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材料二:理论,是与实践相对应的范畴。理论,始于常识,源于并基于实践经验,发端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揭示,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逻辑化阐述。常识、实践经验、事物发展规律、逻辑阐述,是创立、形成理论的基本要素,其中,实践是理论之源,事物发展规律是理论之基,逻辑阐述是理论之标识。深入来说,理论,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以及论题、论据、论证的逻辑推导过程,来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逻辑体系。通俗来说,理论,既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阐述,它可用于解释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用来解释客观事物、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还指由实践经验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和系统结论。我们经常强调要认真学习理论、掌握理论。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理论具有伟力,它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能变成强大的力量。首先,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行动,要从事许多活动,进行实践活动。人的正确行动和活动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自主的、自觉的,人的自主自觉的活动来自于理论的指导,具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行动和活动,才能取得成功;反之,有可能遭到失败。另外,人是具有思维的动物,这种思维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体现在人的行动和活动上,就需要运用理论思维,一般来说,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有多高,人们的行动和活动水平就会有多高。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提高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就必须学习哲学史。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都需要理论指引,人类活动千差万别、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解释(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解释(认识)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前提。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需要两种眼睛,一是人的“肉眼”,它能感性直观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往往把握的是世界的表象;二是人的“心眼”,即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同一种事物和对象,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一样,往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不一样。要正确认识和解释事物和对象,认识和解释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或科学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同正确的理论息息相关,这就是人们常常所讲的世界观。最后,理论的影响力深刻而长远。人们一旦掌握一种理论,就会对其活动产生叩击心灵的深刻影响,也会产生持久的深远影响,还会掌握解释事物和世界的理论话语权。(摘编自韩庆祥《领悟理论的伟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承认理论的重要性,材料一指出了感觉和理论在问题解决层面的区别,材料二具体阐释了理论的概念。B.材料一以通俗的语言论证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与作者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的观点和文风都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理论不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来解释世界和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逻辑化阐述。D.材料二认为,一定要学习哲学史,才能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要以理论指导我们的行动,最终提高行动和活动水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眼”只能解决现象问题,而正确的“心眼”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事物的本质问题。B.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和理解事物的本质。C.由于个体的有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间接经验,但知识总体上都源自直接经验。D.人每天都在行动,但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是行动成功的前提。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心之官则思,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待也。——孟子B.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C.任何东西都没有像大胆的幻想那样能促进未来,今天的空想,就是明天的现实。——雨果D.凡事木已成舟便无法挽回,人们往往做事前不加考虑,事后却有闲空去追悔。——莎士比亚4.材料一指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可笑之处。5.学校拟开展以“理论学习和实践行动哪个更重要?”为主题的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运用以上材料写出立论陈词思路。【答案】1.C2.D3.A4.示例一:①就知识的总体来说,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②“知识里手”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不是唯物论者。