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诉讼限制自认认定及效力探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二)限制自认的实例分析 2 4 4 6 7 8 8(二)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对于限制自认的规定 9 9 1限制自认是相对于完全自认而言的一种自认形式,是自认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下文称旧《民事证据规定》)第8条对自认做了相关规定,明确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19]19号)(下文称新《民事证据规定》)。该司法解释第7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构成自认。”这是我国首次在法条中明确了限制自认,具是什么?哪种情况下法院会将当事人所附加限制或者条件的承认视为自认?鉴于此,认”、“附条件自认”“附条件的自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对获得的121个案件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限制自认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其中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件数占比达到了总数的44%,是占比最高的案件类型。合同是私权的代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签订各种合同进行交易,随着合同的增多,相关纠纷也层出不穷。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第八条: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2案件类型民间借贷买卖合同加工合同不当得利占比1.典型案例主要案情:上诉人(原审被告)胡树光、程晋亮、陈亮与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安装了1852户电表,但是经验收合格的电表仅有1300户左右。原审法院认为陈晨、陈晨、程晋亮对陆松玉完成1852户电表安装且质量合格的事实予以承认。二审法院则认为一审法院仅基于陈晨、程晋亮对工程量的承认认定陆松玉安装电表1852户并院结合当事人的陈述,认定陈晨、程晋亮仅对有1300户左右电表经验收合格构成自2数据来源:刘学在,赵贝贝.我国限制自认的实践难题及其成因与出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06):80-89.3参见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1)皖03民终166号.3案件焦点:本案一审法院与二审法院对于陈晨、程晋亮是否构成限制自认存在不同的看法。一审法院认为陈晨、程晋亮所作的承认应当视为限制自认,并且对于自认不能分割看待,而二审法院则认为不应当整体看待,仅将当事人承认的部分认定为自认。那么本案的焦点在于陈晨、程晋亮所作自认是否为限制自认。案例二:李力与黄明远、刘朝明劳务合同纠纷案4主要案情:本案中,原告李力要求被告黄明远和刘朝阳支付吊车租赁费91000元,被告刘朝阳承认了欠原告吊车租赁费91000元,但主张其与本案另一被告黄明远签订了《退场承诺书》,诉争租赁费应当由黄明远承担的事实。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刘朝阳承认租赁费用并附加签订了《退场承诺书》的条件为限制自认,而且因为承认欠租赁费91000元与提出的附加条件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所以两者应当分别认定,将前者认定为自认,后者依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由被告刘朝阳承担举证责任。案件焦点:本案限制自认的形式与案例一中所提及的限制自认的形式不同,案例一所提及的限制自认是对事实的部分承认,而本案所提及的限制自认的形式是当事人承认后附加条件。并且法院将刘朝阳对于租赁费用的承认与附加的限制条件认定为限制自认后,未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而是将它们分别认定。固本案的焦点有两个:一是本案中刘朝阳承认事实后附加条件的行为能否被认定为限制自认;二是如果将其认定为限制自认是否应当将限制自认的两个部分分别认定。案例三:陈欢、李仁民间借贷纠纷案5主要案情:本案中,再审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陈欢与被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李仁存在借款关系。申请人陈欢申请再审的理由之一为:在原审庭审中,被申请人李仁自认了相关的借款期限,固依照该借款期限计算,李仁的诉讼请求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法院经过审查认为:被申请李仁在承认借款期限时也提到曾多次找过申请人陈欢催要借款,固该自认行为属于限制自认,不能割裂进行理解,因此不据此认定李仁的诉讼请求超过诉讼时效。案件焦点:上述案例二法院裁判时,将限制自认的承认与附加条件部分分割看待,而本案则将限制自认看作一个整体。本案与的焦点与案例二的第二个焦点相同,在于何时才能将限制自认两个部分的事实能否分割认定。4参见四川省富顺县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1)川0322民初720号.5参见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0)川民申1461号.42.