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720-2020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_第1页
DB11-T 720-2020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_第2页
DB11-T 720-2020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_第3页
DB11-T 720-2020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_第4页
DB11-T 720-2020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

B21

备案号:70719-2020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720—2020

代替DB11/T720—2010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

Drought-resistanceidentificationmethodsandevaluationforsoybean

2020-03-25发布2020-07-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1/T720—2020

大豆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发芽期、苗期、花荚期和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大豆抗旱性的鉴定和评价。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校正品种adjustingvariety

经国家认定的抗旱性较强的大豆品种,用于校正非同批待测材料鉴定结果的标准品种。

3抗旱性鉴定

3.1种子发芽期

3.1.1样品准备

将待测材料种子充分混匀后,随机取400粒。

3.1.2高渗溶液配置

将192g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并定容至1000mL,即-0.5MPaPEG-6000

高渗溶液。

3.1.3种子预处理

种子预处理应按照如下步骤:

a)将供试种子用去离子水清洗1min,用0.1%氯化汞溶液浸泡1min,再用70%乙醇漂洗3次,

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后,放到滤纸上吸干;

b)将400粒待测种子分为胁迫和对照两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50粒。

3.1.4胁迫培养

将每重复胁迫处理的种子置于放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d=18cm)中,每皿加入15mL的-0.5MPa

PEG-6000高渗溶液,每隔一天以称重法补充去离子水以维持溶液渗透势恒定。

3.1.5对照培养

将每重复对照处理的种子置于放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d=18cm)中,每皿加入15mL去离子水,每

隔一天以称重法补充去离子水。

1

DB11/T720—2020

3.1.6性状调查

将胁迫和对照处理的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在20℃±0.5℃且无光条件下培养,调查发芽种子数

第5天初次计数,第8天末次计数。

3.1.7计算种子相对发芽率

种子相对发芽率应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

——相对发芽率(%);

——胁迫培养4次重复萌发种子数的平均值;

——胁迫培养4次重复种子总数的平均值;

——对照培养4次重复萌发种子数的平均值;

——对照培养4次重复种子总数的平均值。

3.2苗期

3.2.1培养温度

鉴定应在25℃±2℃条件下进行。

3.2.2试验设计

以两次干旱胁迫处理后幼苗的存活率进行判定,并利用校正品种的存活率对待测大豆实测的存活率

进行校正。3次重复,每次重复用苗15株,塑料盆栽培。

3.2.3播种

在上口径、下口径和高分别为16.5cm×10.0cm×12.0cm的塑料盆中,装入田间持水量为85%±5%

的中等肥力耕层土,土壤厚8.5cm,每盆播种3粒,播后覆土3cm。待幼苗两片子叶完全展开后,每盆

留苗长势一致植株1株。

3.2.4第一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

幼苗长至第一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时停止供水,开始进行干旱胁迫,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

的20%~15%时复水,使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5%。复水6d后调查存活苗数,以上部叶片呈鲜

绿色者为存活苗。

3.2.5第二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

第一次复水后即停止供水,进行第二次干旱胁迫,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20%~15%时,第

二次复水,使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5%。复水6d后调查存活苗数,以上部叶片呈鲜绿色者为

存活苗。

3.2.6存活率实测

幼苗干旱存活率实测值的计算见公式(2)。

2

DB11/T720—2020

...................................(2)

式中:

——干旱存活率实测值(%);

——第一次干旱存活率(%);

——第二次干旱存活率(%);

——第一次干旱处理前的总苗数,3次重复的平均值;

——第一次复水后存活苗数,3次重复的平均值;

——第二次复水后存活苗数,3次重复的平均值。

3.2.7存活率校正

应按照公式(3)计算校正品种幼苗干旱处理后存活率实测值的偏差。按公式(4)计算待测大豆材

料幼苗干旱处理后存活率的校正值。

..............................(3)

..............................(4)

式中:

——校正品种干旱处理后存活率实测值的偏差,即校正品种本次实测值与校正值偏差的百分

率(%);

——校正品种干旱处理后存活率的实测值(%);

——校正品种干旱处理后存活率的校正值,即多次幼苗干旱存活率试验结果的平均值(%);

——待测大豆材料干旱处理后存活率的校正值(%);

——待测大豆材料干旱处理后存活率的实测值(%)。

3.3花荚期

3.3.1试验设计

花荚期抗旱性鉴定应在旱棚中进行,利用校正品种的产量对待测大豆产量进行校正。试验设干旱胁

迫和对照2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3行区,3次重复,适期播种。春大豆种植密度为1.0万株/667m2~

