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环境保护_第1页
2025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环境保护_第2页
2025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环境保护_第3页
2025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环境保护_第4页
2025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环境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2讲环境保护

【课标内容】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

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

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

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考点1人口增长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落实

知识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一资源一,

并产生大量的

2.生态足迹

⑴概念: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

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一,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3.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1)20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增速明显加快,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

数量增速超过发达国家。这导致了人口数量增长和地球有限—资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

出。

⑵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

化还将加速。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

⑶众多动物种群的兴衰过程,为人类的现状提供了强烈的警示。人类社会的共识:控制

人口增长,谋求一人类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一的协调发展。

知识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连线)

环境问题原因/说明

①全球气候变化A.氟氯烧、哈龙等的使用

②水资源短缺B.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等

③臭氧层破坏C.大气CO?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④土地荒漠化D.人口剧增和人类活动

⑤生物多样性丧失E.包括大气污染(如酸雨)、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⑥环境污染F.人类活动引起,如破坏植被

2.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一全球性一。

⑵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深度指津

⑴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制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

汇I集

池塘、湖泊、海湾(水中N、P等元素增多)

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及嬴动物大量繁殖,进行有氧呼吸

死|七卜大量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由需氧微生物进行分解一1节氧

厌氧|微生物(--------1

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水中溶氧量减少

II

鱼类、其他水生生物死亡,水体生态平衡破坏

水华或赤潮

(2)生物净化作用可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在生物净化中,绿色

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如有些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阻滞和吸附大

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产生杀菌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如悬铃木等。微生物

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

II

概念思辨

有人说,为了保护野生生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禁止开发和利用濒危野生生物资源。

典题说法

考向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回(多选)(2023•苏州期中)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D)

A.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人均生态足迹小

B.C02等温室气体增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C.氟氯烧、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是引起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D.目前我国需要继续做好计划生育,避免人口激增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解析: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

不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但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小,A错误;C02等

温室气体增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C0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B

正确;臭氧层破坏与氟氯烧、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有关,臭氧减少导致照射到地球表面

的紫外线增加,C正确;目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处于低水平,故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以提高出生率,D错误。

座武(2023•湖北卷)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力争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某湖泊早年受周边农业和城镇稠密人口的影响,常年处

于CO2过饱和状态。经治理后,该湖泊生态系统每年的有机碳分解量低于生产者有机碳

的合成量,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

C.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

D.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有助于碳的固定

解析: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促进CO2的吸收以及减少CO2的排放,从而减小生态

足迹,A正确;水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吸收有机碳,但是其呼吸作用、遗体残骸的

分解过程中仍然有碳的排放,B错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湖泊沉积物

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C正确;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样性

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确。

考点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考点落实

知识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范围:.生物圈。

⑵组成: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一,以及各种各

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1)遗传(基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⑵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

(3).生态系统一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解疑释惑

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1)从分子水平看

基因(DNA)多样性(根本原因)一噜零一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一一>生物性状多样性(体

械I用

现表型多样性)。

⑵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

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①直接价值,a.生态功能

②间接价值b.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③潜在价值c.食用、药用、工业原料、

旅游观赏、科学研究

知识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⑴人类的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

失和碎片化.。

(2)一掠夺式利用一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⑶一环境污染一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

(4)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

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5)夕卜来物种一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深度指津

外来物种入侵及其危害

(1)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

环境中的过程。

(2)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_生态平衡一;使迁入地生态

系统的_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3)入侵物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占据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物

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种群呈“J”形

曲线增长。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②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③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④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⑤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2)关键:协调好一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实质: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大自然,提倡“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

保护”。

II

概念思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X)

提示:环境改变时,基因多样性低的种群难以适应新环境,而基因多样性高的种群则很

容易适应新环境。

(2)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x)

提示: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属于科学研究,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⑶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7)

(4)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易地保护。(X)

提示: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

(5)栖息地碎片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x)

提示:栖息地碎片化会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6)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

利用。(弋)

典题说法

考向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023•江苏卷)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

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C)

A.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C.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天然林的物种组成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但群落中的种群数量及分布受到气候

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A错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多样,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

减缓温室效应的形成,而非消除,B错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均能将无机碳转变

为有机碳,使得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天然林保护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主

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考向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题22021年10月,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

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动物栖息地的碎片化有利于维持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B.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构成物种多样性

C.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解析: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前者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因此动物栖息地的碎片化不利于

