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第03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第03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第03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第03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第03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高斗南,字拱极,陕西徽州人。貌魁梧,语音若钟。洪武中,授四川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

二十九年,与郑敏、康彦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老①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

遣还,并赐耆老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号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擢云

南新兴知州,新兴人爱之不异定远。居数年,以衰老乞归。荐子恂自代,成祖件之。年七十而卒。

②郑敏尝当事被逮部段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赐钞百锭、衣三袭。居数年,以廉直入朝,部民复

走京师,乞再任,帝从其请。

③康彦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先勺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并著名绩。永乐初,

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闻,宣

宗叹口:“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多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

(选自《明史・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①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举天下廉吏数人(寻找)B.成祖申之(答应)

C.先期青田(掌管)D.民尊思之(仍然)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

3.翻译下列句子。

(1)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

(2)居数年,以衰老乞归。

4.本文选自《明史・循吏列传》,请结合文章概括“循吏”这一类官员的共性特征。

(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侬智高①围广州,转运使王罕婴城②拒守,都监侍其渊③昼夜未尝眠。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④诱士

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日:“汝曹⑤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

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

罕乃寝于城上,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罕日:“有。”乃与罕帅弩

手二十余人,衔枚⑥至一处,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蝶⑦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

贼急走出壕外。及贼退,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熙宁中致仕岂介甫知其为人,特除②一子官,给全俸。

(节选自《流水记闻》,宋•司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注释】①侬智高:人名。②婴城:绕城。③侍其渊:人名。④裨将:副将。⑤汝曹:你们。⑥衔枚:横

咬着条状物,不能说话。⑦蝶:城上如齿状矮墙。⑧熙宁中致仕:熙宁年间告老还乡。⑨除:任命;授职。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昼夜未尝眠()

②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于()

③蚁附登城()

④贼急隼出壕外()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

②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

7.简要概括侍其渊在广州保卫战中的两大功绩。

8.你对“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阐述。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瑾宇附璘。性温恭,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年十七,周文闻其名,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

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f■时魏宣播迁,庶

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

结为兄弟。

于谨市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

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

书两车,载之以归。率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辎重①,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密遣使检阅之,唯见

坟籍②而已。乃叹日:“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③之疑,所以益

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着衣冠以对李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

若尤贫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赈之。朝野«此称之。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二,有删改)

[注]①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投杼:杼,织布的棱。投杼,表

示多谤能动摇信念。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南伐江陵”中的“南”,与“手自笔录”中“手”的用法不同。

B.“辄议免之”与成语“浅尝辄止”中“辄”的意思相同,意为“就”。

C."或白文帝曰”中的“或”,与"或遇其叱咄”中“或”的意思不同。

D."恒着衣冠以对妻子”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妻子儿女”。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时魏室播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愿与之同姓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C.基尤贫者基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D.朝野以此称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涉经史,雅好属文。

(2)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

12.唐瑾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自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华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单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寿矣,当时则

荣,没则J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②于夫子,可谓至圣

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低回:流连,盘桓。②折中:调和取证。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高山伸止()

(2)道鲁()

(3)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4)没则弓焉()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15.文中提到怀念孔子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小题。

活水源记

(明)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日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梯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

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日陶山,华阳外史弘景②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日日铸之峰,欧冶子③

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日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

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⑥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日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

钱,有小稣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鹳鸽,黑色而赤嘴,

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巴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

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

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感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日:“属岁旱时,水

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楷(zhu):常绿乔木。②华阳外史弘景:即南北朝的陶弘景。③欧冶子:春秋时期的铸剑工匠。

④奎(kui)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⑤潴(zhu):汇聚。⑥秘书卿:元代秘书监长官,正三品。⑦脊(ji)

令:鸟名,即鹤鸨。

16.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B.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C.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D.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伏行沙土中乃不知有汉

