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世纪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99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

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2、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3个阶段中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1~1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降低B.1~20年,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C.1~5年,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D.10~15年,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3、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0~t2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B.该鱼生活的环境是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C.t1时刻种群的数量为K/2D.在t1~t2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互利共生C.竞争D.捕食5、甲、乙、丙、丁四种群落类型的代表动植物分布情况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甲乙丙丁代表动物爬行蜥蜴树袋鼠旅鼠斑马代表植物仙人掌、梭梭树三叶橡胶树、望天树地衣、苔藓尖毛草

A.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B.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C.丙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不存在生物多样性D.丁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6、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7、下表为研究人员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的分析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营养级。

同化量(t·km-2·a-1)

未利用(t·km-2·a-1)

分解者分解(t·km-2·a-1)

呼吸量(t·km-2·a-1)

三。

90

15.00

11.94

39.31

二。

475

198

85

102

一。

2600

525

287

1313

A.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3165t·km‑2·a-1B.表中第二、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95%C.表中各营养级的生物构成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D.该湖泊生态系统只有3个营养级,抵抗力稳定性较弱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B.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C.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9、为推动乡村振兴,江苏某地大力推广“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农业模式∶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黑木耳采收后,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桑树、水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用桑枝条培养黑木耳,表明黑木耳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D.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可实现光能、空间等资源的充分利用该模式既能较好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可增加农民收入10、美国某海岸岩石潮间带的相关动物营养关系如下图所示。生态学家paine在该处相邻区域选择了两块样地,其中一块样地每周检查并去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体型变大并成为了优势种,以后贻贝又成为了优势种,两年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数由15种降至8种,四年后,藤壶绝迹,只剩下贻贝和海藻;另一块对照样地则几乎未发生改变。paine又继续在千里之外的新西兰西海岸进行了相似研究,并取得相似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paine实验结果揭示了顶级捕食者对于群落组成影响的关键种地位B.捕食者调节被捕食者种间竞争的结果取决于竞争者的资源获取能力C.对照样地的物种组成状况排除了自然环境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paine进行新西兰西海岸相似实验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11、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可能变化12、某同学在分析羊食草过程后,绘制了如下能量流动模型,对其科学性的评价正确的是()

A.过程②有机肥中的化学能主要流向土壤微生物,而不能被草利用B.过程③中的能量最终都会流向第二营养级生物C.羊遗体、残骸的能量应该属于羊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过程④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能量全部以热能形式散失13、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毫升,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pH345678910种群密度/(个/mL)00153160168172133125

A.必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D.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14、“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种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无土栽培系统,经由植物吸收过滤后再输送回水产养殖系统(如图),进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从整体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该模式所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6、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如_______,以及动物的_______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如_______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______。17、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18、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19、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24分)20、空心莲子草是恶性入侵杂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科研人员对该入侵植物开展了相关研究。

(1)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图1);科研人员调查了空心莲子草入侵样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2所示。

由结果可知;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________,进而改变群落的________方向。

(2)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图1)迅速繁殖;在种间________过程中占据优势。科研人员推测空心莲子草还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开展了实验研究,其结果如图3所示。

与用_______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随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浓度升高,三种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进而________种子的萌发。以上实验是否可以证明推测,如果可以,请说出理由;如果不可以,请补充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心莲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强;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________(写出一个)等原因;会取代本地优势种从而造成生态危机。

(4)科研人员提出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莲子草的入侵,请你写出一条可行性方案。__________2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22、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23、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填“>”“<”或“=”)t2时的数量。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15分)24、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虽然地处高原,但西藏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湖泊等。

(1)森林、草原、湖泊都属于生态系统,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_____进行的。

(2)西藏那曲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寒冷、干燥,分布着广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藏林芝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森林中的云杉、松树上常常挂满“松萝”,“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__________,“松萝”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4)西藏各地区也分布着很多湖泊。某一湖泊的食物网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KJ/(m2·a),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裸鲤位于____________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

25、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碳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有_______个营养级。

(2)从图中可看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能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3)从图中可看出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不同特点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__,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4)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温室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一项)。

(5)草原上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调节。

(6)该草原上有许多不同品种的格桑花,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多样性。格桑花开花时五颜六色,当地牧民都非常喜欢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26、猴头杜鹃为常绿灌木;树高约2~5m。为更好的保护猴头杜鹃种群,促进其良性发展,科研人员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猴头杜鹃纯林与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的猴头杜鹃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