维持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娈武(多选)(2023•苏州百校联盟联考)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

物种,我国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

标相符的是(ABC)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解析: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不再捕捞野生渔业资源,增大环境容纳量,以减少对水

生生物的干扰;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了解水生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以评

估物种资源现状;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了解江豚种群的基因的种类,保存江豚的基因以

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会直接对淤泥中的水生生物造成干扰,对

其他水生动物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

考点3生态工程

考点落实

知识1生态工程概述与原理

1.建设目的: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特点: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一、多效益、.可持续一的工程

体系。

3.原理: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

协调、循环、自生一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知识2生态工程的实例与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实例

实例问题对策

农村综合发展农村人多地少,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鱼

型生态工程产出不足级循环利用

①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湿地生态恢复湿地的缩小和破

②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一,以尽量减少人类

工程坏(退化涧题

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

生态功能

山体、土壤和植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

矿区废弃地的被,乃至整个地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

生态恢复工程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

破坏群落的重建

注: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徙的

鸟类和其他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

2.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⑴我国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

乏理论性指导等。

(2)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①生态危机:不单纯是、环境污染一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

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②解决措施: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

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1

概念思辨

1.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遵循了循环一原理。

2.“西部大开发”是国家为振兴西部提出的宏观决策,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

时,没有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而是大量种植了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杨树。这主要是

违背了协调.原理。

3.我国的植树造林运动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因而人工林面积占世界首位,请对我国的

植树造林运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提示:植树造林时,要根据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树种绝不能单一,还要根据当地的气

候、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地植树。

典题说法

考向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工程等环境问题中的运用

面](2022.江苏卷)采用原位治理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A.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金属

B.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气、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

C.重建食物链时放养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动、植物

D.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原位治理污染水体时,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以高分子材料等

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等,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

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吸收水中的N、P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削减富

营养化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此外,植物还有富集水中重金属的作用,A正确;

高效功能性菌剂是处理污水中氨氮的菌,B错误;螺以水生植物的液汁及藻类为主要食

物,是初级消费者,但蚌类主要滤食水中微生物,以有机质颗粒、轮虫、鞭毛虫、藻类

等为食,不只是初级消费者,C错误;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

方向,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成不(多选)(2021•江苏卷)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江苏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

“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D)

赤松茸

菌种

|接种

发酵栽培-----鲜菇---------产品

髭材基料------►菌糠

|还田

4稻-------------------------有机肥

1------------------------►优质稻米——.产品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该系统中的生产者之一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

C.该模式充分利用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解析:由图观察可知,赤松茸接种在以秸秆发酵的栽培基料上,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

解者,A错误;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循环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

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

量,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该模式既让土地

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变曲1(多选)(2023・南通二调)如图是南通某地推广的“鱼一桑一鸡(菇)”种养模式,并取得

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D)

A.塘泥中的主要微生物、黑木耳等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林下养鸡增加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桑叶一蚕—蚕沙一鱼”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建立该种养模式时主要遵循了整体、循环等生态工程原理

解析:蚕沙为蚕的粪便,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成分,C错误。

验遁果※随堂,练

1.(2021.江苏卷)某地区积极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等措施,并将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

公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D)

A.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D.该湿地公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解析: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

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2.(2023・宿迁期中)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人类活动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

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D.“先污染,后治理”可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应该以

预防为主,D错误。

3.(2023・连云港期末)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是对物种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

C.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D.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但同时可能会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任务更加艰巨

解析: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某些本地物种灭绝,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降低,可能会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D错误。

4.(2023・辽宁卷)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

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防护林建成后,

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5.(2023•苏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北方农村的一种“四位一体”的生态家园示

意图,其中沼气池、猪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保持了合理的结构和比例。下面的语句描

述错误的是(A)

A.沼气池中的沼渣可作为有机肥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B.建设该生态家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层次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

C.动物粪便的臭味主要来自氨,在沼气池中经硝化细菌的作用可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

D.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污染小,能够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解析:沼气池中的沼渣可作为有机肥为农作物提供更多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在沼气池中的含氮化合物经硝化细菌的作用可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C正确;生态工

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生态学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

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D正确。

配套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如皋期中)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隆重开幕。“绿色”是杭州亚

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绿色能源供应等八个专

项行动,力争实现首届碳中和亚运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植物所需能量来源是光能,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

质,但不能提供能量。

2.(2023•徐州期末)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确保碳达峰,力

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列关于碳循环说法错误的是(C)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主要以CO2形式进行

