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空定位子目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为了巩固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实行的政策为()A.严刑峻法B.“与民休息”C.以商为本D.大兴土木答案B2.“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此诗句歌颂的是()A.西汉的建立B.“文景之治”C.汉朝以民为本D.汉武帝大一统答案B3.如下图所示,这一王朝曾()A.实行分封制B.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C.中心与地方政府互不干涉D.始终处于分裂割据之中答案B子目二西汉的强盛一、选择题4.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西汉时期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是在()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答案D5.西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加强中心集权,主动开拓疆域,国力富强。以下是汉武帝作为的是()①颁布“推恩令”②建立中朝③设立刺史④派张骞出访西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6.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实行的措施是()A.将铸币权收归中心B.盐铁官营C.抑制工商业者发展D.均输平准答案B7.他被誉为宏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沟通。这里的“他”是()A.汉武帝B.董仲舒C.卫青D.张骞答案D8.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渐渐得以复原和发展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今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张骞出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逼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答案C二、填图题9.读《西汉后期疆域图》,请将下列地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A.长安B.西域都护府C.敦煌郡答案上B中C下A子目三东汉的兴衰10.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了中兴局面的是()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汉光武帝答案D11.“增加尚书台的作用,严格限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与这些事务亲密相关的是()A.“汉承秦制”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党锢之祸”答案C12.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缘由是()A.皇帝幼龄即位B.宦官外戚专权C.黄巾军大起义D.地方军阀割据答案B子目四两汉的文化一、选择题13.两汉人民创建了绚丽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②汉赋是长短句,可以配乐演唱③蔡伦独创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④《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C二、推断题14.阅读以下材料后推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看重医学,就在于医学的治病救人与其提倡的“仁爱”思想相吻合。如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包含着孔子的“仁爱”思想。医学成了科学学问(知)和伦理道德(仁)合一的学科,行医就成了仁知合一的化身,对医学学问的精益求精就是有仁德的表现。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农业的旺盛和儒家向往的“仁政”“德政”休戚相关。儒学把农业和仁政相联系的“重农”思想,使古代农学也成了仁知合一的学科。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记,其内容丰富,吸取了儒家经典中大量有关农学方面的思想。儒家具有“知天命”(探求天体运行规律)的传统。“知天命”须要以历法为中心的精确计算;同时,“知天命”还使数学工具化,成为官员处理政务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标记的《九章算术》,主要是以官员解决政务中的实际数学问题为主要内容,它共分方田(田亩面积的计算)、均输(确定摊派税收和民工的比例)等九章。——摘编自孙军红《论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特征》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A”;违反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C”。(1)《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都是同一朝代的科技著作。()(2)古代中国医学、农学都是仁知合一的学科,与儒学吻合。()(3)《九章算术》的很多内容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具有重要地位。()(4)古代农学、数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没有干脆联系。()(5)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受儒学的影响巨大,蕴含着很多优秀的思想。()答案(1)B(2)A(3)C(4)B(5)A一、选择题1.“(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行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缘由是()A.推行郡国并行B.实施汉承秦制C.实行养精蓄锐D.颁布“推恩令”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汉初年推行无为而治,实行养精蓄锐,故社会经济复原,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解除。2.(2024·江苏高考)《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汉定百年之间”“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后,对中心构成威逼,C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说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限制的举措,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全面推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因为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项错误。3.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更事实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此消彼长的残酷斗争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更与须要C.道家学派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安排的冲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初的黄老之学,主见“无为而治”,其目的是为了复原经济、立国安邦;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起先独尊儒术,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由此可知,这一变更事实上适应了现实的变更与须要,故B项正确。A、D两项不是文化政策变更的实质,解除;材料体现不出道家学派理论的缺陷,故C项错误。4.史载: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很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对此,最恰当的说明是()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的爵位的方法来减弱封国实力C.皇帝加强位于在边疆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挡外患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疆国梁国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景帝将梁孝王的五个儿子“通通提升为王”,避开其中一个儿子独大,目的是减弱封国实力,以加强中心集权,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均解除。5.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故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干脆指挥的尚书台,即“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A.减弱了地方权力B.使得台阁至上C.利于加强皇权D.能抑制外戚干政答案C解析光武帝借鉴前朝的教训,通过中朝的尚书台把持一切行政大权,使三公只有职位,没有实权,这大大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将中心的相权转移给中朝,与减弱地方权力无关,A项错误;尚书台由皇帝干脆指挥,是皇权至上,B项错误;将相权转移到尚书台,减弱的是相权,与外戚无关,D项错误。6.“史料实证”实力是中学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图是出土于湖南的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模型。院落平面呈方形,具有封闭性,墙上及屋顶有远眺口,可以站立手持武器的家丁,住宅和防卫设施紧密结合。