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终学业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2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5—10题(21分)【甲】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何苦以青苗钱④困我?于官有益乎?”子云言:“官患民贫富不均,富者逐什一益富,贫者取倍称,至鬻⑤田质口不能偿,故为是法以均之。”允从笑曰:“_______________,子欲齐之乎?民之有贫富,由器用之有厚薄也。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1)宰相何苦以青苗钱困我()A.被围困B.被难住C.使困苦D.使疲倦(2)至鬻田质口不能偿()A.质询B.人质C.质地D.抵押B.虽天公不能齐也,贫富之不齐,自古已然C.贫富之不齐,自古已然,虽天公不能齐也9.【甲】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呈现了宫市制度下的不等价交换:【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揭示了青苗法推行后贫富差距的加剧。(4分)10.“卖炭翁”与“允从”面对社会政策的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36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6分)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极端而单一?与用户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又是否会直接遭到算法的屏④“信息茧房”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首次提出的,当时连互联网都尚未充分普及,推荐算法根本不存在。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为的不是警告互联网公司,而是直接提醒公众:不要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因为久而久之,这种看似“舒适”的选择,很可能将个体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⑤对于推荐算法,曾经有人总结道:“算法没有价值观。”诚然,算法本身只是一串由逻辑组成的代码,它不会主动思考,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算法的背后总是存在着应用算法的人,而这些应用者的价值观,却很可能被算法放大,进而被推向极端。推荐算法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个对信息有明显偏好的人所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合其心意。但归根结底,主动做出这种选择的并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⑥事实上,推荐算法并不是第一个为此“背锅”者。在它诞生之前,有线电视的节目单和门户网站的新闻集,也曾被舆论指为“信息茧房”的成因。然而,就算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广播电视尚未兴起的年代,书籍报刊的读者也总是会有自己的偏好与选择。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传播技术的进步固然让选择变得更加简单,但是看什么或不看什么的选择权终究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⑦选择成为单一信息源喂养的“信息偏食者”,还是成为“捏着鼻子”也要直面自己所厌恶信息的“信息杂食者”,决定权都在你自己手中。如果不想被“信息茧房”控制,那就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主动去接触你之前不愿接触的信息。这当然不是说企业与社会就没有责任对大环境加以改善,但对个体而言,自我的觉醒与行动,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11.以下情境不容易引发“信息茧房”现象的选项是()(4分)A.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你只关注符合自己立场的信息。B.你利用购物网站提供的AI试衣模特,模拟穿衣的效果。C.你经常浏览体育新闻,信息流中充斥着大量的体育相关资讯。D.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你更倾向于加入与自己兴趣相符的群组。12.阅读第①-⑥段,完成下列填空。(6分)

话题:到底是谁织就了“信息茧房”?“有些人”的观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题:到底是谁织就了“信息茧房”?“有些人”的观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驳①:概念提出者是为了警醒大众,且当时“推荐算法”不存在。反驳②:(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驳③:(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第⑦段不能删除,请阐释理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20分)领书人歌谣①“领书了,上学了。”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歌谣。②一年级,我捧着领到的新课本,摇摇晃晃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门房间说苏北话的伯伯说:“领书了,上学了。”他的苏北话口音说得有些喜悦,节奏像唱歌。③五年级,同学子江递给我一张纸,让我抄写,那只是一些文字、句子、算不上真正的文章。我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着“仿宋体”,门房间就在黑板报对面,苏北话伯伯站在门房间门口看着说:“了不起,漂漂亮亮。”④上中学之后,偶尔经过校门口,探头看看门房间,想看看苏北话伯伯,他也看见了我,好像认识我,又好像不认识。⑤人总是会离开学校的,我也在十六岁时离开了课堂,去了没有课堂的农场。⑥乡下的镇上也有书店,每个月领了工资,我一定会走进书店。那个年月书架上的书稀少,单调得快光秃秃了,但眼睛扫啊扫,还是可能看见一本想看的书。掏出了钱买下,捧着走出书店,外面哪怕阴天,心里光线也灿然,脚步轻盈,心里跳动的总会有些“领书了,上学了”般的兴奋。似乎在身后看着自己领着自己往前走,耳畔传来苏北话伯伯的话:漂漂亮亮!⑦领书是一直可以持续的,和课堂没有关系。⑧在那个总是安静的小镇上,一天,我拿着书,走出店门,看见左面巷子口的竹椅上坐着一个老人。