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修1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修1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修1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修1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修1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修1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列对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集血样后分离红细胞时采用的是低速长时间离心B.猪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蛋白较少C.纯化过程中要用生理盐水充分溶胀凝胶来配制凝胶悬浮液D.实验时向新鲜的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防止血红蛋白变性2、下列关于果酒、果醋的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细胞中既有有氧呼吸酶也有无氧呼吸酶B.果酒发酵装置中,排气口要和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连接来防止杂菌污染C.醋酸菌能在有氧条件下将果酒变成果醋,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变成果醋D.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3、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B.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C.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D.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4、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B.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变化C.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D.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比色,可以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5、在血红蛋白分离的过程中,如果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其原因可能是()A.粗分离时透析不充分B.红细胞的洗涤不彻底C.凝胶的交联程度太小D.色谱柱内有气泡存在6、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鸡血是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理想材料B.需用蒸馏水对红细胞进行洗涤以去除杂蛋白C.为了使凝胶装填紧密,应使用缓冲液充分洗涤平衡凝胶12小时D.凝胶色谱法是根据带电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来分离蛋白质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对该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0,取平均值233B.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C.设置对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D.统计某一稀释度的5个平板的菌落数依次为M1、M2、M3、M4、M5,以M3作为该样品菌落数估计值8、一些真菌中的漆酶可以分解油漆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漆酶可以氧化愈创木酚,产生红棕色物质,因此根据真菌生长过程中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可以挑选出具有潜在漆酶活性的土壤真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愈创木酚的平板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B.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C.倒置平板培养可防止培养基被滴落的冷凝水污染D.制备培养基的步骤依次是溶化、灭菌、定容、倒平板9、塑料是“白色污染”的“主要元凶”,降解塑料微生物的筛选有助于解决该难题。如图1是研究人员从蜡螟消化道中分离高效降解聚乙烯细菌的操作流程,图2是菌种筛选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聚乙烯是某些塑料的主要成分,菌种筛选所用固体培养基中因含有聚乙烯微粒而不透明。A.应选择菌落A1进行扩大培养B.扩大培养应选择固体培养基C.培养基中聚乙烯的作用是筛选目的菌和为目的菌提供碳源D.与焚烧相比,利用目的菌降解聚乙烯塑料具有不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10、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废液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微溶性物质,易腐烂变质,滋生病原微生物等。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圆褐固氮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组合可以将有机厨余垃圾迅速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减轻环境污染。为制备分解有机厨余垃圾的微生物菌剂,某科研小组对两菌种进行了最佳接种量比的探究实验,并得出下图的实验结果。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A.巨大芽孢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氮源,圆褐固氮菌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氮源B.要统计活菌数量可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C.将1mL菌液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42、39和36。据此可得出每升菌液中的活菌数为3.9×105D.处理该类厨余垃圾废液,两菌种的最佳接种量比为1:111、马奶酒是“蒙古八珍”之一,其中发酵型奶酒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将马奶中的乳糖水解成单糖1和单糖2,酵母菌再利用这些单糖发酵产生酒精,从而制成马奶酒。科研人员研究分别利用野生型酵母菌和马奶酒中酵母菌的发酵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乳糖属于二糖,其元素组成是H、OB.14~16h时,野生型酵母菌内可能正在进行单糖2发酵相关基因的表达C.与野生型酵母菌相比,马奶酒中酵母菌完成酒精发酵用时更短D.在发酵过程中,两种类型的酵母菌细胞内均存在[H]的积累12、为探究不同糖源(蜂蜜、黄冰糖)对蓝莓酒发酵产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研发出如下的蓝莓酒发酵工艺,其中“主发酵”时酵母菌会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会生成,“后发酵”是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蓝莓酒会成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菌种甲在产生CO2的同时会产生酒精B.切片后需对发酵液进行消毒然后再分组C.倒罐均需保留空间以促进菌种有氧呼吸D.主发酵要控制无氧,后发酵要控制有氧13、某同学设计了图示的发酵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装置可阻止空气进入,用于果酒发酵B.该装置便于果酒发酵中产生的气体排出C.去除弯管中的水,该装置可满足果醋发酵时底层发酵液中大量醋酸菌的呼吸D.去除弯管中的水后,该装置与巴斯德的鹅颈瓶作用相似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葡萄为材料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先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然后供氧进行果醋发酵B.果醋发酵比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要高C.接种量的多少对发酵速率和发酵产品的品质没有多大影响D.与自然发酵相比,人工接种的发酵实验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15、下列关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过程及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防止血液凝固,应在采血器中预先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B.SDS能使蛋白质完全变性,使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电荷的性质和多少C.利用0.9%的NaCl对血红蛋白溶液透析12小时,可以去除小分子杂质D.在凝胶柱中加入蛋白样品后即可连接缓冲溶液洗脱瓶进行洗脱和收集样品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6、蛋白质的分离。

