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世界古代史(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讲练测试一一世界古代史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后

来,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

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

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A.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B.《历史》写作离古埃及更近更真实

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D.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正确答案】C

材料“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

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表明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C项正确;历史虽然

时代久远,但通过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排除A项;《历史》属于古希腊历史著作,与埃及相

距遥远,无法说明更真实,排除B项;历史在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的互证中不断接近真实,

排除D项。故选C项。

2.理查德・迈尔斯指出,古埃及的国王在国家的日常运作中起决策作用,而且还为宇宙和地

球的秩序提供保证。这反映了古埃及()

A.统治非洲大陆B.采用集权制度C.推行等级制度D.推崇民主政治

【正确答案】B

根据材料“古埃及的国王在国家的日常运作中起决策作用,而且还为宇宙和地球的秩序提供保

证”可知,古埃及国王掌握国家权力,实行集权制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埃及统治非

洲I,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古埃及推行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古埃及推崇民

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货币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蕴藏着一个国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以下印有《汉谟拉比

法典》石柱浮雕图案的纸币应是()

A.欧元B.英镑C.伊拉克第纳尔D.埃及镑

【正确答案】C

依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古巴比伦王国位

于西亚的两河流域,而今天的伊拉克就属于两河流域的国家,故印有《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浮雕图案的纸币应是伊拉克第纳尔,C项正确;使用欧元和英镑的国家都是欧洲国家,使用

埃及镑的国家是非洲国家,而伊拉克是一个亚洲国家,排除ABD项。故选C项。

4.文字、城市、金属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下列属于“草纸上的文字”“泥板

上的文字”“龟甲上的文字”共同点的是()

A.同属海洋文明B.都诞生于非洲

C.同属大河文明D.都流传至今天

【正确答案】C

结合所学可知,“泥板上的文字”“草纸上的文字”“龟甲上的文字”分别是古代苏美人创造的楔形

文字,古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中国人发明的甲骨文,以象形文字为主。古埃及人生活在

尼罗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当时中国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同属于大河文明,C

项正确;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大河文明,排除A项;产生在非洲的文字只有古埃及人发明的象

形文字,排除B项;都流传至今说法错误,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均已失传,排除D项。故选

C项。

5.下则示意图描述的是()

“朝鲜

中亚―中国♦日本

古代印度/、越南

'锡兰一>缅甸、泰国等国

A.种姓制度的影响B.亚历山大东征路线

C.古印度对外扩张的路线D.佛教向外传播的路线

【正确答案】D

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诞生了佛教。佛教的传播方向:

向北,沿着丝绸之路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

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D项正确;材料与种姓制度的影响无关,排

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的起点是马其顿,排除B项;材料不是古印度的扩张路线,排除C

项。故选D项。

6.2022年9月,印度一名达利特(贱民)男孩由于拼写错误,遭学校老师棍棒殴打,抢救

无效逝世。印度北方地区爆发暴力抗议,抗议者朝警察和警车丢掷石块,抗议这名男孩之死。

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也曾说:“尽管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印度许多地方,达利特依然

面临着社会歧视。”对达利特的歧视主要源于()

A.印度法制不健全B.佛教创立的影响

C.种姓制度的影响D.封建迷信的危害

【正确答案】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

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

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材料中的现象源于种姓制度,C项

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印度法制不健全,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佛教创立的影响无关,排

除B项;封建迷信的危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公元前8世纪,荷马等古希腊诗人记录、创作的神话故事中,最高天神宙斯和海神波塞冬、

冥王哈迪斯分管除奥林匹亚山和大地以外的世界,三人通过抽签来获得他们各自的领地。材

料反映了古希腊()

A.民主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B.民主制度来源于神话故事

C.通过神话故事来了解世界D.诗歌是记述真实历史的载体

【正确答案】A

根据“最高天神宙斯和海神波塞冬……三人通过抽签来获得他们各自的领地”可知,即使在神

话中,希腊人也明白国家不能只由一个人掌握,权力要分散,且众神的管理都不是被特权指

定的,而是通过抽签决定。这说明希腊神话中已萌生民主和分权的意识,古希腊的民主有着

悠久的思想渊源,A项正确;神话故事是希腊民主制度的折射,而非来源,排除B项;神话

折射了古希腊民主制度,而不是古希腊了解世界的窗口,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神话而非

诗歌,此外神话中蕴含了一定真实的信息并不代表神话的所有信息都是真实的,排除D项。

故选A项。

8.为了统治幅员广阔的领土,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的统治方法,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