问题归纳根据以上案件为例,反应出实践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司法审判中存在对限制自认的成立条件和分类认识不清楚的问题。例如案例一中,一审法院将当事人对对方主张部分事实的自认认定为限制自认,并认为自认不得分割认定。这反映的是法官对新《民事证据规定》第七条前半部分中提及的“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条件”理解不够清楚。二是对于限制自认何时才能将当事人的承认和所附条件分割认定的问题。例如案例二和案例三中,法院均将当事人的相关成熟认定为限制自认,在对限制自认所涉及事实进行认定时,两个案件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新《民事证据规定》第七条后半部分提到:“由人民法院综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构成自认。”可见对于限制自认是否应当分割认定,将其中对对方所主张事实的承认直接认定为自认,是交法官自由裁量的,法律并没有更明确的规定。终上所述,关于限制自认的相关问题主要是由限制自认的内涵、相关概念把握不清楚,以及法律规定较为模糊所导致的。因此下文将对相关问题展开详细论述,以细化完善限制自认制度本身。二、限制自认的基本理论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可分为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完全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对方所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全部予以承认的行为。6限制自认是一种与完全自认相对的自认形式,是指在主张的于己不利事实部分承认或者承认后的附加限制条件的行为。鉴于我国对限制自认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内涵和外延在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本文先就限制自认制度的表现形式、支撑原理以及与相似制度的区别展开论述。1.限制自认表现形式的理论分类限制自认又称为附条件的自认、有限自认等等。德国学者罗森贝克认为限制自认6史利来.民事诉讼自认规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5可以分为广义的限制自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他认为,广义的限制自认包括间接否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7罗森贝克认为限制自认的表现形式仅包含狭义的限制自认,与他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日本学者我妻荣、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骆永家等学者。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陈玮直则认为限制自认有三种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部分自认、间接否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8有学者认为部分自认不属于限制自认的一种,而应当与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一样,属于一种特殊的自认形式,中国学者杜闻持此观点,他认为:“尽管部分自认只是对对方事实主张中一部分的承认,但其自认的意思表示却是完全的,并未附带任何条件或限制。”9最高人民法院民事第一审判庭庭长郑学林以及学者宋春雨等人认为,根据新《民事证据规定》所规定的限制自认是指一方对于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于己不利事实承认新《民事证据规定》中所描述的限制自认包含了部分自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这两种表现形式。如上所述,关于限制自认的表现形式有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根据新《民事证据规定》相关条文对于限制自认的规定,笔者认为郑学林法官等人的观点更贴近新《民事证据规定》规定的内容,所以本文采用限制自认的表现形式仅包含了狭义的限制自认和部分两种形式的观点。如果本文没有特殊说明,所提及限制自认仅包括部分自认和狭义的限制自认这两种表现形式。2.狭义的限制自认和部分自认如上所述,一般认为限制自认包括了狭义的限制自认和部分自认两种表现形式。狭义的限制自认指在承认对方主张成立后,附加限制条件,该限制条件构成一种独立的抗辩方式,但并不与对方主张事实的法律规范前提条件相矛盾,并且由作出限制自认的一方当事人对附加的限制性条件承担证明责任。如果所附加的条件被证明属实,法院将作出有利判决,此时虽然对方主张的事实得到确认,但是其诉讼请求也难以得到支持。例如上文所提及的陈欢和李仁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再审民事裁定书11写道:“关于诉讼时效的问题,在案涉《借条》中,没有约定具体的还款期限,在二审诉讼社,2001:251.9杜闻.我国民事限制自认的含义、类型及适用——以24篇裁判文书为视角[J].证据科学,2020,28(01):100-112.6程晋亮和陈亮对1852户电表中的仅有1300户经验收合格进行承认的行为构成部分1.限制自认与附条件承认2.限制自认与抗辩假定那么,乙的陈述构成抗辩假定。抗辩假定并非对于对方当事人主张事实的承认,而是事实的承认,而非假设。12刘勇.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D].郑州大学,2004.13张国明,刘勇.