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暨长沙市统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暨长沙市统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暨长沙市统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暨长沙市统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暨长沙市统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暨长沙市统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字,本就是一种交流和传达信息的符号。对于大汶口陶文是否属于文字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说法不一。现在普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大汶口陶文就是文字,刻符具有文字的性质,它们是与制陶有关的记事符号,是具有原始形态的汉字;另一种看法则是认为其属于原始的记事方法,是在制造陶器时“为标明个人所有权或制作时出于某些需要而随意刻画的”,是与语言毫无关系的刻画,不具备形、音、义三重文字的基本特征,并不能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认为陶器刻画符号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字的代表学者内部又存在分歧。于省吾先生认为陶器刻画符号是文字起源阶段产生的简单文字。邵望平把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刻符称为文字,把陶文看作闪现在远古文明的火花。裘锡圭先生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他将史前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和象形符号两类。他认为半坡文字一类的几何符号和古汉字是不同系统的东西,几何符号远不如象形符号,很明显不是古汉字的前身,而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与古文字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用作文字的可能是存在的。高明先生认为大汶口刻画符号是原始的文字,而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刻符则不是原始的文字。饶宗颐先生则认为大汶口陶文属于“初文”,是未成形的字。学术界将其称为“陶文”,无形中已经将其归在了原始文字的系统中。这些符号试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分析,大多能够释读,要把它定义为文字未尝不可。况且大汶口文化陶文有固定的形体,笔画工整,结构固定,是表达明确含义的象形刻画文字,形、义是一目了然的,甚至有的读音已经得以释读确定,它已经不是普通的刻符,而是原始文字,是最早的汉字。首先,它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在形状、结构上都是相当接近的,笔画整齐规则;其次,只见于特定器物的特定部位,均刻于大口尊颈部、颈部以下或者口沿处,与金文在器物上的位置类似;再者,它与一般器物上的装饰性花纹和几何图案有明显的不同,象形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抽象化;最后,相同的字虽然处于不同遗址,更乃至处于不同文化中,但是其笔画结构都如出一手,在广阔区域内得以广泛的使用,可见这种文字已经形成了规格化,被当地居民接受、理解和传用。据有些外国学者研究,古埃及文字的起源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陶器上绘写、浮雕或刻画的符号。这个年代,和中国的陶器符号是差不多的。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大汶口晚期大致也是这个时期,所以造字传说也可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各个国家地区都有本土的神话传说,埃及人相信Thoth(即托特神)是创造一切文化的神灵,埃及人称文字为神的语言。而我们祖先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仓颉。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文字也属于图画式象形文字体系,可以认为是属于汉字的范畴,是目前能够确认的最早的汉字。汉字的起源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原始造字时期,二是官方造字时期。原始造字时期,各个部落群体都有着记事的需要,在氏族酋长的带领下,得到氏族成员认同后开始造字,以用于传播与交流。大汶口陶文亦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比照不同种类的事物的形状,依样描绘出来的记号就是“文”。那么,所谓“文”就是以意象为本的,大汶口陶尊上的这些刻画符号就可以定义为“文”。《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韩非子·五蠹》云:“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汉字的发明创造并非一人一时之功,它源于人类社会人际交流思想的需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孕育发展的过程。自从般墟商代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人们明确地知道商代的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这就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这么成熟的文字的出现肯定不是突发现象,更不会是凭空而来。