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北市淮南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意象,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范畴,镌刻着中华文化基因的烙印,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意象是审美主体通过“观”“味”“悟”三重审美体验,创构出的主客统一、心象交融的审美形态。自20世纪以来,朱光潜、张世英、叶朗等学者不断致力于意象理论的当代阐释与论述,引领意象理论从传统向当代转型,实现中国审美批评的创新发展,彰显传统意象理论的当代价值。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早期,中国传统美学就很重视“意象”,老子贯通“道”“气”“象”的哲学观念,《易传》的“立象以尽意”,《论衡》的“礼贵意象”等,促使意象理论逐步成熟,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底蕴。及至《文心雕龙》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一词正式演化为专门的审美范畴。此后,意象理论在中国古代诗、书、画等审美品鉴中广泛运用。与西方写实美学中的“摹象”概念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包含“观象”“味象”“悟象”三重审美体验。所谓眼见为“观”、体察为“味”、心化为“悟”,“意象”的生成呈现为由视觉至心觉不断深入、内化的审美感知过程。它不要求艺术家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将外在客观世界与内在心灵世界相融合,统一于艺术本体,生成和谐统一、物我归一的审美形态。美是物象、事象和艺术品经由主体悦目、悦耳和赏心,或震撼心灵创构而成的意象。在心的感化下,主体与客体实现了统一,情与景实现了交融,它超越表象,直通心意。由此,“意象”拥有了天人合一的本体性、情景交融的整合性、超脱表象的超越性,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诗论中的“赋”“比”“兴”,绘画中的“气韵”“神似”“留白”,书法中的“神采”“风神”,音乐中的“乐象”“和声无象”等,均是对中国意象精神的理论化、体系化表述,是中国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光潜等学者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资源,提出“美是意象”等一系列学说,认为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比起其他的美学范畴来,更为本质、更为重要。由此,他们以中国传统意象理论为“养料”,使中国意象理论面向世界、面向当代转型,实现了“意象”涵蕴的当代重释,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朱光潜在《谈关》《文艺心理学》等著作中,对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进行了现代性解读与阐释。他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认为意象是“形象的直觉”。不仅赋予“意象”美的本体论内涵,还将它置于审美心理学的维度,探索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路径,为中国学界打开了意象理论当代阐释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象学逐渐深入中国意象美学的研究领域。张世英认为,海德格尔强调“隐蔽”和不在场的东西对于“敞亮”和在场的东西极端重要:正是“隐蔽”和不在场的东西才使得一个存在物之“去蔽”和出场成为可能,这颇有一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在现象学视域下,“意象”同样具备这种“去蔽”的审美特征,恰如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氤氲着的不可穷尽性和不在场性的审美意象,为主体的想象驰骋留下空间。此时‘意象超越了表象’超越了二元对立。由此,张世英找到了中国意象理论与西方现象学的契合点'实现了对西方主客二元论美学的超越和对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重构。叶朗同样以现象学理论阐发意象。他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对美之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即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叶朗认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流派的观点,将美视作一种整体存在,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意象生成统摄着一切:统摄着作为动机的心理意绪(‘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统摄着作为题材的经验世界(‘烟光、日影、露气’‘疏枝密叶’),统摄着作为媒介的物质载体(‘磨墨展纸’)也统摄着艺术家和欣赏者的美感。”换言之,“美在意象”,它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叶朗将意象视为主体与客体、情与景的交融,亦从现象学视角实现了对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重构。由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以心理学、现象学两条理路,不断探寻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如今,中国意象美学研究已呈现一派灿然景象。朱志荣、彭锋等学者接续前辈,继续推进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深化与丰富,更是对其当代价值的挖掘与创构。