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安边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文科)期中考试题_第1页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安边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文科)期中考试题_第2页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安边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文科)期中考试题_第3页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安边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文科)期中考试题_第4页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安边中学高二下学期历史(文科)期中考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边中学2018年春高二历史(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3*20=60分)1.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C.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D.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2.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3.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商鞅变法B.戊戌变法C.孝文帝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推进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是A.明确规定成年男子与父母分居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D.燔诗书而明法令5.《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取得国君的赏识B.打击保守派和旧贵族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D.宣传变法思想,驳斥守旧派 6.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②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③政府按一定标准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7.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某学者针锋相对地说:“有些事件不能够证明该说法”。能为某学者提供史实支撑的是A.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B.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C.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D.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政策”8.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移风易俗B.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C.富国强兵D.重农抑商9.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10.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11.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1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13.商鞅变法规定: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此规定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海禁政策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土地国有14.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表明商鞅变法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15.15.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16.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多个学派陆续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多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的是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17.【加试题】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B.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C.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D.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18.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A.少数民族秉承传统的生产方式B.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C.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19.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辽B.西夏C.金D.元20.北魏学者杨衔之《洛阳伽蓝记》中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反映出A.民族矛盾阻隔了南北方交流B.政治分裂推动经济发展C.改革加速北方经济文化恢复D.士族门阀政治已渐消除评卷人得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的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