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025.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优秀乡村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增强乡民凝聚力,引导乡民向上向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源泉,是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破解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乏力的创新路径。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比,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处于弱势地位。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失序危机,乡村文化自信面临严峻挑战。(摘编自裴晓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向》)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为创建新民主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物质和政策基础。延安时期党的乡村文化建设,肇始于动员农民的民族使命和解放农民的民主革命,发展于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以及开启乡村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是围绕抗战动员的中心任务开展的。面对抗日战争的危急形势,占有中国人口总数80%的农民是中国共产党首要争取的革命力量。凡要争取必先动员,动员就必然要经过文化和思想上的提高,提升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就成为抗战动员的基本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是决定乡村文化建设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而抗战动员则为乡村文化建设打开了新的入口。早在1925年,毛泽东就指出:①“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要使散漫的、蒙昧的、民族意识淡薄的农民群体转化为团结的、先进的、革命的斗争力量绝非易事。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意识到,农民的战争动员和文化启蒙需要依靠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政治觉悟的城市知识分子、学生或农村上层分子才能较易开展。在乡村社会,由城市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组成的农村工作团积极传播着民族意识、救护常识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但由于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生活差异、思想隔阂及农村工作团的流动性,导致“宣传鼓动工作不能深入和农民得到的宣传印象不能巩固”,形成了一种断续式的、单向嵌入式的宣传教育模式。这也直接造成农民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不深、对党的政治主张一知半解、对新文化新思想的茫然费解。为了切实动员农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尽快转变农村工作团、宣传队等工作方式,改变城乡之间、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文化脱节现象。1938年4月,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讲话中,呼吁广大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要“下马观花”“到群众中去”,学会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形式宣传抗日,普及文化。在党的号召下,延安文人渐渐走出城市、深入农村,开启“文章入伍”“文章下乡”“新文化入村”的新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思考了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新文化、在怎样的意义上革新乡村文化的问题。毛泽东指出:②“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农耕文明的集中表现,反映着农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现实生存样态,有其天然的历史延续性、系统整体性、内在合理性,而这也决定了乡村文化在应对变革时的强大韧性。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重视固有文化传统对农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影响,发挥其在推动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变中的过渡作用。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新文化乡土化是要“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1941年6月,中央宣传部表示,各种民间的通俗的文艺形式,特别是地方性歌谣、戏剧、图画、说书等,应尽量利用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和文化改造成果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不仅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内源性动力,也为乡村文化的存续与繁荣提供社会条件,实现了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摘编自鲁杰、王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现实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村文化彰显着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B.由于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落后,所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尤为紧迫。C.农民群体的转化绝非易事,只有依靠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政治觉悟的知识分子才能开展。D.乡村文化天然的历史延续性、系统整体性、内在合理性决定了其在应对变革时的强大韧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村文化建设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必须加以高度重视。B.当今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来的。C.呼吁知识分子“下马观花”是因为意识到需要对农民进行动员和启蒙。

