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衔接版八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外研衔接版八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外研衔接版八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外研衔接版八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外研衔接版八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衔接版八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0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题文】下面哪种结构能够为鸟的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①卵壳;②卵白;③卵黄;④胚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题文】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B.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C.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D.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二性征的是()A.男性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B.女性卵巢迅速发育C.女性乳房隆起,声调变高D.男性开始长胡须4、法医为判定一死者的年龄,称取其总量为8克的尸骨,燃烧至灰白色后,再称其重量为5克.那么此骨是()A.老年人骨B.成年人骨C.儿童骨D.青年人骨5、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其主要原因是()

A.身体呈梭形。

B.体表有鳞片。

C.用鳃呼吸。

D.用鳍游泳。

6、下列无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泛,活动范围最大的类群是()A.昆虫B.软体动物C.环节动物D.甲壳动物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近视在眼球结构上的变化是()

A.睫状体肌肉持续收缩不能放松。

B.晶状体的曲度变小。

C.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D.眼球的前后径变小。

8、读图,判断以下四大地理区域及特征描述完全正确的是()。区域典型特征传统民居传统交通工具A①平坦斜顶屋马车B②水乡平顶屋船C③干旱蒙古包骆驼、马D④高寒账蓬、平顶碉房牦牛A.AB.BC.CD.D9、小明假期从深圳乘火车到我国西北地区游玩,沿途拍了许多照片,下列可能拍摄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是()

A.B.C.D.10、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C.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D.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11、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滴加碘液后,②号试管溶液变蓝色、①③溶液不变蓝色B.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C.本探究实验可以形成两组对照试验D.②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12、控制传染源。

A.在教室喷洒84消毒液。

B.禽流感爆发时期焚烧深埋3公里范围内的禽类C.前线救援医务人员提前接种破伤风疫苗E.将非典病人隔离治疗E.将非典病人隔离治疗13、下列昆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蝉、蚊的发育方式都是完全变态B.蜜蜂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C.蜻蜓的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这样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D.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在发育的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而后者没有14、下列组合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A.近视眼和远视眼B.单眼皮和双眼皮C.长指甲和短指甲D.有耳垂和无耳垂15、【题文】“狗咬刺猬,无处下嘴”刺猬遇到敌害时,会蜷曲成一个“刺球”,它的这种行为属于()A.攻击行为B.防御行为C.先天性行为D.后天学习行为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2015•兴安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2015年5月28日;一名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进入我国,有关部门迅速将其收治入院,隔离治疗.

(1)引起MERS的病毒结构简单,由____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将患者隔离治疗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____.

(3)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的疫苗属于____(填字母).

A.抗体B.抗原C.病原体.17、生物进化遵循从____到____,从____到____,从____到____,从____到____的发展规律.18、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______,制作醋时离不开______。19、动物行为的产生只与其神经系统有关.____.20、植物的____与____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____.21、将一棵银边天竺葵(边缘呈白色)在黑暗处放置24小时以后;选一片健壮的叶片,用不透光的黑纸在A处从正反两面遮住(如图),将整个植株移到阳光下.数小时后,将选择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加数滴碘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将天竺葵入在暗处24小时的目的是____

(2)A处叶片颜色____,原因是____.B处叶片颜色____,原因是____.C处叶片颜色____,原因是____.

(3)通过A和B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通过C和B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