依据图片中的模型,推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豪强大族割据叛乱B.东汉政局稳定,经济发达,设置西域都护府C.政治清明,百姓安家立业D.社会动荡,阶级冲突尖锐答案D解析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猛烈和农夫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气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阶级冲突尖锐,东汉豪强地主为维护其地位往往将住宅和防卫设施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不能体现,均解除。7.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D.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答案D解析A、B两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但它不是官方文学,故解除C项;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受当时社会环境变更的影响,是时代变更的结果,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8.(2024·天津高考)2024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伤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觉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推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刘贺墓《论语》书牍局部图铜镜镜背上的孔子像(1)依据材料一,分析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缘由。(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缘由是如何说明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3)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度。缘由:失礼仪,乱制度。(2)缘由: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冲突激化。不同: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史实:儒学成为正统。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看法: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刘贺受封为海昏侯”并结合所学学问推断。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居丧时无悲伤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刘贺……急欲亲政”回答。其次小问,对比两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为史事记述,材料二为史事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西汉时儒学的地位分析。其次小问,结合出土文物的作用分析。第三小问,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卫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养精蓄锐,社会经济增加,地方王侯势力被严峻减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主动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材料二通过三次大规模斗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及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逼。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卫体系。与之相协作,朝廷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浇灌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爱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供应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供应了基本模式。——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答案(1)社会经济的复原与旺盛;中心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峻威逼。(2)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沟通;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经过六七十年的养精蓄锐,社会经济增加,地方王侯势力被严峻减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可知,汉武帝经略西北的缘由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复原与旺盛,中心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峻威逼。第(2)问,依据材料二“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逼。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卫体系”可知,汉武帝时期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依据材料二“朝廷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浇灌工程”可知,汉武帝在西北的经略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依据材料二“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爱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供应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可知,汉武帝经略西北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沟通;依据材料二“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供应了基本模式”可知,汉武帝经略西北对后世影响深远。一、选择题1.(2024·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B.朝廷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智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行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复原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人们对义利观的看法,故A项错误;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人们凭借勤劳和才智致富,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限制,故D项错误。2.(2024·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与献礼时,必需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减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状况,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解除;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D项错误。3.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代,境内的百姓渐渐被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A.中心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B.郡县制度消退了地域差异C.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D.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汉初百姓由以“赵人”“秦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自称“汉人”,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一变更体现了汉代中心集权的强化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形成,A项正确。郡县制不能“消退”地域差异,B项错误;儒学独尊是文化思想的统一,不是产生民族认同的主要缘由,C项错误;“赵人”“秦人”等说法是以地域区分的,不是宗族亲疏的体现,D项错误。4.东汉初期,很多农夫成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客,以致国家的户口册在姓名、年龄与数量等方面都不真实。为此光武帝命郡县实施“案比”“聚人田中”,依据实际状况检核户口。由此可知“案比”()A.瓦解了豪强地主的势力B.增加了豪强地主的势力C.减轻了农夫的赋税负担D.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限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案比”依据实际状况检核户口,有利于国家对豪强地主隐匿的劳动力的限制,D项正确。该措施肯定程度上减弱了豪强地主的势力,但并未达到瓦解的程度,故解除A、B两项;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对劳动力的限制,不肯定能减轻农夫的赋税负担,解除C项。5.(2024·江苏高考)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