D.只有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绝不割断历史,乡村文化革新才能成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第四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A.毛泽东指出:“工农没有革命知识分子帮助,不会提高,革命也不会成功。”B.广大知识分子要向工农学习,加强与工农的思想、情感、文化联结。C.中央政府和边区政府颁布了《边区建设厅奖励改进工作技术》等法规条例。D.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对于各类人才一律以他们的专门学识为标准给予工作。4.材料二①②两处都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论断,但其论证效果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请结合材料二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几点合理化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故乡遥,何日去①赵晨欣10点,独步梧桐树下。寒风起,我打了几个寒噤,裹紧外套。不知是用眼过度还是空气质量太差,城市花花绿绿的夜色笼上了一层白纱。我的眼神飘出去很远,耳边传来鸡上笼时的鸣叫,缕缕炊烟有些呛人。时空回转,让我想落泪,整个身体似被无名的巨大力量裹挟,又被甩出去老远,不知所措。走出校门,是繁华的街景。宽敞的柏油马路,密匝匝的法国梧桐,一个个透明的长方体,可以看到里面忙碌工作的人。电子屏幕上的广告彻夜闪亮,附近的白雾也跟着它不停地换颜色。地铁站不时涌出一拨儿拨人,热烘烘的。人群不停地流动,好像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妆容精致却掩饰不住憔悴的上班族,背着沉重的书包的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奔波。城市就是这样:热闹,新奇,充满可能性和更多选择的权利,或虚或实的幸福夹杂着城市的喧嚣,一直推着我奔走、追逐,告诫我不要满足,不要放松。我不知道该怎样踏上前方的路。①于是极力透过硕大的梧桐叶,越过天际线,去寻一片天空。那是铅灰色的,没有繁星。那个皖南的小乡村,最近总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片土地见证了我的出生,又送我远行。那个地方没什么法国梧桐,却有泡桐树。叶片宽大,是温柔轻盈的绿色,表面有薄薄的绒毛,落到羽绒服上会发出沙沙声。花的颜色很柔和,乳白色中透出淡淡的紫色,轻轻地拢在中间。它清香中氤氲着泥土气息,朴实而又淡雅,像一支经典的歌。奶奶说它中间是空的,打不了什么家具,还挡阳光,所以经常拦腰砍下它。好在它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我也一直能看到它,这个承载着我记忆的紫色的梦。小时候坐在摩托车上回家,我用小手环住爸爸的肚子,妈妈抱住我,教我辨认一路上的蔬菜粮食。夹在爸爸妈妈中间真暖和,笼罩在田间的芬芳中,我大声唱着歌。②远远地就望见炊烟时淡时浓,亲吻着湛蓝的天空,伴着白云轻轻起舞。车还没停稳,我便吃力地蹬着脚踏跳下车,喊着爷爷奶奶,一跳一跳地奔向灶膛,窝在小板凳上烘手,看火苗蹿动,偷偷地玩铁钳。玩腻了就跑到小菜地里,嗅一嗅泥土的腥味。萝卜,韭菜,辣椒……种类很多,最多的是青菜,露水落在菜叶上,被细细的茸毛托着。我总觉得那是顽皮的小水珠荡漾在生命上的酒窝,弥漫着寂静而朴素的美。③手碰上去,清清凉凉,湿湿的,软软的,有梦幻的清香。夏天,太阳下山的时候,暑气渐渐消散了。奶奶拎个竹篮,带把镰刀,用刚洗过的潮手牵着我,那双手在水里浸泡久了,有些浮肿,是红红的。她用草帽给我垫着坐在埂上,我用手撑着下巴。看着奶奶一会儿钻到扁豆架下,眯着眼采扁豆;一会儿半跪在地里,顺手割下杂草,镰刀在她手里极快地舞动着,一前一后很有节奏。我好奇地跑过去,挑选好看的扁豆,用手捧着送到篮子里,奶奶连忙拦住我说:“你别碰了,上面有很多小蚂蚁,过会儿身上会痒的。”然后把手在衣服上擦擦,把我送回家。我看到,奶奶脸上是一滴滴的汗,像旺旺雪饼上的雪花片,眼睛半眯着,衣服透湿。纯粹的蓝天,素净的乡村。那些瞬间与风和飞鸟去了远方。上一次回去,奶奶好像一下子瘦了好多,像缩小了一样,脸上的皮肤更松了。爷爷驼背更厉害了,肩膀向前倾,隆起来,老式的深绿色衣服洗得发白,松松垮垮的裤子下面是那双软塌塌的解放鞋。他也不太能听得清我说话了,我喊他的时候他只是对着我笑,说:“回来啦。”然后爸爸和奶奶一起喊:“你孙女喊你呢。”他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回答:“诶。”④我不由得鼻子发酸,眼泪润湿眼眶。我离故乡越来越远了,地理上、心理上都是。但无论怎样,故乡一直是一个温馨、踏实的存在。故乡的厚重与挚爱塑造了我,奠定了我出发的基础;在我背后默默地、源源不断地为我提供力量,告诉我根在哪里,未来又在何方。目光又回到都市,梧桐叶渐次变黄,在半空中依依不舍地与繁华告别。风迎面吹来,带着强烈的呼唤。史铁生说,“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地方,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呼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更是精神上的存在。这不单单是感伤与怀旧,那种懈怠只会让遗忘日渐贪婪,无情地吞噬所剩无几的回忆,让思乡成为失根的创痛。而是铭记,能把故乡的情装在心里,带在身边。当我在离故乡更远的地方时,还能在某个疲惫的瞬间被温情的回忆触动,心中涌出温暖,吟唱着故乡的歌,向着未来前进。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②注①②均为宋代词人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的诗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笼着一层白纱的城市夜色中,“我”恍惚听到鸡鸣声、闻到炊烟味时几乎落泪,思乡之情油然而生。B.第三段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家乡泡桐树的叶片、花色和清香,写出泡桐在“我”心中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C.文章引用史铁生的话,表明“我”对故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减轻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文章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融情于景,由情及理,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触动。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透过”“越过”“寻”三个动词,表现“我”极力寻找新生活的迫切心理。B.句子②描写炊烟亲吻天空、伴着白云起舞的画面,间接表达了我内心的欢快之情。C.句子③运用叠词描写“我”触碰露珠时的感觉,具体生动且富有层次,感染力强。D.句子④中“鼻子发酸,眼泪润湿眼眶”是因为爷爷对长居城市的“我”感到陌生。8.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4分)