(摘编自李新《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意象,是审美主体创构出的属于中国美学思想核心理论范畴的一种审美形态。B.老子等中国早期的思想家已经开始了“意”和“象”的关系的思考,但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意象理论。C.意象的生成除了要再现客观世界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要将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心灵世界相融合。D.意象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意象理论在书法、绘画等审美品鉴中广泛运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总述意象理论的当代阐释、意象的源流发展及内涵,再列述学者对意象理论的具体阐释。B.第一段从意象的地位等大处着眼,引出20世纪以来学者对意象理论的当代阐释,行文自然不突兀。C.第二段分三个阶段介绍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采用对比论证论述早期中国传统美学对意象的重视。D.第四段承上启下,又突出了意象更加重要,阐明了学者们引领传统意象理论向当代转型的原因。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理解“气韵”“神似”“留白”等中国意象理论也需要了解它们的源头、发展过程和去向。B.意象是情与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统一,可见诗歌中人物的活动并不属于意象的审美范畴。C.意象是“形象的直觉”,当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上升到理智阶段,则不会伴随形象的直觉。D.在审美过程中,“隐蔽”和不在场的东西是极端重要的,所以意象的“象”是可有可无的。4.朱光潜和叶朗对意象理论进行当代阐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中国学者关于意象理论的当代阐释,对我们实现传统理论的当代转型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
2.C
3.A4.①朱光潜认为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从审美心理学的维度强调意象是“形象的直觉”。②叶朗从现象学的角度阐发意象,强调意象的整体性,认为意象生成统摄着一切。5.①深入理解传统理论的内涵,并利用中国传统理论的丰富资源。②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理论成果,并与中国传统理论相结合。③要有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的精神,不能拘囿于传统理论。【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意象作为中国美学思想核心的历史发展和当代阐释过程,着重分析了意象理论在传统和现代的转型与应用。通过引用朱光潜、张世英、叶朗等学者的见解,文章展示了意象在美学领域的深远影响,并强调了该理论的内在融合性和文化价值。全文逻辑清晰,论述深入,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现代意义的重新解读。【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意象的生成除了要再现客观世界外”错误,根据材料第三段“它不要求艺术家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将外在客观世界与内在心灵世界相融合”可知,意象生成不要求再现客观世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采用对比论证”错误,第二段分三个阶段介绍意象理论发展过程,分别阐述老子、《易传》《论衡》等对意象理论的影响,以及“意象”一词演化为专门审美范畴后的运用,是按照时间顺序和理论发展脉络进行阐述,并没有采用对比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B.“人物的活动并不属于意象的审美范畴”错误,事象也可以经由主体的创构而成为意象,“诗歌中人物的活动”是事象,因此也属于意象的审美范畴。C.“则不会伴随形象的直觉”错误,文中朱光潜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意象又是“形象的直觉”,因此审美活动都伴随形象的直觉。D.“意象的‘象’是可有可无的”错误,意象虽具备“隐蔽”和不在场的审美特征,但“象”并非可有可无,它是意象生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朱光潜在《谈美》《文艺心理学》等著作中,朱光潜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认为意象是“形象的直觉”,可见其从审美心理学维度,强调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突出意象是“形象的直觉”。②叶朗以现象学理论阐发意象,认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流派观点,将美视作整体存在,倡导“天人合一”,认为“意象生成统摄着一切:统摄着作为动机的心理意绪,统摄着作为题材的经验世界,统摄着作为媒介的物质载体,统摄着艺术家和欣赏者的美感”,强调意象的整体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社会价值及其影响的能力。①中国传统意象理论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美学思想。这些传统理论资源是当代转型的根基。例如,意象理论中关于主客统一、心象交融的审美形态,以及其在古代诗、书、画等审美品鉴中的广泛运用,都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如朱光潜、叶朗等充分认识到传统意象理论的价值,深入挖掘其内涵,并将其融入到当代的学术研究中。