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7/2E/wKhkGWefpS6AJ3ISAAL0nggbzbk440.jpg)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7/2E/wKhkGWefpS6AJ3ISAAL0nggbzbk4402.jpg)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7/2E/wKhkGWefpS6AJ3ISAAL0nggbzbk4403.jpg)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7/2E/wKhkGWefpS6AJ3ISAAL0nggbzbk4404.jpg)
![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17/2E/wKhkGWefpS6AJ3ISAAL0nggbzbk44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台县芦溪中学2023级第三次月考语文学科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途经川、青、廿三省,随后切开重重大山,蓄力北上。紧接着,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于河洛一带不断建造冲积平原,这里便是中原。最后,黄河携带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泻而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这就是黄河,她与黄土高原一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家园。有了大河,并不一定能产生人类及文明。黄河,在当时就为人类起源做足了准备。首先,黄河本身就是“养料”。黄河上游兰州以上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这一河段主要流经青藏高原。这里气温低,蒸发弱,因此降水大多转变成河流径流,黄河便在此段汇聚了大量的水。而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虽然河南、山东的部分支流也给黄河带来了一些水量,但都是“杯水车薪”,他们每年的用水量远超产水量。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养”了大部分的沿线省份,另一个绝佳的条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是全年气温最高、光照最强、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多雨与热季有利于作物生长。此外,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肥沃、疏松,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等原始的工具,也能发挥出媲美青铜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当黄河与气候、黄土搭好了舞台,人要作为主角开始登场,接下来他们便会上演序幕:耕种劳作。这是黄河流域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农业起源,距今七八千年,黄河流域主要孕育以粟、黍主的旱作农业,而南方则依托长江出现了稻作的萌芽。稻作对水需求量大,古人控水能力不如现在,因此过去长江流域稻作生产不稳定。与稻作不同,旱作对水需求不大,适合黄河流域。此外旱作的流程技术更为简单,不需精耕细作。当时,黄河流域的先祖们还发明了许多适应旱作的工具,有石铲等生产工具、石磨盘等脱粒工具,可见当时原始的粮食生产加工已经出现。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黄河流域农业发展趋近成熟,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大型磨光石斧等磨制石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达为文明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明的雏形得以诞生。山西的陶寺遗址就是证明。陶寺遗址的耒耜上发现刻有文字符号,这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此外,陶寺遗址已经有了“都城”的雏形,这里的整体布局分不同功能区,如宫殿区、祭祀区、普通居民区等,意味着当时这里已出现了阶级分化。至此,黄河流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文明时代。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文明并非一枝独秀,长江流域有良渚文化,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可谓“满天星斗”,直到夏商周之后,黄河文明才凸显出来,成为“众星捧月”般的主体文明。可以说,从夏商周到唐宋,黄河流域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黄河文明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与洪水有很大关系。一方面,4000多年前尧舜时期世界性的大洪水,导致氏族部落大迁徙,纷纷向黄河中游的高原山丘一带迁移,最终缔造了黄河中游文明的中心区,另一方面,洪水治理是大工程,需多人团结协作,更需强有力的组织来协调,在此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凌驾于一般氏族部落的权力机构,可以说,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夏朝建立后,都城曾多次迁移,但都集中在今河南、山西中南部的黄河流域,随后,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但商周的都城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三朝建都于此,文明代代相袭。三代文化以“礼制”为主脉,“夏礼”“礼”“周礼”一脉相承,“礼制”文化成为黄河文明的核心,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之一。