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5/04/wKhkGWenEouAQC8JAALt_ZZ7lr8660.jpg)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5/04/wKhkGWenEouAQC8JAALt_ZZ7lr86602.jpg)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5/04/wKhkGWenEouAQC8JAALt_ZZ7lr86603.jpg)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5/04/wKhkGWenEouAQC8JAALt_ZZ7lr86604.jpg)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05/04/wKhkGWenEouAQC8JAALt_ZZ7lr866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何谓“意象”?人们对此言人人殊,本文试图运用“意象”这个概念对唐诗作一些具体的分析,为免缠夹,本文择取前人定义中最为平实的一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必须兼有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两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刘勰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而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推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当然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我们看一组关于绝句的例子:县依陶令想嫌迂,营畔将军即大粗。此日与君除万恨,数篇风调更应无。(薛能《柳枝四首》之三)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白居易《杨柳枝八首》之二)两首诗都是咏杨柳,也都用了五柳先生陶渊明和周亚夫细柳营的典故,然而白诗风姿绰约,含情宛转,薛诗却丑陋笨拙,毫无动人之处。若从意象的角度来看,其关键在于二者的意象密度不同。即使把意蕴含混的“县”及“营畔”也算作意象,薛诗中也只有五个意象,而白诗却有九个意象。这样,白诗中的杨柳显得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而薛诗中的杨柳却只是干巴巴的概念。与绝句相比,律诗的篇幅扩大了一倍,似乎不必像绝句那样关注意象的密度。其实不然。由于律诗中对仗艺术的重要性非常突出,而对句最适宜密集意象的安排,所以唐代律诗的意象密度并不比绝句低。但是,[甲]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让我们以五律为例来做些分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贬议,清人沈德潜就说:“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景象虽工,讵为模楷?”虽然仅是针对“写景”而言,但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单一、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单一、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王维此诗在这方面尚不严重,因为诗中多用动态意象,从而有助于意脉的流动。如果说一首诗作中意象过密在王维诗中只是白璧微瑕,那么在李商隐、李贺等人笔下就是较严重的缺点了,如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李贺的《天上谣》等诗。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缺点的主要因素就是意象密度太大,以至于字句繁密而意脉欠畅,雕缋满眼而真趣不足。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乙]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既然名句字数寥寥,要想在如此短小的篇幅内表达充沛的意蕴和完整的意境,意象较为密集便是一个基本条件。盛唐诗人刘湾的《出塞曲》中有句云:“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晚唐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二首》之一中有句云:“一将功成万骨枯。”二者的意思非常接近,不同之处仅在后者的意象密度更大,从而更加精警。假如一首诗通篇意象密集,也许对意境并无妨害,但对意脉肯定会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太密会造成诗意的芜杂和主题的破碎,正像一幅景象太密的图画容易产生构图零乱之病;二是意象太密会阻碍意脉的流动,正像一条塞满了乱石和杂草的溪流很难顺畅地流淌一样。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笔者认为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间二联,意象密度都不小,但是它们所展现的是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句中的意象都呈流动之姿,故毫无板实之弊。首联与尾联的意象密度都比较小,而且全诗都是顺着时间的次序逐步推进,意脉非常流畅。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诗歌意象的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诗人应在诗中纳入尽可能多的意象,来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B.在篇幅上,律诗比绝句大,能承载更多的意蕴,律诗不必同绝句那样关注意向密度。C.沈德潜指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存在意象过于单一、密集的问题,但还不严重。D.“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与“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两句意思相近,而前者更加精警。