(4)用酒精脱色的目的是:____.22、【题文】防止食品腐败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23、【题文】____和____构成了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____和____构成了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24、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____因素决定的,是动物先天具备的一种____反射。后天学习行为则是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体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以适应周围环境,属于____反射。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7分)25、除哺乳动物外,其他的脊椎动物的骨骼也都有关节。评卷人得分五、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20分)26、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经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城市中的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通过进行________作用,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2)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主要被湿地中的细菌、真菌分解利用,以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细菌、真菌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3)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将同一棵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②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4)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5)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6)实验过程中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如“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27、某生物兴趣小组正在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搁置时间久了的馒头上长出的“黑毛”是什么生物。【实验步骤】(1)首先取一袋牛奶和一定量的琼脂煮沸后,倒在一个经高温灭菌的培养皿中,冷却后,打开盖子待用,他们制作的是________。(2)将解剖针在酒精灯上炙烧后冷却,挑取馒头上的少许“黑毛”涂抹在步骤(1)的培养皿中,这是________。(3)将这个培养皿放在保持________培养。【观察记录】一周后,取出观察,发现培养皿中有不同形态的菌落(如图所示),【观察结果】(4)请你根据他们的观察结果判断:A可能是________菌落,B可能是________菌落。【分析实验结果】(5)实验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实验过程中肯定有一些失误,请你帮他们分析可能有哪些失误:①________;②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其他(共3题,共15分)28、【题文】在五个相同的瓶子中分别装入等量的下表所示的相应物质;并搅拌均匀,在瓶口处套上一个挤瘪的气球。把五个瓶子同时放在一个不通风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

。装置。

物质。

温度。

现象。

水+白砂糖+酵母菌。

22-30℃

有气泡产生;气球胀大了。

水+白砂糖。

22-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水+酵母菌。

22-3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水+白砂糖+酵母菌。

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水+白砂糖+酵母菌。

100℃

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是瘪的。

(1)试管①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是____。

(2)在上述实验中;①和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的作用;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

(3)如果探究白砂糖是酵母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可以选择两支试管为一组。

(4)除此之外;请你再从表中选出一组对照实验,你选取此两组作为对照实验,准备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瓶口闻到了酒味;证明酵母菌可以把白砂糖中的葡萄糖转化为____。

(6)你如何鉴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29、【题文】(10分)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李娜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放入右图中的瓶内;并加入一些温开水,摇匀。

②将一只未充气的小气球套在瓶口上(如图)。

③将瓶子放在教室内的窗台上(或温暖的地方);每天观察瓶中的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瓶中的液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____

(2)套在瓶口上的小气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____

(3)要将瓶中的水、酵母菌、蔗糖充分摇匀的原因是:____

(4)为什么要将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____

(5)上述实验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试举例说明。____。30、【题文】(6分)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时;某实验小组的实验设计如下:在甲;乙、丙三个玻璃缸中,分别注入三分之二容积的水。取三条活鲫鱼,分别放入三个鱼缸中,其中甲、乙玻璃缸中的鱼捆住不同的鳍,请预测实验结果并回答:

(1)甲图中的鱼捆住了____鳍,观察甲缸中的鱼,你将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

(2)乙图中的鱼捆住了____鳍。观察乙缸中的鱼,你将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

(3)丙图中的鱼起____作用。

(4)你们认为在捆绑鱼鳍时应注意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鸟卵中的卵黄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胚胎发育所需要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卵白中含有水分和营养物质,也是能胚胎发育提供营养,故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此题考查鸟卵的结构及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鸟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能力。【解析】【答案】D2、B【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生物进化树。

可见;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它们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所以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故选: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历程.【解析】【答案】B3、B【分析】解:男性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女性乳房隆起,声调变高、男性开始长胡须都属于第二性征,而女性卵巢迅速发育是青春期的特点而不属于第二性征。

故选:B。

第二性征是指男女出现的除了性器官之外的性别差异;如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等,还出现声音洪亮而低沉的变声现象等.女孩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阴毛、腋毛,乳房增大,骨盆宽大和乳腺发达以及声音变高变细等.

只要熟练掌握了青春期后第二性征的主要特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解析】B4、C【分析】解: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如下表:

所以取该死者的骨8克;放在酒精灯上充分燃烧后,剩余的物质为无机物,称重为5克,少于2/3,由此判断该死者应处于儿童期.