分离过程中,仔细观察________在洗脱过程中的移动情况。如果色谱柱装填成功、分离操作正确,能清楚地看到红色区带狭窄、平整、均匀一致地随着洗脱液缓慢移动;如果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说明分离效果不好,与______________有关。17、蒸馏时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的品质。例如,蒸馏温度太高、时间太短,产品品质就比较差。如果要提高品质,就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蒸馏时间。18、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可以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__________蒸馏。其中,水中蒸馏的方法对于有些原料不适用,如柑橘和__________。这是因为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_____和有效成分___________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通常使用___________。19、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探究果胶酶的用量注意:探究温度的影响时,温度设置可以选_____________为温度梯度,设置:10℃、20℃、至60℃。也可以选5℃为温度梯度。在混合果泥与果胶酶前,二者应分别放在不同试管中_________处理,以保证底物与酶在混合时温度是_________的。此实验中,温度是______________,保持不变的有:果泥量、酶的浓度和用量、水浴时间和混合物的pH等所有其他条件不变。探究pH时,可将温度梯度改成___________梯度,再选定一个适宜的____________即可。此实验中,不同pH梯度之间就是____________。可能通过测定滤出的_____________来判断果胶酶的活性高低。因为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滤纸,果胶酶活性越大,滤出的果汁的体积就越大。20、默写:制作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21、酸奶是牛奶;羊奶或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其发酵原理与泡菜制作非常相似。为了研究影响酸奶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在A、B两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鲜牛奶,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都能产生乳酸)分别接入其中并混匀,密封后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6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酸奶和泡菜与制作果酒相比;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上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影响酸奶品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家庭制作葡萄酒时;容器瓶的盖子选下列哪种?_________(填“有螺旋可旋转的”“密封不可开启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3)在制作酸奶时,人们还会在鲜奶中加一定量的蔗糖,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6h内的酸奶发酵效果越来越好,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提供的自制酸奶信息表明:酸奶制作时间可长可短,有的季节2~3小时即可,有的季节需要10~12小时。影响发酵效果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营养缺陷型菌株就是在突变后;微生物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使代谢过程中的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以下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过程①的接种方法为____________。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与基本培养基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的特有的成分是________。釆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实验人员进行了如下操作:①用接种针挑取_____(选填“菌落A”或“菌落B”)接种于盛有完全培养液的离心管中,28℃振荡培养1〜2天后,离心,取沉淀物用________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培养过程中振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吸取l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15mL融化并冷却至45〜50℃的基本培养基;待其冷凝后用记号笔在皿底划分五个区域,标记为A;B、C、D、E。

③在划分的五个区域上放入少量分组的氨基酸粉末(如表所示),经培养后,观察生长圈出现的区域,从而确定属于何种氨基酸缺陷型。组别所含氨基酸A组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B精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C酪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丙氨酸D甘氨酸天冬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丝氨酸E半胱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丝氨酸

在上述鉴定实验中,发现在培养基B、C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营养缺陷型菌株属于___。23、乳酸菌常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这些食品美味又营养,深受大众喜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一般使用乳酸杆菌如双歧杆菌制作酸奶。双歧杆菌在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牛奶中的葡萄糖;乳糖分解成__________;同时将奶酪蛋白水解为_________,不仅易被人体吸收也适于乳糖不耐受症人群饮用。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泡菜坛是否需要人工定时排气?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可观察到:泡菜坛沿水有时会“冒泡”,“泡”中的气体主要是由________的细胞呼吸产生的。

(3)刚制作的泡菜不能着急吃是因为_______,对人体有害。实验室通常采用_________法来检测泡菜中该物质的含量。24、绿色植物甲含有物质W;该物质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且受热;受潮易分解。图1是物质W的提取流程图,图2是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提取物质W的方法为______。该方法的效率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

(2)在提取物质W时,最好应选用的一种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高温烘干”“晾干”或“新鲜”)的植物甲。

(3)将图2的实验流程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2题,共18分)25、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已知某细菌的两种突变类型细菌Ⅰ和细菌Ⅱ的营养条件和菌落特征都相同;但细菌Ⅰ能分解有机物A而不能分解有机物B,细菌Ⅱ能分解有机物B而不能分解有机物A。现有这两种类型细菌的混合液样品,要将其分离,有人设计了一种方案,部分操作步骤如下图。