自认及其法律实务问题[C].陈光中,江伟主.诉讼法论丛,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55.14张琳.民事诉讼限制自认制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73.限制自认与间接否认被‘否认'者。”15例如邓冬有与吕更四民间借贷纠纷再审审查与审判监督民事裁定1.约束性辩论原则2.处分原则15骆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M].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52.16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20)桂民申6541号.83.自认的可分性限制自认制度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和完善的理论基1.德国德国是坚持自认具有可分性的国家。《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89条规定:(1) (2)在法院所作的让步陈述,即使有其他附加的或者限制的主张,应该在何种程度2.日本18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0.93.法国法国的法律坚持认为自认具有不可分性。《法国民法典》第1356条第3款规4.我国台湾地区台湾《民事诉讼法》第279条第二款写道:当事人自认有所附加或限制者,应心证而定。的陈述称为“承认又否认之抗辩”,应当赋予该陈述以自认的效力22。可见两国的实确定,或者是英国和美国的“承认又否认之抗辩”,对于限制自认无非都是“虽然…...., 中,附加的条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分析限制自认制度的重中之重。22同上17四、限制自认被分割认定的条件新《民事证据规定》中规定,限制自认中当事人所作承认是否可以被认定为自认由法官综合案件情况决定。可见该规范较为模糊,那么下文将对限制自认被认定为自认应当具备的条件展开论述。在民事诉讼中,何时作出限制自认才算有效,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限制自认作为自认制度的一种,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其做出时间与按照法律关于自认的要求相同。新《民事证据规定》中,关于自认提出时间的表述为“在诉讼过程中”23,对于在诉讼过程中的理解,各国法律认识并不完全统一。德国与法国的法律将限制自认的发生时间规定为“在法庭上”,而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则规定为“准备程序或者辩论程序中”。根据我国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并结合法理,笔者认为诉讼过程中应当指的是指从原告起诉到判决做出的时间。若仅将诉讼限制于“在法庭上”这一时间段,那么对于原被告在开庭审理前所提交的起诉状、答辩状以及其他相关文字材料中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主张的承认将不被当作自认,这将加大诉讼成本且拖延诉讼,不利于诉讼进行。毋庸置疑,限制自认作为自认的一种,其做出主体应当与自认做出主体一致,即由适格的当事人作出。若本案的适格当事人为未成年人的情况下,其法定代理人也可以代其作出限制自认。有些学者认为在诉讼中,未成年人对于其法定代理人所做的自认作出相反的意思表示时,法院应当将该自认作为限制自认的特殊形态加以考虑。24笔者认为,该形式明显不符合承认后附加限制条件的形式,不应当将该形式归入限制自认当中。就算将该未成年人的反对陈述作为其法定代理人所附加的条件加以考虑,但是该限制并不能从根本上否认对方的诉讼请求,也不能指向另一事实,也不符合限制自认中关于附加条件内容的要求。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1.对于“对方主张的”的理解限制自认的承认对象为对方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如果在对方尚未主张相关事实,而当事人就对该事实予以承认,这种情况属于当事人陈述,不构成自认。只有在对方提出该事实主张后,对该事实予以承认才能构成自认。2.对于“不利于己”的理解构成本要件的另一个条件为“不利于己的”事实。对于自认的事实是否需要于己不利,学界主要有肯定说和否定说。肯定说认为,自认的事实必须是不利于己方的事实,且该“不利益”会导致免去对方的证明责任或者导致己方败诉。否定说认为,对于自认的事实不需要为不利于己的事实,仅需双方当事人陈述一致即可。我国《民事诉讼解释》和新《民事证据规定》对于自认的事实规定采取的是“肯定说”25,固本文采取肯定说为观点。肯定说分为“证明责任说”和“败诉可能说”。“证明责任说”认为,对于限制自认所承认的事实,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需对该事实具有证明责任。如果当事人承认了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但是对方当事人对该事实不负有证明责任,则视为双方当事人陈述一致,将不会产生限制自认的效果。“败诉可能说”认为,根据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法院作出的判决可能导致陈述者部分败诉或全部败诉就可认定“不利”。26笔者支持“败诉可能说”。这是因为“证明责任说”在一定条件下简化了诉讼,减轻了法官对于自认认定的压力,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作出自认的当事人也可能是对案件事实负有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采用证明。例如:张张某主张未殴打李某,李某予以承认,法院在充分释明结果后,应当将李某的承认视为自认。