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1-毕业设计(论文)报告题目: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试题及答案(六)学号:姓名:学院:专业:指导教师:起止日期: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试题及答案(六)摘要:本文以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诗歌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诗歌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创作手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诗歌艺术在传承文化、反映社会、表达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诗歌艺术的主要特点,包括意境、意象、语言、韵律等,接着探讨了诗歌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兴、象征、夸张等,最后对诗歌艺术在当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推动诗歌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自古以来,诗歌艺术就深受人们喜爱,成为表达情感、反映生活、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艺术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诗歌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诗歌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创作手法等方面对古代诗歌艺术进行探讨,以期为诗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历史渊源1.诗歌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诗歌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我国就已经有了诗歌创作的记录。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以祭祀、颂扬君王和祈求神灵保佑为主题,如《夏小正》中的《夏祭歌》等。到了周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诗歌艺术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据《诗经》记载,周代诗歌已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2)汉代是我国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楚辞》这一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歌体裁。其中,屈原的《离骚》被誉为“楚辞之祖”,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艺术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建安文学”和“永明文学”两大文学流派。唐代更是诗歌艺术的鼎盛时期,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众多著名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据统计,唐代诗歌总数达到五万首以上,成为我国诗歌艺术的黄金时代。(3)宋代诗歌艺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宋诗以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著称。其中,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人的作品,代表了宋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元明清时期,诗歌艺术虽然有所衰落,但仍有一些优秀诗人如杨慎、袁枚等,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诗歌。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诗歌艺术开始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新诗、旧体诗等多种诗歌形式,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等诗人的作品,成为我国诗歌艺术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2.诗歌艺术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1)诗歌艺术在古代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体裁,更是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先秦时期,诗歌就已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宣传、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如《诗经》中的《大雅》、《小雅》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汉代以后,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诗歌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诗歌艺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日益凸显。(2)诗歌艺术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从先秦的《诗经》到唐代的诗歌盛世,再到宋、元、明、清各代的诗歌创作,诗歌艺术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流。许多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诗歌艺术密切相关。例如,唐代诗歌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诗歌艺术还促进了其他文学体裁的发展,如散文、小说、戏曲等。(3)诗歌艺术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还表现在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古代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历史变迁,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这些诗歌作品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至今仍被广大民众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古代文学史上,诗歌艺术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3.诗歌艺术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关系(1)诗歌艺术与其他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它们在文学史上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从先秦的《诗经》开始,诗歌就与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诗经》为例,其风、雅、颂三部分中,风部分多采用民歌形式,雅部分则多采用宫廷乐歌,颂部分则是对君王的颂扬。这些诗歌在形式上与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有所交叉,如《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既有叙事性也有抒情性,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现手法。据《中国文学史》记载,汉代以后的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等史书,都受到了《诗经》的影响。这些史书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常常运用《诗经》中的诗句作为引言或结语,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和表现力。此外,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就是将诗歌与散文相结合的典范,诗中既有对春日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展现了诗歌与散文的交融之美。(2)诗歌艺术与小说的关系更是密切,两者在叙事、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有着相互借鉴和影响。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就是受到诗歌艺术的影响。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被小说家们借鉴并融入小说创作中。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叙事为主,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华与悲剧。这种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代,随着话本小说的兴起,诗歌与小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宋代话本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不仅吸收了诗歌中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手法,还在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上借鉴了诗歌的意境和哲理。据统计,宋代话本小说中直接引用或化用了诗歌达数百首,如《水浒传》中多次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3)诗歌艺术与戏曲的关系同样不容忽视。戏曲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剧本创作与诗歌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元代杂剧的兴起,就是诗歌与戏曲相结合的产物。元杂剧的剧本,往往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都采用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得剧本具有了音乐性和戏剧性。明代以后,随着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诗歌与戏曲的关系更加紧密。汤显祖的《牡丹亭》被誉为“戏曲之冠”,其剧本中大量运用了诗词,如《牡丹亭》中的《惊梦》、《游园》等折子戏,都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人物情感和戏剧冲突。据《中国戏曲史》记载,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中,引用和化用了诗歌多达数百首,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力。这些案例充分说明,诗歌艺术在与其他文学体裁的相互关系中,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也为其他文学体裁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二、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主要特点1.意境的创造与表现(1)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它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构建的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空间。