,表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红色大门表意太浅;官府衙门一般有特定标识;寺庙山门多称山门,与“朱门”含义不同。答案选B。20.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插茱萸”是()的习俗。A.春节B.元宵节C.清明节D.重阳节说明:插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以辟邪求吉,王维在诗中表达了重阳节时对家乡兄弟的思念,想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唯独自己缺席的情景,借习俗烘托思乡怀亲之情。春节有守岁、拜年等习俗;元宵节赏花灯、吃元宵;清明节扫墓、踏青,均无插茱萸一说。答案选D。19.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反映出古代女子()的生活习俗。A.出游踏青B.闭门刺绣C.祭祀祈福D.相夫教子说明:词中描绘李清照回忆年少时在溪边亭阁游玩,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情景,体现了古代女子出游踏青的生活习俗,展现出她少女时代的活泼烂漫,与闭门刺绣、祭祀祈福、相夫教子等传统刻板印象中的女子生活形成对比,反映出一定的生活情趣。答案选A。八、哲学思想典故类2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的哲学思想。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说明:这句诗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回归本真,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在东篱下悠然采菊,不经意间望见南山,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相融的闲适心境,契合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的理念。儒家强调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法家注重以法治国;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均与该诗意境不符。答案选B。2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蕴含了()的哲学境界。A.超脱荣辱B.积极进取C.悲观消极D.功利务实说明:苏轼此句表现出一种超脱荣辱的哲学境界,他在途中遇雨,却淡然处之,回首走过的风雨之路,认为一切得失、风雨天晴都不重要,达到了一种豁达、超脱世俗荣辱的心境,不为外物所扰。并非积极进取的奋斗姿态,也不是悲观消极的哀怨,更不是功利务实的追求。答案选A。19.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观点与()的哲学思想相近。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说明:这句话与孔子的哲学思想相近,孔子强调个人品德修养,认为只要品德高尚,即便居住环境简陋,也无损其高洁品质,所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刘禹锡以“惟吾德馨”表明自己安贫乐道,不慕虚荣,坚守高尚品德,与孔子重视德行修养的理念一脉相承。孟子侧重仁政、性善论;荀子强调礼义、劝学等;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该句核心思想关联度相对较小。答案选A。九、政治讽喻典故类25.白居易《卖炭翁》中“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里的“黄衣使者”“白衫儿”指的是()A.普通百姓B.宫廷侍卫C.宦官及其爪牙D.地方官员说明:在唐代,“黄衣使者”“白衫儿”通常指代宦官及其手下的爪牙,他们负责为宫廷采办物品等事务,却常仗势欺人。白居易此诗描绘他们强买强卖,欺压卖炭翁这一贫苦百姓的场景,深刻揭露了当时宫廷宦官专权、掠夺民财的黑暗现实,表达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普通百姓不会有这样特殊服饰标识;宫廷侍卫服饰有特定规制,与诗中描述不符;地方官员一般有官服体系,也非此装扮。答案选C。26.李商隐《贾生》中“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讽刺的是()A.汉文帝不能真正识才用才B.贾谊怀才不遇C.朝廷大臣排挤贤才D.社会重鬼神迷信之风说明:诗中讲述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贬谪的贾谊,看似求贤若渴,可交谈中却只问鬼神之事,而不关心苍生百姓疾苦,实则讽刺汉文帝虽有求贤之名,却无用人之实,空有形式,不能让贾谊这样的大才施展治国安邦的抱负,以小见大,影射当时统治者用人不当、忽视民生的弊病。选项B只是表面现象;选项C诗中未突出大臣排挤;选项D没有抓住诗的核心讽喻点。答案选A。图片十、战争军事典故类27.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指的是()A.卫青B.霍去病C.李广D.李陵说明:“龙城飞将”一般多认为指李广,李广英勇善战,长期驻守边疆,多次抗击匈奴侵扰,令匈奴闻风丧胆,其威名远扬。