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东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

饥饿是我们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千年,习惯成自然,已经制度化,见怪不怪。饥饿一旦成为我们的基因,渗入我们的血脉,铸造出我们的人格,那么我们对世界上的一切就采取了“吞下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吞下主义”会让人丧失理智,不管它能不能消化,先一口吞下再说,哪怕被撑死,有俗语为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

既有饥饿的尖锐记忆,又有“民以食为天”的潜移默化,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中国人的口腔一刻也难以停止运动,形成了习惯。形形色色的“饥饿后遗症”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稍微注意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但凡餐厅、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以至于中国人的那种热闹不能称为兴奋,而应该叫亢奋。很多外国人到中国餐厅吃一次饭都像经历了一场世界末日。

一日三餐还不够,宵夜还不够,即使在工作、开会、学习、谈恋爱的时候,中国人也是茶水、水果、瓜子甚至各种糖果和糕点吃个不停。在中国,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演化成了“吃”这种仪式,连死人也不放过,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西方人扫墓不过一束花而已,中国人却将宴席摆到坟头上,酒、食、器皿、仪式等一样也不能少,可谓“以饥民之心,度鬼神之腹”。不过,这些行为也使“吃”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中华美食文化。

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大街上到处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鸭子般伸长了脖子的人在寻找一切猎物。我们像蝗虫一样,争抢着眼前的一切,即使这些东西已经过剩,我们还是要抢,就像一些暴发户买来“茅台”或者“人头马”,喝一口吐一口。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个体人格和普遍国民性,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风气。这个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饥民特征”。在历史和现实中,中国的商人擅长官商勾结、投机倒把,而不是创新和开拓;企业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采取的是掠夺式的开采;官员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政府部门出现种种短期行为,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老百姓信奉“明哲保身”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人生哲学。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最高的储蓄率,建立起奢华的“殉葬”制度,中国人在宴请、祭祀时的铺张浪费等怪现象折射出来的,何尝不是内心深处对明天就会发生饥饿的恐惧和投机心理。

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这一切才是鲁迅先生关于中国历史“吃人”论断的最深层、最残酷的社会根源。这种人格已经藏不住,可以外化为文学形象。鲁迅先生曾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形象来高度浓缩蒙昧的中国人,对于病入膏肓的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内容有删改)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饥饿后遗症”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凡聚会、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将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用餐及扫墓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人对“吃“的美好感情。C.“吞下主义”和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一样,都会让人丧失理智,不管能不能消化,先一口吞下再说。D.官员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老百姓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实际上就是“饥民特征”的表现。E.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饥民特征”是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制度化的、习以为常的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B.因为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所以在中国普遍存在“饥饿后遗症”。C.当饥饿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影响到我们人格的形成的时候,我们就会非理智地“吞下”一切。D.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即使这些东西都已经过剩,还是要抢。14.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4分)

15.中国人喜欢储蓄,据说以前在山西,家家户户都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存放粮食,哪怕是富商大户也会囤积一屋子粮食,并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储存量。请用文中观点分析中国人喜欢储蓄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玉米的馨香邢庆杰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馨香。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末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形。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是从正面揭露“瞎指挥”这种社会现象,而是从抗拒“瞎指挥”的角度来写,这种方式既弘扬了正气,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B.小说有意把三儿写成是一个从农村招聘来的乡政府的报道员,这说明他的地位在乡干部里是最低微的,并且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C.“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在乡长面前不是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敷衍,显现了人物的真实性。D.“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说明乡长不仅被三儿的行为感动,而且进行了反省,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5.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标题“玉米的馨香”的作用。6.小说的语言颇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D

5.①构成线索。玉米的馨香,统领全文,首尾呼应,巧妙地把玉米和由玉米引发的事件贯穿到一起。②具有象征意义。玉米的馨香,不仅指玉米的芳香,而且象征着三儿的良知和敢于“抗上”的美德。③突出主题。标题突出了“要有良知,有思想,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要敢于抗拒”的主题。

6.①口语化。如“呆了半晌”“待会儿”“吸吸鼻子”等语言,完全口语化,亲切自然。②有地域色彩。如“俺娃子”“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等语言,凸显了浓郁的地域色彩,鲜活真实。③简洁明快。本文语言不事雕琢,多用短句,生活气息浓厚,整体上形成了简洁明快的风格。【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D项,“而且进行了反省”理解不当,文中并没有表现出乡长的这个意思,他只是被三儿的行为感动,且“完全看到希望”与文意不符,只能说,看到了一些希望。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标题内涵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要特别关注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表层义、深层义、象征意或比喻义等。原文“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馨香”,“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可见,“玉米的馨香”,统领全文,首尾呼应,巧妙地把玉米和由玉米引发的事件贯穿到一起,成为了文章的线索;此外,文章标题“玉米的馨香”,本是指的玉米本身的韵味,同时烘托出三儿的形象特点,丰满其形象。原文有“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此处“象征着三儿的良知和敢于‘抗上’的美德”,也使文章内容得到具体升华,突出了文章“要有良知,有思想,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要敢于抗拒”的主旨。【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考生应在解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勾画出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开篇,“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馨香”一句,便带有了乡土特色,文中的人、事也都与乡土有关,可结合这一特征作思考。“呆了半晌”“待会儿”“吸吸鼻子”等语言,朴实,亲切,自然,突出了文章的口语化特色;“俺娃子”“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等语言,具有方言性质,凸显了文章的浓郁的地域色彩,显得故事更加鲜活真实;“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这些短句的使用,简洁明快,形象可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共9分)郑和之谜与李约瑟难题①也许你没有仔细读过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但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你却肯定听说过: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不是出自于此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的现象大约始于15世纪,也正是在那个时期,还有一个让今天的学者困惑的事件——郑和之谜。