故选:C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根据8克的尸骨,燃烧后为5克,比较即可答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不同时期骨的成分.【解析】C5、C【分析】

鱼类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⑥鱼用鳃呼吸.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鱼是通过口和鳃盖后缘不停地相互交替张开和紧闭来完成水的通过;进而完成呼吸的.这才是“鱼儿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

故选:C

【解析】【答案】本题考查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6、A【分析】【分析】昆虫背部无脊柱为无脊椎动物;一般有两对翅会飞,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这样可以扩大昆虫的活动和分布范围,这对昆虫寻找食物;求得配偶、逃避敌害等都有利。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昆虫两对翅会飞,这样可以扩大昆虫的活动和分布范围。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AC【分析】

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眼镜进行矫正.

故选A;C

【解析】【答案】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视眼的成因;解答时可以从近视眼的成因;成像特点方面来切入.

8、CD【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从图可以看出,①是北方地区,②是南方地区,③是西北地区,④是青藏地区。①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形平坦,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传统民居平顶屋,传统交通工具是马车,A错误;②南方地区,降水多,有“江南水乡”之称,传统民居是斜顶房,传统交通工具是船,B错误;③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以畜牧业为主,传统民居是蒙古包,传统交通工具是骆驼、三河马、三河牛等,C正确;④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典型特征是“高寒”,传统民居是账蓬、平顶碉房,传统交通工具是​牦牛,D正确。故选CD。【解析】CD9、A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读图可知,A图是南方地区的椰林,B图是西北地区的哈密瓜,C图是南方地区的斜顶屋,D图是西北地区的沙漠。故AC正确,BD错误。故选AC。【解析】AC10、AD【分析】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故选:A;D.

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化石分布的规律.【解析】AD11、AD【分析】【分析】本题主要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实验。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淀粉的消化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解答】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A.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②③号试管溶液变蓝色、①溶液不变蓝色;错误;

B.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正确;

C.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正确;

D.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的有无;是否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而是①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错误。

故选AD。【解析】AD12、BE【分析】【分析】此题考查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明确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解答】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教室内喷洒“84”消毒液、戴口罩及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设施、污水处理、饮用水消毒等是为了切断病原体到达健康人的途径,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禽流感爆发时期焚烧深埋3公里范围内的禽类、将非典病人隔离治疗等是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前线救援医务人员提前接种破伤风疫苗等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BE符合题意。故选BE。【解析】BE13、AD【分析】解:A;蝉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蚊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A不正确.

B;蜜蜂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B正确.

C;蜻蜓的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这样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正确;

D;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前者有蛹者这一时期;而后者没有,二者都有蜕皮现象.D不正确.

故选:A;D

(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解析】AD14、BD【分析】试题分析:A、近视眼和远视眼,是眼睛的生理性病变,不是性状,因此不是相对性状,故不符合题意;B、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眼睑的形状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符合题意;C、长指甲和短指甲,指甲的长短一种生理现象,不是性状,因此不是相对性状,故不符合题意;D、有耳垂和无耳垂,都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是相对性状,故符合题意。故选:BD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解析】【答案】BD15、BC【分析】【解析】刺猬的这种行为是为了对付外来侵略,保护自身的一种防御行为,该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一种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解析】【答案】BC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6、蛋白质控制传染源B【分析】【解答】解:(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将患者隔离治疗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3)人们常用疫苗来预防其他传染病;从免疫角度讲,注射入人体的疫苗被称为抗原.

故答案为:(1)蛋白质;

(2)控制传染源;

(3)B.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17、无有水生陆生简单复杂低等高等【分析】【解答】由生物起源的化学进化论可以发现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

生物通过对不同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故答案为:无;有;水生;陆生;简单;复杂;低等;高等。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有关知识.本题结合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生物的特点进行记忆.18、酵母菌醋酸菌【分析】解:由分析可知: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酵母菌;制作醋时离不开醋酸菌。

故答案为:酵母菌;醋酸菌。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菌,解答即可。

多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解析】酵母菌醋酸菌19、略

【分析】

动物行为是指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可见动物行为的产生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激素的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因此题干中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解析】【答案】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行为的产生;解答时可以从动物行为的概念;分类方面来分析.

20、略

【分析】

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故答案为:精子;卵细胞;受精。

【解析】【答案】此题考查植物的有性生殖;据此答题.

