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06/wKhkGWenEp6ACI1DAAMdZm4NZhI797.jpg)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06/wKhkGWenEp6ACI1DAAMdZm4NZhI7972.jpg)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06/wKhkGWenEp6ACI1DAAMdZm4NZhI7973.jpg)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06/wKhkGWenEp6ACI1DAAMdZm4NZhI7974.jpg)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2/1C/06/wKhkGWenEp6ACI1DAAMdZm4NZhI79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论,它注重精神蕴涵的指导作用,重视人文思想的建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精神形态,它不仅体现着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且体现着民族特有的价值关怀和时代属性。生命意识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诗歌既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咏叹,也有对世事飘忽、功名蹉跎的感慨,更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抒发。这种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与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诗歌类型中,形成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中国古代生命意识,它不仅眷恋于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而且善于发掘个体生命浑融于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诗人屈原曾在《离骚》中写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可见他的生命意识是多么地细敏和真切,但这种感觉给他带来的,决不仅仅是无可奈何的缕缕忧伤,而更多的浸透着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积极进取精神,也就是通过人格的自我完善来达到永恒的生命境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急切心情。中国古代诗人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心,他们的忧患早已从个人的生死穷达扩展到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价值,并进而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继《诗经》《离骚》之后,表现种种忧患心理,成为诗人、文学家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这种忧患心理包括对人生悲剧境遇、民生疾病痛苦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等种种忧患,其中既有诗人们对于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陷入困境时的自我关怀,也有基于无限的悲天悯人的同情之心的群体关怀,更有一种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自觉意识,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浓郁的现世情怀和高尚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万物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博大宽厚的包容精神等。无论是儒家或道家,都持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追求、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就是客体自然和主体人的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往往泛化为对“物”与“人”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华夏祖先精神追求、情感体验和生存方式的重要表现手段,无疑也就深深地烙上了这种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色彩。(摘编自魏瑾《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探析》)材料二:自五四以来,中国诗歌从古典逐渐走向现代,新诗也由此诞生。经过艰难探索,新诗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新诗存在的根基还是其经济基础。所以,新诗必然还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新诗的现实来源。因此,中国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提出:“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真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它给予我们对于未来的信赖。善是社会的功利性,善的批判以人民的利益为准则。没有离开特定范畴的人性的美,美是依附于先进人类向上生活的外形。“真、善、美”作为艺术的根本标准,归结点皆在于“美”,以美感提供给人精神享受,从而陶冶人的情操,实现人的自我提升,这是诗歌艺术的标准,同时也是诗歌人文主义精神之所在。五四时期,俞平伯在《诗的进化的还原论》中提出:“诗是人生的表现,并且是人生向善的表现。诗的效用在传达人间的真挚、自然,而且普遍的情感,而结合人与人的正当关系。”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新诗理论建设还是创作中对“真、善、美”的强调使新诗所生成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因此,建构并高扬人文主义精神,走出小我,进入时代和社会是新诗在精神重塑方面需要努力的路径。中国新诗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而这也正是中国新诗之“新”的精神特质。