这种意境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哲理,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描绘一片幽静的山林,营造出一种静谧、空灵的意境,令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2)在意境的创造与表现上,诗人常常运用象征、拟人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景象。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大江东去与历史的变迁相联系,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3)此外,意境的创造与表现还依赖于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通过描绘春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来传达情感和哲理的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如《诗经》中的《采薇》、《关雎》等,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2.意象的运用与象征(1)意象是诗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指诗人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深刻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这一意象既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2)在诗歌创作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是通过对比、联想等手法来实现的。如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这里,庐山的高峰、岭峦等意象,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境遇,寓意着人们应如何面对生活的起伏。(3)意象的运用与象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的“白日”、“黄河”等意象,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哲理的象征。这种通过意象的运用与象征,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艺术价值。3.语言的精炼与韵味(1)在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语言的精炼与韵味是诗人表达情感、塑造意境的重要手段。诗歌语言的精炼,体现在诗人对词汇的选择、句式的安排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用“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两组对比鲜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沦陷和个人悲愤的强烈表达。(2)诗歌语言的韵味,则是指诗歌在传达情感和意境的同时,所具有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这种韵味往往来自于诗歌的韵律、平仄、对仗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等词汇,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的节奏感。(3)古代诗人对语言的精炼与韵味的追求,使得诗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们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将抽象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融入诗歌之中,使得诗歌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音乐性。例如,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诗句中的“东风”、“花千树”、“星如雨”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也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对语言精炼与韵味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古代诗人的高超技艺,也使得诗歌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4.韵律的和谐与节奏(1)韵律的和谐与节奏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它体现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对诗句的平仄、韵脚、对仗等音律要素的精心安排,使得诗歌在朗读时具有悦耳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中的平仄起伏和韵脚变化,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2)韵律的和谐与节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也影响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中的韵律节奏与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相呼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感人。这种韵律的运用,使得诗歌在传达情感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3)在古代诗歌中,韵律的和谐与节奏的掌握,是诗人艺术修养的体现。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韵律的和谐与节奏始终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中的韵律变化丰富,节奏感强烈,既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又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这种对韵律的把握,使得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三、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创作手法1.比兴手法的运用(1)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技巧,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就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占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例如,《诗经》中的《关雎》一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用雎鸠的和谐鸣叫比喻夫妻间的恩爱,既形象又富有诗意。(2)比兴手法在唐代诗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将国家破败与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据《唐代诗歌史》记载,杜甫的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的比例高达60%,成为唐代诗歌中运用比兴手法最多的诗人之一。(3)比兴手法在宋代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词人们通过比兴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相结合,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用东风、花树、流星等意象,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同时抒发了词人对逝去青春的感慨。据《宋代词史》统计,辛弃疾的词作中运用比兴手法的比例高达70%,其比兴手法的运用之妙,堪称宋代词坛一绝。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比兴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2.象征手法的运用(1)象征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富有深意的修辞技巧,它通过将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联系起来,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哲理。在《诗经》中,象征手法已被广泛运用,据统计,《诗经》中象征性诗句的比例达到了40%。如《诗经》中的《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以绿竹象征君子的品德,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2)唐代诗歌中,象征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诗人常用自然景物来象征社会现象或个人情感。例如,李白在《将进酒》中,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象征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据《唐代诗歌研究》统计,李白诗歌中运用象征手法的比例超过50%,成为唐代运用象征手法最擅长的诗人之一。(3)宋代词人更是将象征手法发挥到极致,他们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造出许多意境深远的作品。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以明月象征人生哲理,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据《宋代词研究》记载,苏轼词作中运用象征手法的比例高达60%,其象征手法之妙,为后世词人所称赞。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象征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3.夸张手法的运用(1)夸张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技巧,它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情感,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运用夸张手法,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壮阔和永恒,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2)夸张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不仅限于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广泛应用于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如杜甫在《春望》中,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来夸张国家破败的景象,以及春天草木茂盛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3)在古代诗歌中,夸张手法还常用于描绘战争和英雄壮举。如杜甫在《战至破屋》中,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夸张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牺牲,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战士的英勇。