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作文备考之传统文化主题作文_第1页
2024年中考作文备考之传统文化主题作文_第2页
2024年中考作文备考之传统文化主题作文_第3页
2024年中考作文备考之传统文化主题作文_第4页
2024年中考作文备考之传统文化主题作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后来的后来,它终会开出绚烂

的花朵,开出令我们引以为豪的花朵。

行走在老街,匆匆的脚步叩响了石板铺砌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老店,砖雕木刻的窗

根门楣,斑驳泛白的墙面,又似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

不知不觉走到小巷的尽头,眼前一座灰白的两层小楼,门板上写着“说书”二字。“说

书”?我很好奇,忍不住停下脚步向里张望。楼里其实就是一间装修简陋的茶室,几张油漆

斑驳的四方桌配着旧椅,窗口下是一排塑料水瓶。“好复古啊!"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前来

听说书的人还挺多,但基本都是老人,三三两两的坐在桌前,手捧一杯温热的香茗,小口小

口地嗫着手中的茶。想想也是,除了我这种因为好奇才闯入的游客,当地的年轻人怎会愿意

来这种简陋又无趣的地方呢?

茶室正前方的长桌后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看来他便是这里独一无二的“名嘴”了。

他身着青色衣衫,戴着一副圆框眼镜,只见他瞪眼挑眉,惊堂木“啪”地一声一拍,全场顿

时安静了下来。老先生坐定后精彩的故事便开始娓娓道来,他声音总是不紧不慢,却又声声

落地,扣人心弦。台下的听众们随着故事情节时不时的轻声谈论几句,似在细细品味,显然

已深陷在说书的魅力之中。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惊堂木“啪”的一声,再次一拍,惊醒了沉醉其中

的满堂宾客,顿时不大的屋子里响起喝彩声。

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我也看呆了,那张长桌的后面仿佛又是一方精彩的天地-望着他们,

我竟有一种穿越在两个时空的错觉,仿佛自己置身一个久远的年代。

就这样,我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了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开始不再满足于这种午后悠闲时光,传承人也可以用“青

黄不接”来形容,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这些古老的民俗文化渐渐被世

人所遗忘,故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实,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

晶。这不仅是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我不禁庆幸自己当时的好奇,因为好奇才让我领略到了之前从未看到过的艺术形式,才

让我决定埋下这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难忘的一幕

步履匆匆,红尘阡陌。仅是太匆匆的不期而遇,我却清晰地触到你执着的心,任他白云

苍狗,我自难以忘怀。

西安不过是旅途中的中转站,与这座古朴的城池乍一相见,心便有了黄土般的厚重,信步

游走于市井,一家毫不起眼的工艺品店映入眼底。

阳光如黏稠的蜂蜜,从白云层间涌溢而出,丝丝缕缕地笼在一室形态各异的陶俑上。须

臾,一老者应声而出,手中仍捧着一个未上完釉彩的跪俑,伴着一个暖暖的笑,老人复又低

头去雕琢那俑。一笔朱砂明媚绽开如牡丹,鲜得逼你的眼。笔尖如雀舌,在那俑的唇上微舔,

又撒了欢地游走、嬉闹。轻点复提,于是呆头呆脑的陶俑就有了神韵,好一个粉面朱唇金甲战

衣的勇士!

他苍老的手有劲儿,却不输灵巧,翻舞成我心头的蝶儿,他的眸像极了手中的俑,炯炯

有神荡着一汪清澈的水晕,专注而执着。鲜绿的衣随风轻舞,大紫的下裙撞击开鲜明的号角,

金黄的甲在抹复挑中开了重重叠叠的意蕴。眼随手动,恍若秋风舞动着绿水,清波漾漾。短

短的停留竟撞见了如此绝妙的技艺,如此执着的安静。安一室,琢一俑。我讶然了!