他个子高挺,看着小街,还隔着些距离,就主动对我说话:“买书啊,小青年。”⑨我走近了去,把书递给他,他说:“读读书总是好的,啥个辰光书终归是要的。”⑩奉贤的乡音,被他说得极有韵味,他眼神淡然,书卷,我不知他曾经是干什么的,在这镇上是个什么人物,但从此便是我记忆中的老先生。⑪考取大学离开农场前我又去了小镇,走到老先生坐着的巷子口,没有看见他。我想对他说,啥个辰光书终归是要的,我又可以去学校当一个领书人了。⑫我一直记得在大学里领取文学教科书的情景,我们这些下过乡、当过工人、当过兵的大年纪学生,捧着领到的书走在校园的梧桐树荫下,额上微微出汗,笑得摇摇晃晃,个个像回到了童年。我和我的同学们,领书了,上学了!离开校园那么多年,神乎其神又成为大学生,的确是神乎其神!⑬现在,我不抄写黑板报了,成为了一个文学写作者。写出的书,被大人买了给小孩子们阅读,他们都是为自己的孩子领书的人。想到写出的书,被一双双小手捧着,他们走得摇摇晃晃,我就规定自己必须写得像模像样,可这真不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规定。我只有继续当领书人,渴望活得漂亮些,写得漂亮些。⑭我的这一个篇目必须结束了。它写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个歌谣。14.文中用三个“领书”的画面串联起“我”过往的读书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1)童年的“我”捧着刚领到的新课本走出校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作者反复强调“不是故事,而是歌谣”,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领书了,上学了”具有歌谣独有的韵律节奏感。B.“歌谣”更能传递作者寄寓在往事中的伤感之情。C.“歌谣”更符合文中质朴且凝练的情感表达方式。D.“歌谣”更能凸显出叙述者对过往的追忆与回味。16.联系全文,分析“说苏北话的伯伯”“巷子的老先生”这两个人物的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结合文中三个加点的“摇摇晃晃”,谈谈你对第⑬段画线句的理解。(7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运用(2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1题。班级正围绕“小说中的冲突”开展语文专题探究活动。知识卡片知识卡片所谓“冲突”是指和敌对力量的抗争。文学作品中的冲突可分为四种类型:人与自我的冲突、人与他人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儿童文学经典手册》【任务一】分析冲突内容18.对小说中的冲突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范进中举》中范进对功名利禄的渴求与他屡试不第的现实形成了冲突。B.《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鸭群展现了他与朋友之间的冲突。C.《故乡》中“我”与闰土的关系变化展现了社会变迁下不同阶层的冲突。D.《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社会地位的渴望与实际生活形成冲突。【任务二】梳理推断路径聚焦冲突推断小说主旨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下列推断路径正确的一项是()(4分)A.抓住冲突焦点——明确冲突对象——剖析冲突结果——推断冲突原因B.抓住冲突焦点——剖析冲突结果——推断冲突原因——明确冲突对象C.明确冲突对象——抓住冲突焦点——剖析冲突结果——推断冲突原因D.推断冲突原因——明确冲突对象——抓住冲突焦点——剖析冲突结果小说人物可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断杨志的人物类型并简要阐释理由。(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学会运用冲突构建故事是创作小说的第一步。请根据下列提示,选择冲突类型,展开想象初步构思小说,并写一段文字介绍冲突的主要内容。80字左右。(6分)小说概要小说概要小说主题: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故事背景:在一个宁静的海边渔村,居住着一群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冲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2.请以“纵然如此,又何妨”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一、文言文(34分)(一)(13分)1.夜吟应觉月光寒(3分)2.岸芷汀兰(3分)3.千里共婵娟(3分)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4分)(二)(21分)5.白居易(2分)6.(1)C(2)D(4分)7.B(3分)8.C(3分)9.一车炭千余斤(2分)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2分)10,卖炭翁面对宫使的掠夺,更多表现出的是无奈和无助;允从面对青苗钱政策,表现出一种洞察世事的清醒和敢于质疑的态度;面对卖炭翁,作者更多的是同情,面对允从,作者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与认同。(5分)二、现代文(36分)(一)(16分)11.B(4分)12.(1)推荐算法是制造“信息茧房”的元凶。(2分)(2)算法没有价值观,选择的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2分)(3)任何时代选择权终究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2分)13.第⑦段首先例举了当下人们对待信息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提出要想打破信息茧房,关键是每个人要走出“舒适区”,并补充说明自我的行动是改变现状的基本条件。结构上既承接前文“造成信息茧房的是每个人自己”结论,同时回应“有些人”的观点,让全文的论证更充分。(6分)(二)(20分)14.(2)在农场的“我”捧着自己花钱买的书走出书店。(2分)(3)考上大学的“我”和同学们一起捧着领到的书漫步校园。(2分)15.B(3分)16.门房间说苏北话的伯伯用苏北话口音生动地传达了“我”初入学校那份欣喜,他称赞“我”的字“漂亮”给予“我”自信,让“我”心中埋下了热爱读书的种子;巷子的老先生是“我”在农场偶遇的读书人,他激发了“我”继续读书,不放弃学习的斗志。两个人物作为线索,贯穿了“我”不同阶段的读书时光,是“我”读书路上的见证者和鼓励者,影响和激励了“我”,承载着“我”生命中有关读书的温暖记忆。(6分)17.第②段“摇摇晃晃”表现了“我”初入校园时的新奇与憧憬;第⑫段表现的是历经生活磨砺的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