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对“意象”的理解各有不同,而本文则主张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的统一体。B.刘勰重视语言的精炼,认为可以删去的字句应当删去,这一观点得到了本文的赞同。C.李商隐、李贺的诗存在的真趣不足的问题,在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也有所体现。D.唐诗名句意象密集,意蕴丰富,意境完整,即使脱离原诗,价值也几乎不受损失。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从概念入手,明确“意象”的内涵,使后文的论证逻辑更加清晰。B.文章对比薛能和白居易的咏柳绝句,是为了证明白居易更擅长写作咏物诗。C.文章从诗篇和诗句两个方面论述了唐诗的意向密度,论证全面,深入浅出。D.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理有据。4.文中画横线处都使用了问句,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运用本文中的观点,简要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的妙处。【答案】1.D2.C3.B4.①甲处问句承接上文对意象密度的论述,引出下文对意象密度过大可能产生问题的分析。引发读者思考意象密度与诗歌质量的复杂关系。②乙处问句深入探究诗篇意象密集利弊参半的原因。使论述更深入、条理更清晰,帮助读者理解意象密度对诗篇整体效果的影响。5.①这两句诗写了“风”“天”“猿”“渚”“沙”“鸟”六个意象,意象密度高,内涵丰富。②这两句诗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角度写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张有弛,意脉流畅,毫无堆砌之感。③这两句诗的意象共同描绘出了三峡地区的深秋景象,透露出凄凉悲哀的情感,表达充沛的意蕴和完整的意境。【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诗人应在诗中纳入尽可能多的意象”错,原文为“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最好是‘疏密相半’”,指出诗篇的意向密度应该要疏密参半,不能过于密集。B.“律诗不必同绝句那样关注意向密度”错,根据原文“由于律诗中对仗艺术的重要性非常突出,而对句最适宜密集意象的安排,所以唐代律诗的意象密度并不比绝句低”可知,律诗同样需要关注意象密度。C.“沈德潜指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存在意象过于单一、密集的问题,但还不严重”错,根据原文中沈德潜“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景象虽工,讵为模楷”的观点,沈德潜没有说问题不严重,“王维此诗在这方面尚不严重”是本文的观点。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在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也有所体现”错误,原文有“一首诗作中意象过密在王维诗中只是白璧微瑕,那么在李商隐、李贺等人笔下就是较严重的缺点了,如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李贺的《天上谣》等诗”“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间二联,意象密度都不小,但是它们所展现的是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句中的意象都呈流动之姿,故毫无板实之弊”,可知李商隐、李贺是一些诗由于意象过密,而真趣不足,李白《渡荆门送别》的意象则疏密参半,没有这种问题。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是为了证明白居易更擅长写作咏物诗”错,文章中有“从意象的角度来看,其关键在于二者的意象密度不同”“薛诗中也只有五个意象,而白诗却有九个意象。这样,白诗中的杨柳显得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而薛诗中的杨柳却只是干巴巴的概念”,可知对比薛能和白居易的咏柳绝句,是为了论证绝句的意象密度越大,传达的信息越多,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主要论述了唐诗在意象密度方面的追求,以及律诗和绝句在意象密度上的情况。这个问句引出了下文对意象密度过大可能产生的问题的分析,如王维《山居秋暝》虽被后人赞扬,但也有人指出其意象单一、密集可能存在的不足,还有李商隐、李贺等人作品因意象密度太大而出现的字句繁密、意脉欠畅等缺点。它促使读者思考意象密度与诗歌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导读者进一步探究诗歌意象密度的适度问题。乙紧承前文对于诗句和诗篇在意象密集时不同情况的描述。前文提到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这个问句是对诗篇意象密集为何利弊参半这一现象的追问,从而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通过这个问句,作者在下文分别从“意象太密会造成诗意的芜杂和主题的破碎”以及“意象太密会阻碍意脉的流动”两个方面,对诗篇意象密集产生弊端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得文章的论述更加深入、条理更加清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意象密度对诗篇整体效果的影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①这两句诗意象密集:写了“风”“天”“猿”“渚”“沙”“鸟”六个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意象密度高,内涵丰富。②这两句诗中,“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为视觉,“猿啸哀”为听觉,“风急”为触觉;其中“风急”“猿啸哀”“鸟飞回”为动态,“天高”“渚清”“沙白”为静态。诗句多感官角度写景,通过动态的意象和有序的排列,避免了意象过密可能导致的板滞,意脉流畅,意境深远。③诗句通过描绘猿猴的哀鸣、清澈的沙洲、白色的沙地和盘旋的鸟,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表现了秋天的凄凉与苍茫肃杀的意境,透露出凄凉悲哀的情感,表达了充沛的意蕴和完整的意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昏的观前街郑振铎我刚从某一个大都市归来。