21、略

【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通常包括暗处理;对照实验、脱色、漂洗、滴碘、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几个步骤.

(1)实验前将天竺葵入在暗处24小时的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2)本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A和B;其变量是光照;另一组是B和C,其变量是叶绿体,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A;C其变量是光照和叶绿体,不可对照.A处叶片颜色不变蓝,原因是缺少光照,没有进行光合作用.B处叶片颜色变蓝;原因是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C处叶片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3)通过A和B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通过C和B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4)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绿色的部分变成黄白色,这是因为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去了.

故答案为:(1)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2)不变蓝;缺少光照;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变蓝;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不变蓝;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3)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4)除去叶绿素.

【解析】【答案】此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22、略

【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上的有机物,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故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杀死或抑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解析】【答案】√23、略

【分析】【解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管道黏膜,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解析】【答案】皮肤黏膜杀菌物质吞噬细胞24、体内遗传非条件条件【分析】【解答】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为非条件反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为条件反射。

【分析】此题为基础知识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四、判断题(共1题,共7分)25、A【分析】【解答】骨骼是多块骨通过骨连接连接而成的结构;如哺乳动物的脊柱;

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有的骨连接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接;有的稍微能活动,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接;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如人体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等.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因此凡是具有骨骼的动物都有关节.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

关节是能够活动的骨连接,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五、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20分)26、(1)生产者光合

(2)分解者

(4)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

(5)有无细菌

(6)控制单一变量(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一个变量引起的)【分析】略【解析】(1)生产者光合(2)分解者(4)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5)有无细菌(6)控制单一变量(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一个变量引起的)27、(1)培养基(2)接种(3)恒定温度的培养箱(室内温暖的地方)(4)细菌;真菌(5)培养皿制作好以后没有进行高温灭菌;培养皿待用时,盖子是打开的,很容易使其他菌落进入【分析】(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2)将解剖针在酒精灯上炙烧后冷却,挑取馒头上的少许“黑毛”涂抹在步骤(1)的培养皿中,这是在接种。(3)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将这个培养皿放在恒定温度的培养箱(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4)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故A是细菌菌落,B是真菌菌落。(5)培养皿制作好以后没有进行高温灭菌,或者培养皿待用时,盖子是打开的,很容易使其他菌落进入。都可能导致试验中出现的现象。【解析】(1)培养基(2)接种(3)恒定温度的培养箱(室内温暖的地方)(4)细菌;真菌(5)培养皿制作好以后没有进行高温灭菌;培养皿待用时,盖子是打开的,很容易使其他菌落进入六、其他(共3题,共15分)28、略

【分析】【解析】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糖对酵母菌活性的影响”的实验和酵母菌的营养方式以及酵母菌的生存条件.解答从发酵现象;酵母菌的作用;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

解答:解:(1)酵母菌在温度适宜时;葡萄糖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大量能量(蒸馒头、面包的原理).所以有气泡产生.

(2)①和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酵母菌,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探究的是酵母菌的作用.酵母菌能将有机物(糖;葡萄糖)分解,产生气体(二氧化碳),以此作出假设.

(3)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腐生).酵母菌在温度适宜时;葡萄糖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大量能量(蒸馒头、面包的原理).糖是酵母菌的“食物”.①③两支试管为一组,不同的是①有白砂糖,③没有白砂糖,因此可选①③两支试管为一组探究白砂糖是酵母菌所需的营养物质.

(4)①④或①⑤的温度不同;因此可以探究酵母菌的生活(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5)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较少的能量,因此在瓶口闻到了酒味.

(6)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果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酵母菌分解白砂糖中的葡萄糖(或有机物);产生气体(或二氧化碳)

(2)酵母菌要点:酵母菌能将有机物(糖;葡萄糖)分解;产生气体(二氧化碳)

(3)①③(4)①④或①⑤酵母菌的生活(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5)酒精。

(6)将气球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是二氧化碳.

点评: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发酵现象、酵母菌的作用,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