龙城是匈奴祭天圣地,卫青曾奇袭龙城,但综合来看,诗中用“龙城飞将”更多是借李广的传奇经历与赫赫威名,表达希望有良将守边,保国安民的愿望。霍去病战功卓著,但与“龙城”联系不紧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不符合英雄形象;所以答案选C。28.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运用的典故是()A.冯唐向汉文帝举荐魏尚,使魏尚得以重新守边B.冯唐自己请缨出战,抗击匈奴C.冯唐劝谏汉文帝减轻刑罚,休养生息D.冯唐为汉文帝制定边疆防御策略说明:此典故是冯唐向汉文帝进言,指出云中太守魏尚因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几颗首级获罪,实属量刑过重,汉文帝听后采纳冯唐建议,重新起用魏尚守边。苏轼在此以魏尚自比,渴望朝廷能像汉文帝信任魏尚一样信任自己,给自己机会带兵抗击外敌,展现自己的报国之志。选项B、C、D均不符合典故原意。答案选A。十一、学术流派典故类29.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的是()A.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B.东汉末年的两个军阀势力C.东晋时期的两大世家望族D.唐朝的两位宰相家族说明:“王谢”指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这两大世家望族在东晋政治、文化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门第高贵,府邸豪华。刘禹锡诗中借燕子栖息之处的变迁,从昔日王谢高门大户到如今变为寻常百姓居所,感慨世事沧桑、荣华易逝,反映出东晋门阀士族的兴衰更替。战国诸侯国、东汉军阀、唐朝宰相家族均与诗中所指情境不符。答案选C。30.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说明()A.要向身边所有人学习,不论其身份地位B.孔子重视教育,广收门徒C.学习需要多人一起互相交流探讨D.选择老师要谨慎,多考察对比说明: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引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旨在阐明无论同行者身份、地位如何,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不应以地位、年龄等因素歧视他人,人人都可为师,打破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倡导虚心求学之风。选项B、C、D都偏离了韩愈引用此句在文中要表达的核心意义。答案选A。十二、爱情婚姻典故类31.崔郊《赠去婢》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代()A.泛指情郎B.萧衍,南朝梁武帝C.萧统,南朝梁太子D.具体某一个姓萧的男子说明:在古代诗词里,“萧郎”一般作为女子对心上人的统称,即泛指情郎。崔郊此诗写自己所爱婢女被卖入侯门,从此两人如同陌路,以“萧郎”自比,抒发失恋的痛苦与无奈,尽显情深意切,这个词在类似情境下被广泛使用,并非专指某一个具体的萧姓历史人物。答案选A。32.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借用()的典故来形容牛郎织女相会。A.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B.中秋节嫦娥奔月后与后羿相聚C.端午节屈原投江后灵魂与爱人重逢D.春节财神下凡与百姓共度佳节说明: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喜鹊搭成鹊桥助他们相会,秦观词中用“金风玉露”营造出唯美浪漫氛围,描绘牛郎织女在七夕佳节这一特殊时刻相逢,其甜蜜幸福远胜过人间普通情侣的相聚,将这一爱情神话典故写得深情动人,成为千古名句。嫦娥奔月后与后羿难以相聚;屈原投江是悲剧,与爱情相聚无关;春节财神下凡主要是民俗寓意财富,均不符合该典故情境。答案选A。图片十三、友情典故类3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表达了()A.只要有知心朋友,距离再远也如同近邻B.对友人远去边疆的担忧C.希望友人在蜀地建功立业D.感慨与友人分别后孤独寂寞说明:王勃此句意思是四海之内若存有知心朋友,即便相隔天涯海角,也仿若近在咫尺,强调了真正的友情不受距离限制,豁达乐观地看待朋友间的离别,为送别诗注入一股温暖力量,打破离别的伤感基调,展现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选项B、C、D均不符合诗句所传达的核心情感。答案选A。34.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的是()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友情。A.对比B.夸张C.比喻D.拟人说明:李白以“桃花潭水深千尺”极度夸张地形容潭水之深,又紧接着说即便如此深的潭水,都比不上汪伦送别自己的情谊,通过这种夸张手法,鲜明而强烈地突出了汪伦对自己真挚深厚的友情,让情感表达极具冲击力,成为传颂千古的友情佳句。对比是将两者对照;比喻是用一物比另一物;拟人是赋予物以人态,均不符合此句手法。答案选B。十四、思乡怀亲典故类35.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营造出一种()的氛围,寄托思乡怀人之情。