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题文】下列干流穿越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河流是A.长江B.黄河C.淮河D.珠江2、【题文】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C.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D.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3、年径流变差系数(Cv)是用来衡量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一个量;Cv值越大,径流量年际变化越大。读“中国某地区年径流变差系数(Cv)分布示意图”,判断甲地Cv值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阴坡,蒸发弱B.以地下水补给为主C.降水量季节变化小D.植被覆盖率高4、图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受a风带和b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主要分布于:

A.南北纬300~400大陆东岸B.南北纬300~400大陆西岸C.南北纬400~600大陆东岸D.南北纬400~600大陆西岸5、瑞士德萨雷梯田式葡萄园;在陡峭的石坡上用石头垒成一道道石墙,在上面堆积土壤,建成一道道梯田,梯田脚下是波光粼粼的莱蒙湖,对岸是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成为瑞士著名的葡萄酒产地.读“德萨雷梯田式葡萄园景观图”及“瑞士主要河流与山脉分布图”,回答1-3题.

材料中描述的葡萄园位于图中的()A.A处B.B处C.C处D.D处6、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管线;如电力、通信、燃气、供热、排水等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在发达国家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历史较早,且规模日益扩大。目前中国仅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建有地下综合管廊。据此完成1-3题。

日本东京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单位成本比北京更高,其原因主要在于东京()A.公用管线种类多B.地质条件更复杂C.降水季节变化大D.建筑物密度更高7、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B.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C.昼夜多云日温差小D.春季多沙尘暴天气8、【题文】人类遵循地质构造规律开展的实践活动是:

①在背斜构造建隧道。

②在向斜构造盆地找地下水。

③在汾河谷地修建大型水库。

④沿地下断层线开挖地下隧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9、【题文】观察下图,有南半球暖流流经的海域是评卷人得分二、双选题(共7题,共14分)10、茶蕴含着中华文化,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下左图表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下右图是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A.洪泽湖周边地区B.太湖周边地区C.沿江地区D.沿海地区2.“高山出好茶”,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主要原因是A.山地易排水B.山地日照充足C.山地风力大D.山地云雾多11、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有A.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B.全面禁止使用氟氯烃类制冷物质C.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D.将石油和煤炭转化为气态燃料12、如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23~24题.

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A.日照市B.潍坊市C.青岛市D.威海市13、下图是我国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图中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A.甲为断块山B.河谷因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甲为褶皱山D.河谷因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2.图中甲山脉如果是秦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坡山麓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B.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C.北坡山麓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在北坡分布海拔较南坡偏高14、(双选)关于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B.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C.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但不能地塑造地表形态D.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能能起到传输的作用,但不能起吸收和转化的作用15、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此时()A.是地球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B.地球处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有()A.安全的行星际空间B.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C.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D.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16、【题文】下列有关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的现象正确的是()。A.一月份,陆地出现气压中心切断原先副热带高气压带B.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C.北美大陆东岸形成最典型的季风气候D.欧亚大陆东岸形成季风环流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7、(2013秋•进贤县期末)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变化体现了____地域分异规律.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_____(A: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

(4)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在亚欧大陆东岸为____;在亚欧大陆西岸为____.

(5)自然带④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判断理由是____.18、(10分)图17为“南海岛礁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图17(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南海地处____________板块。(l分)(2)随着三沙旅游线路的开通,国人南海游的愿望得以实现,南海发展海岛旅游的优势有____________。(2分(3)南沙群岛按成因属于____________,它在开发南海资源中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3分)(4)影响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自然灾害主要是____________,其防御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4分)19、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消费水平.____(判断对错)20、读图表和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甲;乙两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甲地区所在省份番茄产量在2007年达到545万吨;番茄制品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21%,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四分之一.

材料三甲地所在省份2007年部分资料统计表。

。能源消费构成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结构(%)第二产业比重结构(%)原煤59.8第一产业17.8轻工业8.4原油23.9第二产业46.8重工业91.6天然气24.1第三产业35.4水、风电4.2(1)据图说明甲、乙两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____;____.

