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法的佛教第一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佛教发源于印度,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由距今三千多年前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悉达多被人们尊称为“佛陀”。因为悉达多属于释迦族,人们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一、佛教传播隋唐盛行两汉传入经魏晋南北朝中国佛教以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为标志,并与隋唐盛世交相辉映,使世界佛教的中心转移到了中国,并进而传播、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以及我国的西藏等地,佛教至此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相传东汉时期的明帝,夜梦金人,即梦到了佛,于是派人到天竺寻访佛法。后来天竺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来到洛阳,随后就在洛阳城外修建白马寺,藏经译经,这是中国最早正式建立的佛教寺院。同一时期,在中国的新疆一带,也有佛教从印度传入,从此开始了以佛教文化交流为中心的中外文化大融合的时期。白马寺的由来东晋僧人法显,以60岁的高龄,从长安出发,历时6年才到达印度中部,在那里求学6年,后经狮子国(锡兰)回国,历经14年,游历三十余国。期间,他的同伴有的半途而返,有的受冻而死,最后只剩他一人,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他最终把律藏传入中国,还撰写了《佛国记》一书,详述西行求法的经历。这是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等国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有很高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价值。法显的故事由于高僧令人崇敬的出国求法、传法,才使得佛教在中国扎下根来。由于大规模的取经求法,也导致了历时最久的大规模的文化输入活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既相碰撞又相融合。玄学盛行,客观上推动佛学与玄学的融合,佛教的教义也逐渐中国化,史称“玄化”或“佛玄”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中国佛教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期和成熟期。大乘佛教得到创造性的发扬,成为宗派众多、成就显著的汉传佛教。佛教如何在中国扎根?乘是车子、运载的意思,大乘即大车子,小乘即小车子。它们的喻义是搭乘佛法,离开苦难的此岸,到达快乐的彼岸。之所以称为小乘,是因为小乘的小车子只是用来运载自己(度自己)的,而大乘的车子不但运载自己(度自己),而且还用来运载他人(度他人)。小乘倾向自觉,只求自己觉悟而脱离生死,并无济度众生的意思;大乘则在自觉之外还要觉他,要救度一切众生而同登彼岸。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通过思辨、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另一方面以利乐众生的慈悲心,做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大乘佛教隋唐时期,佛学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和禅宗。禅宗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也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唐代宗派佛教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二、佛、佛法、佛经和佛寺佛教认为佛是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是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佛
在佛教中,菩萨罗汉等好像是接受佛陀教育所得到的不同“学位”:“罗汉”——学士,“菩萨”——硕士,“佛”是最高学位——博士。佛法
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慈悲、忍耐、结缘、信心、智慧等,都是佛法。佛教把弘扬佛法叫做弘法。佛经
佛经就是修行的标准。佛教的经典很多,主要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念经、诵经、抄经等都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如果能够依佛所指而行,在此过程中,自性光明会一点一点开启,这就是佛教讲的读经的意义。佛寺
佛寺是佛教徒布教的场所,主要用来供佛像、做法事,以及供僧众学习和生活。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经惯用幻想性和夸张性手法。这种“幻想性”使中国的评书、戏曲、文学深受影响,由此才会有《西游记》、《封神演义》这类神怪小说的产生。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影响广泛存在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尤其对寺塔艺术和佛窟艺术影响。云冈、龙门、敦煌三大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艺术宝藏。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修行成佛等一套说教。这些说教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并逐渐形成庙神膜拜和超度亡灵的信仰民俗。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某些地区的影响佛教的个别流派在某些地区的影响是极大的。其中地区性影响较大的是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和西南地区的南传小乘佛教。少数民族地区影响除藏传佛教和西南地区南传小乘佛教外,还有许多民间宗教,如萨满教、本教、东巴教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影响。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求仙的道教第二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与佛教不同,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长久作用于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佛教、儒教一起共同支撑起中华文化的精神大厦。道家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派别,以《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为代表。因其核心范畴是“道”,故而称为道家。道教的产生要晚得多,它是一种宗教形态、宗教信仰。道教既然是宗教,就必然具有一般宗教的特征,如他们有自己信奉的神,有自己的教义、教规,有自己的宗教行为、宗教仪式和宗教场所等。这些都是作为学术派别的道家所没有的。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精神源泉,道教把道家的“道”神化,并把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尊奉为宗教中最高的神——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课诵的主要经典。可以说,如果没有道家思想的支撑,也就不会有中国道教的存在。道家对于道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一、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与道教的联系道教组织的开创一般认为是在东汉末年,东汉人张陵(即张道陵)在四川据《太平经》作道书24篇,创立道教。东晋时期,道教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固定的教会组织,同时教义也有较大发展。教,如萨满教、本教、东巴教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影响。一、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文化是一种神仙文化,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思想。它所信仰和崇拜的神仙,实际上就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神仙思想,把“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作为道教追求的最高目的。道教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方士之术以及民间巫术综合起来,理论化、宗教化的产物。