(1)步骤一使用的是________培养基;其中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等营养物质,此外还必须加入________,以利于对不同菌种进行分离操作。

(2)步骤一采用________法接种;此接种法可使接种细菌逐渐稀释,经适宜条件培养,可形成单个;独立的________,最终可能得到纯种的细菌;要进行上述接种操作,必须在________及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杂菌污染。

(3)步骤三中;若对其中某瓶培养液中A;B两种有机物含量进行测定,当培养液中检测出如下的实验结果,其中能说明培养液只有细菌Ⅰ的是________。

A.化合物A与B含量都明显下降。

B.化合物A含量明显下降;B含量基本不变。

C.化合物A含量基本不变;B含量明显下降。

D.化合物A;B含量都基本不变。

(二)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下图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案:

(1)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该生态工程主要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2)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④;⑤途径优于③途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减少环境污染等。

(3)该生态系统中能利用发酵技术产生沼气开发生物能;从该角度看,应属于________的生态工程。

A.物质循环利用。

B.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

C.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D.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利用。

(4)种植业和________是人类食物生产系统的两大支柱,两者结合的优化设计需要按照__________________规律进行综合优化,使系统从总体上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6、请回答下列微生物发酵和微生物培养相关问题。

(1)工业化生产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需要优良菌种;因此需要配制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配制不同成分培养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果酒时;装置内气体不断释放,酵母菌产生气体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酵末期要对培养液中酒精运用重铬酸钾进行检测,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的果酒在空气中放置久了;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膜,这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大量繁殖的结果,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

(4)腐乳的后期发酵在玻璃瓶中进行,制作过程中加盐腌制的目的是____。密封腌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B【分析】【分析】

1;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

(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

(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

(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凝胶色谱法的原理: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详解】

A;采集血样后分离红细胞时采用的是低速短时间离心;A错误;

B;猪属于哺乳动物;猪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众多的细胞器,提纯时杂蛋白较少,是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的良好材料,B正确;

C;纯化过程中要用缓冲液充分溶胀凝胶来配制凝胶悬浮液;C错误;

D;实验时向新鲜的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防止血液凝固;D错误。

故选B。2、C【分析】【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

A;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酵母菌细胞中既有有氧呼吸酶也有无氧呼吸酶,A正确;

B、果酒发酵装置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并且胶管口向下放置,这样可以排出二氧化碳,还可以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

C、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嗜氧菌,醋酸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将果酒变成果醋,或者果糖变成果醋,因此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C错误;

D、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时温度稍高,应控制在30~35℃,D正确。

故选C。3、A【分析】【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

A;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泡菜都没有进行严格的灭菌;因此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A正确;

B;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全程密封发酵,B错误;

C;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C错误;

D;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都逐渐降低;D错误。

故选A。4、B【分析】【分析】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一般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

【详解】

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A正确;由亚硝酸盐检测原理可知,显色是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B错误;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亚硝酸盐浓度越大,呈现的颜色越深,C正确;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丰富是比色法,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正确。5、D【分析】【分析】

血红蛋白分离步骤为: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四个过程中;当进行凝胶色谱分离时,在色谱柱填充时不能产生气泡,否则会搅乱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

【详解】

A;粗分离时透析不充分;会造成小分子杂质不易洗去,不会造成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A错误;

B;红细胞的洗涤不彻底;会造成杂蛋白去除不干净,不会造成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B错误;

C;凝胶的交联程度太小;会造成血红蛋白移动速度太慢,不会造成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C错误;

D;在血红蛋白分离的过程中;如果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其原因可能是色谱柱内有气泡存在,搅乱了蛋白质的洗脱次序,D正确。

故选D。6、C【分析】【分析】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实验;适宜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其步骤:样品处理(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凝胶色谱操作、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

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理想材料,A错误;

B;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需用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洗涤,B错误;

C;为了使凝胶装填紧密;应使用缓冲液充分洗涤平衡凝胶12小时,C正确;

D;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B:D【分析】【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统计菌落数目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样品中的细菌数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记数,求其平均值,再通过计算得出土壤中的细菌总数,A正确,B、D错误;设置对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C正确。8、A:B:C【分析】【分析】

1;选择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2;制备固体培养基的基本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定容、灭菌、倒平板。

【详解】

A;从功能上分析;含有愈创木酚的平板培养基可用于筛选具有潜在漆酶活性的土壤真菌,属于选择培养基,A正确;

B;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时;应采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B正确;

C;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若将平板倒置培养,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C正确;