B.搭乘公共交通与开私家车相比,可减小生态足迹

C.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成分实现碳中和

D.发展低碳经济、植树造林是实现碳平衡的有效手段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某些人工生态系统的

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小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2023・南通期末)北京第24届冬奥会的理念是“绿色、共享、开放和廉洁”,处处体现

出环保理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A.“无水免冲智慧生态厕所”将排泄物发酵成优质有机肥料,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B.利用秸秆、玉米渣等可再生资源制成可降解餐具,解决了废弃物污染的问题

C.利用赛区资源建立的融于自然的冬奥“山林场馆”,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D.首次使用氢燃料的火炬闪烁着“绿色冬奥”的火光,传递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

解析: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4.(2024.苏州期初)近年来,许多城市大力兴建人工湿地,以助力海绵城市的建设。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A)

A.兴建湿地时需考虑对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遵循协调原理

B.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能为湿地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C.种植富集重金属能力强的沉水植物可以净化水质,收割后不需要无害化处理

D.人工湿地的建立充分考虑了物种的多样性,可通过自我调节保持长期稳定

解析:湿地建设中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正

确;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且不能为植物

生长提供能量,B错误;生活污水中的重金属可以利用富集能力强的沉水植物吸收并及

时收割和无害化处理,若不进行无害化处理,沉水植物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将造成二

次污染,C错误;人工湿地需要人为干预,无法通过自我调节保持长期稳定,D错误。

5.(2024.如皋期初)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鱼类及各种生物资源逐步恢复,

江豚在长江中尽情嬉戏的场景不断被人们观察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江豚的出现不利于长江中鱼类资源的恢复

B.应将江豚迁入动物园以更好地保护它们

C.江豚吸引市民前来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长江中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是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的结果

解析: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

稳定性就越高。在不影响长江原有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江豚的出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提高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利于长江中鱼类资源的恢复,A错误;生物多样性最

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食用价值、药用价值、

美学价值、研究价值等,江豚吸引市民前来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变异是不定向的,长江的环境对其中的生物起了选择的作用,长江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

有利于各种生物生活,各种生物逐渐迁入,所以其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是生物迁入和环境

选择的结果,D错误。

6.(2024.连云港调研)生活污水的排放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人们以多种沉水植物为主

对太湖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

A.从湖中心到湖岸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N和P被沉水植物吸收后,可用于合成淀粉和蛋白质等物质

C.需定期收割沉水植物,以避免其大量繁殖后死亡导致二次污染

D.该水体修复方法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自生等生态学原理

解析:从湖中心到湖岸分布着不同的植物,不同植物构成不同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

体现,A正确;淀粉的组成元素为C、H、O,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0、N,有

的还含S、Fe等,一般不含P,B错误;定期收割沉水植物,防止沉水植物大量繁殖死

亡后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引起二次污染,C正确;利用沉水植物为主

吸收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和P,以修复太湖,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在选择沉水

植物时,要考虑各种沉水植物间的相互关系及植物与水体的适应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协调原理,D正确。

7.(2023・盐城响水中学)2023年3月3日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中国的主题为“广泛发

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物种保护”。宣城宁国板桥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东北部边缘保存

最好、林相最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拥有堪称中华一绝的万亩甜楠林、多种珍稀植物及

云豹、麋鹿、娃娃鱼、环颈雉等珍稀动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B)

A.人类活动如采矿、挖沙等可导致该森林某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

B.标记重捕法调查该森林内麋鹿种群数量时,若标记较醒目,则调查结果会偏小

C.建立板桥自然保护区来保护该片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样性,该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甜桶等多种珍稀植物能调节周边地区的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解析:人类活动可导致某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A正确;麋鹿活动能力强,

个体较大,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调查过程中,若标记物较醒目,容易

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国家建立板桥自然保护区保护

该原始森林的动植物,并未移动动植物的位置,因此属于就地保护,C正确;甜桶等多

种珍稀植物能调节周边地区的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8.(2023・南通期末)生态工程的建设需遵循生态学规律。下列生态学原理与生态工程实

例不能对应的是(B)

A.协调——控制好牧区内牛、羊的数量,避免超过牧场的承载能力

B.整体——退耕还林涉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时,优先考虑生态效益

C.循环一生态农业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

D.自生——优先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具有互利共存关系的多种水生植物进行湿地修复

解析:整理原理要求在退耕还林涉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时,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