1.2万株/667m2,行长3m,行距0.55m;夏大豆种植密度为1.0万株/667m2~1.5万株/667m2,行长3m,

行距0.50m。

3.3.2胁迫处理

播种前浇足底墒水,在鼓粒期浇水一次,使0cm~50cm土层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5%。

3.3.3对照处理

播种前浇足底墒水,在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分别浇水一次,使0cm~50cm土层水分达到田间持水

量的85%±5%。

3.3.4性状调查

成熟后测产。

3

DB11/T720—2020

3.3.5抗旱指数

按照公式(5)计算大豆材料的抗旱指数:

......................................(5)

式中:

——抗旱指数;

——待测材料干旱胁迫处理籽粒产量;

——待测材料正常浇水处理籽粒产量;

——校正品种正常浇水处理籽粒产量;

——校正品种干旱胁迫处理籽粒产量。

3.4全生育期

3.4.1试验设计

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应在旱棚中进行。试验设干旱胁迫和对照2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3行区,3

次重复,适期播种。春大豆种植密度为1.0万株/667m2~1.2万株/667m2,行长3m,行距0.55m;夏大

豆种植密度为1.0万株/667m2~1.5万株/667m2,行长3m,行距0.50m。

3.4.2胁迫处理

播种前浇底墒水,使0cm~50cm土层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5%,全生育期不再浇水。

3.4.3对照处理

播种前浇底墒水,使0cm~50cm土层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5%,出苗后正常浇水,保证大豆

全生育期处于水分适宜状态。其它管理与胁迫处理一致。

3.4.4性状调查

每个小区选取10个单株,调查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单株生物量。

3.4.5加权抗旱系数

应按照公式(6)计算大豆材料干旱处理后性状相对值,按照公式(7)计算干旱处理后平均抗旱系

数,按照公式(8)计算干旱处理后加权抗旱系数。

.......................................(6)

.....................................(7)

......................................(8)

式中:

——性状相对值;

——干旱胁迫处理性状测定值;

——正常浇水处理性状测定值;

ADC——平均抗旱系数;

4

DB11/T720—2020

WDC——加权抗旱系数;

——为第i个性状相对值与平均抗旱系数的相关系数;

n——样本容量。

3.4.6加权抗旱系数分级

应采用逐级分类法,按照公式(9)、(10)、(11)和(12)确定大豆材料加权抗旱系数的5个等级

划分阈值(Y1、Y2、Y3和Y4)。

...........................................(9)

..........................................(10)

.........................................(11)

..........................................(12)

式中:

、、、——划分材料抗旱等级的4个阈值;

——所有大豆材料加权抗旱系数的平均值;

——所有大豆材料加权抗旱系数的标准差;

——小于Y1且大于Y2材料加权抗旱系数的平均值;

——小于Y1且大于Y2材料加权抗旱系数的标准差。

3.5注意事项

在进行抗旱性鉴定期间,应及时防治草、病、虫、鸟害,防止倒伏。

4抗旱性评价

4.1抗旱性分级

大豆抗旱性评价分为五级:极强(HR,highlyresistant)、强(R,resistant)、中等(MR,moderately

resistant)、弱(S,susceptible)、极弱(HS,highlysusceptible)。

4.2种子发芽期抗旱性评价

发芽期抗旱性评价见表1。

表1发芽期抗旱性分级表

相对发芽率(%)抗旱性等级

相对发芽率>95.0极强(HR)

80.0<相对发芽率≤95.0强(R)

65.0<相对发芽率≤80.0中等(MR)

35.0<相对发芽率≤65.0弱(S)

相对发芽率≤35.0极弱(HS)

5

DB11/T720—2020

4.3苗期抗旱性评价

苗期抗旱性评价见表2。

表2苗期抗旱性分级表

干旱存活率(%)抗旱性等级

干旱存活率>95.0极强(HR)

75.0<干旱存活率≤95.0强(R)

55.0<干旱存活率≤75.0中等(MR)

35.0<干旱存活率≤55.0弱(S)

干旱存活率≤35.0极弱(HS)

注:干旱存活率用校正值。

4.4花荚期抗旱性评价

花荚期抗旱性评价见表3。

表3花荚期抗旱性分级表

抗旱指数抗旱性等级

抗旱指数≥0.63极强(HR)

0.63﹥抗旱指数≥0.49强(R)

0.49﹥抗旱指数≥0.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