(2)分析甲地区成为番茄生产基地的优势自然条件.

(3)甲区域最大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____,该区域主要的生态问题是____.

(4)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据表中信息说明甲地所在省份要达到上述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措施.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A处地质构造为____,它是良好的储____构造.从地形上看,A处为____,据图分析,A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

(2)①处是____(火山构造名称),常积水成湖,且①处的____岩可转化为③处的____岩.

(3)从图中看,B处地质构造为____,此处容易形成的地质灾害是____.

(4)②处地层中常含有丰富的____、____等能源资源,该海域往往是____资源集中分布区.22、(2013秋•安福县校级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左上角添画弧线;并加绘箭头以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2)两物体从A点分别向南北做水平运动;用箭头画出实际运动方向.

(3)A比B的地方时要____(填“早”或“晚”)大约____小时.

(4)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角度来讲,C点和A、B两点的区别是____.23、(2013秋•修水县校级月考)图为地球日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完成以下问题.

(1)在图中圆外短线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该图为北半球____(节气)的太阳光照图.

(3)A点的时刻是____,该点所在的时区是____区.

(4)该日A与B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____,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____,白昼时间较长的是____.

(5)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____(快;慢).

(6)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新的一天占地球的几分之几?____.2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乙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2)将甲图中的A;B、C、D标在乙图适当的位置.

(3)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为____,地球运行到图中____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____(较快或较慢).

(4)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为____,在南半球的时段为____;北移的时段为____,向南移的时段为____.(填字母)

25、【题文】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_________。围海和填海造陆可缓解人地矛盾,_________(国家)有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被誉为“低地之国”。评卷人得分四、单项填空(共2题,共4分)26、读下表,回答:。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19507.3429.24.4753.82.8717.0196010.3134.25.7160.54.6022.2197013.7137.16.9866.66.7325.4198017.6439.67.9870.29.6629.2199022.3442.68.7772.513.5733.6200028.5446.69.5074.419.0439.32010(预测)36.2351.810.1176.026.1246.21.上表说明A.1950年—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B.1980—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慢C.1950—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D.1950—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2.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更明显D.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3.不少城市由于人口和家庭小汽车猛增,导致交通拥堵。下面关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看法,正确的是A.在城市中心建环行道路,并大量建设停车场;B.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并加强交通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C.限制家庭小汽车的增长,设立无车日,倡导步行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车流量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布局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市民流动量27、读下表,回答:。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19507.3429.24.4753.82.8717.0196010.3134.25.7160.54.6022.2197013.7137.16.9866.66.7325.4198017.6439.67.9870.29.6629.2199022.3442.68.7772.513.5733.6200028.5446.69.5074.419.0439.32010(预测)36.2351.810.1176.026.1246.21.上表说明A.1950年—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B.1980—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慢C.1950—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D.1950—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2.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更明显D.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3.不少城市由于人口和家庭小汽车猛增,导致交通拥堵。下面关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看法,正确的是A.在城市中心建环行道路,并大量建设停车场;B.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并加强交通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C.限制家庭小汽车的增长,设立无车日,倡导步行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车流量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布局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市民流动量评卷人得分五、判断题(共4题,共12分)28、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____(判断对错)29、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入发达国家。30、太阳活动是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____(判断对错)31、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表面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六、探究题(共1题,共6分)32、近年来,“油菜花节”成为全国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面对扎堆的油菜花节,不少游客已经发出审美疲劳的感慨,而举办油菜花节的各个景区,也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收益。下表为我国部分油菜花观赏地及其花期资料。分析“油菜花节”旅游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解析】黄河发育于青藏高原,之后流经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属于西北地区);中下游流经东部季风区。注意长江没有流经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解析】【答案】B2、C【分析】【解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在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所以可以排除A;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所以B不正确;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以热量为基础,而垂直地域分异是因为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造成的,所以不一样。排除D。引起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一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一是出自地球本身的地球内能。前者造成地带性,后者造成非地带性。【解析】【答案】C3、B【分析】【分析】甲地Cv值较小,说明该地区流量年际变化小,根据经纬网可知确定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上,植被覆盖率低,不是位于阴坡,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4、B【分析】略【解析】【答案】B5、C【分析】解:读图;图中梯田位于山坡,根据材料中描述,葡萄园所在山脚有一湖泊,湖泊对岸是阿尔卑斯山脉,说明湖泊位于两山之间,在图中的位置是C,其他位置,只有一处能看到山脉.