这启示我们,推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发展,首先要深入钻研传统理论,汲取其中的精华,为当代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当代转型不能闭门造车,需要积极借鉴其他文化中的优秀理论成果,拓宽研究视野。张世英、叶朗等学者敏锐地捕捉到现象学理论与中国意象理论之间的契合点,将现象学理论与中国意象理论有机结合。这表明,在推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要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外来优秀成果,通过寻找与传统理论的契合点,实现有机结合与创新发展。③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在推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当代转型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勇于突破的精神。当代学者尝试运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学界以心理学、现象学等不同理路探寻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这种多元化的探索体现了创新精神。不同的理路为意象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大胆创新的精神是推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我们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家李娟牛、羊、骆驼、马——大家都只是吃草而已。放牧也似乎是极简单的事。早上把大家赶出去,晚上再赶回来就可以了……若真这么想就傻了!世上哪有不带智慧和精细规则的生产方式呢?除非从小就生活在牧人的家庭,否则要掌握这门技术实在太难了。就算大学开设了放羊的专业,就算读上四年书也没有用的,再往下读研读博,还是没有用。我问居麻:“为什么骆驼要赶着回家,牛却不用赶?是不是牛知道回家的路,骆驼不知道?”居麻说:“它咋不知道!它不回来嘛,是那个,草多得很嘛,又不怕冷。”这个解释令我很费了些心思。为什么草多了就不回家了?难道草少了就回家了吗?草少了应该更加努力地四处寻找顾不上回家才对啊。还有,那个“不怕冷”又是怎么回事?这荒野四下里不都一样冷吗?在牲畜里,最怕冷的是牛和山羊,然后是马。但牛和山羊都住着有顶的圈棚,就马露天过夜。我问居麻:“为啥马没有房子?”答日:“因为马没有肚子。”……这个,更费思量……不过,这些问题很快就弄清楚了。前者是说骆驼贪吃,一出去就不想回家。虽然穿有抗寒的毡衣,不怕在荒野过夜,但它们喜欢到处蹭痒痒,万一衣服在外面挂坏了或挂没了,不及时回家修补的话,会冻坏的。后者是说马没有胃部,是直肠子,消化得快。所以不能关起来,必须得由着它不停地吃,不停地拉。怪不得有句话是“马无夜草不肥”。据我观察,在所有牲畜中,牛的眼神最好。记得转场途中,深夜降临之后,马安静地磨着牙,嚼着夜草;羊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等待天亮;骆驼也静卧如山;只有牛,一只接一只开始鬼鬼祟祟地行动了。它们先靠近我们栖身的帐篷边翻找食物,拱踢炉子。弄得四处悉悉窣窣。又渐渐地越走越远。到了凌晨三点,大家起身。喝完茶后,男人们拆临时帐篷,往骆驼身上绑包裹箱笼,加玛打包被褥和厨具,我则去赶牛。羊马骆驼都卧在原地不动,就它们走出半公里外了。不知为何,小牛永远比大牛长得好看。不晓得好看在哪里。经过我仔细观察,原来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脸部的侧影——小牛的鼻梁是塌下去的,大牛是隆起的。但是长得漂亮又有什么用!小牛最可恶了,它们清楚我只有一个人,而它们有三个。于是一追赶,它们就往三个方向跑。每次追小牛,都累得我肝脏供血不足,肚子也饿得特别快。回家一定要大吃一顿……虽然只是小牛,犯起犟来谁都莫可奈何。我双手攘着它的屁股推啊推啊,拼了命也只能推一两步远。,居麻出馊主惠:“你骑上去嘛,一骑上去它就听话了。”口吻极郑重,害我差点当真。姜是老的辣,牛是老的贼。当我举起棍子追打时,大牛会先瞟一眼我的棍子,根据其粗细来判断是否需要反抗。而小牛不管三七二十一,梗着脖子斗争到底。并且无论输赢都统统当成是自己的胜利。气死我了。后来发现,追牛时,不能对直了猛追。那样只会把它越追越远。要讲究策略,先若无其事地往另一个方向走,让它慢慢放松警惕。等走到足够远的地方再慢慢绕着圈子走回来,一直绕到它的正前方——这才追!而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费尽千辛万苦把它们感到东面沙梁后的荒野深处,再转身回家。可等我到家,它们也到家了……只好重新再赶。骆驼们则是逍遥派的,无组织,无纪律。要不怎么这一整个冬天里,路过我们地窝子近来喝茶的茶人们,十个有九个都是出来找骆驼的。从没有听谁说出来找牛找马。并且所有牲畜里,只有骆驼的身上会醒目地写有主人的电话、姓名和村落等联系方式。可见,它们不但能瞎跑,还会跑很远。新什别克两年丢了三峰骆驼。大约丢怕了,每天都严密监控骆驼的动向,比我家监控花脸小公牛还要严密。并且每天傍晚都不辞辛苦,坚持赶骆驼回沙窝子过夜(我家的骆驼几天才赶回来一次)。赶回来后,把它们其中一条前腿的大腿和小腿折起来绑在一起,令它们一整夜只能跪卧着。就算站起来,剩下三条腿,晾它也跑不了多远。放羊的话,慢悠悠跟着羊到处走就是了。而赶骆驼,则得不停地纵马奋鞭,上下奔突,骂爹骂娘,斗智斗勇。骆驼这家伙也怪,存在内部分歧似的,总搞自由活动。不像牛羊马,总是同类相聚,走哪儿都一搭儿。除了逍遥派,骆驼们还应划入丐帮门下。当一群骆驼摇摇晃晃走过来,看吧,个个穿得破破烂烂,补丁迭补丁……哎,谁叫骆驼那么大的个子呢,哪有整块的布给它们缝衣服。于是全用旧棉衣旧毯子拼拼补补。而骆驼们一点也不爱惜衣服,总是在地上打滚。沾了一身稀牛粪后。又站起来在同伴身上蹭痒痒,再把别人的衣服也弄脏。骆驼干的坏事还有老往羊群里跑。尤其是在大家最忙乱的傍晚时分,有个家伙硬要跟着羊群一起入圈!它可能喜欢羊吧,但羊显然不喜欢它。本来大家光老实实排着队往圈里走着呢,猛然间给这个天降神兵搞得秩序大乱。它还装糊涂,越是赶它,越是舒舒服服就地卧倒,把羊圈堵得结结实实。若是再赶,它干脆侧身一躺,跟死了一样,身子拉得直直的一动不动。骆驼虽然讨厌,也有可爱之处。尤其是那么大的骆驼却长着那么小的耳朵!和其他牲畜不一样,马是一直散养的。我一直搞不清楚马的管理方式,只知道家里的坐骑每天傍晚都会给开个小灶——戴玉米口罩。除了作为坐骑的马,体弱的“少先队员”和产奶的母牛根据各自的脸型大小,也都拥有各自的口罩。马在戴口罩时分外配合。如果我系得有点歪,它就偏着头提醒我:右边太松!