②600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曾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船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显示出中国强大的远航能力。但郑和在七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后却戛然而止。正如后来的东非人所说,“大明船队像一片云一样飘过来,又像一片云一样消失了”。而大约一个世纪之后,西方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达·伽马首先绕过好望角,打通了欧洲通往东方的航路;麦哲伦第一个完成了环球航行……欧洲的航海热潮接踵而至,一浪高过一浪。③毋庸置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特别是,郑和的出使远航是和平目的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而哥伦布等人把掠夺、殖民和屠杀带给了沿途人民。在这一方面,和郑和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④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不仅在时间上要比郑和晚了几十到上百年不等,而且航程、船舶数量及吨位,都远不及郑和船队。但为什么郑和却没有像哥伦布等人那样,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更早的郑和宝船却没有把中国较欧洲更早地“载入”工业文明?为什么郑和之后没有郑和,而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呢?

⑤郑和之谜和李约瑟难题有显而易见的共同之处,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这样两件如此相像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明朝强势的封建秩序下,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因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传统航海事业均缺乏新兴社会力量带来的创新活力,缺乏深刻的社会动力,特别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动力。

⑥明代已经产生了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自发过渡的种种迹象,但明朝统治者为了稳固其封建统治基础,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因为商业的平等、互利、自主等特点与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秩序是互相冲突的。活跃的航海贸易自然会带来商品交换的活跃,这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所忌讳的。

⑦再反观同一时期的欧洲。哥伦布曾经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写照。新兴的资产阶级更是希望通过航海获得更多的原始积累,当时欧洲的航海行为整体而言是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的行为。

⑧因此,可以推测,即便郑和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过美洲,早在麦哲伦之前就实现了环球航行,世界格局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最大区别不在于规模与航程,而在于: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结果,一个是开始强大的起因。

⑨此后的闭关自守,不仅让中国的航海事业走向衰落,还让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是一个缺乏海洋文化的国家。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说,“中国……占有耕地的人民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他们的航海——不管这种航海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

⑩李约瑟难题能引起众多中国学者和普通民众的持续兴趣,其原因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学术范畴,它更激发出的民族骄傲感和责任感。这也正是今天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讨论郑和之谜,在中国受到空前关注的原因所在。(选自《生命世界》,2005年7期,有删改)注: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衰落以1433年郑和下西洋活动被罢停为标志、中国古代科技停滞不前通常公认发生在明末清初。

14.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A.郑和船队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而且也如哥伦布等西方船队一样,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B.哥伦布等船队把掠夺、殖民和屠杀带给沿途人民,因此在世界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方面,哥伦布等远远不如郑和。C.欧洲的航海行为之所以能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根本原因是其社会内部有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作动力。D.虽然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国的航海业走向衰落,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中国古代曾有过领先于世界的海洋文化。E.文章以“郑和之迷”警示国人:我们有责任还历史的真实,而不应在编造的“辉煌”中自我陶醉,无视落后的事实。15.下面对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比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郑和船队是中国强大历史的结果,哥伦布船队则是欧洲强大历史的起因。B.郑和船队以友好交往交流为目的的,哥伦布船队以掠夺、殖民和屠杀为目的。C.郑和船队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作用微不足道,哥伦布船队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D.郑和船队导致中国海洋文化走向衰落,哥伦布船队促使欧洲航海业走向兴盛。

参考答案: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新修滕王阁记

(唐.韩愈)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④,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注】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④邦伯:地方长官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此屋不修,且坏

且:将要

B.窃寄目偿所愿焉

偿:补偿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造:到

D.词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B.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皆为陛下所成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公所为文,实书在壁

D.子其为我记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C.本文对滕王阁进行正面实写。D.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入。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4分(2)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3分(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分参考答案:4、B(偿:满足)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迁协领

历:连续B.手刃六人以徇

徇:示众C.观者欢呼声震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偏在“远”,指很远的地方D.道肃州,病卒

道:道路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5分)(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5分)参考答案: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D项,“道”,名词用作动词,是“路过”“行路”的意思。5.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注意理解句意,注意一些虚词和名词。正确的标点应为: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6.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作答时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其概括不准确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D项,“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是先过瀚海,然后才说“天下无若西军苦”的。7.(1)在挂车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