B.浴饮学,鸣而去吾与汝学力平险

C.属岁旱时扈予作文以记之

D.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夫专诸书刺王僚也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质朴清新,富有生趣,题为《活水源记》,最大特点就是“活”。不仅山活水活,连草木虫

鱼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B.作者开篇从灵峰山入笔,写了山顶金鸡峰上的景色、灵峰寺周围的形势及曾在此居住活动过的名人

高士,可见这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C.文章第二段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

最后写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

D.文末作者用“君子之德”来赞美活水源“泽又能及物”,再以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收束全文,不仅使

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富思想意趣。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苏武①

单于②欲因此时降武。律③谓武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

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骂律日:“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汝

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乃幽⑤武,置大窖⑥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⑦并咽

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⑥上无人处。

久之,单于使陵⑨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日:“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

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目:“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史记・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苏武]字子卿,西汉大臣,出使匈奴,因部下副中郎将张胜参与匈奴内部事务,受牵连,被扣留,

十九年后方获释回汉。②[单于]匈奴首领。③[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④[弥山]满山。⑥[幽]囚禁。

⑥[窖]地穴。⑦[旃毛]毡毛。⑧[北海]今贝加尔湖。⑨[陵]李陵,西汉将领,兵败后无奈投降匈奴。

20.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21.“泣下沾襟”意思是眼泪落下,浸湿了衣襟。李陵为什么要哭泣?请结合文意简答。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①,减诸服御狗马,损②郎吏员,发仓庾③以振贫民。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覆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

匠计之,直百金。上日:“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心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缔®衣,所

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弛山泽: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弛,解除。②损:减少。③庾(河):露天的谷仓。④纬

3):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

2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

关联教材

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单益(1)增:_____

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常学羞之使用词典选择义项(2)恐:_____

①害怕,恐惧;

②恐吓,威吓;

③恐怕,担心。

23.用“/”给下面句子划出三处停顿。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2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5.“天下旱,蝗”,孝文帝是如何“加惠”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6.选文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27.(2024•宁夏・中考真题)阅读回答问题。

古代文学家笔下的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

思书》中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生发出无限情思。但在纪实文本里对山水的描写则细致准确,山势缓急,

道路走向,山石泉水都很清晰,例如明代孟需在《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的记述:

贺兰山,回斜四百余里。高冈耸萃,为镇之壁。其蹊径可驰入者,五余处。而赤木口尤易。入岁久,

关敝,敌得轻进。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其南低峰仄径,通敌人

者不可胜。塞麓有古墙可蹴而便也,以其地多砾少泉,故难为工。刘公乃奏请重修,发金四万。己亥,巡

抚杨公守礼至,则循麓抵口,令人遍剖崖谷,得壤土数处。且山多石,可作物,省斧铲。又去口三十里,

有四泉。作水车百辆,运之,令都指挥吕仲良董④其役,比他关为最困。谋及百年,成于一旦,视修葺之慎,

其无望于来者乎。

注:①董:监管;督查。

(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敌得轻进

②塞麓有古墙可蹴而倾也

③华水车百辆

④比他关为最凰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其地多砾少泉,故难为工。

②且山多石,可作砌,省斧铲。

(3)请用7”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

(4)《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中山水的作用和《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中山水的作用有何不同?

专题13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高斗南,字拱极,陕西徽州人。貌魁梧,语音若钟。洪武中,授四川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

二十九年,与郑敏、康彦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老①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

遣还,并赐耆老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号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擢云

南新兴知州,新兴人爱之不异定远。居数年,以衰老乞归。荐子恂自代,成祖件之。年七十而卒。

②郑敏尝当事被逮部段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赐钞百锭、衣三袭。居数年,以廉直入朝,部民复

走京师,乞再任,帝从其请。

③康彦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先勺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并著名绩。永乐初,

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闻,宣

宗叹口:“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多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

(选自《明史・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①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举天下廉吏数人(寻找)B.成祖申之(答应)

C.先期青田(掌管)D.民尊思之(仍然)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

3.翻译下列句子。

(1)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

(2)居数年,以衰老乞归。

4.本文选自《明史・循吏列传》,请结合文章概括“循吏”这一类官员的共性特征。

【答案】1.A2.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3.