那一个大都市,说得漂亮些,是乡村的气息较多于城市的。它比城市多了些乡野的荒凉况味,比乡村却又少了些质朴自然的风趣,疏疏的几簇住宅,①到处是蓬蒿没膝的废园,是池塘半绕的空场,是已生了荒草的瓦砾堆。晚间更是凄凉,太阳刚刚西下,街上的行人便已“寥若晨星”。在街灯如豆的黄光之下,踽踽地独行着,瘦影显得更长了,足音也格外地寂寥。远处野犬,如豹地狂吠着。假如我是喜欢都市生活的话,真不会喜欢到这个地方;假如我是喜欢乡间生活的话,也不会喜欢到这个所在。归程经过苏州,想要下去,终于因为舍不得抛弃车票上未用尽的一段路资,蹉跎地被火车带过去了,归后不到三天,高个子的樊与矮而美髯的孙,却又拖了我逛苏州去。早知道有这一趟走,还不中途而下,来得便利么?我们跑了几家书铺,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下来了,樊说:“我们找一个地方吃饭吧。”饭馆里是那样拥挤,走了两三家,才得到了一张空桌,街上已上了灯,楼窗的外面,行人也是那样拥挤。没有一盏灯光不照到几堆子人的,影子也不落在地上,而落在人的身上。我不禁想起了某一个大城市的荒凉情境,说道:“这才可算是一个都市!”这条街是苏州城繁华的中心的观前街。玄妙观是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一个不熟悉的;那么粗俗的一个所在,未必有胜于北平的隆福寺,南京的夫子庙,扬州的教场。观前街也是一条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一个不曾经过的;那么狭小的一道街,三个人并列走着,便可以不让旁的人走,再加之以没头苍蝇似的乱攒而前的人力车,或箩或桶的一担担的水与蔬菜,混合成了一个道地的中国式的小城市的拥挤与纷乱无秩序的情形。然而,这一个黄昏时候的观前街,却与白昼大殊。我们在这条街上舒适地散着步,男人,女人,小孩子,老年人,摩肩接踵而过,却不喧哗,也不推拥。我所得的苏州印象,这一次可说是最好。——从前不曾于黄昏时候在观前街散过步。一条半里多长的古式的石板街道,半部车子也没有,你可以安安稳稳地在街心踱方步。灯光耀耀煌煌的,铜的,布的,黑漆金字的市招,密簇簇地排列在你的头上,一举手便可触到几块。茶食店里的玻璃匣,亮晶晶的在繁灯之下发光,照得匣内的茶食通明地映入行人眼里,似欲伸手招致他们去买几色苏制的糖食带回去。野味店的山鸡、野兔,已烹制的,或尚带着皮毛的都是一串一挂地悬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眼前,②那香味直扑到你的鼻上,你在那里,走着,走着,你如走在一所游艺园中。你如在暮春三月,迎神赛会的当儿,挤在人群里,跟着他们跑,兴奋而感到浓趣。你如在你的少小时,大人们在做寿,或娶亲,地上铺着花毯,天上张着锦幔,长随打杂老妈丫头,客人的孩子们,全都穿戴着崭新的衣帽,穿梭似的进进出出,而你在其间,随意地玩耍,随意地奔跑。你白天觉得这条街狭小,在这时,你,才觉这条街狭小得妙。她将所有的宝藏,所有的繁华,所有的可引动人的东西,都陈列在你的面前,即在你的眼下,相去不到三尺左右,而别用一种黄昏的灯纱笼罩了起来,使它们更显得隐约而动情。她假如也像别的都市巷道那样开朗阔大,那么,便将永远感觉不到这种亲切的繁华的况味,你便将永远受不到这种紧紧的箍压于你的全身、你的全心的燠暖而温馥的情趣了。你平常觉得这条街闲人太多,过于拥挤,在这时却正显得人多的好处。你看人,人也看你;你的左边是一位着时装的小姐,你的右边是几位随了丈夫父亲上城的乡姑,你的前面是一两位步履维艰的道地的苏州佬,一两位尖帽薄履的苏式少年。你的团团转转都是人,都是无关系的最驯良的人;你可以舒舒适适地踱着方步,一点也不用担心什么。这里没有乘机的偷盗,没有诱人入魔窟的“指导者”,也没有什么电掣风驰、左冲右撞的一切车子。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安闲地散着步;川流不息地在走,肩摩踵接地在走,他们永不会猛撞你身上而过。他们走得是那么安闲,那么小心。假如你偶然过于大意地撞了人,或踏了人的足——那是极不经见的事!他们抬眼望了你,你对他们点点头,表示歉意,也就算了。大家都感到一种的亲切,一种的无损害,一种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大家都似躲在一个乐园中,在明月之下,绿林之间,悠闲地微步着,忘记了园外的一切。那么鳞鳞比比的店房,那么密密接接的市招,那么耀耀煌煌的灯光,那么狭狭小小的街道,③竟使你抬起头来,看不见明月,看不见星光,看不见一丝一毫的黑暗的夜天。她使你不知道黑暗,她使你忘记了这是夜间。啊,这样的一个“不夜之城”!有观前街的燠暖温馥与亲切之感的大都市,我只见到了一个威尼斯;即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左近。那里也是充满了闲人,充满了紧压在你身上的燠暖的情趣;街道也是那么狭小,也许要更狭,行人也是那么拥挤,也许要更拥挤,灯光也是那么辉辉煌煌的,也许要更辉煌。有人口口声声地称呼苏州为东方的威尼斯;④别的地方;我看不出,别的时候,我看不出,在黄昏时候的观前街,我却深切地感到了——虽然观前街少了那么宏丽的广场,少了那么轻妙的此奏彼息的乐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面写对某一大都市的感受、途经苏州而未下车并非闲笔,而是为下文浓墨重彩书写黄昏的观前街做铺垫。B.文章第四段提及北平的隆福寺、南京的夫子庙等其他名胜古迹,意在说明玄妙观的粗俗以及观前街的狭小。C.文章写白天观前街拥挤与纷乱无秩序的情形,更衬托出黄昏时观前街的烟火气十足、热闹繁华与人的悠闲。D.作者以前并不怎么认同“苏州是东方威尼斯”这个说法,但经过黄昏时游赏观前街,作者对此表示高度认同。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示了那个大都市的各种景象,凸显出它的荒野况味,但这种况味缺少真正乡村的质朴自然。B.句子②中一个“扑”字化被动为主动,化无形为有形,把香味写活了,突出了野味店山鸡、野兔的香味浓郁四溢。C.句子③中“看不见”的对象从“明月”到“星光”,再到“一丝一毫的黑暗的夜天”,层层递进,就是为了凸显观前街的灯光辉煌。D.句子④“别的地方”与“别的时候”单独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只有在此地、此时,即黄昏时分的观前街,才“看得出”。8.文章第五段在人称方面富于变化,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9.郑振铎在谈创作时说:“我们要求‘真率’,有什么话便说什么话,不隐匿,也不虚冒。我们要求‘质朴’,只是把我们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真率”“质朴”的。【答案】6.B7.C8.①先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直接与读者对话,调动读者的联想、想象,抒写了设想中读者畅游观前街时的情景与心情,使读者有代入感。②其间还运用第三人称,称观前街为“她”,将观前街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此时观前街的喜爱之情。