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运用时序梳理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化及其规律。(时空观念)2.运用继承与发展的原理相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唯物史观)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史料实证)4.从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的实施中,相识当今应当如何加强廉政建设和保障民主机制。(家国情怀)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1.确立(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4)作用: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开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演化(1)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另设“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2)元代: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3.评价:标记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更,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二、选官制度1.秦汉时期(1)秦和汉初: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度。(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①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举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心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②影响:在肯定程度上满意了官僚队伍的须要,但简单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简单形成小集团。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须要。(2)过程①隋文帝时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正式形成。②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心统一分科、定期实行的考试选官制度。(3)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供应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供应大批的高素养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旺盛的制度保障之一。③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2)确立:秦汉。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3)顶峰:明清。在中心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须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需依靠百官进行限制。(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2.谏议制度(1)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2)隋唐: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4)明清:特地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3.评价(1)主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心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四、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表现(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心行政体制。(2)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3)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2.特点:适应大一统中心集权国家发展须要,进行有效限制和管理,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更,不断吸纳新生力气,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1.汉代中外朝制度史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解读]史料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意思,句号前说的是制度,句号后是对句号前制度的说明。[思索]史料体现了汉代中心官制的哪些变更?实质是什么?提示:变更: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军国大事,以减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枢机构史料一(曹)魏世,①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②依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③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安排,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④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唐朝前期)⑤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⑥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解读]①指(另设机构)转移相权。②指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③指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④表明分割相权(相互牵制)。⑤表明三省制讲求程序;集体负责。⑥说明档案制度规范,三省的决议最终交由尚书省施行。[思索](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化,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2)依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心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1)演化: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肯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削减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能不足的缺陷。3.宋朝中枢机构史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⑦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⑧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宋史·职官志》[解读]史料中⑦⑧说明白宋代中书省职权、地位。[思索]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心官职设置的特点。提示: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驾驭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心官制方面所实行的措施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出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1.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史料①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解读]①公、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思索]史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提示: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即可)。2.汉代的选官制度史料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②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③孝、廉各一人。——[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解读]②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③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思索]史料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标准是什么?有何主动影响?提示:制度:察举制度。标准:德行、才能。影响:在肯定程度上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拓宽了选官渠道,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3.科举制的影响史料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④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⑤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解读]④体现了选官途径。⑤表明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得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思索]依据史料,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提示:发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更趋势及主动影响(1)变更趋势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允、客观。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化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③人才选拔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允、公开、客观的原则。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2)主动影响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更,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选官制度的变更,特殊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了中心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养,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化。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留意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记着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更,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2.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验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化。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3.封建社会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但不能从根本上变更封建制度的腐败。1.秦朝设置的御史大夫和西汉设置的刺史,其相同的职能是()A.执掌军政大权 B.负责审核政令C.负责草拟政令 D.负责监察事务D[秦朝时设置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西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心监察地方,故选D项。]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C[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只是被分割了并没有被剥夺,故B项错误;A、D两项明显错误,解除。]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心集权制度,其主动意义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B.中心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削减决策失误C.解决了中心与地方的冲突D.有利于选拔人才B[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削减了决策的失误,故选B项;A项说法不是主动意义,解除;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C项错误;D项是唐朝实行科举制的意义,解除。]4.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相权减弱 D.中心对地方限制加强C[材料中中书管民事,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说明宰相权力被分割,其职权进一步被减弱,C项符合题意。]5.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见()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A[由司马光选拔官吏的三个标准可知,他主见监察官员要有良好的素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没有体现扩大官员遴选范围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吏治腐败的内容,故C项错误;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6.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A.君主权力相对减弱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A[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减弱皇权,故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减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心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实力的人。——人民版中学《历史》必修第一册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该制度推行的主动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