待老者雕毕,不觉走上攀谈。讲起陶俑的制作,老人自豪满怀。透过他沧桑的手板上滴

答的浆水,我仿佛看见他以土为脊、以水铸魂的赤子之心。火焰赤烈,星火灿然;斑白的鬓

角,坚执的眉宇。令人叹服!“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是有温度的,制作的魂便是这俑的魂,本

心不变,工艺品就有了魂魄!”沙哑的语调、不急不缓的节奏,是老人执着地守护本心的心语,

亦是他对每一个拜访者的慰勉告诫。纵然只萍水相逢,却让我获得了受益终生的力量。

腕表滴答,匆匆又赶赴机场。云层渐次隐没,双手合在俑上,觅着那手纹,仿佛触碰到

老人炽热的黄土般执着的本心,让人心生宁静,那一幕,让人难以忘怀……

一面之缘

夕阳映红了两壁青砖墙,河水倒映着古旧建筑斑驳的身影。岸上垂柳轻曳,桥上人语依

然。轻抚久经风霜的一砖一瓦,思绪回溯到在慧山时与老艺人的那一面之缘。

漫步在慧山的街头巷陌,远望那一片碧青,心绪宁静、自然。转过巷口,映入眼帘的景

象霎时席卷我心,阳光撩开晨雾,雕檐飞薨下的排排泥人被泅上片片红晕,或深或浅的颜色

杂糅着从苍天到大海的明丽、婉约。瞬间,心潮澎湃。

震撼与惊艳之中,我穿过排排泥人,踏上釉色斑驳的石阶。古旧的长桌边,一位白发苍

苍的老艺人正手持一笔,细心地描绘出淡雅的花纹。见了我,老艺人热情地引我至桌边,摆好

材料。我学着老艺人的样子,轻揉泥团,笨拙地捏出泥人的外形,再慢慢上色。”一定要记

住落笔如飞,厚薄均匀,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否则易干裂。”老艺人喃喃道。我疑惑

不解,“为什么不用模型雕刻呢?省时高效还赚钱。”老艺人眯了眼,笑道:“所谓手艺,就是

要用手指赋予泥人神韵。批量生产的是商品,不是手工;将每件手工艺品不折不扣地完成,

是我们做手艺人的底线。”沙哑的声音有力地敲击在我的心底,抬头透过他那深邃的双眸,

我似乎看到了一位老艺人对传统的坚守、对艺术的执着。这一面,定心力啊!

望着老艺人游走的双手在泥人的双眼上一点点调色,涂抹,心头涌起一丝潮热,我知道

自己已醉于老艺人的执着与坚守!喧嚣世间,不浮夸,不违饰,恪守一份传统,秉承一份坚

守与忠贞。可叹!可敬!

斜晖温柔地铺满慧山,炊烟中锅碗瓢盆的欢唱、游街小贩的吆喝、河畔上浣纱女的私

语……古旧、悠远、却荡气回环,令人钟情、难忘!坦荡、传承了一方文化的手艺人,雕饰

了时光,温柔了岁月,也让传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与老艺人的一面之缘,令我难忘……

点评:

【触景生怀,情从景出。本文结构明朗,叙述清晰有致。轻抚胸瓦,思绪回放,热情爽朗、

秉承传统的老艺人让作者见到了一方文化的美,见到了一位老人对传统的坚守、对传承的承

担,也让作者感受到了一代少年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老人的精神对自己的影响。议论、抒

情、描写相互交融,长短句式交错,修辞灵活生动。有龙骨,有血肉,有生命,更有精神。】

糖画

元宵佳节,置身于花灯庙会,五光十色,到处都是喜庆的气氛。

一条锦绳从西扯到东,大大小小的灯笼在空中高挂,在人潮中投下柔和梦幻的光影。中

年人执子携老,赏月色如水,忆往事如烟。孩子们东奔西跑,你追我赶,穿梭于光影之中,

好不热闹;街边小贩招揽往来的游客,一派喜庆红火的场面。忽抬头,却望见那灯火阑珊处

有一家店铺,急向前,却才看清是一家古朴的糖画店。看着橱窗中黄灿灿的糖画,记忆倏然

闪电般苏醒了。(文章开篇渲染浓浓的节日气氛,神来之笔是那一绳高高悬挂的灯笼,让人

仿佛置身其中,代入感极强。在这喜庆的背景下,那似曾相识的小铺,那魂牵梦萦的糖画,

牵出“我”难忘的记忆。)

同是元宵夜,刚步入庙会,我一眼望见不远处的一家店铺前挤满了人。紧走几步,赶上

前,发现是一家糖画店。我挤到近前,欣赏着台上各种各样的图案,心中盘算着选个怎样的

式样。看着那龙纹图案的不错,便迫不及待地告诉卖糖画的叔叔帮我做一个。(“紧走几步,

赶上前”“挤”“欣赏”等一连串的动作,内心的急迫已跃然纸上,也勾起读者的期待。)