D;制备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定容、灭菌、倒平板;D错误。

故选ABC。

【点睛】9、A:C:D【分析】【分析】

按照物理状态对培养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一般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选择、鉴定等操作,液体培养基用于扩大培养,增加目的菌浓度。

【详解】

A、降解聚乙烯的细菌将固体培养基中的聚乙烯微粒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越大,分解塑料的能力越强,因此应选择菌落A1进行扩大培养;A正确;

B;扩大培养应选择液体培养基;B错误:

C;聚乙烯是某些塑料的主要成分;培养基中聚乙烯的作用是筛选目的菌和为目的菌提供碳源,C正确:

D;与焚烧相比;利用目的菌降解聚乙烯塑料具有不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D正确。

故选ACD。10、A:B:C:D【分析】【分析】

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若要对微生物进行取样计数,接种方法只能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详解】

A;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碳源、氮源、无机盐等物质;只是有些固氮菌由于能利用氮气作为氮源,不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氮源,A错误;

B;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B错误;

C、将1mL菌液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42、39和36。据此可得出每升菌液中的活菌数为(42+39+36)÷3÷0.1×100×1000=3.9×107;C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两菌种的接种量比为1:1时比两菌种的接种量比为2:1时效果好,但由于该实验设置的两菌种的接种量比例的组数过少,所以无法判断处理该类厨余垃圾废液的两菌种的最佳接种量比,D错误。

故选ABCD。11、A:B:C【分析】【分析】

据图可知;野生型酵母菌首先利用单糖1进行发酵,当这种糖耗尽时(14h左右),酒精产量的增加停滞一段时间,才开始利用单糖2进行发酵。

【详解】

A;乳糖是由1分子半乳糖和1分子葡萄糖构成的二糖;其元素组成是C、H、O,A正确;

B;据图可知;野生型酵母菌首先利用单糖1进行发酵,当这种糖耗尽时(14h左右),酒精产量的增加停滞一段时间,才开始利用单糖2进行发酵。故14~16h时,野生型酵母菌内可能正在进行单糖2发酵相关基因的表达,以促进对单糖2的利用,B正确;

C;由图可知;野生型酵母菌完成酒精发酵用时大约22h,马奶酒中酵母菌完成酒精发酵用时大约14h,即马奶酒中酵母菌完成酒精发酵用时更短,C正确;

D、在酵母菌酒精发酵过程中,[H]与丙酮酸反应生成酒精和CO2;因此两种类型的酵母菌内均不存在[H]的积累,D错误。

故选ABC。12、A:C:D【分析】【分析】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能以多种糖类作为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因此在一些含糖量较高的水果;蔬菜表面经常可以发现酵母菌的存在。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可用于酿酒、制作馒头和面包等。温度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

【详解】

A、发酵产生果酒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在有氧呼吸产生CO2;但不产生酒精,A错误;

B;切片后对发酵液进行消毒;防止杂菌污染,再进行分组,B正确;

C;压榨倒罐用于主发酵需保留空间以促进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二次倒罐时菌种是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主发酵先有氧促进酵母菌大量繁殖;后无氧进行酒精发酵,后发酵要控制无氧,D错误。

故选ACD。13、A:B:D【分析】【详解】

果酒制作是厌氧发酵,该装置水可阻止空气进入;果酒发酵产生的气体是CO2,该装置便于CO2的排出;该装置弯管为了排出发酵产生的气体,不能保证果醋发酵需要的O2;去除弯管中的水后;与巴斯德的鹅颈瓶作用相似,排出气体,避免杂菌污染。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4、A:B:D【分析】【分析】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的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详解】

A;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醋酸菌产生醋酸需要氧气,因此应该先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然后供氧进行果醋发酵,A正确;

B;果醋发酵的适宜温度为30℃~35℃;果酒发酵的适宜温度为18℃~25℃,B正确;

C;接种量的多少对发酵速率和发酵产品的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C错误;

D;与自然发酵相比;人工接种过程中利用了严格的灭菌措施,可以防止其它杂菌污染,所以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D正确。

故选ABD。15、B:C:D【分析】【分析】

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

A;为了防止血液凝固;应在采血器中预先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A正确;

B;在一定pH下;使蛋白质基团带上正电或负电;加入带负电荷多的SDS,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使蛋白质迁移速率仅取决于分子大小,B错误;

C;利用磷酸缓冲液对血红蛋白溶液的透析12小时;可以去除小分子杂质,C错误;

D;在凝胶柱中加入蛋白样品后;等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后才能连接缓冲溶液洗脱瓶进行洗脱和收集样品,D错误。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6、略