既然甲骨文不是无源之水,那它肯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图画到文字,并不是一种飞跃,它是由量变到质变、有量变的过程的,“图画文字”就是其过渡。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属于象形符号。几何形符号虽对汉字起源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被称为文字,多为连续形态的装饰,可以称为独立形态的记号。这些不同文化中的刻画符号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圈,这就说明了文字的诞生有可能是在相似的社会发展阶段多元出现的,而到后来受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在内因、外因的作用下,某一支流融入了其他支系的元素,发展为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其他支系文字在自己族内发展,有一部分被汉字吸收,还有一部分沿着自己原有的路径或急或缓地前进。总之,大汶口陶文应归在象形文字的体系之中,是汉文字方块字的雏形,与甲骨文字体有着显而易见的渊源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文字,属于古代汉字范畴。汉字的雏形以及之后的一脉相承具有区域性和延续性,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摘编自康瀚予《文明史视野中的大汶口文化陶文研究——兼与良渚文化刻符比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界对大汶口陶文是否属于文字的问题各执一词,支持者认为其具有文字性质,反对者认为其是随意刻画的,不具有任何意义。B.裘锡圭秉持着谨慎的治学态度将大汶口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象形符号两类,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存在用作文字的可能。C.大汶口陶文在形状和结构上都与后世较为成熟的文字很接近,甚至突破了地域限制,被隶属不同文化的部族接收、理解和传用。D.文中提到外国学者关于古埃及文字起源于陶文符号的研究结果,指出大汶口陶文与古埃及文字起源时期相近,处于官方造字时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邵望平称大汶口陶文为“闪现在远古文明的火花”,充分肯定其作为文字的重要性。B.高明认为并非所有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原始形态的汉字,如仰韶文化陶器刻符就不是。C.甲骨文之所以能够成为成熟文字,是因为前期经历了“图画文字”这个过渡阶段。D.从汉字的发展过程来看,目前我们使用的汉字也会吸收其他元素而改变形态。3.根据原文作者观点,下列选项中出现的符号不属于文字的一项是(3分)A.贾湖刻符:契刻在龟甲上,为横或竖的一道或两道直向刻痕,明显是有意所为,可能用来记数。B.几何印纹陶:陶器刻有方格纹、曲折纹、圆圈纹等多种几何纹,种类丰富,应为精心刻画而成。C.丁公陶文:陶片上的11个刻文笔画流畅,刻写有章法,排列规则,全文能组成短句甚至辞章。D.双墩刻符:大多刻画在陶器底部等隐蔽部位,形态固定,内容广泛,涉及日月山川以及狩猎、捕鱼等。4.大汶口陶文并非仓颉所造,但文中两次提及“仓颉造字”的传说,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5.下表是《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编辑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内容制订的稿件评价量表。请任选三个评价标准判断本文是否符合标准,并结合文章阐明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半日的游程郁达夫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篇短篇的笔,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儿寂寞起来了,索性就朝西的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一路上走着看着,又微微地叹着,自山的脚下,走上中腰,我竟费去了三十来分钟的时刻。半山里是一排教员的住宅。我的此来,原因为在湖上在江干孤独得怕了。想来找一位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而自美国回来之后就在这母校里服务的胡君,和他来谈谈过去,赏赏清秋,并且也可以由他这里来探到一点故乡儿的消息的。两个人本来是上下年纪的小学校的同学,虽然在这二十几年中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或当暑假,或在异乡,偶尔遇着的时候,却也有一段不能自已的柔情,油然会生起在各个的胸中。我的这一回的突然的袭击,原也不过是想使他惊骇一下,用以加增加增亲热的效力的企图;升堂一见,他果然是被我骇倒了。“哦!真难得!你是几时上杭州来的?”他惊笑着问我。“来了已经多日了,我因为想静静地写一点东西,所以朋友们都还没有去看过。今天实在天气太好了,在家里坐不住,因而一口气就跑到了这里。”“好极!好极!我也正在打算出去走走,就同你一道上溪口去吃茶去吧,沿钱塘江到溪口去的一路的风景,实在是不错!”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走到九溪十八涧的口上的时候,太阳已经斜到了去山不过丈来高的地位了。在溪房的石条上坐落,等茶庄里的老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两人在路上,说话原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一到茶庄,都不想再说下去,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忽而嘘朔朔朔的一声,在半天里,晴空中一只飞鹰,像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我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着这鹰声的响过。