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种群数量的变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农业上为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纳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主要目的是达到(B)A.变更昆虫的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诞生率C.增加昆虫死亡率 D.变更昆虫年龄组成解析: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来诱杀大量的雄性害虫,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诞生率,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2.下列各项,对实现池塘中某种鱼类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意义的是(C)A.调查池塘中该种鱼类的总数B.调查影响该种鱼类的全部生态因素C.调查该种鱼类种群的数量变更规律D.调查该种鱼类的种群密度解析:A、B、D项所述,虽然能增加人们对该种鱼类的深化了解,但不能为适时、适量的捕捞成鱼供应有价值的依据,关键还是要知道种群数量的变更规律,从而对种群的数量变更作出预料,用以指导适时、适量地捕捞成鱼,同时也不影响整个种群的相对稳定。3.2003年1月8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安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当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A.限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养的重要措施C.禁止近亲结婚可削减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解析:人口膨胀是当今世界威逼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限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优生优育和禁止近亲结婚是提高人口素养的重要措施;一个国家的人口也可以看作一个种群,依据种群增长曲线可知,只有在无环境阻力的状况下,种群才能按“J”型曲线增长。4.右图表示诞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C)A.在K/2时限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限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限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限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安排生育,即降低人口诞生率来削减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削减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诞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捕捞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K/2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率,因此捕捞应在高于K/2时进行。5.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假如在志向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D)A.1.3N0 B.1.69N0C.2.3N0 D.5.29N0解析:在Nt=N0λt中,λ代表的其次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依增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计算,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其次年个体数为X2,则α=(X2-X1)/X1=1.3,求得X2/X1=2.3,即λ=2.3。第一年该昆虫的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该昆虫的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6.一个外来物种种群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不行能出现(A)A.该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新环境的影响B.该种群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C.该种群威逼到新环境内物种多样性D.该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到一个新环境后,一种可能是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遭到淘汰;一种可能是由于适应气候、土壤、食物等条件,且没有天敌,从而种群会短时间内呈指数增长并最终威逼到其他物种的生存。7.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曲线1的增长率渐渐增加B.两曲线的差别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C.种群按曲线2增长时,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D.曲线1代表“J”型曲线,曲线2代表“S”型曲线解析:曲线1代表“J”型曲线,其增长率保持不变。曲线2代表“S”型曲线,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两曲线的差别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更的叙述,错误的是(C)A.种群数量的变更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更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诞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解析: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为“S”型曲线,因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有限,当种群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会加剧,以该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增加,会限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种群数量变更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S”型和“J”型曲线仅表示种群的增长曲线。9.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更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刚好限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变更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在d~e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解析:图示a点东亚飞蝗数量急剧上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在a点所示时间之前进行,A选项正确;图示a~b段种群数量仍旧在上升,但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B选项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使种群性别比例失调,诞生率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C选项正确;在d~e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增长率为0,D选项正确。10.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育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渐渐减弱解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数量增长,A、B正确;当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均会下降,即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育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制约作用渐渐增加,D错误。11.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爱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解析: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在,削减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爱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林木密度相同而斑块不同时,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项错误。12.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更导致种群数量变更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更的缘由的分析,不正确的是(B)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上某羊群的种群数量变更,则a点后的变更缘由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更,则b点后的变更缘由就是草鱼的繁殖实力增加C.图③中c点后发生变更的缘由可能是天敌大量入侵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假如将害虫种群数量仅歼灭到K/2的水平上,就达不到志向效果解析:从题图①中的曲线可以看出,a点以后种群数量剧增,可能是因为过度放牧,使羊群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增加;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更,则b点以后种群数量剧增可能是环境条件改善造成的,因为据图可以看出K1已经是起先时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了,后来的数量剧增且在更高的水平上波动只能是环境条件改善造成的;图③中c点后种群数量大量削减,可能是环境急剧恶化或者天敌大量入侵造成的;图④中的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由“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可知,种群数量为K/2时,生物的繁殖实力最强,因此假如将害虫数量仅歼灭到K/2的水平上,是达不到志向效果的。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如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假如种群生活在一个志向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事实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资源(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肯定数量后势必加剧种内斗争,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2)在肯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受阳光、温度、水分的影响。同时,种群数量还受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如捕食和竞争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率为零。(3)此外,还有干脆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更起作用的。解析:“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足够,气候相宜,没有敌害等志向条件下形成的,而在自然状况下,空间、食物、其他条件都是有限的,当种群达到肯定数量后,必定加剧种内斗争,种群数量不会接着增加,而是在K值旁边稳定的波动,此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现“S”型。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干脆因素,年龄组成可以间接地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更。14.(13分)某探讨所调查发觉: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更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时以后,缘由是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更是不增加,主要缘由是种内斗争加剧和捕食者数量增加。解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率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即为最大值,而在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则此时种群的数量为N/2,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时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因而此时即为捕捞的最佳时期。15.(15分)某学校生物爱好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试验。(1)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更。①在试验中,假如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实行的措施是增加稀释倍数。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在计数时,按以下依次操作B、C、A(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心计数。A.多余培育液用滤纸吸去B.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用吸管吸取培育液滴于盖玻片边缘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试验结果: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第4天起先,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依据所学的学问,推想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