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国新诗具有重构人文主义精神的可能性。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自然给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只有让人文主义精神真正走入诗歌创作,又走出诗歌作品,进而走进民众的现实生活,新诗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才能随时代生活的演进而不断更新、不断活泛,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要让新诗所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除了“读经典”的模式,还强调这一诗歌精神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使百姓能够诗意地栖居。做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诗人,并以这种精神介入对时代、社会的书写只是新诗人文主义精神重构的路径。文化的实质是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样式,如何通过诗歌中所投射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浸染民众的心灵,让民众诗意地栖居才是重构的旨归点。(摘编自席阿妮《困境与突围——中国新诗人文主义精神的重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渗透在中国古代多种诗歌类型中的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形成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B.人文精神体现着民族的时代属性,眷恋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发掘个体生命在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C.中国新诗之“新”的精神特质是其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这使得中国新诗具有重构人文主义精神的可能性。D.新诗人文主义精神进入百姓生活,让百姓诗意地栖居,这样新诗所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诗人有一种悲天悯人之心,他们不再忧患个人的生死穷达,而是关注民生疾苦、国家和民族命运。B.新诗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存在的根基和现实来源是经济基础。C.新诗生成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在于其理论建设和创作中对“真、善、美”的强调。D.只要走入诗歌创作,走出诗歌作品,走进现实生活,新诗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就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生命意识”观点的一项是()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B.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4.材料二中引用艾青、林语堂的话,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5.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重构中国新诗的人文主义精神。【答案】1.B2.C3.A4.①引用艾青的话,论证了新诗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诗歌创作中对“真、善、美”的强调。②引用林语堂的话,论证了中国新诗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5.①要有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形成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②要有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把个人的生死穷达扩展到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③要有民胞物与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和合精神和包容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人文精神……眷恋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发掘个体生命在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错,偷换概念。原文是“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中国古代生命意识,它不仅眷恋于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而且善于发掘个体生命浑融于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可见,“眷恋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发掘个体生命在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古代生命意识”,而不是“人文精神”。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他们不再忧患个人的生死穷达,而是关注民生疾苦、国家和民族命运”错,原文是说“他们的忧患早从个人的生死穷达扩展到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可见,选项的说法缩小了范围;B.“现实来源是经济基础”错,张冠李戴,材料二是说“新诗必然还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新诗的现实来源”,可见,“新诗现实来源”应是社会生活;D.“只要……,新诗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就能……”错,由原来的必要条件复句改进了充分条件复句,不恰当。