A.宁静闲适B.雄浑壮阔C.孤独寂寞D.欢快喜悦说明:诗人开篇描绘出大海之上明月升起的宏大景象,在这同一时刻,天涯各处的人们都能看到这轮明月,然而自己却与亲人相隔天涯,在雄浑壮阔的画面衬托下,更突显个人的孤独寂寞,油然而生思乡怀亲之感,将情与景完美融合,意境深远。宁静闲适不符合望月引发的深层情感;欢快喜悦与诗的情感基调相悖。答案选C。36.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比喻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难以报答。A.寸草B.三春晖C.游子D.慈母说明:诗中把子女比作“寸草”,将母亲的慈爱比作“三春晖”,春日暖阳普照大地,呵护小草茁壮成长,就如同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爱与付出,而小草微薄的心意,又怎能报答得了阳光般的母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以及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游子是在外漂泊之人;慈母是指母亲,均非比喻主体。答案选A。图片十五、自然景象典故类37.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沧海的壮阔。A.比喻B.拟人C.夸张D.对偶说明:曹操笔下,太阳、月亮的运行仿佛都从大海之中升起又落下,银河里的繁星闪烁,似乎也是从大海里涌现出来,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极力夸大沧海的浩瀚无垠,将其与日月星辰相融合,营造出一种雄浑磅礴、吞吐宇宙的气势,展现出自己的雄心壮志与广阔胸襟。比喻是用一物比另一物;拟人是赋予物以人态;对偶是句式上两两相对,均不符合此处所用修辞。答案选C。38.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的哲理。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B.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实现目标C.人生要有远大抱负,勇于攀登D.以上都是说明:诗句字面意思是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从哲理层面看,它启示人们在生活、学习、事业等诸多方面,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高度,包括知识储备、思想境界等,才能拓宽视野、看得更远,实现目标,要有远大抱负,勇于进取攀登,涵盖了选项A、B、C所表达的内涵。答案选D。十六、文化艺术典故类39.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中“还君明珠双泪垂,何必要害相思苦”,诗人以“节妇”自比,实际是在()A.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B.拒绝藩镇势力的拉拢C.感慨自己仕途不顺D.怀念远方的亲人说明:当时藩镇割据,李师道是藩镇之一,他试图拉拢张籍,张籍不便直接拒绝以免惹祸上身,便以这首诗委婉回应,以“节妇”喻己,表明自己坚守立场,就如同节妇坚守贞节,虽感激对方赏识,但不会被收买,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李师道的拉拢,将政治态度融入委婉的诗歌意象之中。选项A、C、D均误解了诗的创作背景与深层含义。答案选B。40.郑燮《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竹子()来象征人的品格。A.修长挺拔的外形B.四季常青的特点C.在风雨中坚韧不拔的姿态D.能制作各种工艺品的用途说明:诗中着重刻画竹子即便遭受千般磨砺、万种打击,依然坚强刚劲,不管是来自何方的狂风,都屹立不倒,诗人借此象征人在困境、磨难面前应具备坚韧不拔的品格,以竹喻人,托物言志,将竹子的自然特性与人格精神高度融合。修长挺拔外形、四季常青特点、能制作工艺品用途都未触及诗句核心象征意义。答案选C。十七、人生境遇典故类41.屈原《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表达了屈原()A.对自己高洁品格的坚守B.孤独寂寞的心境C.对社会浑浊现象的批判D.以上都是说明:屈原身处楚国乱世,看到朝堂上下、社会风气皆污浊不堪,众人皆沉迷于世俗,而他独能保持清醒,坚守自身高洁的品格,不愿同流合污,同时这句话也流露出他因与众不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对社会黑暗现象的强烈批判,全面涵盖了选项A、B、C的内容。答案选D。42.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强调了()A.生死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死的价值B.要珍惜生命,避免轻易死去C.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D.只有为国家而死才是有价值的说明: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著《史记》,在给任安的信中写下此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