那么大一匹马,可每次却只分给人家一小把玉米。居麻说今年草好嘛,能省就省点。万一变天了,又有了灾情,家里的四麻袋玉米说不定还不够呢。居麻还说,在迷路的时候,牧人会松开马缰,让马自行前进。为什么马认得回家的路呢,因为它最惦记玉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马一到家就赶紧给喂玉米,不能让它失望。再说了,马多辛苦啊,放羊全靠它。最后来说羊。可羊有什么可说的呢?虽然羊才是游牧生活的重心,它们却永远像配角一样忍耐又沉默。关于羊,居麻说:“山羊怀孕五个月,绵羊怀孕六个月。绵羊最贵能卖到一千决一只,山羊能卖到五六百。”就这些。对了,羊的个子太矮,难免目光短浅。当羊群整体移动时,中间的羊永远也搞不清楚状况,只知跟着瞎走。只有走在边缘的羊才能看清周遭形势。尽管如此,边缘的羊还是边走边想方设法往羊群深处挤。大家都愿意盲从,好像世上最安全的事就是让自己消失在“多数”之中。只有山羊胆子大,永远走在最前面。作为领头羊,转场路上,在通过悬空的吊桥或狭窄的悬崖路面时,只要把山羊赶过去了,绵羊们无论多么害怕,也会低头慢慢跟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居麻对“骆驼”“马”等疑问的解答和赶牛时给我出的主意,都让我很怀疑,我一直不信任他。B.在赶牛的过程中,小牛喜欢犯犟,大牛爱耍聪明,总是得和它们斗智斗勇,这让我很厌恶它们。C.在这些牲畜当中,骆驼是非常不“安分”的,它们贪吃、乱跑,还特别地不爱干净一总是脏兮兮的。D.羊本应是牧民生活的重心,但是由于它们隐忍又沉默,都喜欢消失在“多数”中,才不被重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破破烂烂,补丁迭补丁”等外貌描写,既写出了骆驼体型较大的特点,也可以直接看出当地牧民生活的贫困,物资匮乏。B.“马多辛苦啊,放羊全靠它”,可见牧民把马当作忠实和可靠的帮手,既流露出对马的同情与关心,也表达了感谢与依赖。C.文中多处写到居麻这一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形象较为鲜明,富有生活情趣。从居麻的语言中我们能了解牲畜的一些习性。D.茶人找骆驼,新什别克监控骆驼,骆驼蹭痒痒、堵羊圈等描述,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地写出了骆驼的“讨厌”。8.文章以“大家”为题,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9.在人们的印象中,牛是温顺的。而本文却写牛与我“作对”,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
7.A
8.①“大家”是拟人化的称呼,把牲畜当作家庭成员看待,表达了作者对牲畜亲人般的感情。②“大家”的称呼,是对牲畜生命的尊重,展现出人与牲畜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9.①“作对”准确真实地写出牛的自然特性,令人耳目一新。②“作对”使牛的形象更突出、更可爱,令人印象深刻。③“作对”既增加了我的放牧难度,也增添了放牧生活的情趣,让我们感受到游牧生活的丰富与充实。【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牧区生活中的牛、羊、骆驼和马,揭示了各类牲畜独特的习性和与人互动的有趣细节。作者以诙谐调侃的语言,展现了牧区日常的繁琐与牧民生活的智慧,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自然闲适的生活方式。文章通过多个生动的小故事体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牧人的辛劳与乐趣。题为“大家”,既指代文中多种牲畜,也暗示了人与动物在大自然共同生活的群体关系。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A.“我一直不信任他”错误。由原文“不过,这些问题很快就弄清楚了……”可知,居麻的解答虽然看似简单甚至有些俏皮,但后文通过“我”的观察逐渐验证了这些解答的正确性,说明“我”并非一直不信任居麻。B.“厌恶它们”错误。由原文“小牛最可恶了……并且无论输赢都统统当成是自己的胜利”,以及“当我举起棍子追打时,大牛会先瞟一眼我的棍子……”可知,虽然小牛犯犟、大牛耍聪明,但“我”更多的是对这种行为的无奈和好笑,并没有明确表达出厌恶之情。D.“不被重视”错误。由原文“虽然羊才是游牧生活的重心,它们却永远像配角一样忍耐又沉默”,但并未明确说明这是羊不被重视的原因,实际上,羊作为游牧生活的重心,其经济价值是被充分认识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也可以直接看出当地牧民生活的贫困,物资匮乏”错误。根据“骆驼们一点也不爱惜衣服,总是在地上打滚”可知,“破破烂烂,补丁迭补丁”更多地是为了表现骆驼的特性,并不能直接看出当地牧民生活的贫困和物资匮乏,这种解读过于主观和片面。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在文章中,作者并未将牲畜仅仅视为生产工具或财产,而是将它们当作家庭成员一样看待,赋予了它们人类的情感和特质。例如,作者描述了骆驼的贪吃、逍遥自在,小牛的调皮捣蛋,大牛的狡猾聪明,以及马对家的依恋等,这些描写都充满了对牲畜亲人般的感情。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生命的尊重和关爱。②在传统的游牧生活中,牲畜是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作者并未因此就忽视或轻视它们的生命价值。相反,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这些牲畜独特的个性和生活习性,让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这种尊重生命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也展现了人与牲畜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在文章中,作者笔下的牛并非一味温顺,而是有着自己的脾气和性格。例如,小牛会调皮地往三个方向跑,让作者追赶得筋疲力尽;大牛则会根据作者的棍子粗细来判断是否需要反抗,显得颇为狡猾。这些描写打破了人们对牛的固有印象,展现了牛更为真实、立体的一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新鲜感。