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二汉代儒学记学问纲要必背要点1.西汉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学,主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心集权统治的须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并且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是儒学教化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记。3.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儒学由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学问点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指责时政。2.过程(1)焚书: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3)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深层点拨】“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详细表现之一,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了恶劣影响。学问点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学思想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询问治国方略。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提倡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为君主受命于天供应了理论保障。(3)董仲舒主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4)汉武帝实行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起先提升。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起先重视思想文化和教化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主动意义的。【易混易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学问点三太学的出现1.教化体制(1)中心:汉武帝创建太学。(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eq\o(□,\s\up3(10))地方教化系统。2.太学的作用(1)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化官方化和eq\o(□,\s\up3(11))制度化的标记,代表着中国古代教化发展的方向。(2)带动民间主动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3)太学生的eq\o(□,\s\up3(12))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易混易错】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心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须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冲突。学问点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2)汉武帝时,eq\o(□,\s\up3(13))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2.创立eq\o(□,\s\up3(14))隋唐时代,科举制起先实行。3.特点(1)以eq\o(□,\s\up3(15))考试成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2)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eq\o(□,\s\up3(16))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3)导致古代中国用心从事科学技术探讨的人才力气相对薄弱。董仲舒的新儒学[探讨沟通1]在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之初,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加强思想限制,巩固封建统治。[探讨沟通2]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成功。对此应如何理解?提示: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探讨沟通3]有人认为,假如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不正确。政治的“一统”离不开思想的“一统”;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统治的须要。[探讨沟通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高校,始设于汉武帝时期,为历朝所沿袭。各朝设立太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传授儒家经典,培育封建官僚。主题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分析:(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见?(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新”在何处。(3)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思想?提示:(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2)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的思想上,又融合其他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的思想。②从特点上看,儒学被神学化。③从功能上看,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提示:(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心集权有主动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调,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溢了封建意识,应当对其持批判看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2.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提示:(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见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给予君权以神权色调。(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确定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快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调,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例1](江苏单科)在对天、君、民关系的相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见民贵君轻,董仲舒主见“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见[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二人的意思是相反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解除。[答案]B主题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材料一: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请分析:(1)据材料一,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反映了我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缘由何在?(2)视察材料二中的图片,推断一下老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的核心是什么?这一局面最早出现于何时?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缘由: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儒学思想。汉武帝时期。影响:推动了儒学教化的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承。1.汉武帝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措施提示:(1)思想方面:确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之士参加国家大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员的队伍。(3)教化方面:兴办太学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2.汉代儒学思想得到确定的缘由提示:(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问题和匈奴入侵的威逼,社会须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心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2)形势须要: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特别有利,因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利于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来宣扬“君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调,但对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心集权有利,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例2](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改变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爱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本题考查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养子和亲子的权利,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晋的法律与秦朝的法律相比,对私拿养子财物的规定有了改变,说明可以将养子等同于亲子对待,这说明血缘亲情得到强化,不是淡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族利益的现象,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晋时期将养子与亲子同等对待,这说明自汉代以来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被强化,故D项正确。[答案]D1.下列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B.“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D.“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解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故A项有误。B、C、D项对“焚书坑儒”的评价都是正确的。2.“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D)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的“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D)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解析:材料表明君主的权力是天意的表现。故选D项。4.秦汉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的“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的“尊儒”运用隐藏的柔性手腕。统治者在对待儒学方面殊途同归的缘由是(D)A.统治者在重武还是重文之间摇摆B.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清除异己C.皇帝个人的好恶D.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限制的须要解析:不论是秦始皇的暴力手段“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柔性手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限制,努力实现大一统。5.太学的创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