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生物》课件 第5讲 神经调节中膜电位变化分析与相关实验探究_第1页
《三维设计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生物》课件 第5讲 神经调节中膜电位变化分析与相关实验探究_第2页
《三维设计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生物》课件 第5讲 神经调节中膜电位变化分析与相关实验探究_第3页
《三维设计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生物》课件 第5讲 神经调节中膜电位变化分析与相关实验探究_第4页
《三维设计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生物》课件 第5讲 神经调节中膜电位变化分析与相关实验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调节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其中膜电位的测定和膜电位变化分析,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或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与传递特点,构建模型判断反射弧中的传入和传出神经以及探究反射弧中各部分的作用等,都是高考的重要命题点,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所呈现。本讲针对这些常考点予以深入研析,有助于考生贯通知识联系,提高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化提素养1.(2022·浙江6月选考)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解析: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该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神经冲动会使神经上不同点产生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答案:A

2.(2020·浙江7月选考)欲研究生理溶液中K+浓度升高对蛙坐骨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影响和Na+浓度升高对其动作电位的影响。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要求与说明:已知蛙坐骨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70mV,兴奋时动作电位从去极化到反极化达+30mV。测量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变化。K+、N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1)完善实验思路:组1:将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溶液a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和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3: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Na+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d、e中,测定其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以柱形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3)分析与讨论:①简要解释组3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用放射性同位素24Na+注入静息的神经细胞内,不久在生理溶液中测量到放射性,24Na+的这种转运方式属于________。用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神经细胞,会使24Na+外流量________。③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经,除了在反射中枢测量到动作电位外,还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含有______________神经。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研究神经细胞膜外K+浓度升高对静息电位的影响和Na+浓度升高对动作电位的影响。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1)实验思路中,组1(生理溶液编号为a)是对照组,测得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刺激后的动作电位;组3是实验组,测得Na+浓度提高(生理溶液编号为d、e)情况下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因此推断,组2测得K+浓度提高情况下的静息电位,生理溶液的编号应该为b、c。(2)依据题干信息可知,a组的静息电位是-70mV,动作电位的峰值是+30mV。静息电位的产生依靠K+外流(K+通过K+通道进行易化扩散),当溶液中的K+浓度升高时,膜内外的K+浓度差变小,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因此相对于生理溶液a,生理溶液b、c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动作电位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依靠Na+内流(Na+通过Na+通道进行易化扩散),当溶液中的Na+浓度升高时,膜内外的Na+浓度差变大,兴奋时,Na+内流的量相对增多,动作电位峰值变大,因此相对于生理溶液a,生理溶液d、e中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峰值逐渐增大。(3)②生理溶液中的Na+浓度大于神经细胞内的浓度,放射性同位素24Na+逆浓度梯度从神经细胞内进入生理溶液,该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和消耗能量。用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神经细胞,会使细胞呼吸强度下降,产生的ATP减少,主动转运减弱,24Na+外流量减少。③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经,在反射中枢测到动作电位,说明其具有传入神经,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其具有传出神经。因此,坐骨神经中有传入和传出神经。答案:(1)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K+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b、c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并记录

(2)如图:(3)①细胞外Na+浓度提高,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兴奋时,Na+通过Na+通道内流加快,导致动作电位增大②主动转运减少③传入和传出3.(2023·湖北高考,节选)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要贡献。(1)研究发现,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为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排除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对该动物骨骼肌的直接侵染作用,确定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质前角(图中部位①)。刺激感染和未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的感受器,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上的信息传导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处的信息传递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实验思路是用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作用于该动物的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如果骨骼肌不收缩,说明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如果骨骼肌收缩,说明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不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2)未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其脊髓灰质前角未被侵染,刺激其感受器,神经纤维②上发生Na+内流,产生兴奋,神经—肌肉接头(③)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肌肉收缩;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其脊髓灰质前角被侵染,刺激其感受器,神经纤维②上Na+内流减少(或没有Na+内流),神经—肌肉接头(③)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或突触前膜没有神经递质的释放),肌肉收缩减弱(或肌肉不收缩)。答案:(1)用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作用于该动物的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如果骨骼肌不收缩,说明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如果骨骼肌收缩,说明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不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2)Na+内流减少(或没有Na+内流),兴奋的传导速度减慢(或兴奋停止传导)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或突触前膜没有神经递质的释放)知能集成(一)膜电位变化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模型构建及应用1.膜电位测量的两种方法2.电流表指针的偏转问题(1)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理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右侧”时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变化细化图:(2)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3)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典例]