上述例子中,张某对于案件事实并不具有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但是法院将李某的承认视为自认并无不公平,没有必要将上述情况排除出自认的范畴。限制自认所附加的条件为独立的攻击或者防御方式。狭义的限制自认与部分自认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26[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88.的所附加的条件以及表现形式在上文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1.以法律关系为标准这种情况下则自认具有不可分性。反之,如果附加的条件为2.客观牵连性标准经还款的条件,且声称甲在收到还款时并未出示收据等凭证而是将借条退回给乙。此时法官在甲未出示借条的情况下,可以推断乙还款时没有要求甲出示收据具有高度盖然性,即可以根据日常交易习惯等经验推断乙已经还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承认事实和附加的条件之间存在客观牵连性,不得将两者进行分割。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在甲主张存在借款事实时,出示了由乙签字盖章的借条,且乙仍旧是承认借款事实,并且主张已经还款,但是没有甲没有出示收据。那么此时法官在借条仍旧存在的情况下,很难再根据经验法则来推断出乙已经还款的事实,承认的事实与附加的条件之间的关联性仅为乙主观上的关联性,不足以时法官推断为真实。此时,可以将乙所作承认与所附条件分开判断,将前者视为自认,后者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由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由乙承担证明责任。笔者认为对于自认的可分性判断不能进行全有或者全无的绝对化判断,这样难免会导致审判僵化失去灵活性。在考虑自认是否可分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从双方陈述是否为各自的真实意思表示进行判断;其次,应当考虑所附加的条件于事实承认之间是否为不同一法律关系;最后,应当考虑附加的条件是否会导致对方当事人的主张难以实现的效果。如果以上三个条件都符合,那么就必须将对于对方主张事实的承认视为自认,并将所附条件进行单独判断。针对我国司法实践当中存在的对于限制自认概念不够清晰和何时才能构成自认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对于我国的限制自认的规定,应当进一步明确新《民事证据规定》第七条中关于“限制或者附加条件”的含义,并且明确部分自认这种形式。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通过发布指导案例的形式,指导各级法院更好得理解并适用该条款。我国关于限制自认的相关规定在可分性问题上,给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认定是否构成自认时,由于法官素质以及坚持理论不同,会导致对于自认认定的偏差,从而导致法律适用不一的问题。所以进一步将限制自认的构成要件具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面的错综复杂的民事案件,在实务中当事人作出限制自认的种类和形式繁多,对于限制自认也不能采取一刀切式完全不给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定。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司法裁判中拥有对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裁量、判断的权利,是司法作为一种实践理性活动的必然要求和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能动装置,是司法得以运行的内在基础。29所以在进一步明确限制自认的构成要件时,需要在如何才能更具体与法官的自由裁量之间相平衡。正如上文所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感恩教育活动总结(15篇)
- 幼儿书籍的读书心得
- 快递公司实习心得
- 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练习(B卷)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 地球的自转+训练题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价值
- 心理拓展训练心得体会(范文7篇)
- 初级会计实务-初级会计《初级会计实务》模拟试卷378
- 星载AIS系统解交织关键技术研究
- 2025版汽车修理厂租赁及维修服务一体化合同3篇
- 202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5章-特性分析
- 2025年高考物理复习压轴题:电磁感应综合问题(原卷版)
- 雨棚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正式版
- 2024尼尔森IQ中国本土快消企业调研报告
- 2024年印度辣椒行业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铸铝焊接工艺
- 《社区康复》课件-第六章 骨关节疾病、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实践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
- 攀岩运动之绳结技巧课程
- 防打架殴斗安全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