回响过后,两人不期而遇地将视线凑集了拢来,更同时破颜发了一脸微笑,也同时不谋而合的叫了出来说:“真静啊!”“真静啊!”我们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在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不知不觉,竟把摆在桌上的四碟糕点都吃完了;老翁看了我们的食欲的旺盛,就又推荐着他们自造的西湖藕粉和桂花糖说:“我们的出品,非但在本省口碑载道,就是外省,也常有信来邮购的,两位先生冲一碗尝尝看如何?”大约是山中的清气,和十几里路的步行的结果吧。那一碗看起来似鼻涕,吃起来似泥沙的藕粉,竟使我们嚼出了一种意外的鲜味。等那壶龙井芽茶,冲得已无茶味,而我身边带着的一封绞盘牌(香烟品牌)也只剩了两枝的时节,觉得今天是行得特别快的那轮秋日,早就在西面的峰旁躲去了。谷里虽掩下了一层阴影,而对面东首的山头,还映得金黄浅碧,似乎是山灵在预备去赴夜宴而铺陈着浓妆的样子。我昂起了头,正在赏玩着这一幅以青天为背景的夕照的秋山,忽所见耳旁的老翁以富有抑扬的杭州土音计算着账说:“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我真觉得这一串话是有诗意极了,就回头来叫了一声说:“老先生!你是在对课呢?还是在作诗?”他倒惊了起来,张圆了两眼呆视着问我:“先生你说啥话语?”“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了么?”说到了这里,他才摇动着胡子,哈哈地大笑了起来,我们也一道笑了。付账起身,向右走上了去理安寺的那条石砌小路,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三人的呵呵呵呵的大笑的余音,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作不绝如缕的回响。(有删改)文本二清新的小品文字郁达夫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细密的描写,若不慎加选择,巨细兼收,则清字就谈不上了。既细且清,则又须看这描写得真切不真切了。中国旧诗词里所说的以景述情、缘情叙景等诀窍,也就在这些地方。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的小品文字,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写起来,却往往不能够如我们所意想那么的简洁周至。例如《西青散记》卷三里的一节记事:“弄月仙郎意不自得,独行山梁,采花嚼之,作《蝶恋花》词云……(词略)。童子刈刍,翕然投镰而笑曰,吾家蔷薇开矣,盍往观乎?随之至其家,老妇方据盆浴鸡卵,婴儿裸背伏地观之。庭无杂花,止蔷薇一架。风吹花片堕阶上,鸡雏数枚争啄之,啾啾然。”只仅仅几十个字,看看真觉得平淡无奇,但它的细致、生动的地方,却很不容易学得。曾记年幼的时候,学作古文,一位老塾师教我们说:“少用虚字,勿用浮词,文章便不古而自古了。”我觉得写小品文字,欲写得清新动人,也可以应用这一句话。(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去找胡君,看似是谈谈过去,赏赏清秋,实则是因二人同乡的关系,想通过胡君来打探故乡的消息。B.“嘘朔朔朔的一声”,以拟声词写飞鹰振翅响过,“像霹雳似的”运用比喻手法,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C.“真静啊”重复写出,体现两人同时说出,且不具体点明说出者是谁,这样比写一次“真静啊”更富情味。D.老翁“摇动着胡子”,描写细腻生动,既写出了他高兴的状态,也表现了其对作者对课体现出的才华的钦佩。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着眼于细、清、真的相互关系来论述,并没有孤立地看待这三个艺术特征。B.作者关于小品文的创作主张,与张岱年提倡的“修辞立其诚”的为文观点有相通之处。C.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缘于细、清、真的特点,但写起来并不如我们意料的简洁周至。D.《西青散记》中,弄月仙郎“采花嚼之”与数枚鸡雏“争啄之”前后对照,别有意趣。8.喝茶吃藕粉前后,作者的心理随着他的所见所闻而有所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9.文本二强调,小品文贵在“细、清、真”,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出“细、清、真”这一特点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管子曰:“人君操本,民不得操末。君操始,民不得操卒。其在涂者,籍之于衢塞。其在谷者,守之春秋。其在万物者,立赀而行。故物动则应之。故豫夺其涂则民无遵,君守其流则民失其高。故守四方之高下,国无游贾,贵贱相当,此谓国衡。”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之数恶终?”管子对曰:“若四时之更举,无所终。国有患忧,轻重五谷以调用,积余臧羡以备赏。天下宾服,以富诚信仁义之士,故民高辞让,无为奇怪者。”管子曰:“善为国者,如金石之相举,重钧则金倾。故治权则势重,治道则势羸。今谷重于吾国轻于天下则诸侯之自泄如原水之就下。故物重则至,轻则去。物臧则重,发则轻,散则多。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节选自《管子·揆度》)材料二御史进曰:“昔太公封于营丘,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管仲相桓公,袭先君之业,行轻重之变,南服强楚而霸诸侯。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文学曰:“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管仲专于桓公,以千乘之齐,而不能至于王,其所务非也。故功名隳坏而道不济。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今天下合为一家,利末恶欲行?大夫君以心计策国用,构诸侯,参以酒榷,增以盐铁。