③人称的变换使文章笔调显得生动、活泼,也产生了亲切、自然感人的艺术效果。9.①通过议论表现“真率”,作者在描写白天的观前街狭小、拥挤的情形之后,说这一切混合成了“中国式的小城市的拥挤与纷乱无秩序的情形”,这一议论饱含着作者的主观评价,不隐匿,不虚冒,很是真率。②通过内心感受体现“质朴”,作者谈自己对黄昏时观前街的感受时直白地说“我所得的苏州印象,这一次可说是最好”,把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很是质朴。【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意在说明……观前街的狭小”错误。原文第四段“玄妙观是到过苏州的人没有一个不熟悉的;那么粗俗的一个所在,未必有胜于北平的隆福寺,南京的夫子庙,扬州的教场”,由此看出,原文提及隆福寺和夫子庙等其他名胜古迹,意在说明玄妙观的粗俗,与观前街的狭小无关。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要语句的能力。C.“就是为了凸显观前街的灯光辉煌”以偏概全,是为了突出店房鳞鳞比比,市招密密接接,灯光耀耀煌煌,街道狭狭小小。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叙述人称的能力。①作者先将第一人称“我们”转为第二人称“你”,如“你可以安安稳稳地在街心方步”“铜的,布的,黑漆金字的市招,密簇簇地排列在你的头上”等,“你”是对读者说的,相当于作者在直接跟读着对话,作者仿佛带读者一起畅游观前街,在设想读者看到的情景和读者畅游时的心情等,这样写能够让读者产生代入感。②中间介绍观前街时还运用了第三人称“她”,如“她将所有的宝藏,所有的繁华,所有的可引动人的东西,都陈列在你的面前”“她假如也像别的都市巷道那样开朗阔大,那么,便将永远感觉不到这种亲切的繁华的况味”,“她”本来是用来代指女性的第三人称,这里用“她”通过将观前街人格化,充满赞美和喜爱之情,表现出了作者对观前街的喜爱。③先用第一人称“我们”,如“我们在这条街上舒适地散着步”,然后又转换为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中间又用第三人称“她”,将“观前街”拟人化,不断变换的人称使文章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写作特色,赏析文本审美取向的能力。题干说郑振铎本人追求“真率”“质朴”的写作风格,要求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色的。①通读全文不难发现,作者间杂在文中的议论语句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真率”的创作理念。原文第四段说观前街“那么狭小的一道街,三个人并列走着,便可以不让旁的人走,再加之以没头苍蝇似的乱攒而前的人力车,或箩或桶的一担担的水与蔬菜,混合成了一个道地的中国式的小城市的拥挤与纷乱无秩序的情形”,作者看到白天的观前街的狭小拥挤时,点评说它“拥挤与纷乱无秩序”,毫无遮掩与隐匿,可看出这一议论饱含着作者的主观评价,不隐匿,不虚冒,很是真率。②原文第五段,作者在黄昏时候的观前街悠闲地散步,发现它完全不同于白天的拥挤与纷乱,“男人,女人,小孩子,老年人,摩肩接踵而过,却不喧哗,也不推拥。我所得的苏州印象,这一次可说是最好”,“我所得的苏州印象,这一次可说是最好”直白地表达出自己对黄昏时观前街的喜爱。由此看出作者通过直接表达内心感受表现出“质朴”的特色,把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很是质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材料二: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节选自曹操《求贤令》)材料三: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下将A乱B非命C世之才不能D济也E能F安之者G其H在君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意思不同。B.降,使投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相同。C.“属以河北事”与“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D.亡,逃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年少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尚义任侠,放纵不拘,不被当时人认可,却得到桥玄、何颙的赏识。B.张绣投降曹操后又反叛,一度击败了曹操,杀害了曹操长子曹昂,后来在舞阴一战中,曹操击破了张绣。C.曹操曾推举魏种为孝廉,兖州发生叛乱,曹操以为魏种不会离开他,但魏种却逃走了,这让曹操很生气。D.曹操打败吕布,生擒了毕谌,众人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认为毕谌虽然不忠于君主,但孝顺父母,没有杀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2)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14.曹操在《短歌行》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答案】10.BEG11.C12.D13.(1)当今天下莫非还有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贤人吧?(2)从这一点来说,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要抛弃而不任用吗?14.材料一中,曹操看重张绣等人的才干,不计前嫌,任用他们。材料二、材料三中,曹操要求大臣唯才是举,不能因为贤人道德上有瑕疵就不举用他们。这些都体现了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流露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天下将乱”是主谓短语,可独立成句,故“乱”后B处应断开;“也”是句末助词,E处应断开;“其”作副词,放在句首,表揣测,故G处应断开。故选B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故”,所以;/从前的,旧的。句意: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池里鱼向往着从前的深渊。B.正确。“降”,使动,使……投降;/“惊”,使动,使……震惊。句意:我让张绣等人投降。/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C.错误。意思不同。“以”,介词,把;/介词,凭借。