故选:C.

农业的发展受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解析】C6、B【分析】解: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活动活跃,多地震;火山,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建设成本更高。

故选:B。

综合管廊是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避免了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对交通和人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使管线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使城市的景观得到完善;使城市的抵抗灾害的能力得到提升,对优化城市环境,实现对市政管线的综合管理,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了日本东京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单位成本比北京更高的原因,要求学生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解析】B7、B【分析】【分析】(1)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3)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故而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

(4)北方春季气候干旱、少雨,这造成土质疏松,加上春季冷空气和气旋活动频繁下形成的大风.【解析】【解答】解: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B;白天海洋温度低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温度高大气上升形成低压,故形成热力环流,故正确;

C;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D;北方春季气候干旱、少雨;这造成土质疏松,加上春季冷空气和气旋活动频繁下形成的大风,与热力环流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8、A【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挖隧道应选项背斜结构;背斜的拱形弯曲即符合力学原理,能起支持作用,且能引导地下水向两边流,①正确,④错误。背斜储油,向斜储水,②正确;大型水库应避开断层,因为断层结构岩石破坏,容易漏水,且地质活动较活跃,容易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③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实际指导。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掌握各种地质构造在地质实践中的主要应用和基本原理,且本试题可结合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判断等内容设计试题。【解析】【答案】A9、C【分析】【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南半球水温应向南递减,首先可排除B、D两项;暖流流经海区比同纬地区高,因此凸向较高纬度(南半球向南凸),可排除掉A项。【解析】【答案】C二、双选题(共7题,共14分)10、B|C【分析】试题分析:1.读左图可以看出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范围是年均温15—25℃,年降水量在1000—2000mm的地区,对照右图,可得出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太湖周边地区和沿江地区,故答案选B、C。2.茶树生长环境要求地表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但是又要求空气湿度较大,山地丘陵自然坡度有利于排水,山地迎风坡空气受地形抬升,易形成云雾,有利于茶树生长,生产好茶,故答案选A、D。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解析】【答案】1.BC2.AD11、A|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治理全球变暖的措施。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就减缓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正确;禁止氟氯烃类制冷物质的使用会减少对大气中的臭氧层产生破坏,对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起作用,故B错误;大量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旺盛,光合作用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故C正确;将煤和石油转化成气体燃料不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C。【解析】【答案】AC12、CD【分析】解: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越高;说明可持续发展水平好,读图可知,青岛和威海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最高.

故选:CD.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注意每条坐标轴的原点(都为0)与其他坐标轴100%的坐标点相交;要读取某点在某条坐标轴上的数据,先过该点作平行于和该坐标轴原点相交的那条坐标轴的平行线,该平行线与该坐标轴相交的那个点所反映出的数据即为该点在该坐标轴上的数据.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获取图中信息即可.【解析】CD13、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1.从图中岩层的分布可以看出岩层断裂并发生错位,因此为断层地质构造,根据同一岩层的分布位置可以得出甲处岩层上升,形成断块山;中部河流处岩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河谷地形。2.秦岭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山麓地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麓地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同一海拔,山地所处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低。考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解析】【答案】1.AD2.AB14、A|B【分析】【解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解析】【答案】AB15、略

【分析】试题分析:1./N附近,此时是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A对;此时为7月初左右,故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故B对;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自南向北白昼变长,黑夜变短,故C错;②为金星,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应为水星,故D错。2.考点:八大行星的特征。【解析】【答案】1.AB2.CD16、B|D【分析】【解析】本题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冷高压,故切断了副极地低压,故A错误;南半球由于海陆差异不明显,海洋占绝对优势,故气压带依然呈带状分布,B正确;由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故东亚形成最典型的季风气候,C错误。D正确。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基本特征,难度一般。【解析】【答案】BD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7、热量由赤道到两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水分差异大A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化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否南半球相应纬度位置主要为海洋【分析】【分析】此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此题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纬度越来越高,热量越来越少,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变化以热量为基础.