在地方设立行省,由总督和军事长官分别治理民政和军事,另设财政官负责本省赋税。由此

可见,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

A.给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灾难B.促使波斯帝国进行制度创新

C.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文明间的学习与交流

【正确答案】D

根据题干可知,“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的统治方法,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说明亚历山大

采用波斯的统治方式来统治整个帝国,说明古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学习与交

流,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统治方式,没有提及战争带来的灾难,排除A项;亚历山大是

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建立的庞大的帝国,题干涉及的是庞大帝国建立后的统治手段,排除B

项;“设财政官负责本省赋税”属于经济管理手段,不能说明战争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

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罗马通过民众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之间的权力分立和相互牵制的安排形成权力制衡格局。

其中,保民官的政宪意义非常独特:保民官既无立法权又无行政权,但拥有的否决权,不仅

可以否定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也可以取消元老院决议的法律效力,为保护人民面对抗政府,

据此分析,保民官的设置()

A.推动了罗马法的进步和完善B.缓解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

C.有助于维护罗马公民的平等权利D.加快了罗马宪政实施的步伐

【正确答案】C

依据题干“保民官既无立法权又无行政权,但拥有的否决权,不仅可以否定行政机关的行政行

为,也可以取消元老院决议的法律效力,为保护人民而对抗政府”可知,保民官的设置有利于

罗马各机构之间的制衡,是宪政意义的体现,有利于维护罗马公民的平等权利,C项正确;

题干中没有提到罗马法,排除A项;保民官的设置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与罗马帝国无关,

排除B项;罗马没有成为宪政意义上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0.公元2世纪,如图中的①、②两处是同时期的两个国家。它们分别是()

A.阿拉伯帝国和秦B.亚历山大帝国和西汉

C.罗马帝国和东汉D.法兰克王国和西晋

【正确答案】C

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公元2世纪,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国家②是我国的东汉,而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欧洲国家①是罗马帝国,根据题意,C项正确;至8世纪中期,阿拉

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而中国的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建立的,排除A项;公元前4

世纪,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而中国的西汉是在公元前202年建立

的,排除B项;法兰克王国是在481年建立的,而我国的西晋是在266年建立的,排除D项。

故选C项。

11.公元前5世纪,一位西方思想家提出了以下的看法:有天赋、充满潜力的年轻人,只有

经过充分的教育,才能开拓自己的潜力,取得伟大的成就。如果不学无术,他们将因缺乏智

慧和知识而做出一些有害的行为,最终成为最危险、最有害的人。该思想家是()

A.德谟克利特B.荷马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C

根据题干“只有经过充分的教育……取得伟大的成就。”可知,与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

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的观点有关,因此是苏格拉底,C项正确;德谟克里特是古希腊哲学家,

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荷马是古

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

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荷马史诗》,但是与题干不符,

排除B项;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

逻辑学等新的学科,但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在古希腊,众神几乎都有自己的神庙。古罗马人则建立了万神庙,把众神集中起来供奉。

在万神殿中,既能看到主神朱庇特(即希腊主神宙斯)的神殿,也能看到著名演员维纳斯

(即希腊著名演员阿佛洛狄特)等神的神殿。这反映了文明的()

A.争辉斗艳B.融合互鉴C.继承发展D.侵夺吞噬

【正确答案】C

根据题干材料“在古希腊,众神几乎都有自己的神庙。古罗马人则建立了万神庙,把众神集中

起来供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罗马人对文明的继承发展,C项正确;争辉斗艳、

融合互鉴,都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B项;侵夺吞噬,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

选C项。

13.奥林匹克运动源于古希腊,古希腊雕刻家由此留下了很多表现运动中人体的优秀作品。

下图即为雅典雕刻家米罗的经典代表作《掷铁饼者》。从中能够读出的信息是()

A.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源于古希腊B.古代欧洲艺术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C.注重人与崇拜神在古希腊完美结合D.奥林匹克运动最能体现人体之美

【正确答案】C

希腊奥林匹克运动源于对神的崇拜,优秀的人体作品的出现说明注重人的发展的人文主义思

想在当时有所发展,C项正确;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故选C项。

14.“儒略历”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即每逢能

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1天。到16世纪时又产生了误差。于是当时的罗马

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对闰制进行改革,仍然4年一闰,但逢能被100整除的那一年不闰,到

能被400整除的那一年再闰。上述材料反映了()

A.罗马历法的起源B.罗马历法的不断完善

C.罗马历法的作用D.罗马历法与信仰的渊源

【正确答案】B

依据题干可知“儒略历”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

但是到16世纪时又产生了误差,于是当时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对闰制进行改革,可见