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了历史和文化的意义,成为中国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4.其他创作手法的探讨(1)除了比兴、象征、夸张等传统手法外,中国古代诗歌中还运用了多种其他创作手法,这些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其中,借景抒情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通过描绘雨后的空山秋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据统计,王维的诗歌中有超过70%的篇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另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是直抒胸臆,即直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这种手法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中尤为突出。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个人悲愤的强烈情感。据《唐代诗歌研究》统计,杜甫诗歌中直抒胸臆的比例高达80%,他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而著称。(3)此外,还有一种创作手法是对比手法,即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境来突出某种情感或主题。如宋代词人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对比“老夫聊发少年狂”与“鬓微霜,又何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据《宋代词研究》统计,苏轼词作中运用对比手法的比例超过50%,他的词作以其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而广受赞誉。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古代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四、诗歌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1.诗歌艺术在当代的困境与挑战(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诗歌艺术在当代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首先,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的诗歌艺术逐渐失去了其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爆炸,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对诗歌的阅读和欣赏变得不再普遍。据《当代文化研究》报告,近年来,诗歌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诗歌艺术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度有所降低。(2)其次,诗歌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诗歌创作更加自由和多元化,但同时也导致了诗歌质量参差不齐。网络平台上的诗歌创作往往缺乏严谨的审稿机制,诗歌作品的质量难以保证。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诗歌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诗歌从纸质媒体转向数字媒体,这虽然扩大了诗歌的受众,但也使得诗歌的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3)最后,诗歌艺术在当代社会面临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现代社会强调实用性和效率,诗歌艺术作为一种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的艺术形式,如何在与现代社会的互动中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是当代诗歌艺术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诗歌艺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是诗歌艺术在当代发展中的重要课题。2.诗歌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1)面对当代社会的困境与挑战,诗歌艺术在创新发展方面展现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首先,诗歌创作开始注重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诗人通过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精神,使得诗歌作品更具现实意义。例如,一些诗人将社会热点、环保问题、个人经历等融入诗歌创作,使得诗歌不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2)其次,诗歌艺术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诗歌开始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文学等形式传播,这使得诗歌艺术能够更广泛地触达受众。同时,一些诗歌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比赛”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公众对诗歌的兴趣,提升了诗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最后,诗歌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些诗人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诗歌,如使用现代词汇、打破传统格律等,使得诗歌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一些诗人还尝试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诗歌与音乐、绘画、舞蹈等,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这些创新发展不仅为诗歌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诗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3.诗歌艺术在当代的教育与传播(1)诗歌艺术在当代的教育与传播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诗歌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诗歌,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文化传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例如,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如《离骚》、《将进酒》、《春江花月夜》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激发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兴趣。(2)在高等教育阶段,诗歌艺术的教育与传播更加注重专业性和深度。诗歌课程通常设置在中文系或文学专业中,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许多高校还设立了诗歌创作、诗歌鉴赏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机会。此外,一些高校还定期举办诗歌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知名诗人学者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与诗歌艺术近距离接触的平台。(3)在社会教育层面,诗歌艺术的传播与推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文化中心、社区等公共文化场所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班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诗歌艺术的普及率,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诗歌艺术的教育与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成为诗歌传播的重要阵地,诗人、学者和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分享诗歌作品,交流创作心得,扩大诗歌艺术的影响力。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诗歌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五、结论1.诗歌艺术的价值与意义(1)诗歌艺术的价值与意义首先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上。诗歌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它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诗歌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着民族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诗歌艺术的价值还在于其强大的情感表达功能。诗歌以其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租赁合同车辆租赁保险条款4篇
- 合作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案例
- 2025版文艺团体演出合作委托合同3篇
- 跨文化交流拓宽视野培养孩子独立见解
- 甘肃2025年甘肃西北师范大学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6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个人健身俱乐部会员卡购买协议4篇
- 河北河北省第三荣军优抚医院选聘高层次退休人才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结合医学技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二零二五年度茶叶代购代销服务合同范本4篇
- 杭州浙江杭州市东润外国语学校编外人员招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医院6s管理成果汇报护理课件
- 泵站运行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 2024届武汉市部分学校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SYT 0447-2014《 埋地钢制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
- 第19章 一次函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学情分析指导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 弧度制及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 瓦楞纸箱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商务营销类(营销方向)技能考试测试题
- DB32-T 4004-2021水质 17种全氟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清现行)
- DB15T 2724-2022 羊粪污收集处理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