②在作者笔下,这些与自己“作对”的牛并非令人讨厌,反而因为它们的调皮捣蛋和聪明狡猾而显得更加可爱。这种反差萌的效果,让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对牛这一形象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③在文章中,作者因为要与这些“作对”的牛斗智斗勇,而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体力。然而,正是这种挑战和困难,让作者的放牧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充实。同时,通过与牛的互动和斗争,作者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生命,感受到了游牧生活的独特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罔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节选自《论衡·逢遇篇》)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因民A而教B不劳而成C功D缘法E而治者F吏习G而民安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通过,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不同。B.让,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相同。C.善,认为……好。意动用法,与成语“善始善终”的“善”用法不同。D.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的“见”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要重振秦缪公的伟业,因此西入秦国,求见秦孝公,想有一番作为。B.秦孝公打算变法,却有顾虑。商鞅劝他不要怕天下人非议,秦孝公最终任用了商鞅,实行变法。C.王充认为,秦孝公先前不认可商鞅,不是商鞅的观点不好,而是实行“霸道”更符合孝公的心意。D.按照世俗的观点,贤人如果想被赏识重用,需献上合乎君主心意的东西,自身能力如何不重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吹籁者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14.王充认为贤人要想得到重用就要“以曲伎合”。材料一中商鞅被任用的过程,是否符合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0.BDF
11.D12.D
13.(1)因此圣明的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律;如果能够使人民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2)吹籁的人擅长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因为越王不喜欢,改成民间小调,越王就高兴。14.①符合这一观点。②商鞅三次觐见,第一次提出的主张秦孝公不爱听,第二次主张也不符合秦孝公的意图,第三次才符秦孝公的心意。③商鞅正是在三次觐见时,不断调整,才最终确定了“霸道”的主张,打动秦孝公。【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反映了商鞅与秦孝公交流和施政的历史过程,以及商鞅变法的艰辛和智慧。商鞅经过多次尝试,最终迎合了秦孝公的需求,以强国之术获得任用并实行变法,展示了其灵活的政治智慧。王充的观点揭示了人才与君主的匹配问题,即成功的游说需要符合君主的意愿,而商鞅的被重用正体现了这一理论。文章还反映出法治更新与传统礼教的博弈,以及因时制宜的重要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因民而教”和“缘法而治”,结构一致,句式相似,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故BD处断开。“者”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停顿;“吏”为下句主语,其前停顿,故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通过/沿袭。句意: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B.正确。句意:景监因此责怪卫鞅。/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C.正确。意动用法,认为……好/形容词,好的、正面的。句意:孝公认为他说得好,但没有任用他。/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D.错误。用法不同。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句意:虽然精当,但是被拒绝。/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自身能力如何不重要”错误,原文“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意思是人才不需要多么贤明,而在于所侍奉的人认为他贤明,这并不是说“自身能力如何不重要”,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强”,使……强大;“法”,效法,沿用;“循”,遵循,沿袭。(2)“工”,擅长,善于;“更”,改变,改换;“说”,通“悦”,高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评价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①首先明确符合这一观点。“以曲伎合”就是“凭借小的技艺去迎合”。②结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可知,商鞅三次觐见,第一次提出的主张秦孝公不爱听,第二次主张也不符合秦孝公的意图,第三次才符秦孝公的心意。③结合“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可知,商鞅正是在三次觐见时,不断调整,才最终确定了“霸道”的主张,打动秦孝公。