叔叔的铜锅中熬着黏稠的糖浆,咕嘟嘟冒着泡,似乎要从中提炼出什么,那么诱人。只见叔

叔从锅中舀出些糖浆摊在滑石板上,再一丝不苟地用勺尖轻轻带着糖浆向外拉,滑石板上便

呈现出一只龙爪,渐渐地,画面晕染开来。叔叔专注于作画,虽处于市井喧嚣之所,但仍是

静谧幽深之地,心无杂念,专注匠心,目光中尽是认真和自信。再看那些观赏的人,起初还

评头论足,可后来却全都屏息凝神起来,生怕错过哪个精彩瞬间,都想见证一个糖画佳作的

诞生。叔叔手起签落,一幅精美的糖画展现在众人面前。手法之娴熟,技艺之精湛,引来众

人热烈的掌声,啧啧称奇之声不绝于耳。(正面描写匠人制作糖画的过程细致酣畅,而对周

围人屏息敛声,如醉如痴观看的侧面描写更是突出匠人娴熟的手法,高超的技艺。“虽处于

市井喧嚣之所,但仍是静谧幽深之地,心无杂念,专注匠心。”点睛之笔,恰到好处。)

很庆幸自己能够再一次走进熟悉的“老店”,再一次闻到糖画那股醉心的甜香。店中陈

设不曾改动一二,只是略显沧桑,不论其中的人还是物似乎都苍老了。店主人依旧热情,动

作虽有些迟缓,但手法依然娴熟。我照旧点了龙纹糖画,两手轻轻握着,咬下一小片,含在

嘴里,那甜一下子就钻进了心里。(“钻”字传神,现实链接起记忆,含在口的甜何止是此

刻,更是满满的回忆。)

我已然明白,最使我念念不忘的不只是糖画香甜的味道,更是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执

着追求。他们用匠心铸就经典,带给人以回味不绝于口的惊喜。他们秉承念念不忘的初心,

在时间的磨砺下,开出耀眼的花。开在每一个吃过糖画的人心中,开在每一个艺人心中,开

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心中。

灿灿黄糖画,悠悠匠人心。岁月翩然逝,回想亦如昔。(结尾收束有力,句式整齐,艺

人匠心,历久弥新,同时照应标题和开头,文章结构严谨。)

触动心灵的声音

天上飘着蒙蒙细雨,古老的湘西风情裹挟着我,把我送入了修葺一新的古城。一场秋雨

让秋意沾染了好些苍凉,我迈步踏上青石板小路,转角处,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悠扬婉转

的唱腔。

循声寻去,看见古城中央高高架起了一座戏台。台下疏疏落落坐着几位花甲老人。台上,

团扇舞,宫灯亮,衬托着美人妩媚的笑脸。我悄然坐下,轻声询问一旁的老爷爷:“爷爷,

这台上唱的是什么呀?"爷爷一边笑着回应“这唱的啊,是贵妃醉酒",一边目不转睛地盯

着台上的表演。“丫头,你来得早,现在正唱到杨玉环得宠的时候哩!”

我凝眸注视着那台上的女子,明月初开,倾国倾城、国色天香的容貌让她“回眸一笑百

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海岛冰轮初转腾…”耳畔盘旋着的唱词更显扬贵妃那嫦娥临世

之姿,刹那间,我怦然心动。

灯光闪烁,名伶云集,我陶醉其中,酣梦未醒。

"好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广寒宫……”戏腔的音忽高忽低,时断时续,时而像斯丝

裂锦,时而又像藕断丝连,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又似春风拂面,唱的是贵妃独自一人饮酒,

万端愁绪无以排遣,欲“借酒消愁",怎料"愁更愁”。

那唱腔如此凄美幽怨、委婉动听,此时台上的杨贵妃已是薄洒微醉、花香残留。耳畔响

起的或是急促的锣鼓铿锵声,或是纷杂却不失节奏的筑板声,浓如泼墨,淡如清泉,而无论

浓淡都自有一股真情融入其中。唱腔戛然而止一一心悬如崖却又百转于回,一鞭即一骑,四

五如千军。十面埋伏股的嘻喧嚷嚷,在那灯光的明暗之间将贵妃醉酒的嫌态百生表现得淋漓

尽致。

忽然间,唱声止,戏曲尽。猛然间回过神,一旁传来者爷爷的赞赏声,“还是老祖宗传

下来的东西好啊,我啊,就是百看不厌哟。"我不禁莞尔。以前总是觉得京剧是老年人才会

喜欢的东西,如今细细品味,竟然如此动听,如此富有神韵。我朝着老爷爷点了点头说:“可

不是嘛!”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令世人惊羡和赞叹,而京剧便是国粹之一,一支

勾勒眉梢的笔,一袭染尽红尘的衣,一段花腔婉转的词,一篇生离死别的艺。京剧,穿越时

光的曲调,还依稀在耳边回响,让人感慨,更使我对京剧背后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怦然心