然而国家衰耗,城郭空虚。故非特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节选自《盐铁论·轻重》)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A谷重B于吾国C轻D于天下E则诸侯之自F泄G如原水之H就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应,意为对付,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噌咕者相应”的“应”意思不同。B.更,意为交替、轮换,与庄子《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更”意思不同。C.管仲相桓公,指管仲辅助齐桓公,其中“相”与成语“相得益彰”中的“相”意思相同。D.本末,古人以务农为本,从事工、商等职业为末,现在多用来指事情的原委、始末。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子认为,流通中的财物、仓库里的粮食和物品中的财富,都要通过价格进行控制,这样物资变动就有相应的措施应对。B.齐桓公问什么时候可以停止运用轻重权变之术,管子回答说永远不能停止,因为无论国家忧患还是安宁,其都有用武之地。C.御史通过列举朝廷推行姜太公、齐桓公、管仲的治国策略,使得国库充足、百姓生活富裕的事实,证明了轻重之术的作用。D.御史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实行权变之术,取得霸主地位,而文学却认为齐桓公未能实现王道,可见双方政治追求不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守四方之高下,国无游贾,贵贱相当,此谓国衡。(2)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14.材料二中,文学是如何反驳御史的观点的?(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张常侍西归①白居易二年花下为闲伴,一旦尊前弃老夫。西午桥街行怅望,南龙兴寺立踟蹰。洛城久住留情否?省骑②重归称意无?出镇归朝但相访,此身应不离东都。【注】①西归:指返回长安。②省骑:台省官员的骑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一旦”与“二年”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听到朋友西归消息后的意外和失落。B.张常侍结束在洛阳饮酒作乐的生活,往长安任职,“重归”二字可见他是再入长安。C.尾联写诗人为了等待朋友归来,愿意一直留在洛阳,从中可见二人深厚真挚的情谊。D.本诗融记叙、抒情于一体,还连续用了两个问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16.在理解颔联下句“南龙兴寺立踟蹰”时,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立踟蹰”的人应该是诗人;也有人说,“立踟蹰”的人应该是张常侍。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感叹六国原本强大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挟持,最终导致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朝自由开放、平等待人的风气使大多数仁人志士将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作为人生追求,统治者对此也予以鼓励,使其恩赏加身。高适《燕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描绘了这种社会情形。(3)小刚读到《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为千年前古人的“惜时”而感动,他由此联想到很多文人通过诗歌将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枯燥深奥,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各种各样,种类繁多,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否则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所以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黑暗。从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陷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18.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3分)A.工程师在实地勘察后说:“这教学楼有些岁数了,安全性能有所下降,要么暂时放置其不管,要么将其拆了重建。”B.陈老师安慰考学失败的小李说:“虽然你没有进入心仪的学府,但你的其他天赋十分出众,未来会有无限精彩的!”C.在某经济论坛中,一发言人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式只有两种,不是增加税收,就是减少其他政府支出。”D.在观看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时,小周肯定地对他的同桌说:“你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点。”19.下列成语中,能够代替文中画横线内容的一组是(3分)A.深不可测各色各样委靡不振B.高深莫测各色各样一蹶不振C.高深莫测形形色色委靡不振D.深不可测形形色色一蹶不振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牛角尖”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和闻一多《红烛》中“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一句均使用了叹号,请简要分析二者在用法和作用上的不同。