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减少农田害虫,就会增加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B.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都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同化C.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未利用”指的是未被自身呼吸,也未被后一营养级或者分解者利用的能量2、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只有温度。3、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矿质元素的含量也越多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调查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调查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调查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C.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抽样检测法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5、下列哪项叙述不符合生态经济()A.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B.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C.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D.先生产后治理,逐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6、生态位能够体现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也需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C.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B.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与信息传递无关C.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D.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就是对所有野生动物进行防治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8、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9、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具有重要音义,但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物种数量锐减,需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保护。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有()A.建立自然保护区B.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C.建立精子库和种子库D.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10、某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由“农作物→蝗虫→青蛙”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单位是J·hm-2·a-l(计算时保留一位小数)。若蛇迁入了该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B.青蛙是次级消费者,其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6×105J/(hm2·a)C.蛇的迁入增加了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蝗虫及其天敌的数量D.如果该食物链受到难分解有毒物质的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的是农作物11、公园湖面上的“小绿岛”是生态浮岛景观,不仅有装点湖面景观的作用,更能改善水质环境。生态浮岛是多种生物生存繁衍的载体,是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的人工浮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浮岛植物上有昆虫栖息,植物根际有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活,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浮岛上的植物与水体中藻类植物竞争阳光和水中有机物,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C.该水域群落中各物种由于生态位的不同而到达相对平衡的状态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D.生态浮岛建立数十年后该水域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属于次生演替12、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E是化石燃料,对E的过度开发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13、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4、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反映了两物种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B.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3和N3C.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利用该模型能够解释猎物和捕食者双方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又称K值。1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17、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18、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1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20、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_____越多,对_____和_____的影响就越大。22、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8分)23、下图表示某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J”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此种种群增长曲线在实验室条件下常见。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将______________;曲线Ⅲ与“J”型曲线相比出现的阴影部分所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K代表________________。若a点时干旱,且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则a点后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为曲线________。若要抑制蝗灾,应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____以下。24、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27分)25、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图乙是其中部分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生物群落包括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其中与图乙中草对应的是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C属于__________(填“自养型”或“异养型”)生物,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
(2)乙图中蛇与猫头鹰的关系是_________;为保护青蛙,人们将蛇杀死,则猫头鹰的数量将________。
(3)已知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每增加1kg生物量,需消耗草__________kg。2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成分)。
(2)图示的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
(3)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_____________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27、某种成年鱼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科研人员研究了某湖泊中此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064554239265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即进入成年期,9+时丧失繁殖能力即进入老年期)
(1)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别占据了水体的不同空间,形成的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2)由表中调查数据可知,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3)科研人员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此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后来发现估算结果与实际值偏差较大,造成偏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同
②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③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该鱼的幼体部分死亡
④两次捕获的该鱼的数量较小。
(4)若在该湖泊中人工养殖了一些鲢鱼和鳙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需要定期投入饲料的原因是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A【分析】【分析】
进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小于进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在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主要去向是呼吸散失的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这部分能量又分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
A;减少农田害虫;能够帮助人们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但是不会改变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A错误;
B;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都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同化,B正确;
C;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正确;
D;“未利用”指的是未被自身呼吸;也未被后一营养级或者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正确。
故选A。2、B【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6;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
C;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C错误;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不仅是温度;还有含水量等,D错误。
故选B。3、B【分析】【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详解】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A正确;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微生物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B错误;
C;一般情况下生物多样性越高;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正确。
故选B。
【点睛】4、D【分析】各种调查方法的统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取样器取样法:适用于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研究。
【详解】
A;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故调查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B;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鲫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B正确;
C;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可采用抽样检测法;该方法通常需借助血球计数板,C正确;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D。5、D【分析】【分析】
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详解】
A;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属于生态经济;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A不符合题意;
B;结合分析可知;生态经济主要是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生态经济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B正确;
C;生态经济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减少环境的污染,C正确;
D;生态经济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D错误。
故选D。6、D【分析】【分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详解】
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
B;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它在该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正确;
C;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可能部分相同;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D错误。
故选D。7、C【分析】【分析】