(摘编自(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材料二: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以及黄土冲积形成的大平原。在文明早期,的确有它的优势,但随着气候变迁,其缺点也逐渐显现。黄河流域气候整体变干变冷,降水多在夏秋之际,且集中于中游,加之中游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大片沙化,大而集中的降水冲刷着疏松的黄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速快,泥沙不易淤积;而下游流速慢,所以每年约几亿吨泥沙堆积于此。天长日久,河床不断抬高,逐渐形成“悬河”——河床要比两边的土地都高。随着河床逐渐淤高,河堤也得不断加高。在河南开封,黄河高出南岸八到十米,而三五层楼高的水都靠堤坝拦着。堤坝稍有损坏,后果就不堪设想。历史上黄河的决口几乎每年发生,一些人祸又加剧了这一灾害。黄河,似乎真的像母亲一样,逐渐走向“衰老”。那么,黄河的未来如何?黄河文明是否从此衰落呢?从过去的七十年看,黄河已进入了复兴阶段,首先,七十多年来,黄河保持了安流,没有再出现大的决口,其次是水土保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黄河流域中游的水土保持获得了成功。此外,还有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从上游开始修建了几十座大坝和水利工程,大多是发电、灌溉、防洪、防凌的综合利用,促使黄河流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自然环境也得到保护。随着黄河综合治理不断加强,黄河文明复兴便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再度充满活力,并永葆青春。(摘编自《黄河与中华文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奔涌穿越重重大山、峡谷,最终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B.黄河流域有产水区和用水区之分,区别二者的主要标准在于当地是否有支流提供水源。C.陶寺遗址出现的文字符号和分不同功能区的“都城”雏形,证明此处诞生了文明的雏形。D.黄河下游形成“悬河”,与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下游流速缓慢等原因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流经区域的自然条件,对于该地区的降水能否转化为黄河水量有着重要的影响。B.由于黄河流域的居民有着更强的控水能力,所以黄河流域的农业曾比长江流域更发达。C.过去七十年来对黄河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兼顾的。D.考察黄河流域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河流的兴衰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A.《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禹治理黄河水患,“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最后“方五千里”都得到安抚并来朝进贡B.《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而河为宗”,历史上黄河一直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C.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黄河水系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水运能力,水运不仅加强了地区联系,还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D.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长安、汴梁作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达的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4.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将表格信息补充完整。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为人类及文明起源所做的准备自然条件特点作用水量水量充沛
①__________气候②__________有利于作物生长土壤肥沃、疏松
易于耕种5.人类活动在黄河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向界碑王族命令下来了。命令很简单,让汽车连派几个人去一号达坂,用红漆把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一号达坂在多尔玛边防连,汽车连上喀喇昆仑山时会路过那里,任务便落在了汽车连头上。车队很快上路,早上出发,一路迅疾,跑了一天,才到了多尔玛边防连。进入多尔玛院子后,排长田一禾抬头向上看了看,一号达坂的海拔5800多米,几乎与云朵挨在一起。边防连就在一号达坂下面,抬头能看见,但上去一趟却很难,大雪封山后就更上不去了,只有等到开春后积雪融化,在巡逻时才上去一趟。①空气稀薄、缺氧、高原反应等,会在迈出第一步时,像石头一样压在战士们身上,像针扎一样让脑袋生疼,像被抽去筋骨一样让双腿发软。边防线在一号达坂上,必须上去巡逻。那里,除了边防军人几乎没有人上去。战士们每次上去都议论,咱们如此艰难地爬上一号达坂,是为了什么?有的说,是为了到达,咱们到达就证明是坚守;有的说,是为了看一眼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那两个字红灿灿的,好看。田一禾很想去一趟一号达坂,作为职业军人,只有上了一号达坂,对界碑敬一个军礼,才算是真正到了边关。虽然在喀喇昆仑山上苦,但并不能苦熬,必须在苦中见精神,苦中有作为,这就是喀喇昆仑山精神——一天天忍,一月月熬,一年年扛。有一个说法,在喀喇昆仑山上的无人区,但凡出现人,那一定是军人。“连长,还是我去一号达坂吧!这么多人,这么多车,需要你带队……”“你一个排长,操的是连长的心……”肖凡有点不耐烦了。是啊,他是排长,肖凡是连长,道理就这么简单。