原文“只有让人文主义精神真正走入诗歌创作,又走出诗歌作品,进而走进民众的现实生活,新诗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为: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了卖炭老翁矛盾的心理,也揭示了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体现了材料一所说的“忧患意识”的观念,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生命意识”观点。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说“新诗必然还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新诗的现实来源。因此,中国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提出:‘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分析,根据句中的“因此”可知,“因此”前面的句子是论点,后面引用艾青的话作为论据来证明前面的论点,即论证了新诗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诗歌创作中对“真、善、美”的强调。文中说“中国新诗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自然给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根据句中的“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可知,第一句话“中国新诗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是论点,文中引用林语堂的话作论据,显然是为了论证了中国新诗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这一论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生命意识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中国古代生命意识,它不仅眷恋于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而且善于发掘个体生命浑融于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分析,重构中国新诗的人文主义精神要有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形成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由“中国古代诗人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心,他们的忧患早已从个人的生死穷达扩展到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这种忧患心理包括对人生悲剧境遇、民生疾病痛苦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等种种忧患,其中既有诗人们对于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陷入困境时的自我关怀,也有基于无限的悲天悯人的同情之心的群体关怀,更有一种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自觉意识”分析,重构中国新诗的人文主义精神要有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把个人的生死穷达扩展到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由“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万物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博大宽厚的包容精神等。无论是儒家或道家,都持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就是客体自然和主体人的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往往泛化为对‘物’与‘人’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分析,重构中国新诗的人文主义精神要有民胞物与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和合精神和包容精神,体现人文关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我生命中的一条河梅洁我始终认为,在人类的故园,河流永远是最母性最阴柔最祥静的风景。我精神中的河流情结告诉我——无论我怎样漂泊,最终我总会找到家园。我相信我的生命里有一条河在天长地久地流淌……在鄂西北我诞生的那座具有三千年古老文明的小城脚下,有一条大河——汉水。汉水被鲜明地标示在中国地图上,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据证,它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污染的大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是引这条江的水解救中原、华北和北京的水危机的。汉水携带着遥远的神秘,千秋万代地向我诞生的小城飘逸而来,然后极女性地把小城团团围住,小城呈半岛状依偎在汉水的逶迤与润泽之中。我在河边长大。真与美、善与想象在河边长大。“妈,大河从哪儿流来?它又流向哪去?”望着迎面飘来又远远飘去的江水我问母亲。我想,从那时起,一个纯情女孩就一直站在江边,忧伤地谛听来自河流的一种秘语——无论后来她离那条河有多么遥远……小时候,我常和男孩子一起在夏天的大水过后,到沙滩上挖“浪柴”。“浪柴”是发大水时,从上游冲击下来的树枝、树根,树皮已被咆哮的江水剥离殆尽,只剩下光腻的、长短粗细不一的内杆,被一堆一堆地掩埋在淤积的沙滩里。到河滩挖“浪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只要你向河滩的隆起部位走去,几锄挖下去,你便会发现成堆的“浪柴”,一窝一窝的柴棍儿黑压压草虫般挤簇在一起。这时,你的惊喜不亚于发现了一室一窟的宝藏。你的收获少则几篓几筐,多则一船两船!小城里的男娃女娃扛着挖锄、背篓、口袋向河滩走来,他们在十分纯情的童年里便开始享有如同淘金者一般的执著和惊喜。黄昏,挖“浪柴”的孩子们在河滩上翻筋斗……一个头发、耳朵、脸上都挂满了沙粒的小女孩仰躺在沙滩上,她把脚丫翘得老高。脚趾上的沙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总爱一个人这样仰躺着,望着脚趾上闪闪发光的石英质沙粒出神。小女孩在想什么呢?她自己也不清楚。河滩广阔而细腻,母肤一般;河水已恢复了往日的安祥与宁静,夕阳的光辉辐射在河水上,河面像撒满了金子……纤夫们“吭唷”着沿河滩匍匐而来,他们脚手撑地,身体蜷缩在阳光下,隆起的脊背在小女孩忧郁的目光中漆黑发亮,有血红色反光。有时,小女孩好奇地踩踏着纤夫们深深的大脚窝沿河行走,小脚丫复大脚丫,小女孩追随到很远……许多年我都在想,一个女人后来与那条河的恋情以及她一生的艰辛与梦想,兴许从那时起,就蕴藏在她脚趾上闪闪发光的沙粒上,抑或是河滩上“小脚丫复大脚丫”的寓言般的追随里了。