效益。

9.(2023・江阴二中)某地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利用牧草发展养殖,利用畜禽粪便发

展沼气,沼液上山作肥料,使大片荒山快速恢复植被,被称为“草木沼果”生态农业模

式。下列有关该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C)

A.该地通过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该地利用“草木沼果”模式治理水土流失属于次生演替

C.该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如果要全面了解该地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

类以外,还应进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解析: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只能多级利用,不能循环,C错误。

10.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已被破坏的生

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

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这遵循自生原理

C.在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中,可在玉米等作物还未成熟时就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

获,直接作为牛羊的青饲料,称为青贮

D.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选择能在该环境生活的物种

解析:生态工程还包括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A错误;青贮是指在玉

米等作物没有完全成熟时,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切碎,通过厌氧发酵成为牛羊的青饲

料,C错误;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的关键措施是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

微生物群落的重建,D错误。

11.(2023・湖南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

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D)

A.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解析:一般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

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一体化保护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生态

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且几乎每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建设都以整体观

为指导,所以一体化保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B正确;生态足迹又称生

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

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

协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C正确;综合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生态

学基本原理可以从根本上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仅运用自生原理很难达到,D错

误。

二、多项选择题

12.(2024.苏州期中)2023年9月5日以来,中国媒体报道,新疆内陆地区可以大规模生

产海鲜。新疆有大量盐碱地,盐碱地加水变成“海水”,可以养殖海鲜。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ACD)

A.专家通过测量盐碱地养殖池的咸度和碱度,参照海水矿物质比例,添加微量元素和

益生菌,模拟出海水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工程中协调、自生等原理

B.在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的水产养殖基地,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环境容纳量与撒的虾

苗数量有关

C.新疆积极推动以鱼净水、以鱼控草、以鱼抑藻等生物防治方法来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维护水域生物多样

D.新疆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绿色养殖技术模式,遵循循环原理,有效

降低了养殖尾水中氮、磷排放量

解析:环境容纳量只与环境有关,故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环境容纳量与撒的虾苗数量无

关,B错误。

13.(2023・南通三模)某镇对辖区富营养化水体实施了生态恢复:引入生态浮床、增加贝

类等底栖动物、引种挺水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等,部分示意图如下。相关叙述错误的

周A

BC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6滤食'生鱼类6

根系吸收营养

尸M收营养l

Q“底栖动物R轲用有机废物

…z<2__

利用有机废物

A.水体中N含量超标,有利于蓝细菌吸收后用于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合成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的有机污染,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的繁殖

C.治理后增强了该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

D.生态浮床的美化和净化水质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

解析: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A错误;引种芦苇、香蒲只吸收水中的无机盐,

不能直接吸收有机污染,B错误;治理后增强了该水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自我

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C错误;生态浮床的美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生态浮床的净化水质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14.(2024.海安期初监测)活性污泥法是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时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染物降解。该项目的装置主要由曝气池、二次沉淀

池、曝气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组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D)

A.曝气是为了给活性污泥中的需氧型微生物的代谢提供大量的氧气

B.曝气池中的多种细菌充当着分解者的功能,它们在物质循环中起主要作用

C.在活性污泥中通常会存在硝化细菌,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污水中无机氮转化成有机

D.使用过的活性污泥可通过紫外线进行消毒,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

解析:曝气池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溶解氧,促进污泥中有机物的降解与

转化,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故曝气是为了给活性污泥中的需氧型微生物的代谢提供大

量的氧气,A正确;处理污水的曝气池实质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多种细菌

充当分解者,它们在物质循环中起主要作用,B正确;硝化细菌(分为硝酸盐菌和亚硝酸

盐菌)是一种微生物,能够将有机废水中的氨氮、硝态氮等氮源转化为硝酸盐等无机氮

物质,C错误;紫外线一般可以消毒,故使用过的活性污泥可通过紫外线进行消毒,避

免对环境造成影响,D正确。

三、非选择题

15.(2023•南京、盐城二模)六朝古都南京,山水城林资源丰富,“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已成为秦淮区大小河湖的现实写照。部分河域曾经受到污染,后经过治理,得以控制,

物种多样性有了明显的增加,水质明显提升。科研人员在寻找理想的污染治理措施过程

中,通过采集水样,分别放入不同生物,检测水体中的多项指标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

题:

生物毒素含量/(咯11)镂盐吸收率有机物去除率

硅藻0.1151%0

蓝细菌0.567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