(2)此题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分异规律是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其中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图中的③在沿海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⑥是内陆地区,为温带荒漠带,水分越来越少,所以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③⑥差异大的原因是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水分差异大.

(3)此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量状况;影响因素是海拔高低,分异规律是垂直方向更替,其中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最为显著.关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一般山地的迎风坡自然带的分布界线偏高(迎风坡上水分和热量丰富),而雪线则是在迎风坡低(因为在迎风坡上降水多).一般山区的垂直自然带的多少与纬度和海拔有关.山体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这个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所以是与A相似.南坡复杂的原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化.

(4)此题考查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中部是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亚洲东部的夏绿林,包括我国东北和华北、日本群岛、朝鲜半岛、苏联的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等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根据图中的③的位置分析,③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

(5)此题考查非地带性分异现象.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南纬60°附近海洋面积大,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所以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解答】解:(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纬度越来越高,热量越来越少,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变化以热量为基础.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分异规律是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其中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图中的③在沿海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⑥是内陆地区,为温带荒漠带,水分越来越少,所以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③⑥差异大的原因是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水分差异大.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量状况;影响因素是海拔高低,分异规律是垂直方向更替,其中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最为显著.关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一般山地的迎风坡自然带的分布界线偏高(迎风坡上水分和热量丰富),而雪线则是在迎风坡低(因为在迎风坡上降水多).一般山区的垂直自然带的多少与纬度和海拔有关.山体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这个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所以是与A相似.南坡复杂的原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化.

(4)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中部是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亚洲东部的夏绿林,包括我国东北和华北、日本群岛、朝鲜半岛、苏联的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等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往往形成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根据图中的③的位置分析,③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

(5)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南纬60°附近海洋面积大,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所以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

故答案为:

(1)热量由赤道到两级。

(2)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水分差异大。

(3)A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化。

(4)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5)否南半球相应纬度位置主要为海洋18、略

【分析】(1)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需要学生熟悉板块构造的地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南海地处亚欧板块。(2)本题考查南海发展海岛旅游的优势。南海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适合旅游的季节长;该地旅游资源不仅有热带海岛风光,还有珊瑚礁岛礁风光,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3)本题考查南沙群岛成因。南沙群岛按成因属于珊瑚岛。在珊瑚礁岛上可以建设补给站,提供补给;将建设通讯站,给予通信支持;珊瑚礁岛还可以作为避风港等。(4)本题考查影响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自然灾害。影响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因为该地纬度低,气温高等因素,容易形成热带气旋,台风多发;台风会带来风暴潮,影响南海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防御措施主要从监测预报、防护工程、应急体系、意识等方面出发。提高海洋灾害的监测与预报能力;加固海岸防护工程;建立与健全海洋灾害的防灾应急体系;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解析】(1)亚欧(1分)(2)旅游季节长;旅游资源多样(2分)(3)珊瑚岛(1分)提供补给;通信支持;避风港等(2分)(4)台风;风暴潮(任答1点,共1分)提高海洋灾害的监测与预报能力;加固海岸防护工程;建立与健全海洋灾害的防灾应急体系;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任答3点,共3分)19、B【分析】【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解析】【解答】解: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故选:B.20、甲地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乙地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冰雪融水荒漠化【分析】【分析】(1)直接根据图示判断两区域中城市分布特征;甲区域为新疆,干旱地区,故城市分布主要从地形;水源和交通线等方面分析;乙区域为珠三角地区,其城市分布主要考虑海陆位置、河流和交通线等因素.

(2)影响棉花种植的区位优势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结合新疆的区域实际,新疆地处内陆,光照充足,山麓地带水源充足,为棉花种植提供了优越条件.

(3)本地区为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环境特征来分析.