当然,童年很快乐的另一件事出现在五月。五月有一个盛大的祭典在江边举行,那是一个节日。节日里,我们胸前挂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好看的丝线香包,香包里装着清香的草艾,耳根涂抹着掺了“雄黄”药的酒液,然后牵拉着母亲的衣襟,到江边参加祭典。母亲说,江水下边有一个好人,他死了。祭典死了的,修善活着的……那时,我不懂母亲的话。我们和母亲挤在人群里,而我们的目光总是很努力地在人头攒动、千舢竞渡的江面寻找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父亲每年都是这个祭典节日里很活跃很光荣的一员——他总是很健美很生命地从几百米宽的江面第一个泅渡到江的对岸。但我们的父亲最终没能从他生命的此岸泅渡到他生命的彼岸便猝然消失了。此后,在故乡的江边,我目睹了一种人类的苦难,目睹了生命的惊惧和毁灭,目睹了命运的猝然倒下,目睹了生离死别、家破人散。我用一颗孩童的心体验着破碎、孤独、死亡和“灭顶之灾”……如果那条天长地久的大江没有浮载了又水葬了我的亲人,如果我的童年在那条江边没有把人生的全部模拟完毕,我不会走向文学;如果我的目光总是充满惊惧,如果我的心灵永远被苦痛蹂躏,如果漫长的受难最终没有复生、复生之后没有突然地离去,我不会走向文学;如果幸福和苦难没有轮回,如果天堂和地狱没有接纳灵魂的善恶之分,我也不会走向文学。是的,江边曾经发生的和以后永远离别的都成为纠缠我一生一世的情结。如果说,文学创作之前我有什么准备,我是不是可以说,是上苍恩赐了一条远远向我流来又远远离我而去的大江,以及江边的站立和倒下,江边悲风徐徐的前行和故去……(有删改)文本二:汉水被称为“中国的多瑙河”,在离开这条母亲河几十年之后,著名作家梅洁把她的思念和热爱融进河水,在作家深情美丽而又厚重的文字里,照映着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的生命印记。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展开内心的倾诉,用文学与她所处的世界对话。当她把伤逝、哀怨、孤独与向往,困惑不安的心灵,凝聚已久的渴望与梦想,以及对生命与美的虔诚和膜拜,用文学的方式带给这个世界时,她发现在她精神的故园里,始终流淌着故乡那条大江!(摘编自陈新、万林《梅洁:汉水女儿与她的心灵故园》)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出生在鄂西北一个古老的小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绕城而过,不过后来作者离开了那里。B.到河边挖“浪柴”会有发现宝藏般的惊喜,尽管十分辛苦,但在作者的记忆中却是幸福快乐的。C.小女孩“小脚丫复大脚丫”的好奇行为,无意间寓示着她将走向远方,但会像纤夫们一样辛劳。D.文中记述的五月盛大的祭典指的是民间风俗端午祭,而母亲所说“江水下边有一个好人”是指屈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汉水“极女性地”围着小城,而小城“依偎”在汉水怀抱中,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汉水母亲河的特性。B.“真与美、善与想象在河边长大”运用了拟人手法,紧承“我在河边长大”,显得既贴切又自然。C.作者用“很生命”这样的特殊表达展现父亲的生命活力,与后文父亲猝然而逝形成对比,强化了情感。D.三个“如果……”句均单独成段,但前两句句末却未使用句号而使用了分号,意在强调文学的重要性。8.与文章整体上采用第一人称“我”不同的是,中间有几段采用了第三人称“她(小女孩)”,有何用意?9.“情结”是指深藏于心底的感情。请结合两个文本,分析探究“河流情结”对作者有着怎样的影响。【答案】6.C7.D8.①作者从旁观者的视角追忆童年,意在反思童年经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②通过视角的转换丰富文章的表现手段,使行文富于变化。9.①作者从小生长在汉水边,对河水恋情伴随着作者的一生;②作者在汉水边见证了亲人的生离死别和众多人类的苦难,促使她最终走上文学之路;③作者用文学的形式与世界对话时,始终把汉水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无意间寓示着她将走向远方,但会像纤夫们一样辛劳”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一个女人后来与那条河恋情以及她一生的艰辛与梦想,兴许从那时起,就蕴藏在她脚趾上闪闪发光的沙粒上,抑或是河滩上‘小脚丫复大脚丫’的寓言般的追随里了”,可见,原文的的表述的只是一种可能,而该选项的说法太肯定。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意在强调文学的重要性”错,作者强调了走向文学的原因,而不是强调文学的重要性。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人称的作用的能力。文中说“小女孩好奇地踩踏着纤夫们深深的大脚窝沿河行走,小脚丫复大脚丫,小女孩追随到很远……”“许多年我都在想,一个女人后来与那条河的恋情以及她一生的艰辛与梦想,兴许从那时起,就蕴藏在她脚趾上闪闪发光的沙粒上,抑或是河滩上‘小脚丫复大脚丫’的寓言般的追随里了”,文章前文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中间几段改为第三人称叙事,作者以“她(小女孩)”为叙事视角,也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追忆童年,意在反思童年经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同时,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转换,作者增加了反思童年经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的内容,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行文富于变化。【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1)文中说“我在河边长大”“一个女人后来与那条河的恋情以及她一生的艰辛与梦想,兴许从那时起,就蕴藏在她脚趾上闪闪发光的沙粒上,抑或是河滩上‘小脚丫复大脚丫’的寓言般的追随里了”,汉水是长江的支流,流经作者从小居住的小城,作者从小就生长在汉水边,对河水的恋情伴随着作者的一生;(2)“在故乡的江边,我目睹了一种人类的苦难,目睹了生命的惊惧和毁灭,目睹了命运的猝然倒下,目睹了生离死别、家破人散。我用一颗孩童的心体验着破碎、孤独、死亡和‘灭顶之灾’……”,文中也多次表达出汉水对“我”走上文学之路的影响。可见,作者在汉水边见证了亲人的生离死别,还有众多人类的苦难,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是生死离别和人类的苦难,促使她最终走上文学之路;(3)“江边曾经发生的和以后永远离别的都成为纠缠我一生一世的情结。