句意: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于世呢!D.正确。“亡”,逃亡;/丢失。句意:就逃亡归附了吕布。/丢失了羊赶紧修补羊圈。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曹操认为毕谌虽然不忠于君主,但孝顺父母,没有杀他”错,材料一中,曹操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意思是孝顺父母的人也会忠于君主,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无……乎”,莫非……吗;“被”,穿着;“钓于渭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渭滨钓”。(2)“由”,从;“偏短”,缺点;“庸”,难道。【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材料一中,曹操在对待张绣、魏种和毕谌等人时,看重张绣等人的才干,不计前嫌,任用他们,体现了他在用人上的大度和包容。即便有过叛逃和不忠的行为,只要有才能,他仍愿意接纳和任用。材料二中,通过《求贤令》,曹操表明自己在非常时期求才若渴,提倡不论出身,唯才是举。材料三中,他强调人才有长短偏失,但不应该因小瑕而弃用,有司应该识才用才。两则材料都展示了曹操对人才的广纳精神,这正如山不嫌高,海不嫌深地接纳百川,表现出他以才取人的广阔胸襟。这些都体现了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流露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参考译文】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让张绣等人投降,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建安四年冬季十一月,张绣率领士卒投降,曹公封他魏列侯。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材料二: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这些人才)往往都没出里巷,难道是偶然的际遇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呀。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于世呢!当今天下莫非还有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贤人吧?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们。材料三: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从这一点来说,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①。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②。〖备注〗①“近来”两句,语本《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②“以手”句,化用《汉书·龚胜传》:“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醉里”句刻画出满怀愁绪难以排遣,只能醉里贪欢、借酒消愁的词人形象。B.词人说书本里全无可信之处,这是词人对现实不满而发出的偏激之语。C.词的下阕描绘了词人与松的对话,生动刻画了词人醉酒后的迷离之态。D.词人喝醉酒却拒绝松扶,把词人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16.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以手推松曰去”,巧妙地化用典故,使之与整首词浑然一体,自然天成。②“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运用拟人(想象),将松树人格化,把词人醉后眼中景物摇晃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③全词运用散文化的句法,使词句通俗易懂,清新洒脱,尽显豪放的词风。【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描绘了词人与松的对话”错,词句只写了“问松我醉何如”,没写与松对话。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语言特色包括语言的整体风格和采用的手法,运用的词语特点等。①从手法上看,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根据注释可知,这两句来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词人反其道而用之,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这是词人的愤激之语。第二个典故是“以手推松曰去”,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这是化用《汉书·龚胜传》中龚胜用手推开夏侯常的典故,表达作者孤高倔强的性格。诗人巧妙地化用典故,使之与整首词浑然一体,自然天成。②另外,作者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如“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词人醉后竟与松树说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问松”“松动要来扶”把松树拟人化,把词人醉后眼中景物摇晃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③从句法和用词来看,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如“要愁那得工夫”,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词句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如与松说话等。下片仅仅二十五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有语言,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画,内容之丰富乃小令中少见。“以手推松曰去”乃用散文句法入词,是辛弃疾豪放诗风的特色之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人们看到浩瀚的星空、广阔的大海等壮丽的自然景象,常会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感慨人类的渺小。