除非连长生病,否则他没有机会。②天很快就黑了下来。多尔玛因为孤零零地处在一号达坂下面,加之四周没有村庄和走动的人,所以夜好像更厚重,像铁板一样紧紧夹着边防连,就连窗户上的灯光,也好像被压得发不出光芒,一副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其实,多尔玛的夜晚,与别处的夜晚并无二致,都是夜色将万物遮蔽,所有生灵都屏息歇息,以挨时间到天亮。起风了,田一禾走到窗前,看见外面的树枝掠起一团幻影,过了一会儿风小了,树枝还在不停地摆动。因为风总是从一个方向吹,树枝便向另一个方向弯去,看上去像是整棵树都弯着腰,再也不会直起来。喀喇昆仑山上的人很苦,树也不例外,人苦了还可以倾诉,树却无言无语,把磨难熬成了无言。在喀喇昆仑山上,很难让一棵树活下来,往往栽十棵也就活一两棵,而且一个冬天过后,第二年只剩下一根秃干。窗外的这棵树,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活到现在,一天天被风吹打,一年年经历风雪,在春天生出绿色,让战士们欣喜。风不停,树亦无法停止摆动。③人不能久看,看久了心里会难受。在一号达坂上每走一步都缺氧、气喘、胸闷、头疼,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田一禾听说有一次,战士们走到离界碑100多米的地方,气喘吁吁一步一停,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界碑跟前,到了界碑旁要说话,得慢慢转过身,一字一顿才能说一两句话。外面的风又刮了起来,好像一个挣扎的人,在向着幽暗的地方挪动。因为奔波了一天,战士们早早地睡了。田一禾也躺下睡觉,他与肖凡同屋。半夜,田一禾梦见自己在阿里的狮泉河边,他本来想去看看河中有没有鱼,却离狮泉河越走越远,直至走到一片荒地上,才发现自己走反了方向。他转身往回走,一场风刮了起来,而且越刮越大,而且还夹杂着沙子,打在脸上一阵生疼。刮在阿里高原上的都是冷风,不一会儿就将田一禾冻得瑟瑟发抖。狮泉河就在不远处,他看得清清楚楚,好像还看见了水里的鱼,但是他却在大风中迈不开步子。他想,不怕慢就怕停,慢慢走吧,哪怕狮泉河再远,迟早也能走到它跟前。没走几步,就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喘息。虽然在梦里,人仍然高原反应,做梦的人不知详情,只是难受。过了一会儿,喘息渐缓,又往前走。有一个人在前面健步如飞,大风奈何不了他,高原更不能让他慢下来。田一禾对那人喊叫,风太大了,不能走这么快。喊完了自己笑自己,你想快还快不了呢,倒替别人操心。很快,田一禾发现因为风太大,他喊出的话,像是被风中的大嘴一口吞了,那人没有听见。那人会不会是肖凡?好像是。又好像不是。那人走得轻快如飞,田一禾心里的答案也随之起起伏伏。最后,好像风中的石头落了地,他断定那人是肖凡。他又想喊叫一声,却看见那人被风刮得飞起,像树叶一样漂过狮泉河,落到了对面的山洼里。“连长……”这次他喊出了声,肖凡却已经不见了。不见了……是生还是死,他不敢往下想。大风停了。一下子就停了,好像没有刮过一样。田一禾急急往前走,他要赶回多尔玛边防连,告诉大家肖凡出事了。多尔玛离狮泉河很远,但梦是无序的世界,田一禾说到就到了。奇怪的是,肖凡却在多尔玛,完好无损。梦中人半醒着,田一禾没有惊讶,他对肖凡说话,却听不清自己对肖凡说着什么。而肖凡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摇头,好像对他的话有肯定,也有反对。田一禾纳闷,肖凡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唯一清楚的是,肖凡要一个人去一号达坂。④他于是大声对肖凡说话,声音很大,但还是听不清自己在说什么。他的声音钻入自己耳朵,刺出一阵疼痛,把自己折磨得醒了过来。一醒来,疼痛消失了。肖凡真的病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令下来了”自成一段,小说以此开头,既能突出军令如山,又能自然引出边防官兵执行命令的具体过程。B.界碑上的“中国”,“红灿灿的,好看”,这样的评价虽然朴素但感情丰富,可见官兵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C.“多尔玛的夜晚,与别处的夜晚并无二致”,意在强调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应该珍惜,绝不允许其他势力染指。D.“肖凡真的病了”意味深长,田一禾能否去一号达坂执行任务也不十分明确,这给读者留下多维的思考空间。7.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三个“像”,都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述高原反应的各种痛苦。B.句子②既与前文的“早上出发”呼应,又引出了下文对多尔玛黑夜的具体描写。C.句子③表达的心理,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反应,是忍受折磨看不到希望的难受。D.句子④“听不清自己在说什么”的内心感受,亦真亦幻,将战友情延伸到梦里。8.小说中有关梦境的情节,写出了边防战士的多重人生追求。请加以梳理概括。9.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田一禾这一人物形象的。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材料二: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大理掌固来旷上言大理官司太宽,帝以旷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参见。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帝怒命斩之。绰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帝拂衣入阁。绰矫言:“臣更不理旷,自有它事,未及奏闻。”帝命引入阁,绰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臣为大理少卿,不能制御掌固,使旷触挂天刑,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争,二也。臣本无它事,而妄言求入,三也。”帝解颜。会独孤后在坐,命赐绰二金杯酒,并杯赐之。旷因免死,徙广州。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上每谓绰曰:“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仁寿中,卒官,上为之流涕。