(4分)22.本周班会课的主题是“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大家应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拟写一份发言提纲。(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个人讨厌老鼠,倾尽家财寻求到一只好猫。他用鱼肉喂养猫,给猫窝铺上棉垫。猫吃得饱饱的,过得安安稳稳,不但不捕鼠,有时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反而更加凶暴。这人害怕了,就再也不养猫了,认为天下没有好猫。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C(A项,“不具有任何意义”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1段中的“另一种看法则是认为其属于原始的记事方法……是与语言毫无关系的刻画”,可知反对者虽然认为其不能记录语言,但可以用来记事,具有一定的意义。B项,“将大汶口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象形符号两类”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2段中的“裘锡圭先生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他将史前陶文分为几何形符号和象形符号两类”,可知裘锡圭是将“史前陶文”分为两类,其中大汶口陶文属于象形符号。D项,“处于官方造字时期”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6段中的“原始造字时期,各个部落群体都有着记事的需要……大汶口陶文亦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可知大汶口陶文处于“原始造字时期”。)2.D(“目前我们使用的汉字也会吸收其他元素而改变形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在文字诞生的阶段,不同文化中的刻画符号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继而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字,但是目前使用的汉字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并不能推断出其会吸收其他元素而改变形态。)3.B(A项,“为横或竖的一道或两道直向刻痕”表示有固定的形体,“用来记数”表示有明确的含义,此项符合;C项,“笔画流畅,刻写有章法”表示有固定的形体,“全文能组成短句甚至辞章”表示有明确的含义,此项符合;D项,“形态固定”表示有明确的形体,“涉及日月山川以及狩猎、捕鱼等”表示有明确含义,此项符合。B项,“多种几何纹”不属于文字,原文倒数第二段中说“几何形符号虽对汉字起源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被称为文字”,且几何纹没有形、义的基本特征,此项不符合。故选B。)4.①仓颉造字的时间与大汶口晚期时间接近,可能反映了一定历史真实性,能够一定程度上论证大汶口陶文是文字的观点。②引用《荀子》《韩非子》中仓颉造字的传说,引出下文对汉字的发明创造是一个漫长过程的论述,说明大汶口陶文应是过渡时期的文字,进一步论证了大汶口陶文是文字的观点。【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需从反映一定的历史真实性、说明大汶口陶文应为过渡时期的文字两方面作答。5.【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任选三点评价标准判断即可。需根据评价标准给出判断结果为“是”还是“否”,并结合文章内容给出理由。6.A(“实则是因二人同乡的关系,想通过胡君来打探故乡的消息”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找胡君,有多种原因,并非只是打探故乡消息,且通过后文来看,二人并没有提到“故乡”的信息。)7.C(“但写起来并不如我们意料的简洁周至”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却往往不能够如我们所意想那么的简洁周至”。)8.①静等茶水时,作者面对青山,内心充盈着飒爽的清气;②喝着清茶时,作者贪婪地享受着山中的寂静;③喝茶吃藕粉后,作者感受到了内心的满足;④听闻老翁记账,作者与之对课,兴致盎然;⑤走出茶庄,作者内心回味着喝茶的清趣。【评分标准】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描写细密,选材裁剪得当,重点写了吃茶一事;②用语平实清雅,对茶庄山景、秋山夕照、老翁算账等描写不事雕琢,意味丰富;③描写真切,情景交融,作者幽雅的感受与山中寂静的环境相得益彰。【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CEG(“重于吾国”“轻于天下”是并列的介词结构,为状语后置句,其中“于吾国”“于天下”为后置状语,其后应分别断开,故应涂黑C、E两处。“则诸侯之自泄”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为“则诸侯之(谷)自泄(吾国)”,意为“那么诸侯国的(粮食)就会自己流入(我国)”,句意完整、连贯,其间不应断开而其后应该断开,故应涂黑G处。)11.C(“其中‘相’与成语‘相得益彰’中的‘相’意思相同”分析错误。“管仲相桓公”中“相”意为“辅助,扶助”,成语“相得益彰”中“相”意为“互相”,二者意思不同。)12.A(“都要通过价格进行控制”扩大范围。由材料一“其在涂者,籍之于衢塞。其在谷者,守之春秋。其在万物者,立赀而行。故物动则应之”可知,君主控制物资的变动,应该通过税收控制流通中的财物,通过价格变动控制粮食和物品,并非“都要通过价格进行控制”。)13.(1)因此(君主)把握好四方(价格)的高低,国家就没有投机的商人,价格高低相当,这就是国家经济平衡。(“贾”“此谓⋯⋯”和省略句译出各1分,句意1分)(2)那个时候,诸侯不能以德施政,(一个个)争抢功劳夺取利益,所以依靠权势互相排挤。(“以”“倾”和通假字“公”译出各1分,句意1分)14.