材料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历法也与时俱进,不断的完善,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

罗马历法的起源或作用,而是反映了罗马历法不断完善的历程,排除AC项;题干虽然涉及

罗马教皇对历法进行改革,但只是对应题干的部分意思,题干的主旨是反映罗马历法不断完

善的历程,不是说明罗马历法与信仰的渊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5.查找资料拓展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这门学科的一种方法。在学完基督教这一知识点后,

某同学摘录了《中世纪社会中的基督教教会》中部分章节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查找

的内容是()

第一节以神学为核心的治国理论

第二节世俗政权与神学的结合

第三节政教事务的纠葛

第四节政教之争中产生的神学理论

A.政治生活中的基督教教会B.经济活动中的基督教组织机构

C.中古世纪社会中的教会法D.基督教在中世纪教育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A

据题干信息“第一节以神学为核心的治国理论”「第二节世俗政权与神学的结合”、“第三节政

教事务的纠葛第四节政教之争中产生的神学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基督教

教会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可以干涉国家政治生活,甚至可凌驾于王权之上,从中我们可以

知道该同学查找的内容是政治生活中的基督教教会,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经济,排除

B项;教会法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教育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

选A项。

16.它使法兰克王国在封建贵族内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提高了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和军事力

量,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它”指的是()

A.庄园法庭的出现B.封君封臣制

C.大学的兴起D.种姓制度

【正确答案】B

根据题干“它使法兰克王国在封建贵族内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前期,

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

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封臣对封君要

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

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因此封君封臣制使法兰克王国在封建贵族内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提高了法兰克王国的政

治和军事力量,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庄园法庭设立于庄园内,起着维护

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

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与题干中“提高了法兰克王国的政

治和军事力量,,不符,排除C项;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与题干“法兰克王国”不符,

排除D项。故选B项。

17.11、12世纪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

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材料表明()

A.城市的兴起促了工商业繁荣B.城市的紫荣推动了大学的出现

C.大学的兴起导致了神学的衰落D.大学的产生导致教学方式改变

【正确答案】B

根据题干材料“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业繁荣的

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城市的

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促进了大学的产生。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

繁荣推动了大学的出现,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工商业的繁荣,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

神学的衰落,排除C项;题干表述的是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后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因此

D项的因果关系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8.到了12世纪,从意大利到法兰西和西班牙的海岸,城市的数量增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甚至有人宣称“只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市民阶层的快速崛起

C.大学教育的兴盛发达D.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正确答案】D

依据题干“到了12世纪,从意大利到法兰西和西班牙的海岸,城市的数量增加,大量人口涌

入城市……”和所学知识,西欧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城市兴起,而随着城

市的发展,城市逐渐取得一定的自治权,这推动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D项正确;资本主义

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崛起、大学教育的发展都是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兴起的影响之一,

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入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并改造,变

成了日本本民族的;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日本未移植引入。

这主要说明了日本民族()

A.具有盲目的媚外性B.立足本民族有选择地汲取

C.具有强烈的排他性D.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正确答案】B

根据材料中的“将中国的佛教、儒学……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未

移植引入”信息可知,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文化时根据本民族特点进行了取舍,取长补短,

有选择地汲取,B项正确;从日本未引入与日本社会不契合的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可知,当

时的日本学习外国文化时并不是全盘吸收,没有盲目的媚外性,排除A项;从日本引进中国

的佛教、儒学、茶艺等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可知,当时的日本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排除C

项;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这一特质,排除D项。故选B项。

20.“已知最早纺织棉花的人类群体是生活在印度河谷的农民……棉花最初传入欧洲,是伊斯

兰教扩张的结果。大多数西欧语言中的'棉花'一词都借用了阿拉伯语qutun,法语中为

coton,英语则是cotton。”材料旨在说明()

A.西欧语言发源于阿拉伯B.伊斯兰教扩张给他国人民带来灾难

C.棉花是印度独有的植物D.阿拉伯人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正确答案】D

根据题干材料“棉花最初传入欧洲,是伊斯兰教扩张的结果”“大多数西欧语言中的'棉花'一词

都借用了阿拉伯语”可知,材料旨在说明阿拉伯人沟通了东方西方文明,D项正确;材料中提

及“借用了阿拉伯语”,可知西欧语言并非发源于阿拉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伊斯兰教

传播物种和文明,而没有提及扩张给他国人民带来灾难,排除B项;棉花并不是印度独有的

植物,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0分)

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图B

材料二: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人统一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并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确立了西