【分析】【详解】

蛋白质的分离过程中,仔细观察红色区带在洗脱过程中的移动情况。如果色谱柱装填成功、分离操作正确,能清楚地看到红色区带狭窄、平整、均匀一致地随着洗脱液缓慢移动;如果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宽,说明分离效果不好,与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有关。【解析】红色区带凝胶色谱柱的装填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延长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水气柠檬焦糊水解压榨法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10℃恒温相同变量pH温度对照果汁的体积大小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21、略

【分析】(1)酸奶可用多种鲜奶制作;和泡菜制作的原理一样,都是乳酸发酵,即都是利用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或进行无菌操作)。打开瓶盖取样时,外界空气进入酸奶液,有可能会造成杂菌污染,进而影响酸奶品质。

(2)制作果酒的原理是:酵母菌的酒精发酵,即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CO2;在果酒发酵过程中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需及时排出;才有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可见,在家庭制作葡萄酒时,容器瓶的盖子应选择有螺旋可旋转的,其原因在于:有螺旋可旋转的瓶盖拧松可排出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

(3)在制作酸奶时,人们在鲜奶中加一定量的蔗糖,一方面是为乳酸菌提供乳酸发酵所需的原料,另一方面是改善口感。要确定酸奶发酵的最佳时间,可以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找到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依题意可知:不同的季节,酸奶制作的时间不同,说明影响发酵效果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是温度。【解析】都是利用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因为打开瓶盖取样,可能会造成杂菌污染有螺旋可旋转的因为酒精发酵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有螺旋可旋转的瓶盖拧松可排出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为乳酸菌提供乳酸发酵所需的原料,改善口感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以找到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温度22、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影印法”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则在基本培养基中,氨基酸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而在完全培养基中能够生长,因此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缺陷型菌株。

【详解】

(1)根据过程①培养的效果图可以判断;该过程所采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分析题图,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与基本培养基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的特有的成分是氨基酸。釆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同种菌株的接种位置相同。

(2)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①用接种针挑取菌落A接种并培养;离心后菌株存在于沉淀物中,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需取沉淀物用无菌水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培养过程中振荡的目的是提高溶解氧;同时使菌体分散和营养物质均匀分布,让菌体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

③表中信息显示:B;C区域含有、其它区域不含有的氨基酸是懒氨酸;而实验结果只有B、C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营养缺陷型菌株属懒氨酸缺陷型。

【点睛】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相应的基础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解析】稀释涂布平板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氨基酸同种菌株的接种位置相同菌落A无菌水提高溶解氧、同时使菌体分散和营养物质均匀分布,让菌体与营养物质充分接触赖氨酸缺陷型23、略

【分析】【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泡菜,酸奶变酸都要靠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制作酸奶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牛奶中葡萄糖;乳糖分解成乳酸,同时将奶酪蛋白水解为短肽和氨基酸。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不需要氧气,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发酵,影响泡菜的质量。泡菜腌制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醇类和亚硝酸盐,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常用比色法对不同时期泡菜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详解】

(1)乳酸双歧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牛奶中的葡萄糖;乳糖分解成乳酸;同时将奶酪蛋白水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不仅易被人体吸收也适于乳糖不耐受症人群饮用。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不需要人工定时排气,因为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代谢产物是乳酸,不产生气体。如果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可观察到泡菜坛沿水有时会“冒泡”,“泡”中的气体主要是由其它杂菌的细胞呼吸产生的。

(3)刚制作的泡菜不能着急吃是因为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对人体有害。实验室通常采用比色法来检测泡菜中该物质的含量。

【点睛】

本题考查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的应用以及原理,要求学生识记酸奶和泡菜制作的原理、条件等知识点,能理论联系实际,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掌握常见的微生物与食品制作的例子即可解答。【解析】无氧乳酸小分子肽和氨基酸不需要因为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代谢产物是乳酸,不产生气体其它杂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比色24、略

【分析】【分析】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

(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

(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是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

(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2、物质W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因此从绿色植物甲中提取时,应采用萃取法.通常在提取前将植物甲进行粉碎和干燥,以提高效率;干燥过程应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防止物质W分解。

【详解】

(1)物质W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因此从绿色植物甲中提取时,应采用萃取法。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同时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含水量等条件的影响。

(2)由于高温烘干过程中;植物甲中的物质W易被破坏;新鲜的植物甲含水量高,用于提取的极性有机溶剂会被稀释,进而降低对物质W的提取效果,所以在提取物质W时,最好应选用的一种原料是晾干的植物甲,而不选用高温烘干或新鲜的植物甲。

(3)图2的实验流程: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

(4)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相对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