文学创作之前我有什么准备,我是不是可以说,是上苍恩赐了一条远远向我流来又远远离我而去的大江,以及江边的站立和倒下,江边悲风徐徐的前行和故去……”,江边的离别成为纠缠作者一生一世的情结,作者用文学的形式与世界对话时,她始终把汉水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①。十日,子路为烹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褫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汝。曩与汝为苟生,今与汝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饱,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节选自《墨子·非儒》)材料二: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②,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③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④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节选自《庄子·让王》)〖备注〗①糂:米粒②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孔子曾游于卫,卫人因憎恶他而铲除了他留下的形迹;孔子曾游于宋,在一棵大树下与门人讲学,桓魋因憎恶孔子而砍掉了那棵大树。③削然:安然的样子。④扢然:兴奋、喜悦的样子。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丘抱仁义之道A以遭B乱世之患C其何穷D之为E故内省F而不穷于道G临难H而不失其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豚,指小猪。与《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鸡豚狗彘之畜”的“豚”意义相同。B.逐,指被驱逐。《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用法相同。C.藉,欺凌。与《谏逐客书》一文中的“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义相同。D.干,指盾牌,是一种护身武器,与现在所说的“干戈相见”中的“干”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与弟子面对陈蔡之困不讲礼仪是为了求义,而面对鲁哀公的召见,孔子遵循礼仪是为了求生。B.孔子辗转于多国,不被接受遭到冷遇,却弹琴吟唱,不曾中断,子路、子贡认为孔子不懂得羞耻。C.孔子否定了子路的观点,认为这说法很奇怪,君子通达于道叫做通达,不能通达于道叫做走投无路。D.孔子认为面对危难,自己并没有丧失德行,犹如严寒到来,霜雪降临之时,松柏仍然郁郁葱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饱,则伪行以自饰。(2)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14.材料二中,孔子用三段论的推理方式反驳了子路“如此者可谓穷矣!”的观点,请分别说出孔子推理过程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答案】10.CEG11.C12.A13.(1)在饥饿困窘时,不拒绝随意取得,使自己活下来;饱食有余,却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2)(古时得道的人)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厄与通达,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与通达就好像寒与暑、风与雨那样有次序。14.大前提:“通”与“穷”是由道决定的。小前提:我在遭遇乱世、面临危难时没有失去“道”和“德”。结论:陈蔡之隘对我来说不是穷。【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是走投无路呢!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晓道,面临危难而不能丧失德行。“以”为连词,连接两个动宾短语,中间不断开,故C处断开;“何……为”固定句式,意思是“怎么……呢”,“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一般在句末,E处断开;“内省而不穷于道”和“临难而不失其德”句式对称,应在其中间停顿,即应在G处断开。故应在CEG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家畜如鸡、猪、狗等的饲养。B.正确。句意: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函谷关被攻占。C.错误。“藉”,欺凌。/同“借”,借给。句意:欺凌先生的没有禁阻。/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D.正确。句意:子路兴奋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以武力来解决争端。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不讲礼仪是为了求义”错。陈蔡之困,孔子与弟子面对陈蔡之困,孔子不讲礼仪是为了求生;“而面对鲁哀公的召见,孔子遵循礼仪是为了求生”错,哀公召见,孔子遵循礼仪是为了求义。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饥约”,饥饿困窘;“活身”,使自己活下来;“赢饱”,满饱、饱食有余。(2)“所乐”,快乐的原因;“穷通”,困厄通达;“序”,次序。【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三段论推理是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是说“通”与“穷”是由道决定的。这是一般性的原则,故事大前提。“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是说:我在遭遇乱世、面临危难时没有失去“道”和“德”。这是特殊化陈述,故是小前提。“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是说陈蔡之隘对我来说不是穷。这是结论。参考译文:材料一:孔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藜叶做的羹中不见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某不问肉的来源就吃了;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买酒,孔某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后来鲁哀公召见孔子,席摆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子路进来请教说:“(您)为何与陈蔡时的(表现)相反呢?”