①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礼义可以治国。②事实论证。以齐国不能实现王道和现在国家衰弱、空虚的事实,说明追逐末利于国无益。③对比论证。将伊尹、太公与管仲进行对比,又将古今形势进行对比,得出应崇仁义、力本农的结论。(答出“引用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并进行具体阐释,可得5分。)15.C(“为了等待朋友归来,愿意一直留在洛阳”过度解读。尾联中只说诗人“应不离东都”,但并未提到诗人这样做是为了等待朋友归来。)16.示例一:我赞同第一种看法,“立踟蹰”的人是诗人。①整首诗都是以诗人的口吻抒写,因此“立踟蹰”这一动作的发出者也应该是诗人。②“立踟蹰”的人是诗人,可使该句与上句互文见义,写诗人不管是在西午桥街,还是在南龙兴寺,都怅然失落、徘徊不前。示例二:我赞同第二种看法,“立踟蹰”的人是张常侍。①正是因为张常侍“立踟蹰”,所以才有颈联中诗人的发问。②在诗人写给张常侍的送别诗中,从张常侍的角度写离情,更显二人情感的深厚。17.(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示例一: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示例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示例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18.B(由文中“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可知,在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中,会将事物的答案数量机械地局限于两个以内。B项,陈老师指出小李虽然在考学方面暂时失利,但在其他方面天赋极高,即陈老师认为小李的人生选择不止考学一种,故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19.D(第一处,“深不可测”指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形容不易捉摸;“高深莫测”指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估摸不透。二者都有无法测度,难以捉摸的意思,但“高深莫测”含贬义且适用对象为人。画横线处“枯燥深奥”指在很多人的认识中,逻辑学的相关知识难以理解,令人捉摸不透,为中性语境,故选“深不可测”。第二处,“各色各样”指很多不同的颜色和样式;“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画横线处“各种各样,种类繁多”指社会上存在着具有不同特点的人,体现了人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并不涉及颜色和样式上的不同,故选“形形色色”。第三处,“委靡不振”形容消沉、颓丧,精神不振作,侧重状态;“一蹶不振”指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一遭到失败、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侧重带来的严重后果。画横线处“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指遭遇挫折后无法重新振作,故选“一蹶不振”。)20.含义:牛角尖即牛角的顶尖,常用来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表达效果:文中用牛角尖一词准确地形容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牛角的两个尖巧妙对应虚假两分的唯二选择,十分生动形象。用“牛角尖”代指“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既使文意易被理解,又使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含义2分,表达效果2分)21.用法:①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叹号表示感叹语气;②《红烛》中的叹号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2分)作用:①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叹号表现出作者找到摆脱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喜悦,强调了认识到第三种可能存在的重要性;②《红烛》中的句子是对红烛的劝慰之言,句末叹号体现出坚定的请求,暗含作者对红烛奉献精神的由衷赞美。(2分)22.①先介绍虚假两分逻辑谬误: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限制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②接着指出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危害:视野受限,思维受阻,想法极端、悲观等。③最后给出合理建议:运用开放性的思维思考问题,预设多种可能,不给自己的未来设限,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6分,每点2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个人讨厌老鼠,倾尽家财寻求到一只好猫。他用鱼肉喂养猫,给猫窝铺上棉垫。猫吃得饱饱的,过得安安稳稳,不但不捕鼠,有时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反而更加凶暴。这人害怕了,就再也不养猫了,认为天下没有好猫。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寓言类作文题。从猫的角度看,这只猫之所以不捕鼠,是因为材料中的这个人用安逸的生活削弱了它的斗志,没有遵循猫捉老鼠的天性。猫是如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