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分。1.2023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小小考古学家”特色活动,邀请青少年学生对该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文物进行模拟发掘。这场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仿制文物是()

①头盖骨化石

②打制石器

③穿孔骨针

④骨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下侧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图1

原始居民建筑复原图图2

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分布图(局部)A.① B.② C.③ D.④3.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蚩尤 B.黄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黄帝 D.舜和禹4.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名称齐文化博物馆晋国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省份山东山西北京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5.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材料中的“它”是()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6.利用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结合流体力学原理,实现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确保成都平原灌溉用水,成为沃野。这一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是()A.秦长城 B.灵渠 C.郑国渠 D.都江堰7.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与这种做法一致的主张是()A.有教无类 B.无为而治 C.温故知新 D.为政以德8.战国时期发明了切脉诊法,并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的名医是()A.黄帝 B.扁鹊 C.李冰 D.张仲景9.公元纪年和世纪的换算,是我们要掌握的重要的史学常识。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属于()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10.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统治者劝农力本,废除一些严刑峻法,使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得以发展,百姓各安其业,国力有所增益。由此西汉出现的统治局面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11.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诸侯王门下的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使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政权的精神支柱,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以农为本 B.尊崇儒术 C.焚书坑儒 D.北击匈奴12.有同学在课堂学习中记下了“定都洛阳”“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据此判断他的学习内容是()A.西周的兴衰 B.战国时期的结束 C.楚汉之争 D.东汉的兴衰13.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1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15.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活动内容查阅文献《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观看视频《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搜集图片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观察地图东晋形势图A.南朝政权的更替 B.南方农业的进步 C.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D.江南地区的开发16.魏晋南北朝时期,蓟城(今北京地区)是塞外各族人民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的良好场所,在这里,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一起发展着蓟城的历史。这说明当时蓟城()A.农业经济超过了南方 B.成为北方地区贸易中心

C.是北方军事防卫重镇 D.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7.国家的形成与统治。材料一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材料二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从文物中获取信息,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①春秋时期青铜牺尊②战国铜壶③商后期司母戊鼎④西周早期利簋整体为牛形,牛鼻上穿有一环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等场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材料三

秦始皇与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措施(部分)①在长安兴办太学⑤实行郡县制②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⑥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③将小篆作为通行文字颁行全国⑦采纳“推恩”建议,设置刺史④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其占领的地区⑧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1)请用材料一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A当时的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_________。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_________。(2)将材料二中的青铜器按所属历史时期排序。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件青铜器,从两个角度说明该青铜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3)结合所学,将上表中的措施按主题分类,填入序号即可。朝代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秦汉18.丝绸之路的开通。材料一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通后,出自中国的精美丝绸制品源源不断贩卖到欧亚各国……丝绸的销售价格几乎与黄金价格持平。除了丝绸,中国商人还把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铁制品、金银饰品、镜子等贩运到西方国家。同时,商人们也把西方国家精美的商品贩运回中原,同时带回了很多中国没有的物种,如我们目前常见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等水果和蔬菜。……中国传承至今的儒家文化和汉字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文明的进程,古罗马文化也影响了南欧、北非和西亚及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原汉族的文字、语言、先进的铸铁、开渠、打井技术、农耕、纺纱以及金属工具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到西北和西南各地少数民族地区。——摘编自张强《古丝绸之路时期的交通运输发展简史》材料三

丝路精神是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核心精髓,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显著特征,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集中体现,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宗旨目标。就相互关系来看,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保障,互学互鉴是路径,互利共赢是目标。——节选自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讲话(1)图一中①地是__________,图二表明西汉时人们最远可以到达__________。依据所学,判断地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并说明这两个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关系。(填写序号即可)图一:_______图二:_______;这两个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A丝绸之路开通

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3)依据材料三,概括“丝路精神”。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19.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为“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依据同学们搜集的学习材料,从①~⑥中任选一则,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材料:①蔡伦邮票②祖冲之邮票③邮票《编创·五禽戏》《兰亭集序》(摹本·局部)⑤《贾思勰》(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史记》书影研究性学习任务单学习主题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简介选择材料所选学习材料(填写序号)成就(或人物)名称简要介绍成就领域产生朝代(或所属朝代)内容、特点(或经历)作用、贡献学习感受参考角度1:可就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谈谈你的认识。参考角度2:可将你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体会与同学们分享。可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或自选角度作答。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文物”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头盖骨化石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头盖骨化石,②打制石器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普遍用具,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③穿孔骨针是山顶洞人制造的最早的缝纫工具,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骨耜以牛等动物的肩胛骨磨制而成,是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类制作的工具,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下侧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和材料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河姆渡人。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④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处于长江流域,所以位于图2中的①位置,A项正确;②③④都在北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著名首领,他们联合打败了蚩尤,结成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C项正确;蚩尤被炎黄帝联盟打败,排除AB项;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当时部落联盟首领是经过推举,选出的品德高尚、贤德之人,这种制度称为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土地、奴隶和平民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当时分封到今天山东省的有齐国和鲁国,分封到今天山西省的主要是晋国,分封到今天北京的是燕国。故这项制度是分封制。

