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华达综合高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华达综合高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华达综合高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华达综合高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华达综合高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2013·上海高考·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A.姜寨遗址B.炎黄传说C.二里头遗址D.尧舜禹传说2.(2020·上海高考·1)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于是人民开始A.聚族而居B.建立国家C.冶炼青铜D.创造文字3.(2016·上海高考·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4.(2021.1·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5.(2022·全国乙卷高考·24)图4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6.(2018·海南高考·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隶书B.金文 C.小篆D.草书7.(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8.(2013·广东高考·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9.(2016·上海高考·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10.(2021·河北高考·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1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12.(2019·上海高考·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骗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这句话出自()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13.(2013·北京高考·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 C.汉D.唐14.(2016.10·浙江高考·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世官制15.(2020.7·浙江高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右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A.①—秦始皇长城B.②—灵渠C.③—郑国渠D.④—都江堰16.(2019.4·浙江高考·26)【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17.(2016·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18.(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19.(2012·广东高考·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20.(2021·河北高考·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21.(2013·福建高考·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图6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22.(2021·河北高考·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23.(2014·重庆高考·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4.(2014·上海高考·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B.西汉 C.唐朝D.北齐25.(2019·上海高考·13)年号源于中国纪年法,下列历史名词含年号的是()A.光武B.贞观C.甲午D.辛亥26.(2021·山东高考·3)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图1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7.(2018·全国Ⅰ卷高考·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8.(2016·全国Ⅱ卷高考·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9.(2016·北京高考·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 C.宋汴梁D.元大都30.(2019·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31.(2016.10·浙江高考·33)(10分)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材料二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6分)(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4分)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华达综合高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及简析1.答案:A简析:姜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聚落遗址,能反映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的情景。炎黄传说、尧舜禹传说多是口口相传的远古故事,不能直接体现这种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场景。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此时已进入阶级社会,并非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阶段。2.答案:A简析:原始农业生产提供稳定食物来源后,人们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村落。建立国家是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出现阶级分化之后;冶炼青铜、创造文字则是在更晚的时期,与原始农业提供食物来源没有直接的先后因果关系。3.答案:D简析:公元前的世纪和年代计算方法是,百位数字加1为世纪数,十位数字表示年代。公元前1046年,百位数字是10,加1为11世纪;46年属于下半叶。所以公元前1046年处在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4.答案:B简析:周王通过分封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周王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错误;分封的依据除了血缘关系,还有功臣、先代贵族等,C错误;周朝存在时间不止四百余年,且分封制后期出现诸侯割据混战,并未一直维持周朝统治,D错误。5.答案:C简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原料铜矿分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这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青铜器铸造与南北农业经济进步之间没有直接推动关系,A错误;当时尚未形成大规模商业活动,B错误;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不是青铜器铸造繁荣的主要原因,D错误。6.答案:B简析:金文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是青铜器。隶书、小篆、草书的得名与书写材质无关,隶书是因为是下级小吏用于日常书写的简便字体;小篆是秦朝统一文字时推行的标准字体;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7.答案:D简析: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拒后自立为王,这表明当时周朝的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诸侯不再完全遵守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但并未不复存在,A错误;王位世袭制度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未体现宗法制度开始解体,C错误。8.答案:B简析: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与宗法制下的贵族等级体系相关。战国以后,宗法制衰落,贵族地位下降,“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分封制在战国时期走向瓦解,A错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百姓”含义变化无关,C错误;井田制在战国时期逐渐瓦解,且与“百姓”含义变化没有直接关联,D错误。9.答案:D简析: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促使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推动了周王室式微、列国纷争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①④正确。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没有直接因果关系,②错误;农民起义频繁不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③错误。10.答案:B简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孔子编订《诗》《书》意在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秩序。孔子主张“仁”和“礼”,并非加强君主集权,A错误;宣扬礼法并用是荀子的思想,C错误;材料未体现发展私学,D错误。11.答案:B简析: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是其“仁政”学说的重要内容。重义轻利不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内容,A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C错误;正心诚意是《大学》中的思想,D错误。12.答案:B简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等思想,A错误;荀子主张“性恶论”等思想,C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等思想,D错误。13.答案:B简析:材料中“天下分而为七”指战国七雄,“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指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指秦灭陈统一全国。所以缺失的文字应该是秦。14.答案:C简析:“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说明郡县制下地方官吏不易叛乱,肯定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叛乱,A错误;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B错误;世官制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D错误。15.答案:A简析:①位于北方边境,是秦始皇长城;②位于广西,是灵渠,但标注位置错误;③位于关中地区,是郑国渠,但标注位置错误;④位于四川成都平原,是都江堰,但标注位置错误。16.答案:C简析: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战国时外交活动无文字障碍,且战国七雄文字90%以上相同,说明对人们视为定论的“秦始皇统一文字前文字差异很大”这一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A选项强调治史的难点,与材料主旨不符;B选项强调材料是研究出发点,没有突出对定论的检验;D选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17.答案:B简析:萧何入秦收拾文书,西汉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得益于这些文书,实质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西汉初期实行黄老之学,并非崇尚儒家的政策,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书的积极作用,C错误;材料未提及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D错误。18.答案:C简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势力膨胀,出现“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的现象。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A错误;独尊儒家学说在汉武帝时期,且与诸侯叛乱现象无关,B错误;汉初并非全面推行郡县制,D错误。19.答案:C简析:“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说明诸侯权力受到限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一现象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加强,而非君主专制削弱,A错误;宗法制在当时并未消亡,B错误;分封制受到削弱,而非巩固,D错误。20.答案:C简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皇帝诏令通过尚书令交给三公,三公执行,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尚书在当时并非中央最高行政机构,A错误;材料未体现冗官现象,B错误;材料未涉及王国问题,D错误。21.答案:B简析: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在江北,周瑜军队在江南,用火攻需要风从东南吹向西北,这样火借风势才能烧到曹操的战船。A选项风向错误;C选项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与“东风”含义不符;D选项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不是“东风”所指。22.答案:C简析:西汉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而杜恕建言魏国刺史“勿令领兵,以专民事”,说明当时魏国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材料体现的是刺史职权变化,并非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A错误;材料未体现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材料未提及刺史制度保障吏治清明,D错误。23.答案:B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江南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并未迅速超过北方,A错误;中原经济区仍有一定优势,C错误;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D错误。24.答案:D简析:北齐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北齐时期汉族士大夫教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以侍奉达官贵人的情形有可能发生。秦朝、西汉、唐朝时期,汉族与鲜卑族的关系及社会背景与材料所述不符。25.答案:B简析: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光武是东汉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