(摘编自《北史·赵绰传》)【注】①辟:偏,即处事偏颇。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旷又告少卿A赵绰滥免B徒囚C帝使信臣D推验E初无F阿曲G帝怒命H斩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矜,指怜悯、同情,这与《老子四章》“自矜者不长”中的“矜”词义相同。B.鲜,指少,这与成语“寡廉鲜耻”中的“鲜”词义相同。C.迁,指升迁,这与《琵琶行》中“是夕始有迁谪意”中的“迁”词义不同。D.颜,指面容、脸色,这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中的“颜”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谚语意为人总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庄稼比别家壮硕,因为人对自己所亲近喜爱之人往往偏爱,对自家之物总嫌少。B.皇帝因偷盗之事难以禁止,要加重对此类犯罪的刑罚,赵绰直言进谏,认为法律不宜轻易更改,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后任命他为大理少卿。C.刑部侍郎辛亶穿红裤,皇帝认为他在行巫蛊之术,想要斩杀他,赵绰认为皇帝量刑不当,宁死也要恳请皇帝判辛亶无罪,这起初让皇帝非常恼怒。D.赵绰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又执法平允、谦逊谨慎,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后,先授其为大理承,后又迁大理少卿,于仁寿年间在任上去世,这使得皇帝非常伤心,一度为他的去世流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2)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14.材料一列举了五种处事偏颇的表现。请根据两则材料,说说赵绰的言行避免了哪几种“偏颇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南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苕溪杜耒其一晚立苕溪溪上头,往来无数采菱舟。采菱归去明朝卖,安识人闻①乐与愁。其二风掠篷窗两鬓秋,生涯无岁不扁舟。吟诗本欲相消遣,及到吟成字字愁。[注]①闻:通“问”,问询、询问。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傍晚时分,苕溪之上,无数的采菱人们都伫立舟头采菱,以便第二天赶集去卖。B.采菱人采菱繁忙,无暇辨别诗人询问乐与愁,一忙一闲反映他们之间的疏隔。C.诗人年年漂泊在外,今年又行舟苕溪上,风吹入船,两鬓发白,引发时光之叹。D.诗人羁旅途中,百无聊赖而吟诗舟中,本为消遣,但眼前景致却牵动无数愁思。16.两首诗诗题相同,采菱人与诗人其实是相互比照印证的,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朱熹曰:“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正是以义利辨君子与小人的思想。(3)《<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语言基础运用①2023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人工智能大模型”“多巴胺××”等赫然在列。②一年一度的流行语犹如一座“观察哨”,若是拉长“时间轴”,换上“广角镜”,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的变与不变,更令人回味。③科技创新方面,从“互联网+”到“区块链”,再到今年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变化的流行语背后,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从2000年的第38位稳步上升至第10位的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定步伐。④生活方面,从“蓝瘦香菇”到“我太难了”,再到今年的“显眼包”“多巴胺××”,不断变化的表达情绪背后,是人们在自我和解中对内蓄能、对外发力,在拼搏奋斗中走出困境、走向美好。⑤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和。(1)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①中的“发布”可以用“公布”替代。B.①和②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引号的作用相同。C.③中在“至”字后补出“目前”表意更明确。D.④中“表达情绪”应改为“情绪表达”。(2)根据语段,请把⑤中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两个语句结构对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栗子的形状很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加工印花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新型动力电池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中国电网合同范例
- 刻字瓷像合同范本
- 买个合同范例
- 国开电大《幼儿园课程论》形考任务三参考答案
- 出国劳务标准合同范本
- 青岛市机动车委托销售合同范本
- 个人水果订购合同范本
- 免除责任合同范本
- 无效宣告请求书与意见陈述书代理实务全天版-案例一
- 电子线检验标准
- 建筑施工安全员理论考核试题与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建筑工程节后复工自查表
- 华莱士标准化体系
- 快捷smt全自动物料仓储方案
- keysight眼图和抖动噪声基础知识与测量方法
- TPU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参考范文
- 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表
- 锅炉补给水阴阳混床操作步序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