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称为膜屏障作用,该机制能使神经细胞保持正常的兴奋性。研究小组展开相关研究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1)血钙较低,肌肉易抽搐痉挛,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验证膜屏障作用,研究小组首先用含有Ca2+、Na+、K+等离子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图1)。然后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①图1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2中________所示的连接方式。若是图2中另一种连接方式,请画出理论上所获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②为达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3)验证膜屏障作用后,研究小组去除培养液中全部的Ca2+,其他条件不变,然后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结果虽然神经纤维上能发生动作电位,但是腓肠肌未收缩。对轴突末梢的研究发现,其膜上有Ca2+的运输通道,突触小体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据此推测Ca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血钙较低,肌肉易抽搐痉挛,其原因是Ca2+较少,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过强,很容易产生兴奋而使肌肉收缩。(2)①由图1可知,应采取图2中的Ⅱ所示的连接方式。如果是图2中另一种连接方式,刚开始时电位差为0,后来发生两次膜电位的偏转,所获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具体见答案。②为达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膜内Na+含量的变化。Na+的变化是动作电位形成的标志。(3)据题干信息可推测Ca2+的作用是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以释放神经递质。[答案]

(1)Ca2+较少,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过强,很容易产生兴奋而使肌肉收缩(2)①Ⅱ如图所示②膜内Na+含量的变化(3)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以释放神经递质[规律方法]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在电流表两个指针都放在膜外或膜内的情况下,若两个电极先后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两个电极同时兴奋,则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若两个电极只有一个发生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针对训练]1.某生物实验小组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在神经元a、b之间传递的情况(说明:L1和L2距离相等,电流计①两微电极的中点为a3,电流计②两微电极分别位于a、b神经元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适宜刺激神经元a上的四点,电流计①的指针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分别适宜刺激神经元a上的四点,电流计②的指针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适宜刺激a4点时,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为电流计①的晚于电流计②D.a1点受适宜刺激后,兴奋在神经元a与b之间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解析:若刺激电流计①两微电极的中点a3点,兴奋同时到达两微电极,电流计①的两个微电极将同时发生兴奋,指针不会发生偏转,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分别刺激神经元a上的四点,电流计②的指针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快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刺激a4点时,电流计①的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一般要早于电流计②,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进行传递,兴奋在突触处的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答案:B

2.

制备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坐骨神经b,c处分别放置一个电极,将它们连接到同一电表上,如图甲所示,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记录到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可以证明b,c两处存在静息电位B.图乙d处电位表示图甲b处膜内外电位差为零C.图乙记录了图甲b处的Na+流至c处的过程D.图乙反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解析:图乙不能证明b,c两处静息电位的存在,A错误;图乙d处电位表示图甲b处膜内外电位差为负值(静息电位),B错误;图乙记录了图甲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C错误;图乙反映出刺激a处产生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过程,D正确。答案:D

知能集成(二)与神经调节有关的实验分析和探究1.“切断实验法”判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药物阻断”实验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3.“电刺激法”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特点模型图示(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

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典例]神经系统及体液在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②为___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射活动中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一方向性由图中________(填序号)所决定。(3)体内CO2浓度升高时会使人体呼吸中枢兴奋而导致呼吸加快,属于______________调节。(4)人体感染某些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细胞因子刺激了下丘脑的____________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和______________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5)图中,如果用a电极刺激,c处无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则表明____________一定受损;如果用b电极刺激,骨骼肌不收缩,则表明____________受损。

[解析]

(1)②是传入神经,因为上面有神经节,且脊髓灰质内的突触结构能得出信号是从②传到④。(2)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由图中的③所决定。(3)CO2浓度升高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排出多余的CO2,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4)人体感染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是因为细胞因子刺激了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增加。(5)据图可知,①②③④⑤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用a电极刺激,电流表指针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说明传出神经受损,若用b电极刺激时骨骼肌不收缩,说明骨骼肌受损。[答案]

(1)传入神经有神经节、根据脊髓灰质内的突触结构、根据脊髓灰质结构(2)③

(3)神经—体液(4)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5)传出神经骨骼肌[针对训练]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