参考译文:材料一: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内寻访贤能的人,将要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向西到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后,卫鞅和他谈了很久,孝公不时打瞌睡,不听。事后孝公怒责景监说:“你的客人否过是个无知妄为的人,哪里值得任用呢!”景监因此责怪卫鞅。卫鞅说:“我用帝王之道游说他,他心里并不能领悟。”过了五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又拜见了孝公,这次他把治国的道理讲得更加透彻,然而还是不合孝公的心意。事后孝公又责怪景监,景监也责怪卫鞅。卫鞅说:“我用王道来游说孝公,可是他听不进去。请再次召见我。”卫鞅又拜见孝公,孝公认为他说得好,但没有任用他。会见后卫鞅离去。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说得好,我可以与他交谈了。”卫鞅说:“我用霸道游说孝公,他的意思是想采纳了。如果再召见我,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卫鞅又拜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他的膝盖在席上向前移动。谈了几天也不满足。景监说:“您凭借什么道理说中了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用帝王治国的方法游说孝公,以期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趁着其身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忧郁不乐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使国家强盛的方法游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然而,也难与殷周的德行相比了。”孝公任用卫鞅之后,打算变更法律,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迟疑的行动,不能获得名声,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有超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也是昏暗不明,聪明的人能够在事情没有萌芽之前就能预见。老百姓不能与之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快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众人商量。因此圣明的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律;如果能够使人民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法律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平常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沉湎于书本上的见闻。因此这两种人做官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事情。三代礼制不同但是都能够称王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称霸一方。有智慧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律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没有才能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利益不达到百倍,就不能改变法律;功效没有达到十倍,就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走邪路。”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效法古代的法律。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律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礼制而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担任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法令。材料二:商鞅三次游说秦孝公,前两次游说秦孝公不听,最后一次游说被采纳的原因:前两次,是成就“帝业”“王业”的理论主张;最后一次,是成就“霸业”的理论主张。拿成就“帝业”“王业”的理论主张,去游说只想称霸的君主,虽然精当,但是被拒绝;如果换成“霸业”理论,即使粗疏,也会被接受。为什么呢?因为理论虽精当,遇到秦孝公所不想得到的情况;而理论虽粗疏,却遇到秦孝公想实施。所以,游说的主张不在于多么好,在于被游说的人认为它好;人才不需要多么贤明,而在于所侍奉的人认为他贤明。养马人的话,没有什么大道理,而乡野之人喜欢;子贡的话,虽然有仁义的道理,乡野之人却不听从。吹籁的人擅长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因为越王不喜欢,改成民间小调,越王就非常高兴。所以,宣传好的主张,对于不想得到好的主张的君主,即使主张好也不被喜欢;宣传不好的主张,对于那些喜欢不好主张的君主,即使不好,也不会被憎恶。这就是凭借小的技艺去迎合,迎合了则被赏识重用,不能迎合就得不到赏识。世俗的人议论说:“贤德的人应当被赏识重用,要是不被赏识重用,也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能够进献对君主有好处的东西,怎么会不受到赏识和重用呢?现在却不是这样,而是去弄一些没有益处的技能,进献一些没有益的主张,(就像)在夏天向君主进献火炉,在冬天向君主献上扇子,尽做些君主不想要的事,奏上些君主不想听的话,他不碰上灾祸就算幸运了,怎么能有福分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冯判官①高适碣石辽西地,渔阳蓟北天。