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机关行政效率管理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800字_第1页
《S机关行政效率管理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800字_第2页
《S机关行政效率管理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800字_第3页
《S机关行政效率管理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800字_第4页
《S机关行政效率管理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8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机关行政效率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文献综述行政效率研究在国外起源较早,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期主要研究观点有:威尔逊(1887)的研究认为行政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在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进行[1]。自从公共行政理论问世以来,行政改革则一直都是以提高效率做为目标,其核心是研究如何能够提高行政效率[2]。埃默森在1908年出版的《效率—生产和工资的基础》和1913年出版的《效率的十二原则》中分别指出了:寻求时间、地点、方式的最优组合方式是提高效率的基本原则,在明确工作目的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客观的分析方法,将所有组成部分制定标准化进行。泰勒(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行政管理是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将特定资源转化为特定产品的一个过程,这其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确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因而,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提高行政效率[3]。20世纪70-90年代,沃尔多(1980)的研究认为“效益与质量”代表了效率的最终目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关注,他还指出机械效率可以转变为社会效率。邓肯(1990)的研究认为与管理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个词就是“效率”[5]。英国内阁办公室文件(1996)的研究认为,通过多种手段,充分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潜力,最终以最低的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就是质量。21世纪以后,迈克尔森(2007)的研究认为发挥个体的积极性需要通过充分利用外部激励,激发个体内在欲望来实现多层目标的一致性。弗雷德里克森(2011)的研究结果是在沃尔多(1980)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补充了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性效率是需要结合公共利益、个人价值、平等自由等[6]。盖伊彼得斯(2013)的研究认为政府改革应在日常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并且要接受民众的监督,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划分权利。1.2国内文献综述据现有资料记载,最早把泰勒的著作《科学原理》翻译成中文的学者名叫穆藕。所以说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学或者说是行政管理学是从西方国家引进和借鉴的。杨铨(1915)研究从学习、竞争、激励等的七个方面提出了增进效率的方法,首次提出了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两年后,他的研究中再次指出了“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决定了效率的高低,其中节俭(降低成本)是关键。杨铨对效率的认识和研究虽有一定局限性,也并不十分准确,但是具有一定的时代超前性。20世纪30年代,“行政效率”理论的传入让当时正处于困惑和热衷于用改革挽救政体的国民政府及行政学家们受益匪浅,当时的国民政府立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实施,于是被称为“行政效率运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行政效率运动主张的是通过改革组织、改革人事制度、增加财政能力、改革公文程式简化施行政务的程序等方面,最终提高政府办事效能。主要理论成果则体现在了行政效率研究会的机关刊物《行政效率》和1936年10月5日成立的行政效率促进委员会的机关刊物《行政研究》[7]。甘乃光(1934)在研究中指出效率不仅仅是指速度和准确性的问题,其实质是质量的问题[8]。20世纪末期,由于当时国家的建设目标主要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国内的行政管理效率进入到了一个低谷时期。周作翰(1991)研究认为“行政效率”是行政“质”和“量”、“功能与价值的统一”的统一,其公式为:行政效率=行政效果/行政投入[9]。曾德明和罗德刚(1999)在研究中认为我国在此之前的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行政管理水平,并且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次的改革经验说明必须要适应经济体制,转变机构职能,建立领导小组,逐步有序推进。同时要有广泛的参与度,其中宣传和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后,对行政学的研究渐渐走向开放。李平(2001)的研究认为行政效率低下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人浮于事和推诿扯皮,原因也有很多,但领导体制的不合理对行政效率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10]。何艳(2002)的研究认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行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是检验行政效率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对行政管理流程的通畅程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为行政管理带来速度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隐患,所以就需要不断总结归纳经验,及时丰富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从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行政效率的推动作用[11]。彭晖(2003)的研究认为我国多数的行政机构仍然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过程,提高基层行政效率应从适时推进机构调整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行。高燕(2013)的研究认为公共职能部门内部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机关重叠、设置庞杂,组织上下结构不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部门功能重叠。