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课时作业16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eq\x(训练点1三民主义的提出)1.“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主动意义主要在于(B)A.发展资本主义B.推翻专制统治C.建立民主政治D.实现民族独立解析:“驱除鞑虏”即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为创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创建条件,故选B项。2.下图为孙中山手书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下列有关三民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C)A.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复原中华”B.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C.民权主义是“复原中华,创立民国”D.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解析: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3.“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怜悯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剧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怜悯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C)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解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与“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怜悯……为前提”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基于对贫苦人民的怜悯,希望用民生主义解决民众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孙中山民主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总体表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4.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立刻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C)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允的根源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C.主见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解析:材料“不好的……可以打破。但是……不能立刻推翻”体现了孙中山主见实行改良。5.广东人谢公惠在其《辛亥杂忆录》中不无感慨地说,士子们的演讲和文章例有“驱除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D)A.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B.帝国主义势力已深化内地C.国人对清廷统治有理性相识D.反满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解析:结合所学学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处于晚清政府时期,并未出现民主共和制取代封建帝制,故A项错误;依据题意,“驱除鞑虏”的矛头对准的是满清政府,并未涉及帝国主义势力深化内地,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此时的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势力的“木偶”,“驱除鞑虏”并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见,并非理性相识,故C项错误;依据前面的分析,D项正确。6.胡绳在《从鸦片斗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英雄们争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会员宣扬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A)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解析:“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扬的重点是民族主义,即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依据“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可知弱点是民权主义,即人们不知推翻满洲贵族后,汉人也不行做皇帝,还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7.孙中山认为,中国“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行也”。其得出这样结论的依据是(C)A.西方文化制度均优于中国B.君主观念在中国已失去土壤C.清政府拒绝变法并镇压革命D.民族主义成为三民主义核心解析:西方文化制度均优于中国过于肯定化,故A项错误;当时的立宪派仍主见保留君主制,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行也”可以得出清政府拒绝变法并镇压革命,故C项正确;民权主义成为三民主义核心,故D项错误。eq\x(训练点2三民主义的实践)8.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孙中山活动的先后依次是(B)①召开国民党一大②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③建立兴中会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③①②④B.③②④①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解析:兴中会建立是1894年;同盟会是1905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9.《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D)A.辛亥革命变更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变更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错误;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体现,解除;结合材料可知“一朝一姓之变革”是指封建君主专制的持续,故“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为国体之改革”应指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eq\x(训练点3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0.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原委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挚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B)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析:民国十三年即为1924年,此时与辛亥革命相去甚远,故A项错误;1924年间,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亲密相连,促进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故D项错误。11.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允方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假如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这表明孙中山(C)A.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主见将土地无偿安排给农夫B.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确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见改进民生主义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析:材料未涉及“土地无偿安排”,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节制资本”,故B项错误;1905年的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只提出“平均地权”但不详细,1924年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将之详细为“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12.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无权,推翻历时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同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C)A.康有为B.袁世凯C.孙中山D.陈独秀解析:依据材料中“自由神”“三民”“推翻历时数千年专制”等信息推断,蔡元培悼念的应当是孙中山。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13.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干脆参加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干脆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C)A.实行干脆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C.应当实现国民干脆、同等的民权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解析:依据所学,代议制民主本身也是民主政体的一种重要形式,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干脆参加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可知,孙中山认为应当实现全民干脆的民权,对治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谈了孙中山的个人相识,并未涉及学习西方的问题,故D项错误。14.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吸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材料体现了三民主义(A)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D.学习西方,托古改制解析:材料“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体现出古为今用,“规抚(吸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体现出洋为中用,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三民主义吸取中学与西学,但没有体现出中学与西学的“体用之别”,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三民主义吸取中学与西学,但没有反映出对中学与西学共存的宽容看法,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非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0分,第16题24分,共44分)eq\x(训练点4综合拓展)15.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作出了有益的探究,为以后的中国人供应了阅历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华蜜,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备的国家。——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材料二:……宣言如下:一、全部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接着有效。二、……三、全部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爱护。——《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材料三:我同盟会所主见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孙中山1912年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材料四:(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同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国民党一大宣言》(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的内涵,所谓“至完备的国家”是什么意思?分析材料二、三,你认为民族独立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结合史实说明缘由。(12分)(2)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较之前有哪些新的发展?从孙中山个人品行方面考虑其缘由是什么?(8分)答案:(1)内涵: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共和政体;平均地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否。缘由: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懦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彻底反帝,外来民族压迫依旧存在;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临时约法》,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2)新发展: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同等;明确提出反帝;主见普遍同等的民权;提出节制资本。缘由:孙中山具有剧烈的爱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行。解析:第(1)问,“三样目的”的内涵就是三民主义的详细内容;“至完备的国家”是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据辛亥革命及之后的历史事实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缘由。第(2)问,新的发展的表现概括材料即可;新发展的缘由从个人品行的角度进行解答。16.孙中山先生是宏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阅读下列三幅图,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相关问题。(1)有人说: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结合图一,指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什么?(4分)(2)孙中山的思想吸取了欧美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内容?(8分)(3)结合图二,你认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