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一节我们四周的环境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一、什么是环境1.环境的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四周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四周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2.环境的分类(1)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2)详细表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类型概念实例自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稍微,仍保留着自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工环境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建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二、人类与环境1.人类和环境是一对冲突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2.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3.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日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一、推断题1.人类的环境是由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组成的。()2.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4.自然环境是指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答案:1.√2.√3.√4.×5.√二、选择题人类环境是指围围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干脆—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的生物环境。据此回答6~7题。6.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B.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C.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D.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四周事物7.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人工环境的一组是()A.土地、岩石、矿物B.村落、城市、泰山巡游区C.阳光、水、大气D.丘陵缓坡、人工草场、水产养殖场解析:第6题,符合环境概念的只有选项D。第7题,人工环境必需有人类活动的干预,村落、城市、泰山巡游区的形成过程都与人类活动有关。答案:6.D7.B8.下列现象或过程,哪些能体现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A.因破坏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B.科技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到多国部队打击D.发展草原风光旅游业,内蒙古畜牧业从业人员削减解析:选A。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9.属于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是()A.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B.“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C.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D.人工建设的水库大坝解析:选C。塔克拉玛干的茫茫沙丘主要是自然缘由形成的,B、D两项属于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修建的工程。水土流失造成的石山劣地是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使环境遭到破坏形成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分与联系[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爱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中心事物不同,四周事物的含义是否相同?(2)假设该图中的中心事物是人类,那么四周事物是指什么?(3)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哪些关系?人类与其四周事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如何理解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提示:(1)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四周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2)四周事物是指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3)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人类与其四周事物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肯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人类与其四周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4)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是人们依据生产和生活的须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的,可以满意人类了解历史文化、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休闲消遣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它们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核心归纳]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分与联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其区分和联系如下:类型区分联系受人类干预程度范围大小变更趋势自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等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自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自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下,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更人工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趋扩大[跟踪训练]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四周的环境有所了解,依据所学学问完成1~2题。1.人类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⑤天王星、海王星⑥银河系A.①②⑥ B.①②③④C.④⑤⑥ D.①②⑤⑥2.下列不属于社会环境的是()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爱护区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D.贵州梯田解析:第1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银河系、天王星、海王星等属于宇宙环境,它们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第2题,自然爱护区属于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爱护区爱护的是自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答案:1.B2.B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合作探究]阅读下图,探究下列问题。(1)小圆Ⅰ代表________________;大圆Ⅱ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环境两大类。(3)图中A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图中B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4)图中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力越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力越________。(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随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的箭头________表示。(6)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提示:(1)人类社会环境(2)人类自然人工(3)生产消费(4)大(5)ABDC(6)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核心归纳]1.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相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须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反规律的改造活动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对立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爱护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生生死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2.人地关系的对立与统一的相互转化(1)人类遵循环境发展规律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对立性就会向统一性方向转化。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既能满意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须要,又能爱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这就是我们所要争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2)人类违反环境发展规律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统一性就会向对立性方向转化。如滥伐森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滥垦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下沉;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跟踪训练]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C.滑坡、泥石流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两者无法协调B.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肯定会产生环境问题C.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行能影响人类D.若箭头a、b力度过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箭头a表示从自然环境输入到人类社会的物质和能量,据此可知应为选项中的森林资源与矿产资源。第2题,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的;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若合理处置这些废弃物则不会产生环境问题;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会影响人类。答案:1.D2.D一、选择题环境是指围围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四周的非生物物质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2.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是自然环境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C.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D.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解析:第1题,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包括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农田、果园等。第2题,现在,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已不多见。社会环境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建的,并不是全部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答案:1.A2.C读下列材料,完成3~5题。①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踪迹”,它发觉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当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快乐歌》)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3.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A.① B.②C.③ D.④4.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看法是()A.依靠自然 B.改造自然C.折服自然 D.善待自然5.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材料________描述的文明时期()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3题,四则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第4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看法是折服自然。第5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答案:3.C4.C5.A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许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6~8题。6.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白()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B.佛教徒特别宠爱和爱惜大自然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D.名山风景美丽,利于居住7.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A.对自然界实行消极看法B.满意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爱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8.下列做法中,符合敬重和善待自然原则的是()A.加快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B.全面停止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利用C.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与抚育相结合的利用方针D.降低世界居民的消费水平,以节约自然资源解析:第6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相识和看法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更,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相识到爱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都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7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飞着的鸟,但是从来不射休息的鸟”,由此可以看出该思想反映了对大自然既利用又爱护的观点。第8题,A项可能造成资源枯竭,不符合持续性原则,B、D项谈不上发展,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答案:6.B7.C8.C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9~10题。9.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缘由是()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变更D.人为破坏严峻10.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难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 B.①③⑤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第9题,各种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大树移植到城市后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更,影响了成活率。第10题,大量移植树木使得原生地树木削减,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难,其生态环境也发生变更。答案:9.C10.A二、综合题11.阅读下面的学问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与环境相关关系方面的问题。(1)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人与环境关系结构图中相应的方框内(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①改善环境质量②人类与环境统一③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④对立⑤物质资料生产⑥统一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2)依据以上材料推断,下列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状态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确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赏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人地归一”解析:人类与环境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地冲突的对立在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对立。从统一方面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肯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限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养,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1)④⑥⑤③①②(2)D12.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人类文明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横轴刻度分别表示:原始社会时期为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社会时期为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社会时期为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学问社会时期为工农业与学问产业劳动力之比。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学问革命(包括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1)依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推断正确的是()A.人地关系是不行能和谐的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C.人类始终在努力使人地和谐D.学问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2)农业劳动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时期是什么时期?(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人地关系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起先________,人地关系起先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起先________;学问社会时期,人类起先重新相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4)为了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必需走__________的道路。解析:题目中所给资料反映,人地关系经验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