9.本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同治四年,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郢法。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注(guǎi):围棋盘上的方格。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盖有形之A高B不能常C居D无形之E高F不可斯G须去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限,界限,与材料一第一段“崖限当道者”的“限”意思不相同。B.戊申,为干支纪日,而《赤壁赋》“壬戌之秋”的“壬戌”为干支纪年。C.“人之自立”与《师说》中“士大夫之族”的“之”用法不相同。D.“莫遁于吾之所瞩”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莫”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写了登山过程及登顶后看到的美景,在作者笔下,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又温柔飘逸。B.材料一第二段描写观日出的过程,按时间顺序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象。

C.薛福成在同治四年四月十六日登泰山,出泰安城北门三里进山,沿东谷,经南天门,到达山顶。D.薛福成登上泰山看到了壮美的景色:汶水向西边流去,蜿蜒似衣带;徂徕山雄踞旁边,高大壮观。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

(2)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4分)

14.材料二第二段写了作者登顶之后的感悟,这些感悟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春日游罗敷潭李白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行歌”运用细节描写,富于画面感,充分表现了诗人此时的愉悦之情。B.第二句采用写实的方式,描写诗人所面对的登山环境,暗示游玩将会异常困难。C.第三句“度”与“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度”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动作的敏捷。D.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写游玩的过程,隐含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生活哲理。16.这首诗以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描写了罗敷潭周围的美丽景象,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高一军训动员大会上,教官引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提醒同学们既要树立严格的纪律意识,又要通过严格的训练来磨砺自己。(2)作文课上,李老师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要善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增强画面感。(3)在古代诗歌中,“水”作为一种常见意象,常被用来象征时光流逝,或亡国之痛,或相思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在浙江衢州,“东坪柿红了”是秋天不可错过的“名场面”。深秋时节,东坪古道聚集了一年中最密集的游人。(A),为观一场柿子红遍山野的火热场面,为尝一枚传说中唐官古柿的香甜,为揣一个“柿柿如意”的美好心愿……脚步由古道牵引着,有古树护送着,一路往上登山。古道两旁是遮天蔽日的古树群,银杏、红枫、香樟。阳光在树冠间跳跃,枝叶筛下斑驳的光影落在台阶上。银杏微黄,枫叶露出微微红韵,香樟苍绿着,偶有黑色香樟籽“啪”地落地,安然躺在古道的怀里。古道的尽头就是东坪村,白墙黑瓦的古民居高低错落,房前屋后,山间田垄,一棵棵唐官古柿静静伫立着。灰黑粗壮的树干,弯曲交错的枝条,不着一叶的树梢上挂满红澄澄的柿子。秋风里,(

