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文物、遗址、遗迹是研究古人类活动的重要证据。下列资料可用于研究()A.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B.河姆渡人的农业C.半坡人的生产生活 D.炎黄部落的农业2.距今约5000年的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百余件随葬物品,部分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时期的浙江省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和其他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A中华文明辉煌 B.原始农业形成C.禅让制度盛行 D.出现贫富分化3.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4.“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B.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5.汉朝初期,因秦末战乱,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景象,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这表明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修建水利工程 B.缓和民族矛盾C.化解阶级矛盾 D.恢复发展生产6.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7.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至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梁国按朝廷命令共分出十七个侯国。朝廷的这种做法A.废除了郡县制度 B.增强了地方势力C.导致了西汉灭亡 D.削弱了诸侯实力8.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由于战功赫赫,在他24岁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示纪念。他是()A.蒙恬 B.王翦 C.霍去病 D.张骞9.“(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后汉10.史载自东汉蔡伦造纸术取得重大成功之后,纸张成为整个社会主要的书写和记录材料。而同时,由于载体的原因而被社会较高阶层所垄断的知识文化的思想也开始逐步向民间普及开来。这表明造纸术的发明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D.有利于文化的普及11.《伤寒杂病论》中提到:“若人能养慎(养生防病),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防止外邪入侵)。材料反映了中医注重()A.预防疾病 B.劳逸结合 C.诊断疾病 D.望闻问切12.双方投入的军力物资,双方为此所下的心血、力气,都是空前的。曹操当时就是想毕其功于一役,会猎江东,能够完成他真正统一中国这样的一个理想。此役是()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漠北战役 D.巨鹿之战13.约1800年前,一些蜀汉官员被诸葛亮派到南中(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他们教会了此地人民盖房子、种水稻、缫丝织绸等,改变了这里原始的生产方式。材料表明蜀汉政权()A.巩固了大一统政权 B.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C只关注了农业生产 D.积极主动开展海外贸易14.下图为现存于洛阳博物馆的一枚金印,印面呈正方形,阴刻“晋归义胡王”五个字,印钮是一头跪卧的骆驼。从印文看,是晋朝降服了胡王的意思。专家研究认为,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此印可以用来研究A.西晋统一全国 B.晋武帝分封同姓王C.西晋“八王之乱” D.北方游牧民族内迁15.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北方战乱不断 B.妇女地位提高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16.《三字经》是中国儿童的启蒙读物之一。下图节录的是叙史部分,“▲”处应该填()宋齐继,梁陈承。为▲,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A.南宋 B.吴国 C.北朝 D.南朝17.4世纪时,大量汉族人口南迁,但其原先居住中原地区人口仍增加了两倍有余。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孝文帝推行了汉化政策C.南方的经济超过北方 D.西晋对内迁各族行仁政18.东晋南朝时,人们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这反映出江南地区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是()A.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B.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C.经验技术的借鉴融合 D.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19.北魏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这体现了北朝时期()A.艺术发达 B.社会动荡 C.民族交融 D.崇尚传统20.认真研读下边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完成《水经注》祖冲之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术”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A.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以民生为本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能够确切考证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进行记载。——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1)从史料的表现形式看,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史料类型?(2)材料二中的哪一史料能够作为证实材料一“以商朝为出发点”的第一手资料?为什么?(3)综上所述,请你写出两条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22.请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问题。成语分类——感受传统文化(1)成语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把下列成语分类填入下表。(只填序号)①草船借箭②破釜沉舟③三顾茅庐④草木皆兵来源相关成语典故巨鹿之战《三国演义》淝水之战用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2)根据上面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算算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共经历了多少年。东汉之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你认为采用什么方式能直观呈现这一局面?总结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3)综上探究,你收获了哪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上。23.农业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所示。图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图二战国时期双镰铁范图三汉朝楼车(模型)材料二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大约在建安七年(202年),即开始推行屯田。孙权也注重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于231年正月下诏,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材料三《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农业科学知识的巨著。它包括从选种、栽培、土壤肥料到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贾思勰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招(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事,非信传疑”,他的实践观点非常鲜明。(1)观察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权治理江东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概括贾思勰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高丽乐和安国乐。这一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茂陵佛座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在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材料二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地方,比较重要的就有炎黄时期各个族群的交流融合、东周时期华夏族与各个族群的有效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与相关族群的平等交流等。这种交融体现了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趋势?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在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还在哪些方面“互相交流,取长补短”。(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方式有哪些?(3)综上所述,你认为在新时代,如何使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材料二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1)如何理解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2)西汉时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什么?东汉明帝时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的是谁?(3)绘制示意图,呈现材料二中的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交流。(4)据材料二、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D【17题答案】【答案】A【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C【20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题答案】【答案】(1)材料一文献史料。材料二实物史料。(2)图一。因为殷墟出土的甲骨上的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参观历史遗址或遗迹;参观博物馆;查阅史书资料;等等。【22题答案】【答案】(1)巨鹿之战:②;《三国演义》:①③;淝水之战:④(2)421年。示意图。(3)注意对历史知识进行分类;运用年代尺或时间轴,进行知识梳理,形成时空观念;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3题答案】【答案】(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2)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减轻赋税。(3)总结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借鉴参考大量古代文献;虚心求教;注重实践。(写出三点即可)(4)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统治者的政策。【24题答案】【答案】(1)趋势: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使用胡床、椅子和方凳;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说汉语。(任举一例即可)(2)方式:人口迁徙、商贸交流、战争、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回答两点)(3)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