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张,奴隶人数也不断激增。内战和独裁反而更促成了古罗马的扩张,奴隶

制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共和体制不再适应新的统治需要,后被罗马帝国代替。

(1)材料一中图A人物是谁?图B反映了他哪一主要事迹?该事迹的结果是建立了一个大

帝国,根据图B,概括这一帝国在地理范围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从共和体制演变为帝制的标志事件。并概括罗马

政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材料二中所说的罗马扩

张所产生的相同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1)人物:亚历山大;主要事迹:亚历山大东征;特点:地跨欧、亚、非三洲。

(2)标志事件: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

原因:版图不断扩张(或古罗马的扩张);大规模的内战和军事独裁的出现;奴隶制进一步发

展(或内部矛盾尖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相同历史影响: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扩张都给东方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让他们饱受战

争之苦;但从客观上来讲,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扩张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

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1)人物:根据材料一图A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A人物是亚历山大。

事迹:根据材料一图B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B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东征的结

果是建立了一个大帝国,

特点:根据材料一图B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在地理范围方面的特点是地跨欧、亚、非三洲。

(2)标志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

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标志着罗马从共和体制演变为帝制。

原因:根据材料二“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张,奴隶人数也不断激增。内战和独裁反而更促成了古

罗马的扩张,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共和体制不再适应新的统治需要,后被罗马帝国代

替。”可知,古罗马的扩张(版图不断扩张),大规模的内战和军事独裁的出现以及奴隶制进一

步发展(或内部矛盾尖锐)是罗马政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3)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亚历山大东征与材

料二中所说的罗马扩张都给东方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让他们饱受战争之苦;但从客观上来

讲,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扩张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

易往来。

2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园的面积有大有小,大多以村庄为基础,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

荒地、池塘。庄园以农业为主,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

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

材料二庄园法庭档案还记录这样一些事: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

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

罚款;不按规定价格卖酒的人,也要被罚款。

材料三12、13世纪以后,随着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兴起,货币与商品经济

深入农村,逐渐瓦解了庄园的自然经济;同时,农奴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领主

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因此,西欧的封建庄园日趋没落了。

(1)材料一说明西欧庄园具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庄园法庭的审判依据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庄

园法庭起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导致西欧庄园没落的原因。

【正确答案】(1)特点: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依据:习惯法或村法。作用: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3)原因: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兴起,货币与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封建社会的衰

弱、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即将取代封建制度。

(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庄园的面积有大有小,大多以村庄为基础,有住房、作坊、耕地、

草地、林地、荒地、池塘。庄园以农业为主,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

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

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依据:根据题干信息“庄园法庭档案还记录这样一些事”“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

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作用:

根据材料信息“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不按

规定价格卖酒的人,也要被罚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

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

进行审理。

(3)原因:根据材料信息“随着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兴起,货币与商品经济深入

农村,逐渐瓦解了庄园的自然经济”“农奴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领主不能照旧统

治下去了”,可得出:西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兴起,货币与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封建

社会的衰弱、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即将取代封建制度。

23.(8分)读图,回答问题。

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

它规定:……任何将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皇宫以及公民的男女它把向来由贵族和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

■B

QaxuniTpt«于*

奴隶带出城邑的人将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fuaitiuinnii/

悔柳喻

如也”£必宜•耳明,

被判处死刑……确的文字作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1'ncclonCTnwp1cn|vocOfft

imcuicfiign

tuonimwinmidftue.■Vi

xvaiucii

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图1《汉谟拉比法典》图3《罗马民法大全》

图2

(1)图1所反映的法典诞生于哪一地区?该法典主要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它在世界文

明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2)图2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

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3)图3的法律文献与哪一人物有关?该法典有何影响?

(4)以上三部法律文献的共同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1)地区:两河流域。阶级:奴隶主阶级。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

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法律:《十二铜表法》。理解:《十二铜表法》是罗马颁布的成文法,使量刑定罪有了

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人物:查士丁尼(或查士丁尼一世)。影响:《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4)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意思相近即可)。

(1)地区:根据“图1《汉谟拉比法典》”和所学可知,该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诞生

于两河流域。阶级:根据材料“它规定:……任何将皇宫以及公民的男女奴隶带出城邑的人将

被判处死刑……”可知,该法典主要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汉

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法律:根据材料“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和所学可知,图2中的“它”指

的是《十二铜表法》。理解: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50—前449年,罗马颁

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内容涉及

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信仰法、刑法、民法等。《十二铜表法》是罗马颁布的成文法,

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3)人物:根据“图3《罗马民法大全》”和所学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

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