(1)德高望重的老人奔走于京城之中,详细列举高斗南在任时的善政报告朝廷。

(2)经过多年后,因为衰老请求辞官还乡。4.循吏的共同特征有:才识精敏,多善政;廉洁奉公,

不贪不腐;深受民众爱戴。

【解析】L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A.错误。寻举天下廉吏数人:不久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数位廉洁官吏。寻:不久。

故选Ao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根据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郑敏曾经因事被捕,所管辖的百姓中有

数千人为他求情,皇帝知道后在宴会上慰劳他并恢复他的官职。

,,郑敏尝坐事被逮,,写郑敏被抓,主语是“郑敏,,,结构完整,句意完整,单独断开;“部民数千人求宥”写百姓

求情,主语是“部民数千人”,结构和句意完整,单独断开;“帝宴劳”“复其官”主语都是皇帝,写的是皇帝的

处理结果,结果分为“帝宴劳”“复其官”两个内容,故分别断开。

因此断句为: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

有:

(1)阙下:皇帝的宫殿。具:详细。闻:报告。

(2)居:经过。乞归:请求还乡。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第①段“才识精敏,多善政”“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第②段“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

宴劳复其官”和第③段“其有善政可知”可知,这几位官员都把自己所管辖的地方治理的很好,故可知,循吏

才识精敏,多善政;

由第①段“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第②段“以廉直入朝”和第③段“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

可知,他们廉洁奉公,不贪不腐,故可知,循吏廉洁奉公,不贪不腐;

由第①段“耆老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和第②段“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第③段

“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可知,这几位官员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时,或者是离开

时,百姓都想尽办法为他们伸冤、留下他们,可见他们深受民众爱戴,故可知,循吏都深受百姓爱戴。

【点睛】参考译文:

高斗南,字拱极,是陕西徽州人。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如钟。在洪武年间,他被任命为四川定远县的知

县。高斗南才智过人,识见精敏,在任期间推行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政策。洪武二十九年,高斗南因与郑

敏、康彦民等人一起牵涉到某件事情中,先后被朝廷征召回京。定远县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却纷纷奔走于皇

城之中,他们详细列举了高斗南在任时的种种善政,并上书朝廷。太祖皇帝得知此事后,对高斗南的政绩

表示嘉许,并赐予他袭衣(即礼服)和宝钞(即纸币),然后让他返回原职。同时,太祖还赐予了那些为高

斗南求情的耆老们路费,以示表彰和感谢。高斗南等人回到任上后,更加努力地工作,政绩也愈发显著。

不久之后,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廉洁奉公的官吏,高斗南位列其中。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彰善榜(即表彰

善政的榜单)。高斗南被提拔为云南新兴州的知州,在新兴州任职期间,他同样深受百姓爱戴,其程度不亚

于在定远县时。经过数年他以年老为由向朝廷请求辞官归乡,并推荐自己的儿子高恂接替自己的职位,成

祖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高斗南在七十岁的高龄时去世。

郑敏曾经因为某事获罪被逮捕,但他所管辖的部民(即他治下的百姓)中有数千人纷纷为他求情,希望朝

廷能够宽恕他。皇帝得知此事后,特地在宴会上慰劳了郑敏,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赐予他百锭宝钞和三

套衣物作为奖赏。过了几年,郑敏因为廉洁奉公、政绩显著而再次被召入朝。他治下的部民们又一次前往

京师,恳请皇帝能再次任命郑敏为他们的长官。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康彦民,是泰和县人,他在洪武二十七年考中了进士。他先掌管青田,后来调任到仪真县,之后又历任巴

陵县和天台县的官职,并且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了显著的政绩。到了永乐初年,他因故被罢免官职,回到了