孔某说:“来!我告诉你。从前我和你是暂且求生,现在和你是暂且求义。”在饥饿困窘时,不拒绝随意取得,使自己活下来;饱食有余,却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像这样奸诈虚伪的行为,还有比这大的吗?材料二: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脸色疲惫,可是还在屋里不停地弹琴唱歌。颜回在室外择菜,子路和子贡相互谈论:“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遭受铲削足迹的污辱,在宋国受到砍掉大树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走投无路,如今又被困在陈、蔡,图谋杀害先生的没有治罪,欺凌先生的没有禁阻,可是先生还不停地弹琴吟唱,不曾中断过乐声,君子竟然像这样不懂得羞耻吗?”颜回没有办法回答,进入内室告诉孔子。孔子停止弹琴长长地叹息说:“子路和子贡,真是见识浅薄的人。叫他们进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到屋里。子路说:“像现在这样的处境真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晓道,就叫做通达,不通晓道就叫做走投无路。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是走投无路呢!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晓道,面临危难而不能丧失德行,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正因此,我才真正看到了松柏的郁郁葱葱。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说完后安然地回到琴旁,弹琴歌唱,子路兴奋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洁,而我却是那么的浅薄啊!”古时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环境里也能快乐,通达的情况下也能快乐。(古时得道的人)快乐的原因不在于困厄与通达,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与通达就好像寒与暑、风与雨那样有次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歌风台汪元量〖备注〗百尺荒台禾黍悲,沈思往事似轮飞。洛中车驾秦皇去,沛上风云汉帝归。鹰入塞榆冲雁阵,鹘穿城树破鸦围。东徐多少英雄恨,留与行人歌是非。〖备注〗汪元量,南宋末诗人,其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百尺荒台,顿生破败废圯之悲,不禁想起如车轮般飞逝的往事。B.诗人借用“秦皇”“汉帝”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他们的仰慕之情。C.老鹰冲破雁阵、鹘鸟穿透鸦围,借此展现了历史人物建功立业的场面。D.诗人凭今吊古,感怀历史,看似抒黍离之悲慨,实为倾吐胸中之块垒。16.南宋画家李珏称说汪元量“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B16.①标志着汉朝曾经的荣光和辉煌的大风台变得破败荒凉,让人感受到山河破碎的“禾黍之悲”和国破家亡的伤痛;②曾经威震一时的秦皇、汉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引发了诗人对时代更替、故国不再的慨叹;③这种国家沦亡、报国无门的忧愁忧思借助眼前之景和历史典故表现出来,更显曲折迂回、委婉含蓄。【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表达了对他们的仰慕之情”错,颔联诗人借用“秦皇”“汉帝”的历史典故并未对“秦皇”“汉帝”产生仰慕之情,而是感叹朝代的更迭、时代变迁。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眼前之景体现了“亡国之戚”。该联意为:面对百尺荒台,顿生破败废圯之悲,不禁想起如车轮般飞逝的往事。标志着汉朝曾经的荣光和辉煌的大风台变得破败荒凉,让人感受到山河破碎的“禾黍之悲”和国破家亡的伤痛。颔联,借用“秦皇”“汉帝”的历史典故体现了“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该联是说曾经威震一时的秦皇、汉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引发了诗人对时代更替、故国不再的慨叹;由此可见,诗人借助眼前之景和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国家沦亡、报国无门的忧愁忧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追求物质享受,而应“__________,_________”,才称得上好学。(2)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与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当时的班主任杜老师是个能人,他把一颗颗吸去蛋清蛋黄的鸡蛋壳涂抹成鲜艳的什么水果,高高A在荆棘枝上,照得我们单调的心灵有光有色。就是这个杜老师,一次在课堂上说,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中间将来也能出现一两个作家。后来,杜老师倡导我们班办起了壁报,并不断督催我们写文章。延安的夏天有时酷热难当,但是已成废墟的中央大礼堂凉风习习。那儿四壁高如悬崖,空空的顶上是天和云彩;里面长满了蒿草,时有麻雀和燕子啼鸣着飞来飞去。我常和同学钻进大礼堂,随手搬几块砖坐下,分头写作或是一起讨论。有时蚂蚱还会猛地跳到我们的怀里,仿佛也想说点什么。许多草是开了花的,有的上面还颤着雾般的蜂翅,愈显得诗意和浪漫。不久我们的稿子B地在《延安报》上发表出来了,有报导,有短文,也有诗歌和快板。越过我们的当年向前看去——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是杨家岭的常客;许多秧歌队都曾在杨家岭闹得C;《白毛女》的首演地也是杨家岭。杨家岭有着厚重的艺术积淀,那积淀无形中在我当年稚嫩的细胞里蠕动和发散。18.请按照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A处填入一个动词____B处填入一个成语____C处填入一个成语____19.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C.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D.他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20.第四段的首句使用了“我们”一词,而尾句使用的是“我”,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18.