动……

传承的灯火,照耀心灵深处

在繁忙的都市中,我漫步于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心中始终怀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

畏与追寻。明月当空,银辉洒满大地,古巷的幽静与深沉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家家户

户的花灯通明,如同繁星点点,汇聚成一片璀璨的光海,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行至一处古朴的小院,只见木门半掩,透出丝丝缕缕的墨香。我轻轻推开木门,只见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专心致志地制作花灯。他手持稍细的毛笔,在红纸上轻描淡写,点染

勾勒,仿佛是在绘制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他的笔下,一轮明月初升,月下竹影婆娑,仿佛整

个自然世界都凝聚在这方寸之间。

我走近老者,只见他将剪好的红纸贴在宣纸上,再用浆糊仔细地涂抹均匀,让宣纸紧

密地包裹着木质的框架。他的双手虽然粗糙,但动作却异常灵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

好处。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手中的花灯逐渐成形,心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感慨。

老者抬起头,微笑着看着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告诉我,这老手艺的传承并

不容易,但他们并不为了赚钱而制作花灯,而是为了享受制作过程中带来的幸福感。他的话

语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让我深受感动。

我接过老者递来的花灯,那微小的灯光仿佛具有无穷的魔力,瞬间点燃了我心中的热

情。我感受到了家乡传统手艺的点点薪火,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扬。这盏花灯不仅

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更照亮了我内心的世界,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走出小院,我再次置身于那片璀璨的光海之中。我手中的花灯在夜色中摇曳生辉,如同一颗

明亮的星星,引领着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我知道,这盏花灯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光明与温暖,

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行走在月色轻柔的小巷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那盏传承的灯火

在我心中永不熄灭,它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也照亮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之魂。我相信,

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让这份宝贵的财富在

我们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邂逅纸莺

曾踏足过一个被流水轻轻环抱的静谧小城,那里的景致仿佛一幅古老而幽深的画卷。层

层叠叠的楼台水阁在微风中若隐若现,迷宫般的灰街长巷里弥漫着古老的气息。而在长巷深

处,一个神秘的世界等待我去探索,那是纸莺内心深处的柔软与奥秘。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中,茸茸的青苔点缀着石板,仿佛是大自然为这条小巷披上了

一袭绿色的外衣。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似乎可以闻到历史的沉香。当我看到那块

木制的牌子时,内心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牌子上用清秀的字体刻着“纸莺”二字,仿

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美好的故事。

推开那扇有些脱漆的门,露出里面金黄的木色,仿佛见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跨过高高

的门槛,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起身相迎。他清瘦矍铢,温文儒雅,一身黑裤白衫显得利落而

精神。他身后是一张红木大方桌,桌上摆放着各种制作纸莺的材料,旁边还有两张老太师椅。

墙上挂着形态各异的纸莺,有龙有凤,有鹰有燕,每一只都仿佛承载着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选中了一只烛白色的鹰,向老人提出购买。然而,他并没有从墙上取下那只鹰,而是

开始着手为我制作一只新的。我好奇地询问原因,他微笑着摇了摇头,那不长的银白色胡子

在微风中轻轻颤动:“这些都是老物件了,我舍不得卖。”

于是,我坐下来静静地观看他制作纸莺的过程。只见一条条笔直的竹蔑在他的手中变得

婀娜多姿,弯曲成雄鹰的雄姿。一块块柔软的素娟在他枯瘦的手中变得挺括而没有一丝褶皱

地糊在竹蔑上。接着,他拿起剪刀在上面静静地裁剪,鹰的嘴巴变得尖利起来,羽翼也变得

丰满起来。最后,他磨了墨、调了色,在上面静静地勾画。片刻功夫,一只烛白色的鹰便栩

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它用炯炯的目光注视着我,仿佛要展翅高飞。

我不禁好奇地问老人这门手艺是否会失传。他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云水禅心。”

这四个字如同一道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原来一切的物与生命都在以最自然的面貌存活在自