示例二:①认识问题的途径可笑,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真理,而“知识里手”只是道听途说,有了一知半解,便以为掌握了真理;②认识态度的可笑,面对科学问题,态度虚伪和骄傲,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5.我方观点:理论学习比实践行动更重要。(1)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具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行动和活动,才能取得成功。(2)理论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有多高,人们的行动和活动水平就会有多高。(3)理论指引人们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要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或科学的思想观念。【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理论不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错,由材料二第一段“通俗来说,理论……还指由实践经验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和系统结论”可知,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但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是行动成功的前提”错,根据原文“人的正确行动和活动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自主的、自觉的,人的自主自觉的活动来自于理论的指导,具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行动和活动,才能取得成功”可知,“人的自主自觉的活动来自于理论的指导”,所以选项因果倒置。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意思是: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强调了思考对人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二“人是具有思维的动物,这种思维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体现在人的行动和活动上,就需要运用理论思维,一般来说,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有多高,人们的行动和活动水平就会有多高”的观点。B.意思是:天下的事情,听到的不如亲眼所见了解的详细,亲眼所见的不如亲身经历的知道得详尽。强调了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C.强调幻想的力量。D.强调做事前要三思。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可知,“知识里手”的认识态度是可笑的。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他们用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来代替直接经验,面对科学问题,态度虚伪和骄傲,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由“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可知,“知识里手”的认识问题的途径是可笑的。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真理,而“知识里手”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不是唯物论者。【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首选确定观点,可以选择“理论学习比实践行动更重要”的观点,也可以选择“实践行动比理论学习更重要”的观点。如选择“理论学习比实践行动更重要”的观点,可从材料二中概括原因。由“首先,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行动,要从事许多活动,进行实践活动。人的正确行动和活动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自主的、自觉的,人的自主自觉的活动来自于理论的指导,具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行动和活动,才能取得成功;反之,有可能遭到失败”可知,理论指导着行动,具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行动和活动,才能取得成功,没有理论知识指导,人们可能会盲目地行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另外,人是具有思维的动物,这种思维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体现在人的行动和活动上,就需要运用理论思维,一般来说,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有多高,人们的行动和活动水平就会有多高”可知,理论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有多高,人们的行动和活动水平就会有多高。由“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都需要理论指引”“要正确认识和解释事物和对象,认识和解释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或科学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同正确的理论息息相关,这就是人们常常所讲的世界观”可知,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都需要理论指引,要正确认识和解释事物和对象,认识和解释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或科学的思想观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寒风吹彻刘亮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柴火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火。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火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火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痛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太阳落地时,我装着半车柴火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我准备了许多柴火,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境……尔后整个人生。