B),如千万盏飘舞的红灯笼装扮这个朴素的村子,喜气盈然。东坪的秋天是红色的,漫山遍野的如火焰跳动燃烧着的红柿让东坪走进游人的心。

田垄里亦是游人如织,去田间走一走,去和柿子合个影。①错落的梯田收拾得齐齐整整,②白菜萝卜绿油油一畦畦,③和高处的红柿相形见绌。④空气中弥漫着的泥土气、草木气,⑤内心无比安静。⑥前方的山垄里,⑦枫叶渐红,茶花洁白,乌桕醉红了脸。⑧我靠着树干皲裂的一棵柿树,仰望满枝红柿。东坪的秋,在古道里,在古树上,在古柿的香甜中,在来来往往为红柿而来的飞鸟羽翼里,在游人的眼眸里……18.下列歇后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柿柿如意”,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B.梁山泊的军师——无用C.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D.芝麻开花——节节高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在”和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哦,香雪》)B.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译者在努力重译中国的抒情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介绍则更加成功。(《读书:目的和前提》)C.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喜看稻菽千重浪》)D.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我与地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成长其实是特别特别艰难的自省,打破自己曾经以为坚定不移的东西,然后灾后重建。

——余华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解析:A项,应为“优秀乡村文化”;B项,“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落后”错,是“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比,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处于弱势地位”;C2.C解析:呼吁广大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要“下马观花”“到群众中去”是为了“尽快转变农村工作团、宣传队等工作方式,改变城乡之间、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文化脱节现象”。3.A解析:第四段的观点是“农民的战争动员和文化启蒙需要依靠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政治觉悟的城市知识分子”,B项只强调知识分子与工农的关系,C、D两项没有阐述知识分子在动员和启蒙农民方面的作用。4.①处论证了“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是决定乡村文化建设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的观点,增加论证的权威性。②处为“文艺工作者必须重视固有文化传统”这一观点,提供理论依据,使论证更加严谨。(本题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坚持党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②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③发挥知识分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④重视固有文化传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⑤合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和文化改造成果。(本题共6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6.C解析:“减轻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错。7.D解析:“因为爷爷对长居城市的‘我’感到陌生”错。8.不能删:①最后一段与标题相呼应,巧妙地回答了标题的疑问。②借用诗句表明作者对故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乡给“我”带来温暖,鼓舞“我”向着未来前进。③引用诗词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余韵悠长。(本题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只表明观点不给分,不表明观点扣1分;如回答“可以删除”,理由充分的最多给2分)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4页)9.①实写城市:夜晚“我”在城市街道,观察着城市的梧桐、建筑、人群,感受到人们的忙碌、城市的喧嚣。②虚写故乡:“我”回忆故乡美丽的泡桐、小时候的幸福生活、依恋的亲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③文章虚实结合.城市与故乡瓦相对照,突出了“我”在城市陷入迷茫时,是故乡为“我”提供了力量。(本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BDF11.D解析:A项,界限/门槛.此处做状语.像门槛一样;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这些;D项,代词,没有什么/副词,不要。12.C解析:“沿东谷”错,薛福成登山路线与姚鼐相同,均未经东谷。13.(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本题共4分,“及”“负”“烛”各1分,句意1分)(2)所经过的还不到这座山的百分之一,然而景象遇然不同,描绘它但不能完全描绘出它的美。(本题共4分,“逮”“百一”“胜”各1分,句意1分)14.①站得高才能望得远。②跳出狭隘的圈子才能看清事物,不受蒙蔽。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本题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5.C解析:“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动作的敏捷”错误,本诗中“度”描写攀登动作的艰难。“一夜飞度镜湖月”中“度”意为“渡过”。

16.①直接描写:颈联选取“云”“花”两种意象,(1分)描写了白云从山顶升起、繁花盛开的画面、直接表现了罗敷潭周围景象的美丽。(2分)②间接描写:诗人被山上的美景陶醉,直到太阳落山,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1分)诗人通过对美丽景色的留恋,间接描写了罗敷潭周围的美丽景象。(2分)(意思对即可)17.(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示例一:世间行乐亦如此占来万事东流水示例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例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本题共6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18.B解析:B项,谐音双关。19.A游人争着上山去

B千万只红柿在枝头摇摆(本题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20.红柿漫山遍野,如火焰跳动着,燃烧着,让东坪走进游人的心。(本题共4分,写成三个及以上的句子,给3分;句子通顺,给1分。意思对即可)21.序号③、修改为:和高处的红柿相映成趣序号⑤、修改为:让(使)人内心无比安静序号⑧,修改为:我靠着一棵树干皲裂的柿树,仰望满枝红柿(本题共6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