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由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产生;A错误;
B;生物种群间的数量变化;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者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与信息传递有关,B错误;
C;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如狼闻到羊的气味追捕羊,C正确;
D;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一方面应用体现在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另一方面体现在对野生生物的利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8、C:D【分析】【分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为生产者的同化量的数值,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的数值;h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的数值,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的数值,f为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的数值,d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数值,据此解答。
【详解】
A、图中b=h+c;c=f+d,A错误;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100%;所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错误;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即属于d,C正确;
D;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
故选CD。9、A:B:C:D【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
A;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A正确;
B;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B正确;
C;建立精子库和种子库;防止生物灭绝,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C正确;
D;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防止人为过度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加强保护意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D正确。
故选ABCD。
【点睛】10、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和迁出率及迁入率;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动物的同化能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主要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详解】
A;食物链的营养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A正确;
B、青蛙捕食蝗虫,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散失、暂时未被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据图可知其同化量为2.25×107J/(hm·a),其中呼吸量为2.18×107J/(hm·a),暂时未被利用的为1×107J/(hm·a),则流向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的6×105J/(hm·a),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小于6×105J/(hm·a);B正确;
C;蛇的迁入会对青蛙的捕食增多;青蛙减少,则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蝗虫数量会增加,其天敌青蛙的数量减少,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故如果该食物链受到难分解有毒物质的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少的是农作物,D正确。
故选ABD。11、A:C:D【分析】【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详解】
A;浮岛上的植物有昆虫栖息;下部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栖息环境,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浮岛上的植物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通过与浮游藻类争夺光照,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但是两者并不竞争水中的有机物,B错误;
C;生活在一个区域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群落中各物种由于生态位的不同而到达相对平衡的状态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谐共存,C正确;
D;随着生态浮岛的建立;该水域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水体中物种丰富度可能逐渐增加,这种变化是在一定土壤和植被条件的基础上改变的,所以该水域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ACD。12、A:C: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D是无机环境;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均为消费者;E为化石燃料。
【详解】
A、a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A正确;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错误;
C、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
D、碳循环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成分及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3、A: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珊瑚礁群落发生演替时;原有条件含有珊瑚礁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错误;
B;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可为鱼类等生物提供更复杂的生存空间,B正确;
C;由题图可知;鱼的种类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C正确;
D;由题图中信息不能得出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的结论,反而可以得珊瑚礁体积的减小导致了鱼类种类减少和鱼的个体数下降的推测,D错误。
故选AD。14、C:D【分析】【分析】
1;循环因果关系: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捕食者——猎物模型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反映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因捕食关系而相互制约数量变化,A错误;
B、分析图可知,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所以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2和N2;B错误;
C、从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减少,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减少后,减少了对被捕食者的捕食,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在N2-N3段;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的食物增多,捕食者数量增多,捕食者数量进一步增多后,捕食增多,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C正确;
D;该模型是捕食者——猎物模型;利用该模型既能解释由于捕食者的存在,导致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也能解释由于被捕食者的存在,导致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5、略
【分析】【分析】
如果某种群处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解析】环境容纳量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21、略
【分析】【详解】
一般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解析】资源生态环境22、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四、实验题(共2题,共8分)23、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
(1)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充足;条件适宜,无敌害等理想条件。
(2)“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曲线Ⅲ的种群数量比同期“J”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少;阴影部分表示减少量,是环境的阻力下所淘汰的个体。
(3)K代表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不变时,一定环境条件下容纳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为蝗虫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环境容纳量增大,a点后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为曲线I。蝗虫种群密度越大,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所以应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
【点睛】
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为减少害虫的危害、降低控制害虫的成本,应该将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解析】理想条件(环境资源充足,条件适宜,无敌害等)保持不变环境的阻力所淘汰的个体环境容纳量ⅠK224、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的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先快后慢,K/2时达到最大,不同条件下K值不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被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种群进入衰退期,数量开始下降。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2)酵菌种群数量的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要的时间。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
(3)根据表格信息;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分别为20.3;19.5、88.2、75.2。柱状图如下:
【点睛】
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掌握是本题的突破点,同时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生长曲线的改变。【解析】①.种群密度②.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稳定在减少③.6-8④.缩短⑤.增大⑥.五、综合题(共3题,共27分)25、略
【分析】【分析】
分析图甲;A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生产者;①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捕食关系,③表示分解作用;图乙代表的是食物网,草是生产者,其他代表消费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传递率为10-20%。
【详解】
(1)生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图甲中的生物群落包括B(消费者)、C(分解者)、D(生产者)。与乙图中草对应的是D(生产者)。C是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③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2)据乙图可知;猫头鹰以蛇为食物,同时猫头鹰与蛇都以鼠为食物,因此猫头鹰与蛇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为保护青蛙,人们将蛇杀死,会导致猫头鹰的营养级降低,获得的能量增多,其数量也会增加。
(3)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且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因此猫头鹰每增加1kg生物量,需消耗草的质量=1/2÷10%÷10%+(1/2÷10%)×1/2÷10%÷10%+(1/2÷10%)×1/2÷10%÷10%÷10%=2800Kg。
【点睛】
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生鲜乳电商平台定制购销及品牌推广合同3篇
- 二手店铺过户协议模板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豪华酒店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安置房项目环保验收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海洋平台用钢板租赁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等教育机构教师聘期管理劳动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食品安全生产责任赔偿合同3篇
-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珠宝商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安防产品集成与调试合同3篇
- 2024铜门制安工程物流服务合同
-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必备8篇)
- GB/T 893-2017孔用弹性挡圈
- GB/T 11072-1989锑化铟多晶、单晶及切割片
- GB 15831-2006钢管脚手架扣件
- 医学会自律规范
- 商务沟通第二版第4章书面沟通
- 950项机电安装施工工艺标准合集(含管线套管、支吊架、风口安装)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1免疫分子课件
- 《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医学全套教学课件
- 弱电工程自检报告
- 民法案例分析教程(第五版)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