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通、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怎么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摘编自《一个人的村庄》)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14岁的“我”赶牛车去拾柴禾,“一个人”“一动不动”“不敢大声吆喝”等词语写出“我”的孤独以及对寒冷的恐惧。B.路人进屋后,炉火的“苍白”,与外面的大雪、路人身上的冰霜相呼应,又与路人内心的孤独和生命的苍凉相映衬。C.姑妈邀请母亲去她家,“我”将话带给了母亲,但是母亲的反应却非常冷淡,暗示姑妈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并不好。D.文章描写了“我”、路人、姑妈和母亲遭遇的寒冷,多场寒冷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和绝望,还有对待生命严酷的坦然。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寒冷的记忆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历经艰辛、被生活折磨的“我”内心成长的过程。B.本文通过“路人”“老人”“上了年纪的人”等称呼的变化逐渐拉近“我”与“路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C.“寒风”这一意象不仅指自然中的寒风,也象征着人间的衰老与苦难,寄托着在命运归宿前人的脆弱和无奈。D.本文情景交融,意境恬淡闲适,苍凉宁静,作者对乡村生命自然状态的描摹,透着一股清新之风。8.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跨时空叙事笔法连接现在、未来与过去。本文在叙事上也有时空的跨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有人评价这篇散文“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沉下去,但又不悲痛到绝望,字里行间透着人生孤独之外的大爱。”这种“大爱”包含着多重温暖,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如今,“我”在雪天围抱火炉;回忆着在寒冷的雪天冻坏了腿的过去;想象着许久以后,“我”还会记起这个雪天的情形。作者通过想象,运用跨时空叙事笔法连接了现在、未来与过去。②“我”在这个雪天,回忆着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和事:那个曾经在雪中冻死的老人,害怕寒冷的姑妈,还有走到“冬天”的母亲。9.①饱尝寒冷的“我”愿意帮助同样遭受寒冷的陌生老人;②老人或许早已有了死亡的预感,表示感谢后,生命的最后选择离开;③自然的、生活的“冬天”不断出现,但人们心中依然期待“冬去春会来”,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④母亲含辛茹苦养大儿女,孝顺的儿女尽己所能为母亲挡去些许风寒。【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暗示姑妈和母亲之间感情并不好”错误,应是体现母亲多次经历“风雪”后对待生命的坦然。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D.“恬淡闲适”“清新之风”错误,本文的意境是沉重而悲痛的,并非“恬淡闲适”;作者对乡村生命自然状态的描摹透露着生活的贫寒、内心的孤独、心境的绝望、甚至是衰老死亡,所以“清新之风”是错误的。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跨时空叙事笔法包括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转换或集中。依据“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可知,文章是以如今的“这样的一个雪天”为时间中心来叙事。“想着一些人和事情”,其中的人和事情包含作者本人的事情,还包含作者想到的那个曾经在雪中冻死的老人、害怕寒冷的姑妈、已经走到“冬天”的母亲。结合“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可知,如今,“我”在雪天围抱火炉;回忆着在寒冷的雪天冻坏了腿的过去;想象着许久以后,“我”还会记起这个雪天的情形。作者通过想象,运用跨时空叙事笔法连接了现在、未来与过去。结合“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等可见,“我”在这个雪天,回忆着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和事:那个曾经在雪中冻死的老人,害怕寒冷的姑妈,还有走到“冬天”的母亲。【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的情感和意蕴的能力。“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境……尔后整个人生”“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因为曾经遭受同样的痛苦,所以“我”愿意去帮助一个陌生的老人,这是一种大爱。“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暗示当时老人并未暖和过来,那她为什么要走呢?老人或许早已有了死亡的预感,表示感谢后,选择离开。在生命的最后还在考虑他人,这是一种大爱。“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自然的冬天年年来,春天同样也是;可人生的冬天来临之后却不能再见春天,可即使这样,人们依然会期盼“春天”,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也是一种大爱。“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母亲为儿女奉献一生,儿女为母亲遮挡风寒,这种母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种大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合。至德二载,禄山死,庆绪遣其下尹子琦将同罗、突厥、奚劲兵与朝宗合,凡十余万,攻睢阳。巡励士固守,日中二十战,气不衰。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初,睢阳谷六万斛,可支一岁,而巨发其半解濮阳、济阴,远固争,不听。济阴得粮即叛。至是食尽,士日赋米一勺,龁木皮、煮纸而食,才千馀人,皆癃劣不能彀,救兵不至。贼知之,以云冲传蝶,巡出钩铭干拄之,使不得进,篝火焚梯。贼以钩车、木马进,巡辄破碎之。贼服其机,不复攻,穿壕立栅以守。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之,坐者皆泣。远亦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巡使霁云如叔冀请师,不应,遣布数千端。巡复遣如临淮告急,既见进明,进明曰:“睢阳存亡已决,兵出何益?”霁云曰:“城或未下。如已亡,请以死谢大夫。”进明爱霁云壮士,欲留之。为大飨,乐作,霁云泣曰:“昨出睢阳时,将士不粒食已弥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广设声乐,义不忍独享,虽食,弗下咽。”卒不食去。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新唐书·张巡传》)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远。