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语法基础学问概述: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表示专用名称
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
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情、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
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更。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
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相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留意、
敬重、了解、信任、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非常”。有的动词表示
能够、情愿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当、
应当、情愿、可以、可能、必需”,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
可以考虑、情愿学习、应当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
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
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
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态、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
丑恶"O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
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
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
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
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代词是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代词有三种:一是人称代词,用来代替
人或者事物名称,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
人家”;二是指示代词,起区分作用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那儿、这里、那里、
这么、那么、这么样、那么样、各、每”;三是疑问代词,用于提问,如“谁、什么、怎样、明B、
哪儿、哪里、多、少、儿”。代词代替某类词,就具有这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如人称代词代替名
词时,就具出名词的语法功能。“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可以代替动词、形容词,就具有
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非常、就、都、立刻、立
即、曾经、尽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立刻走、非常
好、重新起先“,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兴奋得很、宠爱极了”。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
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
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协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
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
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表示感叹、呼喊、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
独立成句。
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中学语文语法基础学问概述:短语
词和词依据确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
汉语里有很多种短语,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种。
联合短语:由地位同等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做联合短语。如"白菜、芹菜""香蕉、橘子、甜橙
""调查、探讨””接受并且审理”"宏伟、壮美""又白又胖"。
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中的一部分是中心词,前面总是有修饰语。如"大城市、小村庄、优异
的成果(这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慢走、努力工作、细致地分析、特殊大、最优秀”(这是
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
补充短语:这是补充成分在后面的短语,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
在这里"。
动宾短语:这是动词后面带着宾语的短语。如"买菜、写小说、看电视、走亲戚、跑材料、
修理汽车、收购药材"。
主谓短语:被陈述对象在前,陈述者在后构成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似乎一个句子,
但是没有句子的语气,因而没有句子的独立性。如”电灯亮、电话通、学校开学、山河壮美、春
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
介词短语: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如“在中国、
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北京方向、以这种方式、为广阔群众、比个人
的利益
的字短语:用”的”在最终组成的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
进的、手里拿把花的、头上打着蝴蝶结的”。
中学语文语法基础学问概述: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状况下,主语
在前,谓语在后。
(1)大伙都散了。(《分马》)
(2)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遗忘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学问来探讨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美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重绚丽的画
图。(《宏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几句的主语是“大伙”“满树浅黄色的小花”“我最不能遗忘的””利用物候学问来探讨农
业生产””那壮美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
T""并不出众"”是他的背影"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组成了一幅庄重绚丽的画图”。
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斗争时候就运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运用”是谓语。
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
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遗忘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
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成功。(《纪
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故宫。(《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干脆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
来>#?《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挖芹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一片碧绿的大海>,开花季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遗
忘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慧<过分>o(《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白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望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芹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挚友)一样。
(《挖养菜》)
(3)老远就望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宏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安逸和欢乐的谈话。(《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莫非[还][不]能料理自己
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
北海”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语文语法学问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
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犹如志、作家;表示详细事物,河流、高
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
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更、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逝或发展变更: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
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
表示推断(推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
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推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
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
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O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态、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态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美丽、牢固;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
“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很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削减,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
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
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常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
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其次人称的敬称“您”不
用于复数,假如须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
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留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分。“我
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确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
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
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
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慢慢。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
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
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
运用。
I、介词:介词常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
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缘由、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依据,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协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
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
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喊、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
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
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
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
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
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
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
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出名
+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样。(名词
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同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
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干脆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
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
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干脆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
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
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运用动词短语
时,要留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协作,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
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
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
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
特殊的有:名+名,如今日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
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
陈述的关系。②运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
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
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需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
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
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
在前,谓语在后;其次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
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
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
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
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
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遇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
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相互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
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分。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
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
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酷爱工作的人,才能
酷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推断复句
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状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
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
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
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始终分析到全
部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当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
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留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
的搭配,要留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留意
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
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确定的排列
依次。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运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
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样: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冲突或前后不一样,也简洁造成病句,前后冲
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冲突,同一句内运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状
况的表达,相互冲突。
(6)其他状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方(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
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知别人一件事;疑问句
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剧烈
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确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留意的问题:A、
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变更句子的原意;B、确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
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中学语文古文语法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需是代词;二是必需是否定句,由“不”、“未”、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状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
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般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留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确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
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
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留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
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
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其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
留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需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
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
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
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状况除了第一种状况外,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方位词、时间
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对南坐。”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状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o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行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X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
下几种状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
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当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
语应当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状况而定其成分。
例2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当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状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
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主语:一个句子的
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我吃饭
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富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富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推断是定语后
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信任”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信任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
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锐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
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
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一般都是推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推断。所以上句是
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说明怀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推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事实上应当是“……驻扎(在)函陵”它省略
了介词“在”所以是省略句。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一般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简析: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状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
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
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刃杀害)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
变更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更,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
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
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
③烈山泽而.(放大火烧)
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状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运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
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
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一般名词作状语
所谓一般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一般名词
作状语的状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常常出现.一般名词用在动词前,
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比方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方来修饰.