家中。到了洪熙元年,御史奉命巡察到天台县时,当地有二百多位百姓联名上书,称赞康彦民为官清廉公

正,有作为,请求朝廷能让康彦民重新回到天台县任职,以安抚民心,满足百姓的期望。御史将这一情况

上报给了朝廷。宣宗皇帝得知此事后,感叹地说:“康彦民离开天台县已经二十多年了,但百姓们仍然怀念

他,由此可见他在任时必定有诸多善政。”于是,宣宗皇帝决定重新起用康彦民,任命他为江宁的官职。

(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侬智高①围广州,转运使王罕婴城②拒守,都监侍其渊③昼夜未尝眠。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④诱士

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目:“汝曹⑤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

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

罕乃寝于城上,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罕日:“有。”乃与罕帅弩

手二十余人,衔枚⑥至一处,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蝶⑦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

贼急走出壕外。及贼退,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熙宁中致仕⑥,介甫知其为人,特除②一子官,给全俸。

(节选自《流水记闻》,宋・司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H月版)

【注释】①侬智高:人名。②婴城:绕城。③侍其渊:人名。④裨将:副将。⑤汝曹:你们。⑥衔枚:横

咬着条状物,不能说话。⑦蝶:城上如齿状矮墙。⑧熙宁中致仕:熙宁年间告老还乡。⑨除:任命;授职。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昼夜未尝眠()

②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于()

③蚁附登城()

④贼急串出壕外()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

②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

7.简要概括侍其渊在广州保卫战中的两大功绩。

8.你对“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阐述。

【答案】5.曾,曾经。妻子和儿女。像蚂蚁一样。跑,逃跑。6.①不如齐心

协力守好城池,(这样)怎么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反问句式,意思对

即可)

②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意思对即可)7.及时劝返准备投降的士兵;指挥弓弩手击退偷

袭的敌军。(意思对即可)8.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一:这样做对。裨将谋反未成,没有造成恶果;一旦告发,不仅裨将性命不保,还会殃及众多士兵。

示例二:这样做不对。裨将谋反之事属实,不予追究,就是包庇纵容,这样对治军不利。

示例三: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没有殃及众多士兵;弊在对治军不利。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昼夜不曾睡眠。尝:曾,曾经。

(2)句意为:朝廷想必也会诛杀你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妻子:妻子和儿女。

(3)句意为:像蚂蚁一样攀附登城。蚁:像蚂蚁一样。

(4)句意为:敌人急忙跑到壕沟外面。走:跑,逃跑。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不若:不如。并力完城:齐心协力守好城池。岂:怎么。

(2)句重点词语:勿:不要。惊:惊慌。随身:身边。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诱士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曰:‘汝曹降贼;必驱汝为奴

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

登城”可知,在士兵因长时间坚守而疲惫不堪,有副将诱导他们投降敌人时,侍其渊及时出现并劝说士兵们

不要投降。他晓以利害,指出投降后将成为奴隶并连累家人,而坚守城池不仅能保全家人,还有机会立功

受赏。成功说服了士兵们回归守城岗位,继续抵抗敌人。据此可概括为:及时劝返准备投降的士兵;

结合“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乃与罕帅弩手二十余人,衔枚至一处,

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蝶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贼急走出壕外”可知,在敌人趁

着夜色偷偷越壕并企图爬上城墙进行偷袭的关键时刻,侍其渊敏锐地发现了敌军的行动。他迅速组织起弓

弩手,在敌人接近城墙的危急关头指挥他们射击,成功地将敌军击退至壕沟之外,保住了城池的安全。据

此可概括为:指挥弓弩手击退偷袭的敌军。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从利的方面看,它可以