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速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功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及其无救A而且穷也B将其创残C饿羸D之E余F虽欲G去H必不远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指总共,与《琵琶行(并序)》“凡六百一十六言”中的“凡”意思相同。B.成语“罗掘俱穷”出自张、许坚守睢阳典故,“穷”指“处境恶劣”。C.大飨,原用于祭祀或天子宴请诸侯,这里指进明以酒食慰劳霁云。D.一二,指一一或逐一,与“略知一二”中的“一二”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巡作为将军,以身作则,勇猛作战。在尹子琦率兵攻打睢阳时,他激励将士坚守,亲自作战二十次,士气不减。B.在坚守睢阳时,因为缺少粮食,救兵不至,很多士兵们被饿死,这使得剩下的士兵效忠志气有少许降低。C.南霁云是一位忠义之士,在向进明求取救兵无果之后,即便有美食摆在眼前,他也拒绝独自享用,而是忧心将士们的温饱。D.张巡坚守睢阳却因粮尽食人而受人非议,韩愈驳斥那些责怪张、许的人,认为这些人实质上是在助长叛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答案】10.BFH11.B12.B13.(1)许远自以为才能不及张巡,请张巡主持军事而自己甘居其下。(2)率领千百个将要死亡的士兵,同一天比一天增多的百万叛军作战。【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他没有救援而且十分困难的时候,他率领他那些剩下的因受伤而残废的、饥饿的和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一定不可能(走远)了。“无救”与“穷”用“而且”来连接,两者都是说张巡的处境,且“也”应为句末停顿,故应在B处断开;“将”有率领之意,后接“创残饿羸之余”作其宾语,故此处句意完整,应在F处断开;“虽”在此为“即使”的意思,“虽欲去”与后面“必不远”构成假设关系的句子,应在中间停顿,故H处应断开。故BFH三处停顿。【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凡,指总共。句意:一共十多万。/总共六百一十六字。B.错误。“罗掘俱穷”意思是罗雀掘鼠,而雀鼠已尽;比喻无法筹到款项。“穷”指尽的意,不是“处境恶劣”。C.正确。D.正确。一二,指一一或逐一;/一些,一点。句意:不在少数(不能逐一计算)。/形容为数不多,略微知道一点。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使得剩下的士兵效忠志气有少许降低”理解错误,从原文“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可知,士兵们效忠志气一点也没减弱。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及”,比不上;“禀”,主持;“居”,处在。(2)“以”,率领;“就尽”,将要死亡;“日滋”,一天比一天增多。参考译文:张巡,是邓州南阳人。博览群书,通晓作战布阵的方法,安禄山反叛,张巡就起兵讨伐叛贼,跟随他的有一千多人。到了睢阳,和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城父令是官名)等人和并。至德二年的时候,安禄山死了,安庆绪派尹子奇率领同罗、突厥、奚劲兵一共十多万进攻睢阳。张巡激励士兵固守,一日作战二十次,士气不衰。许远自以为才能比不上张巡,请张巡主持军事而自己甘居其下,张巡受而不辞,许远则专门筹集军粮、整修作战器械。当初,睢阳储谷六万斛,可够一年食用,而李巨调发了一半送给濮阳、济阴两地,许远力争,李巨不听。而济阴得粮后就叛变了。至此粮食用完,每天只能发给士兵一小把米,只得啃树皮、煮纸充饥,仅剩千余人,都瘦弱不堪,而救兵又不到。贼兵知道这个情况,用云梯、冲车攻城,张巡用钩干顶住,使它不能前进,然后用铁笼罩火烧梯。贼以钩车、木马进攻,张巡都击毁了它,贼兵威服于他的机智,不再进攻,挖壕沟树栅栏以防守。张巡的士兵多饿死,活着的也都是伤病疲惫。张巡牵出自己的爱妾说:“各位将士终年缺粮,而忠义之志一点也不减弱,我恨不得割下我的肉给大家吃,难道还爱惜一妾而坐视士兵挨饿?”就杀妾来搞赏大家,在座者都哭泣。许远也捕雀挖鼠,煮战袍、弓弩来吃。张巡命南霁云到许叔冀那里请发救兵,叔翼不答应,只送布数千匹。张巡又派霁云至临淮告急,南霁云见到了贺兰进明之后,进明说:“睢阳存亡之事已定,出兵又有什么用处呢?”南霁云说:“城也许尚未陷落,如已失守,我就以死向您谢罪。”进明爱南雾云是壮士,想留下他。大设酒宴招待他,音乐声起,南霁云哭着说:“昨天冲出阳时,将士已整月吃不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而设宴奏乐,从大义上讲我不忍心独自享受,虽然吃了,也咽不下去。”最终不吃而去。十月初九,贼攻城,将士伤病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张巡的部下看见他(被俘的情形),都站直来而且哭了,张巡说:“(大家都)安心吧,不要害怕,死是命啊。”张巡不屈服(被杀),时年四十九岁。 (《新唐书·张巡传》)当张、许二公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抛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此处不能坚守,即使到别的地方躲避叛军又有什么益处呢?等到他没有救援而且十分困难的时候,他率领他那些剩下的因受伤而残废的、饥饿的和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一定不可能(实现)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志,捍卫天下,率领千百个将要死亡的士兵,同一天比一天增多的百万叛军作战,掩蔽江淮地区,阻遏叛军的攻势。天下没有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朱熹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①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②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备注〗①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②支郎,原指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靠称僧人为支郎,这里代指溥公。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两鬓斑”与“镜中衰鬓已先斑”一样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B.颔联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述重逢之景,梁间新增了燕子,溪山迎接着故人。C.颈联转写与友人重逢后谈论的内容,论及三生、万法之说,两人交谈深入。D.全诗前半部分情中寓景,充满欣喜;后半部分理中见情,说理深见高致。15.诗人与溥公的见解不同,但不妨碍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B15.两人在人生哲学上虽见解不同,甚至在交谈中还会因为争执而恼怒,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友情,诗人仍然要写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说明诗人和溥公之间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B.