(2)珊珊假期去泰山看日出,在太阳即将升起的那一刻,色彩斑斓,让她想到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游子望乡,想着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①,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②。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并被视为生命的根的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都是恋家的,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过着富裕的日子,可对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③。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8.①不期而遇②浩如烟海③念念不忘19.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它被视为生命的根,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20.运用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该句举例说明了乡愁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使文段观点更有说服力;引用了柳宗元、李白、岑参的诗文名句,增强了文段的文学性、可读性;三个分句句式整齐优美,富有韵味。【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此处是说在他乡与故乡的人意外碰见,故可填“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让人感觉突如其来。第②处,结合“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可知,此处是用来形容表达乡愁的文字很多,故可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第③处,此处是说不管在外地生活了多少年,过得有多好,对于故乡的山川草木依然念念不忘,记得清清楚楚,故可填“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分析句子特点,可知主语“故乡”前面有很长的定语,可以将其提取出来分别变成句子。可先找出主干句: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然后找出主语前面的多个定语,如“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被视为生命的根”,它们都是同一个主语“故乡”,第二个句子可以承前省略主语。然后给三个句子排序,可把主干句放在最前面,第二个句子可以是“被视为生命的根”,主语“故乡”与主干句主语重复,可改成“它”,然后是“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整理答案: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它被视为生命的根,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是三个引用句结合起来构成的一组排比句。排比的好处在于句式整齐优美,既能突出文章的气势,又能增强抒情的感染力;而引用,是引用的诗句,而且是柳宗元、李白、岑参的名句,这就增强了文学色彩,有可读性;此外这段文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前面的观点句“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因此这些诗句就成了例子,柳宗元、李白、岑参属于名人的事例,例证法能够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央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大街小巷,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想军训的申请书
- 银行结算业务申请书
- 中国扳把式快换接头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义务兵复员申请书
- 2025年中国甲钴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专家证人出庭申请书
- 恒温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铝钒土熟料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高纯氧化铝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住宅项目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合同
-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课件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评价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数学试题+
-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二模)地理试卷(含官方答案)
- 第2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单元综合练习题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 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和明码标价法律法规价格欺诈知识
- 中外历史纲要上大事年表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监理计划
- 小学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练习题-A4直接打印
- 采购行业的swot分析
- 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级手术目录(2020版)
- 振荡指标MACD(波段操作精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