故选A。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可知商代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西周以后,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为主要文字,符合材料要求,A项正确;金文刻于青铜器上,属于青铜明文的代表,排除B项;隶属出现于汉初,人们习惯性地将隶书书写于竹简上,排除C项,楷书形成于两汉时期,人们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简,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D【解析】据题干“利用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结合流体力学原理,实现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确保成都平原灌溉用水”和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提到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是都江堰的组成部分。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通过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实现灌溉和防洪的功能,有效改善了成都平原的农业条件,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都江堰,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有利于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而不是体现长城,排除A项;灵渠是今广西桂林兴安境内,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都江堰,排除B项;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打破了传统,A项正确;“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与孔子无关,排除B项;温故知新,谓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属于学习方法,排除C项;为政以德属于孔子的政治观点,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战国时期发明了切脉诊法,并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的名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B项正确;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不符合题意,且不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排除C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C【解析】一百年为一个世纪,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所以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0.【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劝农力本”“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统治措施,即提倡以农为本,重视“以德化民”。“使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得以发展,百姓各安其业,国力有所增益”指的是文帝和景帝统治措施的影响,即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了使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政权的精神支柱,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尊崇儒术”,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封建政权的精神支柱,B项正确;“以农为本”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经济举措,排除A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的思想措施,排除C项;“北击匈奴”属于汉武帝在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项正确;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周幽王时灭亡,排除A项;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这两次农民起义都是统治者不得民心,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的,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A只符合黄巾起义,CD只符合陈胜吴广起义。

故选:B。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东汉末至西晋时期统一的相关知识。图片展示出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状况到魏蜀吴三国建立,最后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选C。1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南朝青瓷莲花尊”“东晋形势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战乱少,相对稳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人口逐渐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另外,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等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此根据图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信息可推断研究的课题是江南的开发,D项正确;南朝政权更替主要体现在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建立与灭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南朝青瓷莲花尊反映的是手工业发展,因此选项“南方农业的进步”对题干信息概括不全,排除B项;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体现的是农业的发展,因此选项“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对题干信息概括不全,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蓟城(今北京地区)是塞外各族人民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的良好场所,在这里,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一起发展着蓟城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因此材料说明当时蓟城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D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无法得出农业经济超过了南方的结论,排除A项;北方地区贸易中心,与商品交换相关,且没有北方其他地区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北方军事防卫重镇,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军事,排除C项。故选D项。17.【答案】(1)①:②④;②:①③。(2)顺序:③④①②;示例:③司母戊鼎,历史价值角度,它是商后期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的体现,反映当时商朝国力强盛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艺术价值角度,其造型雄伟,纹饰精美,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3)朝代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秦⑤⑥③④汉⑦②①⑧【解析】(1)A: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及题干要求可知,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之完善,陶寺古城规模之大,突出体现了统治者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强。故①:②④;B:根据“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分析可知,二者墓葬规模和陪葬品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别,说明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故②:①③。(2)顺序: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商后期、西周早期为先后顺序,即③④①②;根据题干要求可任选一件青铜器,如:③司母戊鼎,根据题干要求,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气体显得历史价值、自身的艺术价值角度分析说明即可:历史价值角度,它是商后期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的体现,反映当时商朝国力强盛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艺术价值角度,其造型雄伟,纹饰精美,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措施,及题干要求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角度进行分类即可。18.【答案】(1)长安、大秦。B、A。关系: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丝绸之路”。(2)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欧亚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文化和物种交流;有利于中国、罗马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3)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新的历史时期,共建“一带一路”,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展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填空:①地: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这是丝绸之路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所以①是长安。最远到达: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最远到达大秦。图一: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这时汉朝对西域的了解还不深入全面,所以图一对应B。图二: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最远到达大秦,反映了丝绸之路开通,所以图二对应A。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丝绸之路”。(2)作用:根据材料二“丝绸之路开通后,出自中国的精美丝绸制品源源不断贩卖到欧亚各国”可得出促进欧亚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文化和物种交流;根据材料二“中国传承至今的儒家文化和汉字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文明的进程,古罗马文化也影响了南欧、北非和西亚及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和地区”可得出有利于中国、罗马文化的传播;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根据材料二“中原汉族的文字、语言、先进的铸铁、开渠、打井技术、农耕、纺纱以及金属工具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到西北和西南各地少数民族地区”可得出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3)“丝路精神”:根据材料三“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核心精髓,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