(2)这次行军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并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句:(1)句词语有“直”“捣”“靡”,句式有““…·者”“挂车之役”等;(2)句词语有“度”“乏”“水草”等,句式有“吾非不知”。参考译文: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是满洲镶蓝旗人,世代居住在吉林。(他)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侍奉继母至孝。起初,(盒顺)跟从(部队)征伐山东,被授官骁骑校。随后跟随多隆阿援助湖北,收复黄梅,被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调动军队到安徽,攻克太湖。先后连续升职到协领。在挂车(今属桐城)战役中,(金顺)率领骑兵部队直接冲击敌军中最重要、最强大的部分,阻挡的人纷纷倒下。同治九年,金积堡的安抚局面形成,唯独王家疃未攻下,(金顺)率领他的弟弟连顺分兵向着敌军的方向攻击,多次取得胜利。宁夏平定,(金顺)升为乌里雅苏台将军。(皇帝)命令(金顺)奔赴肃州,到达后,驻扎在北崖头,上奏请求调动张曜的军队协助攻击。当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尚诉说军粮缺乏,难以赶赴哈密,朝廷下诏让金顺接任并统领他的军队。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到军中,(与金顺)约定日期一并前进。金顺向东北角发射地雷,城墙被突破,乘机夺取占据它的上面,从此老人弱者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地趴伏于地(请求宽恕),城被夺取。鸟鲁木齐都统景廉驻扎在古城,与金顺意见不合,(他们)互相抵触。左宗棠上奏说金顺宽厚谦和,符合民意。下诏金顺率领所属部二十个营前往古城,谋划乌城,在这种情况下就出发了。出关几十里,到达瀚海,军吏士兵忽然不往前行走了。(金顺)询问他们原因,(军吏士兵)就说:“先锋营停留在一个地方,有议论的话。”金顺知道(行军事情)有变化,快速驰马巡视,亲手杀死六个人来示众,说:“胆敢停留的人,如同这样!”军队按照次序行军。瀚海已经过了,才排列六具尸体祝祷他们说:“驳杂的兵赋粮食不能吃饱,用野蔬添佐,天下没有比得上西军苦的。这次行军走过戈壁,缺少水和粮草,我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忍心(杀掉)你们六个人,全军怎么办?国家怎么办?关内百姓怎么办?”听他说话的人,无不激动振奋。路途中他被授予正白旗汉军都统。第二年,(金顺的军队)到达古城,与景廉的军队会师。一天,演习炮击,汉军、回军观看的有几千人。景廉的军队用塌墙烟囱为靶子,两次炮击它,烟筒没有被击中。所属部下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说:“这有什么值得炮击的?请允许我以卷起旗帜的杆子为靶子。”邓增先观察,向金顺请求观察两次,已经完毕,大炮轰响旗杆飞起,好像在空中剪开彩霞。后来张玉林也这样。观看的人欢呼声震动到很远的地方,回军听说这件事后,因恐惧而丧失了胆气。不久,(金顺)被任命辅佐新疆军务。光绪元年,(金顺)代替景廉为鸟鲁木齐都统。光绪二年,在阜康驻军。刘锦棠奔赴他的驻扎之地讨论(军队的)具体安排,商议决定先进攻古牧。于是用轻骑兵袭击黄田,打通取水的通道,攻克它。连续攻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几个城,一直逼近玛纳斯。(金顺)被调任为伊犁将军。光绪七年,(皇帝)下诏接收伊犁,按照地图划分疆界。光绪十一年,皇上召(金顺)来京城,用锡纶代替他的职位。(金顺)行路到肃州,病死。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尸体的费用)。(金顺)的谥号为忠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题。(6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陈情表》)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解除(官职)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闻:使(上)闻D、则以刘病日笃

笃:病重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译文:

参考答案:2、(3分)B(授予官职)3、(3分)(我)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重点词“苟”“告诉”各1分,句意通畅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本刊近期出版高考辅导专号,急需者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邮购,我们会鼎力相助。B.你姐姐与小女是高中同班同学,今后有事需要帮忙的,我会两肋插刀,在所不辞。C.咱俩二十年的友谊我怎会忘记呢,当年分别时你惠赠我一块表,我至今仍然视若珍宝。D.父母在,不远游,家母年届七旬,久病缠身,故贵公司的邀请我只能却之不恭了。参考答案:C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参考答案:17.A

18.C

19.D【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性的成语,应选“行云流水”。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不用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语境中是字帖中字没有做作之态,应选“信手拈来”。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用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中说整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选用“浑然天成”。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语境中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的特点,应选“悠然自得”。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结合语境,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示因果,排除AB;再从上下文逻辑照应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应先说“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D。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通读划线句子和上下文,首先划线句子缺少主语,应该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前句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说的是内容,后文应该紧接“内容中鲜明可感”,排除B。故选D。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

“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10.语言表达(15分)(1)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例1】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1)尘

(2)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