(1)在两种林地各选择3块样地,每个样地设置相邻的6个______(“1m×1m”或“10m×10m”)的样方。猴头杜鹃分布不均匀,最好选择猴头杜鹃分布______的地段作为样地。

(2)通过测量植株地面处的基径并划分等级,可间接推出猴头杜鹃种群的年龄结构。对两种林地猴头杜鹃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表。猴头杜鹃种群不同龄级猴头杜鹃的个体数IIIIIIIVVVIVIIVIIIVIII纯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72116141171912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301461100

注:I;II为幼树;其他为成龄。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猴头杜鹃种群增长率较大的是______。

(3)猴头杜鹃纯林自我更新速度慢,高龄树木树冠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高,其他物种很难迁入其中,使其在大面积病虫害爆发时易受到打击。为使猴头杜鹃林良性发展,可适当对______进行砍伐,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

(4)下列与猴头杜鹃有关的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______。A.猴头杜鹃纯林中猴头杜鹃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B.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中猴头杜鹃种群占据什么位置C.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中猴头杜鹃种群的死亡率为多少D.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中猴头杜鹃与长苞铁杉的关系是怎样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消失,B错误。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的话,乙为捕食者,到第7年时被捕食者数量为0,那么捕食者数量也会为0,C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2、D【分析】【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表中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其中物种a、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但物种a的变化先与物种b,而物种b的变化先与物种c。

【详解】

A;题表中只列举了3类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

B;1~20年;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

C;1~5年;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环境条件适宜,C错误;

D;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可能因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故选D。3、B【分析】【分析】

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对应种群的数量为K/2。

【详解】

A、t0-t2间;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由于该种群的增长属于“S”型曲线;则该鱼生活的环境中食物和空间一定,且存在天敌,B错误;

C、“S”型曲线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即图中的t1时刻种群的数量为K/2;C正确;

D、t1~t2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B。

【点睛】4、C【分析】【分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有:

1;种内关系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2;种间关系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

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草与豆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ABD错误。

故选C。5、C【分析】【分析】

据表格分析:甲表示荒漠;乙表示热带雨林,丙表示冻原,丁表示草原。

【详解】

A;甲中代表植物为仙人掌、梭梭树;说明丁为荒漠,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多数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A正确。

【点睛】

B;乙表示热带雨林;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B正确;

C;丙表示冻原;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但依旧存在生物多样性,C错误;

D;丁表示草原;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D正确;

故选C。6、A【分析】【分析】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详解】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增多,①正确;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等含氟制冷剂;破坏了臭氧层,②正确;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③错误;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含有各种含氮和磷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水中;使藻类大量生长,④错误。

故选A。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7、A:C:D【分析】【分析】

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详解】

A、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第一营养极(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2600t·km‑2·a-1;A错误;

B;根据表格数据计算;第二、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90÷475=18.95%,B正确;

C;表中各营养级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生物群落还应该包括分解者,C错误;

D;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不一定少;营养结构也不一定简单,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弱,D错误。

故选ACD。8、C:D【分析】【分析】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会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孩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调节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

【详解】

A;大量开垦森林、草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A错误;

B;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不能盲目引入其天敌;引种不当会造成新的生态灾难,B错误;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故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C正确;

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提高了人口出生率;使幼年个体增多,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调节年龄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D正确。

故选CD。9、B:C【分析】【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

A;桑树、水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C;黑木耳从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中获得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异养,黑木耳不需要光照提供能量,因此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不能实现光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C错误;

D;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原理,菌渣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达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黑木耳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

故选BC。10、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详解】

A;从题图看;海星是顶级消费者,生态学家paine在其中一块样地中持续去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体型变大并成为了优势种,以后贻贝又成为了优势种,两年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数由15种降至8种”,由以上题干信息可知,paine实验结果揭示了顶级捕食者对于群落组成影响的关键种地位,A正确;

B;捕食者调节被捕食者种间竞争的结果取决于捕食者对哪种被捕食者摄取量更大;B错误;

C;由题干信息“生态学家paine在该处相邻区域选择了两块样地”可知;对照样地的物种组成状况排除了自然环境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