①A处:悬挂②B处:接二连三③C处:热火朝天19.D20.用“我们”一词,可以承接上文对当年和同学一起初学写作的回忆,体现了作者身处革命大家庭的自豪感和乐观精神。使用“我”则特别强调了杨家岭的艺术积淀对自己的影响,突出了“我”对当年生活的深厚情感。【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处,根据前面的“高高”和后面的“荆棘枝上”可知,这里表达的意思是杜老师是将“吸去蛋清蛋黄的鸡蛋壳”挂在高处,故可用动词“悬挂”。悬挂:是由“悬”和“挂”两个字组成的动词短语,其中“悬”指物体在空中悬浮,不接触地面;“挂”指物体通过绳子、钩子等固定在高处,形象地描述了物体被吊挂或悬挂在空中的状态。B处,根据“有报导,有短文,也有诗歌和快板”可知我们的稿子形式很多,而且应是不断地在《延安报》上发表出来。故可填入“接二连三”。接二连三:连续不断地发生或出现,形容事物或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连续不断。C处,语境是形容秧歌队在杨家岭的活动,此处填写的是“闹得”的补语,秧歌是群众性的活动,喇叭声和鼓声以及扭秧歌的人组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高涨的气氛,故可用成语“热火朝天”。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把蜂翅比作一团雾,突出蜜蜂翅膀扇动之快。A.无修辞手法,“像”不是比喻词,只是一个比较。B.使用了借代手法,“三道头”是人物的标志性特征,此处用来指代人物。C.使用了夸张手法,“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夸张地展现了锣鼓闹台的场景。D.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他们抢饭的行为比作一个蜂巢里的蜂一下子都飞出来了。故选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运用效果的能力。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我”意指自己一个人,“我们”意指包括“我”在内的众多人,即一群人。从整个选文来看,前三段在涉及到人的时候,用的都是“我们”,因为杜老师上课是给一群人上,“我们”都是他的学生,那些事都是我与同学们一起经历的,有杜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启发我们写作文的场景,有我和同学在大礼堂里分头写作或是一起讨论的场景。因此在第四段开头仍然用“我们”一词是承接上文对当年和同学一起初学写作的回忆,体现了作者身处革命大家庭的自豪感和乐观精神。而正是前面的学习、生活场景才让我对延安,尤其是杨家岭有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其中包括老师的教授,也有“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是杨家岭的常客”“许多秧歌队都曾在杨家岭闹得热火朝天;《白毛女》的首演地也是杨家岭”等,这些都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此使用“我”则特别强调了杨家岭的艺术积淀对自己的影响,突出了“我”对当年生活的深厚情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进入冬季,气温降低,近期包括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细菌感染等多种类型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有所增加。①据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数据显示,②我国各地正逐渐进入流感流行,③目前流行的流感毒株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肺炎支原体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之一,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在起病时表现为剧烈、阵发性、刺激性的干咳,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与往年相比,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低龄化趋势,但病情没有明显加重。近期,网络上出现“支原体用药三件套:阿奇霉素+布洛芬+愈酚甲麻那敏”等支原体感染诊疗建议,A?这三种药物选择有一定的道理,但每个孩子病情不同,B,擅自使用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还是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另外,还要注意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试题大全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同位素地球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丰州职业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康复评定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改性丙烯酸树脂涂饰剂合作协议书
- 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商务计量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打造智能消费新模式的实施方案
- 跨境进口保健品的创新与研发趋势
- 青海民族大学《国际商务谈判》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山西地质集团社会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初中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综合卷(人教版)含答案
- 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课件
- 公司违规违纪连带处罚制度模版(2篇)
- 2025届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第一编专题2能量与动量第1讲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的应用课件
- T型引流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九)
- 内业资料承包合同个人与公司的承包合同
- 2022年全国医学博士英语统一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