避免无谓的牺牲,维护军心稳定,以大局为重;从弊的方面看,它可能削弱了军队的纪律和秩序,对治军

不利,也可能让其他士兵产生侥幸心理。

示例一:这样做对。裨将虽然有谋反之心,但并未实际造成恶果,即城池未失,士兵未受伤害。此时若告

发,不仅裨将难逃一死,还可能牵连到无辜的士兵,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在战争期间,军心稳定至关重要。

告发裨将可能会引发士兵之间的猜疑和恐慌,进而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侍其渊选择沉默,有助

于保持军心的稳定,使士兵们能够继续专注于抵御外敌。侍其渊深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城池,抵御外

敌。他选择将个人恩怨和内部矛盾暂时搁置,以大局为重,这是非常明智的决策。

示例二:这样做不对。军队是一个需要严格纪律和管理的组织。对于谋反这样的严重行为,如果不予追究,

就是包庇纵容,会对军队的纪律和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长此以往,军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对于谋反

行为的姑息,会让其他士兵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惩罚。这种心理会削弱军队的凝聚力

和战斗力,对治军极为不利。

【点睛】参考译文:

依智高围攻广州,转运使王罕绕城抵抗,都监待其渊昼夜不曾睡眠。时间长了,将士疲惫到了极点,有副

将引诱士兵到城下,想要和士兵打开城门投降敌人,待其渊遇到他们,劝他们说:“你们投降敌人,一定会

像奴隶一样被驱使,肩挑背驮回到敌人的军营,朝廷想必也会诛杀你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不如齐心协力

守好城池,(这样)你们不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士兵们于是又返回,

登上城。

王罕就睡在城上,侍其渊快速走来,慢慢地摇醒他说:“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王罕说:“有啊。”

待其渊和王罕二人领着弓弩手二十多人,悄悄地来到一处角落,向下看,发现敌人已经越过了壕沟,像蚂

蚁一样攀附登城,即将攀上城头了。城上的人都没有发觉,侍其渊指挥弓弩手让他们射杀敌人,敌人急忙

跑到壕沟外面。等敌人溃退后,待其渊最终也没有说副将谋反的事。熙宁年间,他退休。王安石了解他的

为人,特意给他的一个儿子授予官职,按退养前的俸禄给他。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瑾宇附璘。性温恭,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年十七,周文闻其名,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

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丁时魏宣播迁,庶

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愿勺之同姓,

结为兄弟。

于谨市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

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

书两车,载之以归。再白文帝曰:“唐瑾大有辎重①,悉是梁朝珍玩。'‘文帝初不信之,密遣使检阅之,唯见

坟籍②而已。乃叹目:“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3之疑,所以益

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着衣冠以对妻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

苦尤贫者,又割膏腴田宇以赈之。朝野》此称之。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二,有删改)

[注]①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军用物资。②坟籍:古代典籍。③投杼:杼,织布的棱。投杼,表

示多谤能动摇信念。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南伐江陵”中的“南”,与“手自笔录”中“手”的用法不同。

B.“辄议免之”与成语“浅尝辄止”中“辄”的意思相同,意为“就”。

C."或白文帝曰”中的“或”,与"或遇其叱咄”中“或,的意思不同。

D.“恒着衣冠以对妻子”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意为“妻子儿女”。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时魏室播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愿与之同姓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C.基尤贫者基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D.朝野/此称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涉经史,雅好属文。

(2)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

12.唐瑾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9.A10.B11.(1)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

(2)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12.他的优秀品质有:温和恭顺,

很有度量;喜欢读书写文章;学问好,品行端正;爱才惜才;不贪恋财物;性格端方持重,有风度;乐善

好施。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翻译。

A.有误。于谨南伐江陵:于谨向南讨伐江陵。南:向南,名词做状语。手自笔录:亲自用笔抄录。手:亲

自,名词做状语。二者用法相同。A项说法有误。

故选Ao

10.本题考查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表示某个时间或情况下/介词,给,对于;

B.相同,都是介词,和;

C.指示代词,指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也许的意思;

D.介词,因为/介词,按照;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有:

