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训练题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1层基础必备练一、选择题1.他提倡有教无类,批评礼崩乐坏的局面,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制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此外,他还主张()A.兼相爱、交相利 B.无为而治C.相生相胜 D.为政以德2.战国时期新出现的重要学派墨家和法家,分别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道法自然”;“逍遥” B.“仁政”;“制天命而用之”C.“天行有常”;“为政以德” D.“非攻”;“以法治国”3.周朝礼法规定,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政绩并献奉财物。而春秋时期,诸侯朝见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鲁国君主朝见周王仅有两次,齐桓公则一生未朝见周王。这表明()A.宗法制开始解体 B.分封制受到挑战C.礼乐制不复存在 D.集权制初步形成4.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A.道德观念的差异 B.所处政治环境不同C.政治立场的分歧 D.政治思想完全对立5.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该时期各学术流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①道家——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②法家一一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③儒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④墨家——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上述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适应统治者争霸需要 B.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精神C.追求理想的政治秩序 D.传承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6.李斯评价商鞅: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以下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有()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②与民休息,轻徭薄赋③严刑酷法,轻罪重罚④什伍连坐,相互监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墨家认为劳动人民从事音乐活动会耽误生产,制造乐器会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法家认为音乐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奖励耕战政策的推行。两者对音乐的认识反映了()A.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B.礼乐制度全面崩溃C.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 D.诸子百家相互攻击8.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持这种观点应是()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9.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10.墨子提倡“兼爱”,主张“节用”,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两者()A.所处时代不同 B.学术派别不同C.研究方法不同 D.政治立场不同11.《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征收货币地租促进农业发展C.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 D.黄金刀币是战国流通的主币12.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礼法仁义才能“化性起伪”,使人改恶向善。这折射出荀子()A.背弃儒家基本主张 B.为贵族政治做辩护C.最早提出以法治国 D.具有现实主义倾向13.《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这些思想()A.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B.体现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得益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影响D.推动了西周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崩溃14.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强调“正音”“雅乐”。他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据此可知,孔子强调乐教旨在()A.规范社会秩序 B.主张有教无类C.丰富娱乐生活 D.弘扬正统文化15.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荀子则主张“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据此可知荀子提倡的“义”更加()A.重视思想道德规范 B.追求人心内外和谐C.强调外在制度约束 D.注重社会道义责任16.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A.促进了传统儒学兴盛 B.导致了思想趋同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推动了百家争鸣第2层能力提升练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士”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入大转型、大分化、大动荡时期。宗法分封体制趋于瓦解,社会阶级构成也发生巨大变化,士阶层的人数因而大增。与此同时,王官之学散于百家,学术也不再垄断于“官方”,士阶层因拥有“知识”而逐渐掌握“话语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阶层。——摘编自高伟洁《“士至于道”与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以春秋战国时期为核心的考查》材料二: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士”阶层崛起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2.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大戴礼记·五帝德》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墨子·节葬下》材料三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儒、墨、法家)中记述的禹形象。(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3.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王夫之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答案第1层基础必备练1.D2.D3.B4.C5.C6.D7.C8.B9.C10.D11.C12.D13.A14.A15.C16.D第2层能力提升练1.(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和分化(或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促进士阶层的壮大(或阶层分化);私学兴起,学术不再被贵族垄断,提高了士阶层的文化水平(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争霸战争促使各诸侯国重视人才;社会文化氛围较为自由宽松;小农经济发展(铁犁牛排,井田制瓦解)等。(2)时代特色: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浓厚的地域色彩;以人为本的理念;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勇于批判的精神;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自我修养等。2.(1)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墨家将禹愬造成节葬的典型,法家将禹愬造成严明决纪的形象。(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在社会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3)价值:以上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参考价值。不足之处: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观地反映禹的形象。3.(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