例句:
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
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
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
(2)表示对人的看法: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看法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3)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失期,法当斩.(依法)
(4)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
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
③既东封郑.(在东面)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行貌相,海水不行斗量手
写体,漆是线等.
(六)使动用法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
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
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句:
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相互争斗)
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
动作行为.
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
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前者一般是专出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一般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
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
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须要
用这种结构来表述.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原来是不带宾语的,假如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
例句: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
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曹军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我听到)
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状况很少,比较难辨别须依据上下文意来判定。
例句: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百余骑跟从)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秦国担当理曲)
③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尝人人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之居洁)
②今媪尊长安居之位(使之尊)
③诸侯恐惊会盟而谋弱秦(使之弱)
④张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使之张,使之贫)
(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1)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侣鱼虾而友席鹿(以鱼虾为侣。以席
△总的来说.名词的使动语法.意动用法术很常见。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欢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用好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认为我美)
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天下变小了)
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状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确定依次的。如主语
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依次不一样。有时宾语可以
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宾语前置
宾语在确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
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④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⑤“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⑥吾谁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
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需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
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②臣未之闻也(未闻之)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
作宾语前置的占98.4%o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
有一些后置的状况。例如: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
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
+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④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⑤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感通憾怨恨)
⑥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怪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
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
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吩咐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
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记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
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
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命子封帅车-三百乘以伐京。
②不豫不稽。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带长铁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
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太子来宾—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行数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来宾:“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
有“者”字标记而将定语后置。
(3)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奚为不自织?(为什么?)
②何以战?(凭什么?)
③客胡为若此(为什么?)
④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为何?)
⑤学恶乎始?恶乎终?(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记,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夜以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4)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
间、处所、缘由、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
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何不试之以足?(用脚试试)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兵数破于齐秦。
⑤名垂乎后世。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5)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调,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
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美哉室!
④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灼灼其华
⑥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状况。
A.疑问句B.感叹句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金石为
高一文言文语法学问
推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推断句
推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确定或否定推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
几种形式表示推断。
1.用“者”或“也”表推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推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
表停顿,“也”表推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志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推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推断。其中“是”表推断,要留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分。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推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干脆表示推断。既不用推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干脆表示推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
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须要依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行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四月心理咨询服务合同台账隐私沙箱设计
- 公务车辆购置合同样本
- 2024年份8月聚丙烯医用口罩驻极处理设备配套协议
- 二零二五技术保密协议范文模板
- 二零二五版个人合伙内部股份转让协议
- 教务管理聘用合同二零二五年
- 离婚赔偿协议书范例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农庄承包协议合同书范例
- 二零二五果园租赁协议书
- 场地租用定金合同
- 2025年中国短圆柱滚子轴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湖北省十一校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数学试卷(解析版)
- 《手工制作》课件-幼儿园挂饰
- 鼓励员工发现安全隐患的奖励制度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春新版教材)
- 人武专干考试题型及答案
- 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 课件
- 2025年北京五湖四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电气系统设计方案
- Python语言实用教程第10章-科学计算课件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