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神童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1页
专题06-神童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2页
专题06-神童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3页
专题06-神童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4页
专题06-神童篇-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主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之神童篇一、王戎尝与诸小儿游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尝与诸小儿游尝:曾经B.诸儿竞走取之走:跑C.唯戎不动唯:只有D.取之,信然信:相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2)取之,信然。3.王戎根据推断李子是苦的。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注释】①清称:有名誉。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③先君,死去的祖先。④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⑤踧踖(cùjí):局促不安。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为司隶校尉为:担任B.诣门者诣:前往,到C.君与仆有何亲仆:仆人D.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奇:对……感到奇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3.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4.孔文举采用了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5.这篇短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三、陈元方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履行,实践,做。②绥,安,安抚。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④师,学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候袁公候:等候B.远近称之称:称赞C.孤法卿父法:效法D.周公不师孔子师:学习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2)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4.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5.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四、方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B.邑人奇之 奇:奇怪C.日扳仲永 扳:通”攀”,牵,引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2.下列与“借旁近与之”中的“之”字的解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邑人奇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C.忽啼求之D.于舅家见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4.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5.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五、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时孙权曾致巨象致:得到B.太祖欲知其斤重欲:想要C.咸莫能出其理咸:都D.则校可知矣校:通“较”,比较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2)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4.《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比较,就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5.短文意在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你在曹冲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至少写两点)六、童区寄传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耗:减少B.贼易之,对饮易:轻视C.童微伺其睡伺:伺候D.虚吏白州白:告诉2.下列“以”的用法和意思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B.以缚即炉火C.愿以闻于官D.无不一以当十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2)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4.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区寄所以能够自救,在于利用了敌人麻痹大意、低估自己的智力和胆量的弱点。B.再被贼人抓获后,区寄危在旦夕,但他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C.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牧童被劫的故事,揭露了掳掠儿童、贩卖人口的社会现实,并且说明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官匪本是一家。D区寄机智勇敢。他伪儿啼哭,就刀就火绝绳,连杀二贼,哭叫报官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虽是传记,但是可以看出本文虚构的成分居多。七、司马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画以为图。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退为家人讲退:回到家B.自是手不释书释:解释C.众皆弃去去:离开D.光持石击瓮破之破:砸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2)其后京、洛画以为图。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4.选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5.依据全文分析,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八、神童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以竹篮坐之木杪坐:通“座”,座位B.绝其视听绝:断绝,隔绝C.昼夜苦之苦:使……辛苦D.政和后稍复复:恢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断两处)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4.纵观全文,文中哪两句话直接点明了造成小儿“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的原因?5.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九、陈太丘与徐孺子【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去:前往B.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C.尝月下戏尝:曾经D.人语之曰语:告诉,对……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友人惭,下车引之。(2)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断两处)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5.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元方和除孺子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十、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适:舒适B.庄直入索取直:径直,直接C.遽诘之曰诘:诘问D.庄以实对对:回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2)对,小事耳,何难之有!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断三处)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4.仿照对联格式,补全下面的下联,概括赞美神童有恭。上联: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下联:小童七岁神不卑情不亢赞句有恭。5.请你结合文章说说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庄有恭与一般小孩子不同?十一、甘罗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事:侍奉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强:勉强C.赵襄王郊迎甘罗郊:郊区D.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质:做人质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2)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限断七处)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C.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战国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地位相当于丞相(宰相)。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甘罗奉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将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城给秦国。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城的好处。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之神童篇(参考答案)一、王戎尝与诸小儿游1.D(点拨:D.的确)2.(1)那些小孩们争相跑着爬上树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2)(有人)摘下李子(一尝),的确是这样。3.李子树在路旁还剩下很多李子4.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5.聪明,善于思考的人。【参考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他的伙伴一同游玩,看见路旁有一棵李树结了许多果实,果实压得枝条快要断掉,小孩们争相跑着爬上树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有人问他,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一定是苦的。”(有人)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1.C(点拨:C.我,谦称)2.(1)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2)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3.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孔文举长大以后未必聪明。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5.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参考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三、陈元方1.A(点拨:A.拜访,问候)2.(1)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2)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3.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4.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是谁效法谁。5.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四、方仲永1.B(点拨:B.对……感到惊奇)2.D(点拨:他,指方仲永)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4.不使学5.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参考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五、曹冲称象1.A(点拨:A.送来)2.(1)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2)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的手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3.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4.相同之处都是在船上刻痕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同的是曹冲灵活,可以相互转化相近东西,而刻舟求剑者死板,只认一个方向,导致失败。5.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我们要善于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之中。【参考译文】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的手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六、童区寄传1.C(点拨:C.看、观察)2.A(点拨:A.以,因为;)3.(1)离开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2)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4.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5.D(点拨:D.“虚构的成分居多”不正确,传记可以有适当的艺术加工,但是所写必须是真人真事)【参考译文】柳先生说:越地的人寡恩薄情,无论生男生女,都把他们当作货物一般看待。孩子七八岁以后,父母就为贪图钱财而把他们卖掉。如获得的钱财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便去偷他人的子女。得手后就用铁箍套颈,木铐铐手,以防逃跑,甚至有的成年人因敌不过束缚者也被逼为奴仆。当时在大路上互相残杀已习染成风,有幸而能长得强壮高大的人就去绑架那些力小体弱的人。汉族官吏则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只要能得到僮仆,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因此,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逃脱作僮仆的悲惨命运。只有区寄,以十一岁的小小年纪却战胜了绑架他的强盗,这也算够奇特的了。桂州都督从事杜周士对我讲了这件事。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他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年幼老实罢了。刺史颜证认为他与众不同,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强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七、司马光1.B(点拨:B.放下)2.(1)从此他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2)(那件事)之后,东京和洛阳一带的人把这件事画成了图画。3.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4.刻苦读书、砸缸救友5.司马光是一个喜欢读书、聪明机智的人。【参考译文】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那件事)之后,东京和洛阳一带的人把这件事画成了图画。八、神童1.A(点拨:A.坐:使……坐)2.(1)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2)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3.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4.俚俗争慕之;昼夜苦之5.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是拔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实在是危害极大。【参考译文】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和年间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九、陈太丘与徐孺子1.A(点拨:A.离开)2.(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2)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4.把月亮中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恰当生动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重要性。5.面对客人的无礼,元方每一句都指向客人的不足之处,令客人无地自容,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足见元方聪颖机智,行为方正。徐孺子从月亮联想到眼睛,把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机智巧妙地回答了别人提出的问题。(意对即可)【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十、神童庄有恭1.A(点拨:A.刚好)2.(1)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神态气质非同一般。(2)对对子,小事罢了,这有什么难的!3.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4.“言不慌张语不乱”或“心不急躁思不乱”;“高明高明”或“厉害厉害”。5.胆略过人,风筝落于将军署内宅,不惧家丁径直前往;口舌伶俐,头脑清晰;面对将军问话,对答如流;才思敏捷,即景作对。【参考译文】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神态气质非同一般,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