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注]①本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高适第一次出塞期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天”“地”,因“碣石”“辽西”“渔阳”“蓟北”而富有地域特色,苍凉辽阔,用词简洁凝练。B.颔联上句写出了关山险峻,下句则描绘了雨雪纷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无限悲伤。C.“才子”是对冯判官才能的肯定,“正渴贤”表明将军渴望贤才,预示着冯判官将要受到重用而大展宏图。D.“翩翩”是想象冯判官在幕府担任书记时举止潇洒的样子,“遥知”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肯定与祝福。16.本诗与“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
16.同:借景抒情,都借苍凉、寒苦之景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异:①《别董大》借劝慰之语(三、四句)表达对友人的关心。②本诗借想象友人工作的场景(尾联)传达出对友人的祝愿与期盼。【解析】【导语】高适的《别冯判官》通过描绘辽阔苍凉的边塞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祝愿。诗中强调了地理位置的险峻和天气的恶劣,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友人的才华和将来的重用被加以肯定,作者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友谊。整体上,诗体现了高适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友人前程的祝福。【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B.“无限悲伤”错,程度太重。虽有送别时的不舍,但由后文“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可见,他更为友人得遇伯乐,“才子”“将军风云际会,各得其所,朋友将大展其“翩翩”之才而感到高兴。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及思想情感的能力。同:借景抒情,都借苍凉、寒苦之景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从抒情手法上看,本诗开篇即写冯判官出塞所去之地,“碣石辽西”“渔阳蓟北”尽现塞外之辽阔;“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唯”“尽”二字,极写塞外之严峻。而友人所去之地正是这样苍凉苦寒之地,作为有人,有不舍和担忧。《别董大》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别时景物,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同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同样展现塞外的苍凉和苦寒,表现对友人的担忧和不舍。异:①《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借劝慰之语表达对友人的关心。②本诗“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设想友人到了将军的幕府,作为书记大展其“翩翩”之才。借想象友人工作的场景(尾联)传达出对友人的祝愿与期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动静结合,与前面的“归帆”“残阳”等一起呈现出开阔旷远的意境。(2)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登泰山记》中,姚鼐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洁地描绘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终归一河的景象。(3)古诗中常有借江水与月亮来抒发人生感慨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彩舟云淡
②.星河鹭起
③.阳谷皆入汶
④.阴谷皆入济
⑤.落木千山天远大
⑥.澄江一道月分明(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鹭、汶、澄、纤、皎。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缓解我国青少年与儿童近视现状的问题已经
A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青少年与儿童的近视状况尤为严峻。6至18岁的学生群体近视人数大幅度增加,其中超过半数已患近视。在近视人口中,约10%可发展为高度近视,而因高度近视致盲的人数也逐年攀升。(
甲
):近视戴个眼镜不就可以了么?度数高了,那就配度数深一点的眼镜,为什么还会致盲呢?高度近视者面临着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风险。眼球的异常伸长导致了视网膜的拉伸,容易出现裂孔,进而引发脱离。高度近视还会导致飞蚊症,①这是一种让人十分不舒服的症状,②就像眼睛里飞来飞去的小蚊子。③这些“蚊子”尽管本身并不会伤害到眼睛,④但它们的出现可能是视网膜问题的早期信号,⑤提醒我们要及时关注眼底健康。除此之外,高度近视还增加了患白内障和青光眼的风险。白内障让眼睛好像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影响视野的清晰度;而青光眼则给眼睛带来了持续的内部压力,可能导致视神经受损,严重影响视力。高度近视的并发症种类繁多,我们虽然不能过度担忧,但也不能
B
。及早的预防和定期的眼部检查是保护眼睛健康的重要步骤。除此之外,高度近视者还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避免加重视力问题和引发眼部并发症。首先,高度近视者(
乙