(1)涉:涉猎。好:喜好。属:撰写。

(2)知:知道。许:多。其:他。以:用。禾!):私利。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由第①段“性温恭,博涉经史,雅好属文”可知他性格温和恭顺,喜欢读书写作;

由第①段“白文帝,言瑾学行兼修“可知他学问好品行端正;

由第②段“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可知,他爱才惜才,不滥杀无辜;

由第②段“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可知他不贪恋财物,喜

好读书;

由第③段“瑾性方重,有风格”可知他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

由第③段“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可知他乐善好施。

【点睛】参考译文:

唐瑾字附璘。唐瑾性格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十七岁时,周文

听到他的名声,于是召入任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事文书,多由唐瑾掌管。跟随攻破沙苑,在

河桥作战,都有功劳,封为姑臧县子。屡经升迁为尚书右丞、吏部郎中。当时魏室流离迁徙,各种事务刚

刚创立,朝廷章程,国家典则,唐瑾都参与制定。当时燕公于谨功高望重,为朝野所瞩目。他禀告文帝,

说唐瑾学问品行修养都好,愿意与他同姓,结拜为兄弟。

于谨向南讨伐江陵,以唐瑾为元帅府长史。军队中的谋划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江陵已经平定,世族、

士人、兵士,一起沦没为仆人奴隶。唐瑾细察他们的才能品行,有一点可取的,就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

瑾获得救助的人很多。到大军归还,诸位将领多乘机抢劫,得到大量财物。唐瑾对钱财一无所取,只得到

两车书,载着归还。有人禀告文帝说:“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笼,全是梁朝珍宝和玩赏的物品。”文帝本不相信,

但是想了解他的实际情况,秘密派出使者检查察看,只见到古书罢了。就叹息说:“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

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干犯道义。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谣言蛊惑而猜疑,这就是使他更

加清白的方法了。凡是被人任用的人,应当这样。”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退朝休假,经常穿朝服戴官帽来面对妻子儿女。又喜好施舍给予,家

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经常散发给宗族之人。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又割让肥沃的田地

来救济他们。他遗留给子孙的都是贫瘠的田地。朝野都因此而称许他。

(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自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日:《诗》有之:“高山停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事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寿矣,当时则

荣,没则口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②于夫子,可谓至圣

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低回:流连,盘桓。②折中:调和取证。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高山州止()

(2)道鲁()

(3)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4)没则弓焉()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15.文中提到怀念孔子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答案】13.仰望至IJ、往很多止,罢了14.孔子虽然只是平民百姓,但他的学

说却传承了十多代,被学者们所尊崇。15.示例:文中提到怀念孔子的具体方式有三种:一是阅读孔

子的著作,从中感受他的思想和智慧;二是前往孔子故乡参观仲尼庙堂,了解其生平和事迹;三是学习孔

子的礼仪和道德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它们。这些方式都体现了人们对孔子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仰:仰望;

(2)句意为:去到鲁地。适:至I]、往;

(3)句意为: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众:很多;

(4)句意为:死后也就默默无闻了。已:止,罢了。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布衣:指平民;传:传承;宗:尊崇,被尊崇。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可知,作者读孔子所著书籍,从书籍里面体会到孔子的为人处世的智慧。

通过学习他的思想和理论,来怀念和敬仰孔子。

根据文章“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可知,即作者亲自到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宇,瞻仰他的遗物,以及礼器

等物品,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这也是一种表达对孔子的怀念和敬仰之情的方式。

根据文章“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可知,儒生们学习孔子的礼仪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作

者看到后也心潮澎湃,久久不愿离去,这也体现了他对孔子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

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

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不愿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

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默默无闻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

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小题。

活水源记

(明)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日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幡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

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日陶山,华阳外史弘景②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日日铸之峰,欧冶子③

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日松风阁,奎上人④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

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⑤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⑥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日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

钱,有小虢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鹳鹤,黑色而赤嘴,

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巴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

