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1)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民国初年实行政党政治的尝试、国民党“训政”的内容和实质(2)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的缘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3)驾驭不同时期中共在依据地进行制度探究的内容(4)归纳抗日斗争时期“三三制”原则的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说明(5)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制度建设的历程(6)分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说明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记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吩咐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3)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特殊提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分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3.政党政治(1)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气快速分化和重组。(2)尝试: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绽开激烈竞争,起先了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逼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3)结果: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内部力气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特殊提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的缘由1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国初年的中国不具备实行政党政治的经济基础。2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文化教化水平的落后,加之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限,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缺乏实行政党政治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基础。3民国初年的中国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坚实民众基础和阶级基础。4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缺乏政权的有力支持。4.国民党的“训政”(1)背景:1928年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起先。但国民党的“训政”,违反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2)内容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心执行委员会。②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③国民党中心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3)实质: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4)结果:“训政”起先之时,国民党规定“训政”的期限为6年,后来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直至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阻挡不住崩溃的命运。二中共在依据地的制度探究1.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依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依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接连建立起来。2.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召开: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2)内容①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心政府正式成立。②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夫的民主专政国家,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夫、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心政府主席。(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心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3.抗日斗争时期依据地的政权建设(1)建立依据地:抗日斗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依据地逐步扩大。依据地初期称“边区”,后期称“解放区”。初期的依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成功时发展为19个解放区。(2)政权建设①在各抗日依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须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②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在敌后抗战的严峻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依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政府和其他民意机构中,共产党员只占1/3。【特殊提示】抗日斗争时期的“三三制”原则的作用:“三三制”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时期依据地政权建设的成功阅历,也是依据地民主建设的一种形式。它的实施起到了调整各抗日阶级的利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这个政权形式同当时国民党实行的一党专制的独裁政权形成了显明的对比。三三制原则让中国共产党积聚了力气,同时也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3)意义: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4.解放斗争时期的政权建设(1)解放斗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改变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实行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方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2)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特殊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据地的名称辨析:“革命依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限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依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敌后抗日依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限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依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白这一时期依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限制下的区域,以区分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背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3)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记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心到地方正式建立起来。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殊提示】宪法是制定一般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的3年多时间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当进行。(5)曲折①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减弱。②“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遇严峻破坏和挫折。(6)复原和完善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复原和完善起来,制度建设取得很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干脆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③给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3)方针——“长期共存、相互监督”①提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依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改变,中共中心提岀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八字方针。②意义: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4)新发展①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心依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特殊提示】中国不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缘由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确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阔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提示:(1)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吩咐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2)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简述民国初年,实行政党政治的背景及结果。提示:(1)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气快速分化和重组。(2)结果: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内部力气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3.简述国民党“训政”的内容及实质。提示:(1)内容: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心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国民党中心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2)实质: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4.简述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提示: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心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夫的民主专政国家,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夫、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心政府主席。5.简述抗日斗争时期依据地政权建设的内容。提示:在各抗日依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须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峻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依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政府和其他民意机构中,共产党员只占1/3。6.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提示: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的3年多时间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当进行。7.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发展。提示:(1)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心依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2)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主题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史料一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探讨》史料二抗日斗争爆发后,抗日依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心在《抗日依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其次卷)史料三我们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加,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自暴自弃》史料四1980年8月下旬,闻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开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只有仔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思索](1)(历史说明)依据史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详细成果。提示:“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史料实证)据史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成功的重要意义。提示:创新:实行“三三制”政权制度,建立抗日的各阶级联合专政。意义:巩固各抗日阶层团结合作;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史料实证)依据史料三,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提示:各阶层、各党派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刚好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地参政议政。(4)(历史说明)依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提示:必需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化长久地进行民主和法制建设。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1)历史意义①在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②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化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③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④文化上,学问分子利用《临时约法》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建了条件。⑤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2)局限性①没有详细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②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③没有履行妇女参政的承诺,删除同盟会政纲的男女平权条文。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3.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特点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③依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同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1.金冲及在谈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认为,“民国”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B)A.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B.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C.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D.从“奴才”到“公仆”的改变解析: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从奴才到公仆的转化体现的是身份角色的转化,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的转变属于政治体制的转变,所以A、C、D三项错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即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国民意识增加,所以选B。2.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率陆海军”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缘由是(D)A.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B.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C.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D.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解析:结合所学学问,中华民国刚建立的时候,实行的是总统制,后来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而不是由于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A错误;实行责任内阁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限制总统权力,这不是革命党斗争妥协的结果,B、C错误;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故而强化议会的权力和内阁的权力,D正确。3.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心颁布“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这表明训政的实质是(A)A.国民党一党专政 B.国家民主政治的强化C.国民党统治的起先 D.国家职能的扩大解析: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两个政权并立,据材料可知,国民党中心规定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这表明训政的实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故A项正确。4.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改变。这一改变源于(D)起先时间代议机关名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1937年5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1938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