(4)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主要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解析】【解答】解:(1)直接根据图示判断两区域中城市分布特征;甲地区是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为新疆地区,因此城市主要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这里有充足的水源.乙地区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2)甲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地处暖温带,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种植区位于盆地边缘,地势较平坦;沙性土壤;政府政策的支持等.

(3)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本地区的河流多为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这里气候干旱,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4)能源消费以污染重的化石燃料为主;应发展以水电和风能等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耗能大的第二产业比重大,应大力发展耗能少的第三产业;耗能污染大的重工业比重大,应大力发展耗能少;附加值高的高技术工业.

故答案为:(1)甲地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乙地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2)区位优势:地处暖温带;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种植区位于盆地边缘,地势较平坦;沙性土壤;政府政策的支持等.

(3)塔里木河冰雪融水补给荒漠化。

(4)能源消费以污染重的化石燃料为主,应发展以水电和风能等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耗能大的第二产业比重大,应大力发展耗能少的第三产业;耗能污染大的重工业比重大,应大力发展耗能少、附加值高的高技术工业.21、向斜水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火山口岩浆沉积断层地震石油天然气渔业(海洋生物)【分析】【分析】(1)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A处地质构造;根据地形判断其形成原因.

(2)①处由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口;①处岩石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③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

(3)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断层处容易形成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4)②处为大陆架,常含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渔业资源丰富.【解析】【解答】解:(1)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存储构造;从地形上看,A处向斜成山,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2)①处由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口;①处岩石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③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岩浆岩受外力作用可形成沉积岩.

(3)从图中看;B处地质构造为断层.断层处容易形成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4)②处为大陆架;常含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该处光照充足,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

故答案为:(1)向斜水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2)火山口岩浆沉积。

(3)断层地震。

(4)石油天然气渔业(海洋生物)22、晚3C点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分析】【分析】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的特征,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地方时的计算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C点位于赤道,相比于A、B两点,几乎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解析】【解答】解:

(1)根据图中经度的变化;90°E到180°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

(2)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

(3)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B位于A点东侧,两者相差1格,时间相差3小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A比B的地方时要晚3小时.

(4)C点位于赤道;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角度来讲,C点和A;B两点的区别是C点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故答案为:

(1)

(2)

(3)晚3

(4)C点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23、夏至日12点西三AAB慢(23°26′N,45°W)1/8【分析】【分析】主要考查了太阳光照图的判读,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A点为太阳直射经线,地方时为12点,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180°经线可以判断A点所在的时区;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180°经线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经线;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自然界线,为0时经线;另一条是人为界线,为180°经线.由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由180°经线向东到0时经线为旧的一天.【解析】【解答】解: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

(2)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

(3)A点为太阳直射经线;地方时为12点,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180°经线可以判断A点经线为45°W,所在的时区为西三区.

(4)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A与B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A与B相比,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A;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A与B相比,白昼时间较长的是B.

(5)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6月22日,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

(6)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180°经线可以判断A点经线为45°W,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N,45°W);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自然界线,为0时经线;另一条是人为界线,为180°经线.由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由180°经线向东到0时经线为旧的一天.由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一共45°,约占全球的1/8.

故答案为: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

(2)夏至日。

(3)12点西三。

(4)AAB

(5)慢。

(6)(23°26′N,45°W)1/824、近似于正圆的椭圆B较慢A-B-CC-D-AD-A-BB-C-D【分析】【分析】(1)自转公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

(2)熟记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的位置.

(3)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特征;及远日点近日点的时间.

(4)从左图中直接可以看出直射点的位置关系.【解析】【解答】解:(1)自转公转方向皆为自西向东.北半球上空俯视呈逆时针.

(2)A为春分;直射点为赤道,B为夏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C为秋分,直射点位于赤道,D为冬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轨道为近似于正圆的椭圆.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远日点时间为7月初.

(4)从图中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得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为A-B-C,在南半球的时段为C-D-A;北移的时段为D-A-B,向南移的时段为B-C-D.

故答案为:(1)

(2)

(3)近似于正圆的椭圆;B,较慢(较快或较慢).

(4)A-B-C,C-D-A,D-A-B,B-C-D.25、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