),如打篮球、踢足球等,因为这些剧烈运动可能增加眼球受伤的风险,引发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等严重问题。其次,过重的体力劳动也不适合高度近视者,长时间的过度用力可能加重眼球的压力,增加眼底病变的风险。18.文段中多次出现“风险”一词,请以“风险”为话题,用比喻的修辞写一组排比句;要求用喻贴切,表达流畅。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第一段中加点的“而因”为什么不能改为“因而”?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8.示例:风险是险滩暗礁,考验着航海者的勇气;风险是悬崖峭壁,磨砺着攀登者的毅力;风险是未知森林,激发着探险家的热情。
19.A处:迫在眉睫(刻不容缓)B处:掉以轻心(等闲视之)20.②就像眼睛里有飞来飞去的小蚊子(就像眼睛里小蚊子飞来飞去)③尽管这些“蚊子”本身并不会伤害到眼睛21.甲: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于是问题就来了)乙:不适合从事剧烈运动22.①“因而”表因果关系,而前后两句不是因果关系。②“而因”的“而”承接上文,“因”与高度近视组成介宾短语,与“致盲”构成因果关系。【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以“风险”为话题,需要阐明“风险”的某种涵义。可把“风险”比喻为含有危险的事物,再阐明其对人的影响。据此可想到“风险”就像“险滩暗礁”“悬崖峭壁”以及一些未知的事物一样,含有危险;同时“风险”也是动力,可以考验勇气,磨练意志,激发热情等。再运用排比修辞,组合成结构相同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后文有“青少年与儿童的近视状况尤为严峻”,可知此处说缓解我国青少年与儿童近视现状的问题已经很紧迫,可填”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刻不容缓:时间一点都不容许耽搁。形容形势紧迫,必须立即行动。B处:和“不能过度担忧”相反,指也不能过于看轻,不重视,可填“掉以轻心”“等闲视之”。掉以轻心:指以轻心摆弄他;形容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就像眼睛里飞来飞去的小蚊子”不合逻辑,且和前文的“症状”不搭配,改为“就像眼睛里有飞来飞去的小蚊子”或者“就像眼睛里小蚊子飞来飞去”。③“尽管”语序不当,前后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放在主语前面,改:这些“蚊子”本身并不会伤害到眼睛。【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此处是总领句,引出后文的两个疑问,故应填“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于是问题就来了)。乙:后文的举例及阐述“这些剧烈运动可能增加眼球受伤的风险,引发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等严重问题”,表明高度近视者“不适合从事剧烈运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因而”连词,用来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表因果关系。“约10%可发展为高度近视”和“高度近视致盲的人数也逐年攀升”不是因果关系。②“而因”是两个词,“而”承接上文的“高度近视”,“因高度近视致盲”中“因”与“高度近视”组成介宾短语,与“致盲”构成因果关系,符合逻辑。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队“00后”小将出征奥运表现出的“松弛感”引人瞩目。他们面对压力应对自如,以“新世纪的松弛感”和阳光心态展现满满的青春自信,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比赛成绩。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松弛感,绘青春之彩在奥运的舞台上,中国“00后”小将们以他们独有的松弛感,不仅赢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教育家精神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模型与长效机制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家庭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及其干扰管理研究
- 2025年度个人快件运输合同范本(快递服务版)2篇
- 二零二五版龙门吊设备维修配件供应与库存管理合同4篇
- 影视作品2025年度海外发行合同3篇
- 2025年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投资合同2篇
- 二手房买卖合同按揭贷款范文(2024版)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文化交流捐赠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排水管网疏浚承包合同样本4篇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更换服务合同模板4篇
- 广东省佛山市2025届高三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一)化学试题(含答案)
-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重点句子
- 公司结算资金管理制度
- 2024年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测试卷(有答案)
-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咨询管理服务方案1
- 5岁幼儿数学练习题
- 2024年全国体育单招英语考卷和答案
-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可打印【7】
-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考前练附答案
- 农村个人房屋抵押借款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