李盼盼(2015)的研究认为,机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和重要环节是需要转变机构职能。应丰远(2015)的研究认为影响行政效率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工作制度、行政人员和行政管理方式等四方面因素。韩向东(2016)的研究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公共职能部门行政效率提高的主要问题有机构数量多、人员数量多、机构职能交叉、办事程序繁锁、分工不明确等。可以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加强培训、注重激励、完善制度和推行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来实现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效率的提升。梁媛(2017)的研究认为提升职能部门行政效率应从推广电子政务系统、构建完善的行政制度体系及提升人员综合素质入手。丁怡舟(2017)的研究认为公共部门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组织机构过度膨胀、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合理的内部竞争机制及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等。效率的“最佳曲线”是合理适中的制度标准、便于协调的组织结构、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稳步上升的晋升空间及紧密无间的团队协作[12]。王正宇(2018)的研究认为提升行政效率应从全面提升基层行政人员、中层行政领导人员的综合履职能力做为抓手,持续梳理、完善行政法规制度,从而建立健全的基层考核评价机制等方式来实现[13]。1.3国内外文献述评行政效率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研究,理论体系已十分成熟。通过查阅以上文献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在行政效率理论研究方面认为:第一,提高行政效率是一切行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提高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第三,高效的完成工作离不开组织的顺畅运行。在提升行政效率研究对策方面认为:第一,提高行政效率工作是通过研究低投入、高回报来实现的;第二,应做好各方面配套的管理工作,包括重视培训、制定合理的制度。国内对行政效率的研究受到起步晚、发展慢的影响,目前仍处于较为薄弱环节。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的学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对行政效率性质的定义偏向于“绩效”、“业绩”、“质量”,并从四方面提出了影响行政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机构改革、人员素质、绩效激励、电子政务系统。综上所述,国内对行政效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视角局限且片面,内容以理论为主,缺乏统筹全局的思考和研究,没有通过对机关组织架构、行政管理人员个人能力、管理制度、岗位职务体系、薪酬制度、信息化建设及等全方位对军工科研院所机关行政效率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建议。参考文献[1]WoodrowW.TheStudyofAdministration[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2009(1):197-222.[2]张乾友.重思公共行政的效率目标[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108-113.[3]武玉英.行政效率的解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1(03):20-22.[4]OmeeC.MeasuringQualityImprovements[J].MainReport.1996:7.[5]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M].丁煌,方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1:35-38.[6]张海.基于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效率提升措施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6):201-202.[7]姚文秀.甘乃光与国民政府行政革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02):125-129.[8]周作翰.行政管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4,330-338.[9]李平.政府领导体制与行政效率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1(01):56-61.[10][11]丁怡舟.论效率提升的“最速曲线”[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C93-053.[12]王正宇.基层政府如何提升行政效率[J].人民论坛,2018(02):44-45.[13]ThomasBiedenbach,AndersSoderholm,李文静,王慧.超级竞争行业组织变革的挑战:文献综述[J].管理世界,2010(12):155-163+167.[14]马春庆.为何用“行政效能”取代“行政效率”——兼论行政效能建设的内容和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3(04):28-30.[15]张哲.盘山县招商局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案例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6.[16]王丽娟.企业文化变革的自组织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06(06):155-156.[17]宁光杰,林子亮.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组织变革与劳动力技能需求变化[J].经济研究,2014,49(08):79-92.[18]贾建锋,唐贵瑶,李俊鹏,王文娟,单翔.高管胜任特征与战略导向的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5(02):120-132.[19]焦明宇.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20]陈福漆.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思考[J].企业经济,2003(12):81-82.[21]任俊梅,叶婉英.公文流转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J].办公室业务,2013(13):11-12.[22]姚锋敏,王鹏程.管理学基础[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57[23]齐明.山行政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5[24]宋歆炜.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07):112-115.[25]谭新雨,刘帮成,汪艳霞.激励-贡献导向下心理契约差异对公务员离职倾向的影响——基于公共服务动机和变革态度的综合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04):27-43+154.[26]杨潮,邢以群,陈抗生.用好职务岗位资源推动一流学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04):3-5.[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