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

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感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日:“属岁旱时,水

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楷(Zhu):常绿乔木。②华阳外史弘景:即南北朝的陶弘景。③欧冶子:春秋时期的铸剑工匠。

④奎(kui)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⑤潴(Zhu):汇聚。⑥秘书卿:元代秘书监长官,正三品。⑦脊(ji)

令:鸟名,即鹤鸨。

16.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B.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C.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D.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伏行沙土中乃不知有汉

B.浴饮毕,鸣而去吾与汝毕力平险

C.后岁旱时后予作文以记之

D.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夫专诸石刺王僚也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质朴清新,富有生趣,题为《活水源记》,最大特点就是“活”。不仅山活水活,连草木虫

鱼在作者笔下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B.作者开篇从灵峰山入笔,写了山顶金鸡峰上的景色、灵峰寺周围的形势及曾在此居住活动过的名人

高士,可见这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C.文章第二段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

最后写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

D.文末作者用“君子之德”来赞美活水源“泽又能及物”,再以为“活水源”起名的人物收束全文,不仅使

文章结构严谨,也更富思想意趣。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答案】16.B17.D18.C19.(1)我早春来到这里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种水族动物都躲

藏着不肯出来。

(2)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这是它鸣叫的原因啊!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以及重点字词来分析。

“其初为渠时”在句子里做状语,其后应断开;“深不逾尺”是完整的句子,“而”是连词,在这里表转折,通常

它的前面要断开,因止匕“而”的前面要断开;“俯视”理解为“低头看清流”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而且“则”

通常用在句首,引出下文,因此“则”的前面应断开;句意: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

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崖上的苍松翠竹花草树木都在水底倒映出来。因此断句:其初为渠

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选Bo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

B.动词,完毕/动词,竭尽,用尽;

C.连词,适逢/动词,同“嘱”,嘱托;

D.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D。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结合第②段“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

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可知,第②段先从活水源

源头写起,接着写水的特点冬暖夏凉,继而写它由小变大、冬夏不枯的生命力,接着写“其初为渠时深不逾

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交代

了名字的由来;最后“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虢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

菖蒲。有鸟大如鹳鸽,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

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

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写的是栖息繁衍在这里的各种生物;因此选

项“从活水源源头写起,然后写水的特点及名字由来,再写它由小变大和冬夏不枯的生命力”表述不正确,应

是“从活水源源头写起,接着写水的特点,继而写活水源由小变、冬夏不枯的生命力,然后才写名字由来”;

故选Co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予:我。方:正,正是。甚寒:很寒冷。甚:很。诸水族:各种水族动物。皆:者B。隐:躲藏。

(2)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不以其道:不按照正确的

方法。其:代词,指千里马。道:方法。食:同“饲”,喂。尽其材:竭尽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材:才

能,才干。

【点睛】参考译文:

会稽的灵峰山,它的最高峰叫金鸡峰。那里的草,多是翠绿的竹子;那里的树多是枫树、楷树,还有

许多松树;那里的鸟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很像鸡,可是比鸡小,身上披着美丽的羽毛,鸣叫的声音非常

动听。灵峰寺就在灵峰山中,四面被山环抱着。寺院对面的山叫“陶山”,曾经是华阳外史陶弘景隐居的地方。

寺院东南的山叫“日铸峰”,曾是欧冶子铸造宝剑的地方。寺院的后边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小阁楼,名叫“松

风阁”,奎上人就住在那里。

这里有一道泉水,泉水从山石的缝隙流出涓涓细流,冬季温暖而夏日清凉。泉水渐渐地汇成一条小水

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涨满了于是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过,从沙

土旁流出来就形成了四个小水池,往东流到山脚下。就汇聚成一个大水池,再往东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

向东北注入镜湖。这条水刚刚汇成小渠的时候,水深不过一尺,清澈可以照见两岸景物;俯视清流,那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