道教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的观点,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愿望。道教修行的最高理想是得道成仙,认为人只要返本还源,与道合一,就能成为灵魂常在、肉体永生的神仙。道教修炼的方法,主要分为外炼与内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丹和内丹。二、神仙道术外丹就是把一些矿物质如丹砂、雄黄、雌黄、磁石之类放在炉鼎之中烧炼,经过若干化学反应,据说可以炼成“金丹”。金丹又称“还丹”,只要服用少量的“九转还丹”就能成仙.长生不死。但是这些矿物质往往含有剧毒,许多迷信神仙的人,日日夜夜炼金丹,服用后不但不能延年益寿,反而中毒身死。所以古人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古代许多皇帝因迷信神仙,结果服丹而死。像唐太宗那样的开明君主,都因服所谓的仙丹而中毒丧命,年仅51岁。道教的“金丹”道教方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其中的命、相、卜,显然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范畴,但尽管如此,其中一些方法在心理学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如“山术”中的食疗、筑基、拳法等,“医术”中的方剂、针灸、等,对强体健身、治疗疾病还是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武当山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作为道教名山,武当山上有大量的道教建筑,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寺庙等共200余处。北京的白云道观是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一,号称道教“天下第一丛林”。白云道观武当山
道教的活动场所最初称为仙馆,后来取“观星望气”之意,改称为“观”。山西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道教壁画,体现了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是可与敦煌壁画相媲美的我国古代杰出宗教壁画。三、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借以生长的大本营。道教还促进了中国医学养生的发展。道教的神仙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文人画的影响也十分深远。道教对中国古代的雕刻建筑、音乐等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道教也深刻影响着民风民俗。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代表作品《二泉映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阿炳与“二泉映月”三教合流第三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佛教和道教在中华大地上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与儒家及儒教既相抵牾又相融合的过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也离不开佛教与道教。自从汉朝以后在中华大地上就开演了儒释道三教的“三国演义”,时而佛教占上风,时而道教占上风,时而儒教占上风。但在激烈的相互竞争和争夺中,各教不断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其结果是形成了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儒释道三教鼎立和三教融合的统一。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文化,这种和谐在中国的宗教文化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走进少林寺会看到一座“三教合一碑”,此图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和尚的图像,正面看是释迦牟尼,左侧挽发髻的是道教的代表老子,右侧头戴方巾者为儒教代表孔子。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圆融。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佛、儒、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九流图”。像中国这样把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融合得如此之好的,恐怕世界少有。中国的不少庙宇,把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同称为“三圣”,一起供奉。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大地上共存共荣,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图像中间为释迦牟尼,代表佛教;左侧为老子,代表道教;右侧为孔子,代表儒教。三教共存,一片融和。。一、由儒学到儒教儒教通过把儒学神圣化、宗教化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国教。儒家学说产生于我国的春秋时期,它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儒学成为国教是从汉朝开始。“经”这个名词,本来不专指儒家经典。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才专指儒家经典。儒学的经学化,使儒学的典籍成了统治阶级的“圣经”,原本世俗的儒学经典被阴阳化、神秘化,还被抬到了宗教化的极峰。唐朝韩愈提出“道统”说,不但从法理上确立了儒学在华夏的正统地位,而且使儒学进一步儒教化了。宋明理学使儒学成为中国的纲常名教。“理学”演变为统治阶级强力推行的“礼教”和“纲常名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创造性起了极大的压制和束缚作用。儒学经历代统治阶级政权的力量改造和推行,发展成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国家宗教——儒教。二、儒释道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和道教的竞争、争夺最为激烈,甚至出现了相互诋毁的局面。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繁盛,对儒学和儒教冲击很大,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很大挑战。宋朝以后兴起的宋明理学,更是离不开对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学习与吸收。人们往往把儒教、佛教和道教在思想上的融合,称为“三教合一”。儒释道融合的进程使儒释道三方都得到了各自的发展,结果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教鼎立、三教共弘的局面。三、三教鼎立,三教共弘儒释道是三种宗教,同时也是三种思想体系、三种文化、三种价值观。儒家所主张的是以“正心、修身”为根本的济世文化。儒家的人生理想是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国家,直到实现平定天下,也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教在其发展演变中逐渐成为一种以积德行善为修行途径的成仙文化。道家的人生理想是得道成仙。佛教是以“诸恶莫作”为主旨的修心文化。佛教给信徒昭示的解脱人间之苦到达极乐世界的途径,是修行成佛。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教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面面俱到2025 MS Office试题与答案
- 软件设计师备考过程中的决策与优先级确定能力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二级MySQL难点解析与试题及答案
- Msoffice考试常考技巧试题及答案研究
- 法律逻辑学中试题及答案
- 移动端开发中的用户体验试题及答案
- 高频计算机二级试题及答案分析
- 理论结合实践的Delphi试题及答案
- 2025企业间的租赁合同模板
- C++语言与数据科学结合试题及答案
- 带电作业施工方案
- 宏定义与跨平台开发
- 腰椎病护理措施
- 社保费扣费协议书范文范本下载
- 2024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能竞赛备赛试题库-上(血吸虫病、疟疾)
- 【一等奖课件】《刑事摄像技术》比赛课题:现场照相内容及方法
- 手术室环境清洁与消毒课件
- DB23T 3844-2024 煤矿地区地震(矿震)监测台网技术要求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4篇)
- 卷纸有多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浙江省宁波市2024年小升初英语试卷(含答案)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