D;实验要遵循平行重复原则;paine进行新西兰西海岸相似实验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原则,D正确。

故选ACD。11、C:D【分析】【分析】

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进入该群落的总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的总量,当一个群落中Pg大于R时,群落会发生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当一个群落中Pg约等于R时,群落演替至顶级群落,当一个群落中Pg小于R时,群落会发生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

A;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

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会改变,D正确。

故选CD。12、A: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能量去路:

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A;植物不能利用有机肥中的能量;只有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后,植物利用其中的矿质元素,有机肥中的能量主要流向土壤微生物(分解者),A正确;

B;过程③中的能量是草中未被利用的部分;有可能会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利用,但还有的部分可能会被分解者分解,B错误;

C;羊的遗体、残骸的能量属于羊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部分;C正确;

D;过程④通过呼吸作用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还有部分转化成ATP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AC。13、A:C:D【分析】【分析】

“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的体积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

A;依据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必须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pH为3、4的两组,草履虫的数量为0,据此说明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并不都是呈“S”形增长,B错误;

C;增加培养液的量(营养物质增加);草履虫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知;pH为8的一组,草履虫的种群密度最大,说明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故选ACD。14、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解】

A;“鱼菜共生”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从协调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因为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B错误;

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变成无机物供蔬菜吸收利用;C错误;

D;重金属残留会随着生物富集作用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而图示的该模式中通过无土栽培实现了对重金属残留的吸收,进而使用于蔬菜栽培的水体中含有的重金属残留下降,因而该模式中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D正确。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6、略

【解析】①.化学物质②.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③.性外激素④.昆虫、鱼类⑤.信息素。17、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19、略

【分析】【详解】

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解析】资源生态环境四、实验题(共4题,共24分)20、略

【分析】【分析】

1;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4种:自然传播、贸易渠道传播、旅客携带物传播、人为引种传播。

2;据图分析;图2中入侵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比对照群落低;图3中实验的自变量是牧草的种类、空心莲子草浸提液浓度和提取部位,因变量是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

【详解】

(1)根据图2分析;与对照群落对比,入侵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降低,说明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进而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2)图1中显示;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进而大量繁殖,在种间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图3中对照组的提取液浓度应该是0,即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结合柱状图分析可知,随着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浓度升高,三种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都增大了,进而抑制了种子的萌发。以上实验使用的是空心莲子草浸提液,还不能证明空心莲子草还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的推测,若要证明推测,还需要将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物种植在一起,检测空心莲子草是否能释放毒害本土物种的化学物质。

(3)空心莲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会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还缺少捕食者,因此其会取代本地优势种而造成生态危机。

(4)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莲子草的入侵;可以寻找空心莲子草的竞争者,如该植物能释放化学物质抑制空心,也可以引入空心莲子草的天敌或寻找对空心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入侵的概念,了解生态入侵的途径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能够根据图2判断生态入侵产生分后果,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解析】降低演替竞争蒸馏水抑制不可以,需要将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物种植在一起,检测空心莲子草是否能释放毒害本土物种的化学物质缺少捕食者/生长迅速(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寻找空心莲子草的竞争者,如该植物能释放化学物质抑制空心莲子草生长繁殖/引入空心莲子草的天敌/寻找空心莲子草的寄生植物/寻找对空心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答案合理即可得分)21、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

(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解析】消费者寄生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fbfdghi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22、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23、略

【分析】【分析】

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其中,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详解】

(1)用抽样检测法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培养后期;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

(2)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中的鲫鱼种群在t3之后,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与图1中的乙曲线相似;t2~t3时间段,鲤鱼种群λ<1,种群数量下降,则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t2时的数量。【解析】(1)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数学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

(2)乙<五、综合题(共3题,共15分)24、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详解】

(1)森林;草原、湖泊都属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西藏那曲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寒冷;干燥,分布着广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自我调节能力弱,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3)西藏林芝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森林中的云杉;松树上常常挂满“松萝”,“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根据生活状态可知,“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寄生,“松萝”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这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的体现。

(4)图中的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3条,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裸鲤,浮游植物→裸鲤,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裂腹鱼,显然该食物网中裸鲤位于第二、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的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32630KJ/(m2·a,其中流向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490+5980=6470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470÷32630×100%=19.8%。

【点睛】

熟知能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种间关系的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