己的岁月里。就像这个老店一样,挂着鹰、挂着燕、挂着龙、挂着凤,挂着每一只纸莺直上

云天的梦想。

那个夏天,我邂逅了纸莺,走进了它内心的深处。我探寻着云水禅心的秘密,感受着那

份宁静与美好。在这个被流水环绕的小城里,我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充满诗意

与梦想的世界。

传统之美

漫步于大理古城的青石板路,洱海的风轻拂过耳畔,带起一丝丝凉意。街头巷尾,小店

外挂满了蓝白相间的布料,宛如云朵在蓝天下自由挥洒,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岁月在

这斑驳的街巷中静静流淌,我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感受着古城独特的韵味。

“金花,来体验下扎染吗?”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坐在那蓝白相间的布料间,微笑着向

我发出邀请。我欣然点头,跟随她走进了屋内。屋内陈设简陋却整洁,阳光透过破旧的木窗

洒落在桌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耳边传来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仿佛置身于海边。屋内除了

老人外,还有几位阿婆,她们正专心致志地绞着布,手上的动作熟练而优雅。

老人拿出一块洁白如雪的白布,我小心翼翼地学着阿婆们的动作,翻折、扎紧、绕绳、

上夹。一时间,我仿佛穿越时空,窥见了百年前的人们,他们也是这般勤劳而专注,用双手

在白布上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换取着甜美而充实的生活。

接着,老人拿着靛蓝色的染料,带我来到内屋的染坊。染坊的木窗下,一位白族姑娘正

在认真地染布。她头戴一顶装饰精美的帽子,好似一轮弯月挂在头顶,帽上的白色绒花犹如

苍山之巅的积雪,纯洁而耀眼。帽边垂下的珠玉随风轻轻摇曳,增添了几分娇俏与雅致。她

冲我微微一笑,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光芒,宛如洱海上泛起的波光。

“扎染时,只有用针把线缠紧绕好,才能染出各种深浅不一的蓝色。”她用带有白族腔

调的语言向我解释道。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尝试着将白布浸入染料中。不一会儿,原本洁

白的布匹便染上了一层淡淡的蓝色,宛如一朵盛开的蓝莲花,在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姐姐,你这么年轻,怎么不选择去大城市打拼呢?”面对我的疑问,白族姑娘抬起头,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她缓缓说道:“我曾经在外地读过大学,但阿婆这些年身体一直

不好,经过疗养才渐渐康复。作为扎染工艺的传承人,阿婆一直希望有人能够继承这项技艺。

虽然扎染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愿意学习的人却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

的繁华生活,很少有人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传承这份文化。”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

的热爱与不舍。

最后一次浸染结束后,布料上的蓝色愈发鲜艳夺目。染坊的大门前挂着一副对联:“染

水清光,日浓日淡随水流;布帛合色,或浅或深任人为。”这不仅仅是对扎染工艺的生动描

绘,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扎染,作为白族最简朴的艺术形式之一,那布中深

邃的蓝和浅淡的白,让人在不经意间生出震撼与敬畏之情。

漫步在彩云之南的大地上,我沉醉于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中。扎染,是线与布的纠葛,

是蓝与白的交融,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份传统之美,让它

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走进剪纸的天地

走进剪纸的天地,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殿堂。朱纸折叠,叠法犹如乾坤大挪

移,每一层都蕴含着无尽的创意与奥秘;刀尖轻舞,剪出万里山河的壮丽景象,每一次裁剪

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我与剪纸的初遇,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根,洒在剪纸体验屋的每一个角

落。一进门,我便被眼前堆积如山的红纸所吸引,它们如同燃烧的火焰,在光影中跳动着。

墙上挂着的剪纸作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或细腻入微,或粗犷豪放,每一幅都像是讲述

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位精通剪纸艺术的老人正在为我们讲解剪纸的历史与技巧。她的脸上虽然刻满了岁月

的痕迹,但眼中却闪烁着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她告诉我们,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她和其他传承人们肩负着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的重

任。

在老人的指导下,我开始了自己的剪纸之旅。右手紧握剪刀,左手轻托折好的纸,我小

心翼翼地开始剪起来。然而,初次尝试并不顺利,一不小心就把纸剪断了。正当我垂头丧气

之际,老人走到我的身边,轻声鼓励道:“小姑娘,别灰心,剪纸需要耐心和细心。连接处

不能剪断,转折处要剪得圆润。慢慢来,你一定能够剪出漂亮的作品。”听了老人的话,我

重新振作起来,再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