“比喻”错,“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意思是查看梁间的燕子,它们飞去飞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新的岁月,台上所见的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只有拟人修辞,无比喻。故选B。【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句内涵把握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意思是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五、六两句“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意思是:佛家所说的“三生”毕竟是没有什么实据的,佛教所持的“万法”实则本于闲静。可知,二人在哲学见解上有不同意见,甚至起过争执,闹过不愉快,但是“几年回首梦云关”,几年来一直梦中回首这令人难忘的东峰,二人依然彼此思念,重逢之后无比的喜悦。说明诗人和溥公之间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4)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礼记·大学》,该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意念真诚。(5)“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是诗歌最动人的力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传达出离人的别愁之情,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一句则流露了对过去的追忆之情。【答案】(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举类迩而见义远(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5)青枫浦上不胜愁只是当时已惘然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次教师节前,路上遇到中文系漆教授,他问我:“贵系过节发啥了?”我说:“发了个通知。”彼此(A),哈哈一笑,完成了一次切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口,似乎十年前并没有这样的对答。____①____,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要知道,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按照传统的要求,“贵系”只能用于对其他系的尊称。比如,我可以问我们的邻居——历史系的罗教授:“贵系过节发啥了?”这种用法对则对矣,_____②_____。但如果我问罗教授:“_____③_____?”哈哈,趣味就又回来了。在语言运用中有一个暗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就是常规的沟通。如果在特定的交际情形下,故意对合作原则有所违反,则有可能产生(B)的修辞效果。举个例子,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下的著名句子:“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学生都学过,这里面用到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反语”就是(C),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因为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效果,关键之处的要点就在“故意”上。鲁迅先生写下这样的句子时,假定了言说对象(读者)跟他对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一事实的共同认知以及共同的负面价值判断,但字面上的褒义词“武功”“伟绩”与之构成了矛盾冲突,在冲突对比之下,其卑劣的负面价值就更为凸显,而且多了一种讽刺的意味。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请根据文段内容,分析下面这位同学在面试时说话与常规的不同及妙处。有位同学毕业前去另一家大学应聘。面试时,面试官让他提问,他就问:“咱们学校有宿舍给教师吗?”21.阅读下面的文段,在括号内填写内容,将卓别林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有一次,卓别林偶然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天气炎热,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剪头发了。镇子上有两家理发店,卓别林走进了第一家理发店,只见地上的头发渣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理发师的头发更像是被狗啃了一般难看至极,活像一个鸟窝,于是他退了出来。卓别林来到第二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好啊,整齐干净,陈设一流,理发师的头发更是焕发光彩,帅气逼人。卓别林思索了一会儿,又原路返回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了。卓别林的推理过程:小镇地处偏远,只有两个理发店——(①)——两家理发店的理发师只能相互理发——(②)——再加上第一家理发店的地上全是头发——(③)——第二家理发店整齐干净——(④)——只能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答案】17.A.心领神会B.意在言外C.正话反说18.之所以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效果,要点就在“故意”上。19.①这里的新②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③贵校过节发啥了20.①按照通常的规则,这位同学此时应该使用“贵校”,但该同学用了“咱们”。②这是拉近距离,表达愿意成为学校一员的愿望,希望面试官能感受到这一言外之意。21.推论①:理发师不能给自己理发推论②:第一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鸟窝”发型是第二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手艺推论③:说明第一家理发店中的理发师技术好顾客多推论④:推论说明这家理发店的理发师手艺差顾客少【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是彼此能领悟其意味,故此处可填“心领神会”。心领神会:是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B处,语境形容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效果,故此处可填“意在言外”。意在言外:言辞的真正用意是暗含着的,没有明白说出。C处,语境是阐释“反语”,是从修辞角度来说的,故此处可填“正话反说”。正话反说:指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错误,前句表结果,后句表原因,将“因为”改为“之所以”。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